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2.概况:①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②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精美、上等的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互补互利。
③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1.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意义。
2.如何评价戚继光。
学习记录




展示
点拨
1.完成相应的填空之后,重点讨论探究题。
2.展示按要求主辅展配合,组长提前做好展示任务分工。
梳理
小结




1.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 )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争。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意义。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主要目的是为了,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
3.意义: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明朝中后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狂,沿海地区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目标3:结合教材及相关史事、《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目标4:结合相关史事,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视频素材—郑和下西洋同学们看完视频,有何感想!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阅读教材,分析概况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历史条件。

分析归纳:①经济基础: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皇帝支持: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阅读教材,结合史料,分析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1)出示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 带着)币往赉(lài 赐予)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2)小组讨论,分析归纳: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明朝的国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1、郑和下西洋(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

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读图题:图一图二(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条件、时间、规模、路线影响等基本史实;2.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

2.弄清葡萄牙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特点,理解其重要的意义。

2.在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的基础上,理解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创举。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外交往起了重要的作用。

2.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意义与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认识戚继光抗倭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两位人物至今令人称颂。

一位是航海家郑和,他七次远航西洋,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哥伦布。

一位是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率领戚家军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之乱。

郑和远航,为什么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军民平定倭寇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课,去弄清相关的历史吧。

新课讲述一、郑和七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关于郑和:郑和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云南人,回族,本姓马,小字三保。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自幼有材志”。

后来明军征云南,12岁的郑和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跟随燕王朱棣。

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郑和“出入战阵,多建奇功”。

朱棣即位后,赐其姓郑。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前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探究与分享: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科导学案主备人:审核组长:集体备课备注课型新课课题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学习重难点:1郑和下西洋2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三、预习感知1.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

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

”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A.印度西海岸B.美洲东海岸C.非洲西海岸D.非洲东海岸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其中的“海波”指的是()A.起义的叛军B.西方列强的侵略C.新疆的叛乱D.倭寇的袭扰3.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

这一“远航活动”是指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马可·波罗来华D.郑和下西洋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康熙帝抗俄5.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6.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这种文化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D.岳飞抗金7.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A.宋太祖B.元世祖C.明太祖D.明成祖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人教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情操方面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爱国主义方面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五、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一位是伟大的航海家,一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他们伟大的事迹来了解相关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导学案。

(三)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远航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学习与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习与探究: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无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一、郑和下西洋。

1、思维导图填空。

(见上图)2、.“郑和下西洋”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成功航行西洋7次的条件有哪些?二、戚继光抗倭。

3、对于“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内容,参考之前的思维导图,小组议一议,再写出你们小组的思维导图设计方案。

4、“戚继光抗倭”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寇袭击浙东的宁波、台州,“攻掠诸郡邑无算,官民廨舍焚毁至百千区”。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招募军队抗倭。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九战九捷,大败倭寇于台州。

嘉靖四十四年,他与俞大猷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最后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材料二: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明)戚继光《凯歌》根据材料一,在材料中圈画出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绩、据此评价一下戚继光?根据材料二,戚继光所作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巩固练习1、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其性质而言,并不是一般的商船队。

他七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是()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换取海外的奇珍C.开拓海外贸易 D.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2、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依据是()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设计(无答案)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当 堂 检 测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C)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
备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重点);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点)。
教学内容和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与笔记
预习准备
知识点1.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__强国_____。
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主观原因:郑和的英勇无畏;明成祖的支持
精神: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不畏艰难险阻,迎难直上,敢于拼搏,顽强的探索精神
例2 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B)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C)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5.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

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