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教学设计
4.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理解物体重心的概念,并能找出一些简单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5.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即物体重心,通过实际物体展示,让学生找出物体的重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重力的方向为什么总是竖直向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4.分组讨论,促进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重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设计、电梯原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要求:查阅资料,了解重力在工程中的应用,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5.鼓励学生思考重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预习下一节课关于“重力势能”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探索,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引力的图像,如苹果落地、瀑布流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重力概念。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7.3重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7.3重力教学设计
2.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和分析、结论等内容。
3.视频作品要求画面清晰、文字说明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展示重力现象。
4.思考题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逻辑清晰、论述充分。
作业提交时间:
1.必做题和思考题在下次课前提交。
2.选做题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教师将组织展示和评价。
2.针对重力与物体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设计梯度性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规律。
3.在讲解重力计算公式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提高他们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区别,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重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情感。
4.通过学习重力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精神。
5.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重力环境的影响。
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重力定义:介绍重力的概念,指出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2.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关系。
3.重力计算方法:讲解重力计算公式,即重力G=mg,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4.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形状等。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楼层高度、估算物体质量等。

7.3重力(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7.3重力(第二课时)(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教案:7.3 重力(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即竖直向下。

3. 重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悬挂绳、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本、书包等),感受一下重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感受到的力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重力始终指向地心,即竖直向下。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示范如何悬挂物体、如何读取数据。

让学生分组实践,每人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公式 G=mg 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已知质量求重力,或已知重力求质量。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质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和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 G=mg。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少?(2)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求它的质量是多少?2. 答案:(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20N。

(2)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它的质量是5k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7.3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7.3重力
b.采用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习题、实验报告、小组讨论成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地球与月球重力不同的趣味实验,如使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一个悬挂在地球上,另一个悬挂在模拟月球环境中(通过调整弹簧测力计的灵敏度模拟),让学生观察两者示数的差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重力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重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对重力的概念、作用方向等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物理规律,通过实验、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重力的科学认识。
4.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应用,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2.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布置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a.根据重力公式G=mg,计算给定质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b.解释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海拔高度的关系。
4.重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重力知识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建筑物、桥梁等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地球与月球重力不同的趣味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重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理下册同步教案7.3重力(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反思)

理下册同步教案7.3重力(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反思)

人教版2015-2016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案:7.3重力(附教材、学情分析、教学反思)★整体设计说明★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设计从生活中的现象走向物理课堂,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法建议★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学情分析★这个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悉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下 7.3 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 7.3 重力教案

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

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重力1.想想做做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

那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和大家想的意一样,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 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 重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 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5.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可以用公式G=mg 表示,其中 G 是重力,m 是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理解重力的方向,能描述重力的方向特点。

4. 掌握重力的大小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计算。

难点:重心的概念和找法,重力大小的计算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实验器材(包括悬挂的物体和悬挂装置)。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与重力有关的现象?2. 概念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仪模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明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4.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通过实验演示找出悬挂物体的重心。

5. 重力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让学生掌握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特点。

6.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计算方法,让学生能运用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7.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 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 重力》教学设计

《7.3 重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具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重力[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2.1-1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生]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师]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师]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crsal graviton).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生]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想想做做][师]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生]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生]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生]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2.重力的大小[师]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师]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师]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生]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师]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师]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师]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师]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投影]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3.重力的方向[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演示](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师]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演示](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生]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生]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生]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想想议议][师]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生]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生]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4.重心[师](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生]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师]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生]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师]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 gravity).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集中在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生]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师]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学生操作,然后交流)[生]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师]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生]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师]如将一粗细均匀的长棒从中间弯折成90°角,重心还在棒的中点吗?重心在哪儿?[生]弯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同学们试验、讨论,然后交流)[生]如果身体不动,抬起一只脚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脚稳,身体就必须倾斜,身体倾斜时,人体的重心位置也会跟着移动.[生]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生]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觉得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生]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师]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展开讨论.[师]随着我们国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发射与回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上天揽月.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阅读书后的“科学世界”“万有引力与航天”.三、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教学物理、教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由来与重力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一、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自主教学方案
知新
1、阅读教材“重力的由来”,完成下列问题: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着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由于 的力叫做重力。
2、阅读教材“重力的大小”,完成下列问题: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比。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G表示 ,单位是 ,
m表示 ,单位是 ,g= 。
3、阅读教材“重力的方向”,完成下列问题:重力的方向是 。
4、阅读教材“重心”,完成下列问题: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 。
(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 ,
球的重心在 。
二、课堂导学方案
教学点1 重力的由来
1、学生做教材中的“模拟引力”实验,体验一个物体绕着另一个物体运动时两者之间要有引力
(靠绳子拉力提供引力)。
2、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月球绕着地球转,那么,月球和地球之间是否有引力呢?只不过这种
引力不需要绳子来提供而已。月球和地球之间自然存在着这种引力。
3、学生阅读教材第1、2段内容,了解牛顿对上述类似现象的研究成果: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
大到天体,小到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 力。
4、正是因为万有引力,地球对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有引力,所以投出去的铅球会落向地面,水
会从高处流向低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我们称之为 。
【学点训练】
1、下列各力中属于引力性质的力是( )

教学建议:
教学点2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重力的大小呢?
2、学生猜想: 。
3、确定研究内容: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4、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设计思路:要研究重力中量的关系,就必须测出物体的 和 。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用天平测量或从钩码上读数。然后用图象法分析重力跟质量的关
系。
分组实验: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重量m/kg
重力G/N
重力/质量
5、根据实验数据,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线

6、根据图象分析得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
7、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G表示 ,单位是 ;m表示 ,单位是 ;g= 。
【学点训练】
2、质量为1.2t的重物,所受重力是 N,当其被吊车加速向上吊起时,物体重力将 (填
“变大”“不变”或“变小”,吊车吊升距离与地球半径相比可忽略不计)。
教学建议:

教学点3 重力的方向
1、观察体验重力的方向:手拿橡皮擦在空中松手,观察橡皮擦的运动方向,用细线拴住橡皮擦
悬挂起来,观察细线的方向。
2、观察体验后回答: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时,线的方向跟物体的重力方向应该是 的。
这个方向就是我们常产的“ ”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就是 的。
3、建筑工人砌墙时用的重垂线就是根据 原理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学点训练】
3、利用三角尺及其他物品,测量桌面是否水平。
教学建议:

教学点4 重心
1、阅读教材“重心”内容,了解重心的概念。重心就是重力的 。
2、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 关。
3、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 。
【学点训练】
4、如图所示的重力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三、当堂评价方案
1、当你在跳高运动中跳起腾空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你只受到 力作用,这个力是
由 施加的。
2、(最新中考题)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物体将失去质量
C、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3、一个物体被竖直向上抛出去,则( )
A、物体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重力也越来越小
B、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重力却越来越大
C、物体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重力不变
D、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重力为零
4、关于比值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A、9.8N等于1kg
B、9.8N等于1N
C、质量是9.8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D、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5、质量为10kg的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试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