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宽敞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美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性学习】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讲讲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1、整体感悟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高耸,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荡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美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看起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以下咨询题。

咨询: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明白得:〝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差不多上观海所见。

咨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要紧交代什么?句中直截了当写到人吗?明白得:要紧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看起来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咨询: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要紧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明白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要紧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高耸,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荡弄姿,生气勃发,这是多么壮美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咨询: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讲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明白得:〝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辉煌,假设出其里。

〞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假设〞看出。

要紧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看起来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这沧海之中。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6)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6)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6)doc初中语文(1)|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钞票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诗歌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差不多一览他的风姿。

然而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判。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爽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

今天,我们立即学习的一首«观沧海»确实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

那时,他立即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

就让我们赶快来观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概。

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咨询题: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研讨探究:〝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古代的交通是专门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专门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学案

15.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预习提纲】1.收集整理诗歌相关知识。

2.了解每首诗的作者。

3.整理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4.背诵这五首诗。

5.试着寻找每首诗中的名句并作一点赏析。

【合作展示】1.学习《观沧海》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学习《次北固山下》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③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3.学习《钱塘湖春行》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③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4.学习《西江月》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5.学习《天净沙•秋思》【检测反馈】1.格律诗也称近体诗。

它的句数是固定的:八句的称为。

四句的称为。

又按每句七个字和五个字划分为和。

2.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通常情况下要求句押韵,联和联对仗。

3.词,又名,产生于代,盛行于代。

宋词按风格划分,可分为派和派。

4.《次北固山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5.《西江月》抒发词人丰收在望喜悦心情的一句是。

【学习心得】]15.古代诗歌五首【合作展示】1.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导学案新人教版
号同学分别修改3二、
以下字词的意思:
四、我要有感情地来朗诵这首诗歌,
“用典”有什么好处。

时候的明媚风光。

联系朱自清的
以及为什么要这五、这首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
第15课《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元曲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认识马致远。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想力,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暗含题目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景物是哪三个?
五、用自己话来描绘一下这幅图景。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5)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的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制造思维〔二〕难点1.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制造思维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程序〔一〕导语同学们,〝家〞和〝家乡〞的概念,相信大伙儿都不生疏了,当我们独自一人身居异乡的时候,就会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大伙儿在小学时,也学过一首闻名的表达想念家乡的诗,也确实是李白的«静夜思»。

在唐代有李白写出这么一首感人的思乡诗,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元代的时候,也有一位伟大的散曲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那确实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导读1.题解〔1〕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伙儿〞。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窘迫料到一生。

因此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它的体裁是〝曲〞。

〔2〕小令。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往常诗最盛行,专门是唐诗,宋代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进展了宋诗,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词,而到了元代,又多了一种专门有特色的文学体裁,那确实是我们今天将会学到的〝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目标呈现、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预习热身、资料链接(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

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五律、七律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

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查资料了解作者简2、自主学习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二、活动探究、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5)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新人教版
2、翻译诗歌,解释诗歌大意。(解诗意)
3、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析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潮平:这里指江潮涌涨与两岸齐平。②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阔。③风正:风顺而和。④悬:高挂。⑤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⑥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⑦达:到,送到。
1、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将重音和停顿标注在诗 中。(诵诗文)
2、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3、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 下,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研学
研学内容:解释诗意;赏析一句你认为比较好 的句子;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展学
展点一:解释诗意
展点二:赏析诗句
展点三:感悟诗情
4、请谈谈对诗歌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某句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赏佳句)
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虚写。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 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 负。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人教版)

15《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观沧海》中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5.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6.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7.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当堂检测第一部分:1.填空:《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西江月》的名句是: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5.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6.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7.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当堂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西江月》描绘了一幅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1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阴:
14.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5.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个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

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

.乱花。

.浅草。

3:水天相接4:直抒胸臆,白沙堤。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2)见了大漠的广袤;(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2.3略
1.略2.D3.略4.B5.D6.江南山村盛夏夜景7.C8.C9.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1.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12.i;低、泥、蹄、堤13.玩不够;同“荫”14.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15.“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6.天净沙;秋思17.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18.三;名词;苍凉、幽静19.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