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51公冶长食言招祸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

一日,有鸱②来报,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青州府志》)【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传说他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

②鸱(chī):老鹰。

③邑宰:县官。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 B公冶长应.而往()C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D长复.往()E众遂.逮长见邑宰() F至,乃.一死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冶长应而.往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E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F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G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鸱是以怨之译文:②长无以对译文:③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译文:五、请用简要的话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答:六、请写出两条关于诚信的名言:【参考答案】一、A解:理解,听懂。

B应:回答。

C饲:喂,给……吃。

D复:又。

E 遂:于是,就。

F乃:竟然。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连词,表顺接,然后,就。

A和C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D连词,表并列,并且。

E连词,表修饰,地。

F 连词,表因果,因而。

G连词,表并列,并且。

三、众遂逮长见邑宰。

宰审问,长再三辩。

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6-13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6-13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6-130(附答案与译文)126赛跑定案前秦①苻融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遇劫于路,唱贼。

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

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

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盖④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

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晋书》)【注释】①前秦:当时中原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晋朝末年氐族人建立。

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

冀州,在今河北省一带。

③姥:老妇人。

④盖:连词,连接上句,表示推论原因,无实义,不能译为“大概”。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担任) B贼反诬.路人(诬陷)C乃俱.送之(全,都) D既而还.入(还是)E贼遂.服罪(于是) F乃.能精焉(才)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有老姥遇劫于.路②虽然,受地于.先王B①路人为.逐擒之②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C①融见而.笑曰②温故而.知新D①盖辨诬之.术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译文:②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译文:四、苻融定案的根据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回来。

二、不同的是A,①介词,在;②介词,从。

B介词,替。

C连词,表承接,然后。

D 助词,的。

三、①这(很)容易知道,可以让两个人一齐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不是强盗。

②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四、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参考译文】前秦的苻融担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抢劫的,高喊有强盗。

过路人为她追赶并捉住了抢劫的强盗。

(可是,那)强盗反过来诬陷过路人是抢劫的强盗。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116廷理击太子马楚王急召太子。

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

天雨,廷中有潦①,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②。

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

至茆门,非法也。

”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遂驱之。

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

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③击臣马,败臣驾。

王必诛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④,后有储主而不属⑤,矜⑥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注释】①廷中有潦:庭院中有积水。

廷:通“庭”,院子。

潦(liǎo):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②茆门:王宫的南门,又称雉门。

③殳(shū):古兵器名,用长的竹竿或木材做成,一端有棱,但没有刃。

④踰(yú):即“逾”,逾越,超越。

不踰,指不越法。

⑤属:归属。

文中指迎合,依附。

⑥矜:通“贤”,贤能。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

A天雨.,廷中有潦 B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C乃益.爵二级 D勿复过.E王必诛.之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楚国之.法②王必诛之.B①廷理举殳而.击其马②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C①太子入为.王泣曰②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①乃.益爵二级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二去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译文:②前有老主而不踰,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译文:四、“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五、请你简单地谈谈对廷理和楚王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一、A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B砸坏。

C增加。

D犯错误。

E杀。

二、不同的是A和C。

A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C①介词,向,对;②介词,被。

B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其君者,未之有也。

”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利吾国:使我国获利B. 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夺利益C. 弑其君者:杀害他的君主D. 苟为后义而先利:如果君主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D.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B.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征收利益,国家就危险了C.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征税,国家就危险了D.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安定了4. 下列对文中孟子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B. 孟子认为仁义比国家利益更重要C. 孟子认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D. 孟子认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矛盾的5. 下列对文中孟子谈话艺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直接批评梁惠王的错误B. 通过类比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C. 以提问方式引导梁惠王思考D. 用事实举例说明仁义的重要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益者三友:有益的三种朋友B. 损者三友:损害的三种朋友C. 友直:正直的朋友D. 友便辟:善于辩论的朋友7.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B.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C.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D.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8.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学的朋友,是有益的B.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博学的朋友,是有益的C.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多才多艺的朋友,是有益的D.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有见识的朋友,是有益的9. 下列对文中孔子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B. 孔子认为选择朋友要注重品质C. 孔子认为朋友越多越好D. 孔子认为朋友越少越好10. 下列对文中孔子谈话艺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直接告诉人们如何选择朋友B. 通过列举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C. 用设问方式引导人们思考D. 用对比手法说明朋友的重要性(以下题目以此类推,略)……55.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利吾国:使我国获利B. 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夺利益C. 弑其君者:杀害他的君主D. 苟为后义而先利:如果君主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56.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D.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57.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B.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征收利益,国家就危险了C.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征税,国家就危险了D.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安定了58. 下列对文中孟子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B. 孟子认为仁义比国家利益更重要C. 孟子认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D. 孟子认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矛盾的59. 下列对文中孟子谈话艺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直接批评梁惠王的错误B. 通过类比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C. 以提问方式引导梁惠王思考D. 用事实举例说明仁义的重要性60.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1-12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1-12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1-125(附答案与译文)121焚猪验尸张举,吴①人也,为句章②令。

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

夫家疑之,诉于官。

妻不服。

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③之服罪。

(宋·郑克《折狱龟鉴·证匿》)【注释】①吴:三国时的吴国。

②句(gōu)章:古县名,故址在今浙江余姚。

③鞠(jū):审问犯人。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夫家疑.之() B诉.于官()C因放火烧舍.() D积薪.焚之()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句章令A问泉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下例各句中加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一杀之,一活.之。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故自号.曰醉翁也。

C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家疑之,诉于官。

妻不服。

译文:②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译文:五、读过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用简要的话回答出来。

答【参考答案】一、A怀疑。

B控告。

C房屋。

D柴。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C,例句与C项都是动词,做,担任。

A连词,因为。

B介词,向。

D介词,被。

三、与例句不同的是D,乳是名词,乳头。

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活:使……活,不杀。

A名:出名,有名。

B号:取号。

C名:说出。

四、①丈夫家的人对此事感到怀疑,便向官府控告(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不承认。

②然后检验男人的尸体,嘴里果然没有灰。

(再来)审问这个女人,(她只好)认罪。

五、示例:对于不能直接判断的事情,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通过别的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译文】张举是吴国人,做句章县的县令。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原文:赵人患鼠,乞诸善捕鼠者,暮则鼠蛇犬出,合家欢然。

其人饮食既饱,鼾睡达旦。

忽闻鼠声,Recapitulate顾无捕鼠者,身无捕鼠具,为之惘然。

遂以手披帷,探其所在。

妻怪问之,曰:“彼人者,吾事之未尝见其面,吾有何患?夫有鼠,吾自当之。

”既而,鼠大馈,不胜其愤,竟以手搏鼠,损伤肌肤。

明日,人笑其愚,曰:“何不若猫乎?”其人曰:“吾以猫为非吾族类,不宜共事。

”闻者皆笑。

训练题目: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惘然:________2. 遂:________3. 探:________4. 馈:________二、翻译以下句子。

1. 彼人者,吾事之未尝见其面,吾有何患?2. 吾以手披帷,探其所在。

三、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赵人为什么请捕鼠者?2. 赵人为什么会在夜晚鼾睡达旦?3. 当赵人听到鼠声时,他做了什么?4. 为什么赵人不愿意用猫捕鼠?四、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寓意。

答案: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惘然:失意的样子。

2. 遂:于是,就。

3. 探:寻找。

4. 馈:赠送。

二、翻译以下句子。

1. 那个人,我从未见过他的面,我有什么好担心的?2. 我用手掀开帷幔,寻找老鼠所在的地方。

三、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赵人因为家里有老鼠,所以请捕鼠者。

2. 赵人因为请了捕鼠者,晚上放心睡觉,所以鼾睡达旦。

3. 当赵人听到鼠声时,他用手掀开帷幔,寻找老鼠所在的地方。

4. 赵人认为猫不是自己的同类,不适合一起生活。

四、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寓意。

本文通过讲述赵人请捕鼠者却因老鼠再次出现而感到无助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依赖他人,不自己解决问题的愚昧行为。

文章寓意深刻,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不能过分依赖他人。

附加训练: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记与欧公言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颖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卷三·技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公遂.大笑 然操遂.能克绍

B.以.笔墨烧灰饮学者 以.塞忠谏之路也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温故.而知新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医 以 意 用 药 多 此 比 初 似 儿 戏 然 或 有 验 殆 未 易 致 诘 也 3.翻译下面句子。 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6.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7.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8.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答案: 1.C 2.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3.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 4.B 译文: 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个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医生问他患病的原因,他说 :“乘船时遇到风浪,偶然而患上此病。”医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搀合丹砂、茯神这一类东西,柂工喝了这药就痊愈了。如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于是说:“医生凭想当然来用药的都跟这是一样的,乍看好像儿戏,但是偶尔有点疗效,几乎不容易对他质疑了。”我于是对他说 : “把毛笔和墨烧成灰和上水让学生喝下去,就能够治好他的糊涂和懒惰了吗?由此推广开来,那么和伯夷的洗澡水,就能够治好贪婪;吃比干的剩菜剩饭,就能够治好奸伪;舔樊哙的盾牌,就能够治好胆怯;闻西施的耳环,就能够治好容貌丑恶。”欧阳修听后就大笑。 元佑六年闰八月十七日,乘船到了颖州界,正好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地见到欧阳修,偶尔想起一时谈笑的话语,就如同在一次认识他。

(二)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改动) 1.解释下列鞠总加点词语的含义。 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臣切为王患.之

2.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 燕 无 道 吾 使 赵 有 之 子 何 贺? 4.选文中的燕使采用什么方式说服对方?

答案: 1.①通“拒”,抗拒 ②忧虑,担忧 2.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持金千斤来祝贺。 3.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 4.燕国使者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进行劝说

译文: 燕国使臣拜见秦王说:“燕王听说秦、赵两国联合,燕国派我持金千斤来祝贺。”秦王说:“燕王昏庸无道,我要赵国灭掉燕国,你还来祝贺什么?”燕国使臣说:“我听说,当赵国在全盛时期,南面的邻国事秦国,北面的下曲阳靠近燕国,赵国的土地方圆三百里,却与秦国相持了五十多年,赵国之所以反不能战胜秦国,是由于赵国小,又没有可能有其它国家来帮助扩大自己的国土。现在大王要赵国向北往灭掉燕国,假如燕国和赵国联合一致,就肯定不会再服从秦国了。我暗自为大王担忧。”秦王以为说得对,于是派兵援救燕国。

(三)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市井:指做生意。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用“⁄”给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曹 州 于 令 仪 者 市 井 人 也 长 厚 不 忤 物 晚 年 家 颇 丰 富 4.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答案: 1.C 2.你太贫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3.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4.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译文: 曹州于令仪,本是市民,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从末做过坏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一万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怕,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却背着一万钱,恐怕巡逻的人会盘问你。留到天亮再走。”盗贼十分惭愧,终于成于良民。

(四)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 备 得 用 与 武 帝 交 战 大 破 其 军 乘 胜 克 捷 江 南 悉 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

4.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答案: 1.D(A拜访/看见 B计谋/鞭打 C出使/假如 D都) 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既”“足”“以……为”每处1分。“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足”也可。) 4.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 译文: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五) (包拯)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权知:暂时代理。 1.下面各句与“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中的“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B.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其一犬坐于前(《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