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

栏目链接
走近 作者
பைடு நூலகம்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 昌黎,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 韩昌黎。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 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曾两次遭贬谪,但 很快被召回京。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 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 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 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明确:本段写了南霁云的四件事:乞救于贺 兰,被强留;断指不食;射矢明志;笑而就义。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借以 烘托张巡的义烈。
栏目链接
内容 理解
5.第5段写于蒿,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 形象有重要的作用,你认为如何?
明确:“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 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了张巡博 闻强识的一面。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 成, 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 感的缺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③引绳而绝.之 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_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其所爱.之肉 _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亲__爱__,__所__爱__的___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_词__,__残__余__士__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5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设计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5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设计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高二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手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设想:反复诵读,根据注释,依靠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小组合作合作、讨论、探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背诵《师说》片段,由学生说出作者,引出韩愈及文题。

二、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情况,师生补充。

三、师解题并介绍背景四、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疏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师巡视答疑。

五、学生分组归纳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然后师展示自己归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借鉴。

(一)重点实词:恨:遗憾。

竟:最终。

辞服:请降,投降。

尤:责怪。

遁:逃跑。

擅:拥有。

沮遏:遏制,阻挡。

创残饿羸:严重受创、饥饿衰弱。

延:请。

讲:考虑(二)通假字:“阙”通“缺”,缺少。

“志”通“志”,标志,标识。

“常”通“尝”,曾经(三)一词多义: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记载,动词)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传记,名词)/而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以此诟远(介词,用)以示贺兰(介词,拿、把)贼以刃胁降巡(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连词,因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引出对象,向)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介词,在)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介词,比)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介词,到)/何苦守尺寸之地(助词,的)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四)古今异义词:颜色不乱/不能通知二父志/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事/因诵嵩所读书/贪过分之荣禄。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日月后于巡/远宽厚长者(五)词类活用:屡道于两府间(道,名作动,走路)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六)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栏 目 链 接
题目 解说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
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朝廷追封御

史中丞,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写过一篇《张中丞
目 链
传》,韩愈此文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和补充,

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题目 解说
小贴士 序
一般置于书前或文前,有时也置于其后,放在前


⑦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链 接
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
古义:__往__往__,__到___处_____
(4)一词多义。
然尚恨有阙者 遗憾 恨商女不知亡国恨 怨恨,仇恨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憾事
栏 目


引绳而绝之 拉
君子引而不发 拉开弓 引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引导,带领
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走近 作者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捭阖,奇偶交错,
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
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
栏 目

言,提炼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 接
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
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写作 背景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范增数目项王 屡次
(5)词类活用。
①不乐成人之美.
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美__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链
②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清__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效课堂】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整体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

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

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事例略。

(1)张巡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

②记性好。

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⑤有领导能力,服众。

⑥善于军事。

(2)许远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

②忠贞不畏死。

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

②有勇气。

③强壮有力。

④恩怨分明。

⑤从容就义不畏死。

⑥有谋略。

⑦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形象:①善嫉,自私。

②爱才。

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 含解析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 含解析

◆5 《张中丞传》后叙本色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是一个“敢”字,耕耘者的本色是一个“勤”字,奉献者的本色是一个“苦”字。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珍视本色。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作者视窗一代文宗韩愈他出生丧母,三岁丧父,兄嫂养育,十三岁时不意兄长去世;他聪颖好学,少年发愤,日作千言,从困难磨砺中一路走来;他四考进士,三次殿试,几经周折,终为朝廷所识;他心胸坦荡,耿介直言,多次被贬,险些丢了性命;他爱护百姓,勤政为民,经国济世,可为后人楷模;他高举大旗,端正文风,提携后贤,成为一代文宗……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个书生,却单身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绝险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喜欢韩愈身上这种矛盾的特质,因为这样才算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才是在污浊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人!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习题及答案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习题及答案

5《张中丞传》后叙诗歌赏析左迁至蓝关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封进谏的奏章,清早奏给皇上,晚上就被贬谪到八千里路外的潮阳。

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浓浓的云雾横阻在秦岭上空,不见家在何方;大雪拥塞蓝关,连马也不肯前进。

我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到瘴气多的江边收我的尸骨呀!赏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文言积累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鹦鹉飞到其他山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鹦鹉想: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好几个月后,山中起大火,鹦鹉远远地看见,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点拨、解惑、调控,对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基于此讲解文章的重难点,而对有缺漏和偏差的进行补充。例如,学生对较为明显的基本事实能够圈画概括,但仍有缺漏,如第四段中虽主要讲述南霁云的事迹,但在“就义“部分是有关张巡的,这部分较多同学忽略了;对此,师生也一并基于此概括张巡的形象特征:英勇无畏。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整体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

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

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事例略。

(1)张巡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

②记性好。

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⑤有领导能力,服众。

⑥善于军事。

(2)许远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

②忠贞不畏死。

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

②有勇气。

③强壮有力。

④恩怨分明。

⑤从容就义不畏死。

⑥有谋略。

⑦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形象:①善嫉,自私。

②爱才。

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

有人说,这些与中心无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南霁云的事,一方面是对张巡的衬托,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

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

南霁云不受诱惑,不仅表现了他和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

第五段写张巡读书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战役无关,但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是与其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

特别是把他的记忆力,与围城中士卒的姓名“无不识者”联系起来,知其并非游离于中心的闲笔。

至于于嵩的轶事,乍看似闲笔,但由于嵩之死,可见当时叛军多么猖獗。

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

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又暗示了铲除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

这些事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但却能围绕主旨展开,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文章中心。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 嫉:嫉妒 B .延.霁云坐 延:延请 C .以示.贺兰 示:指示 D .此矢所以志.也 志:标识 【解析】 示:让……看。

【答案】 C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吾欲之.南海,何如 B .虽⎩⎪⎨⎪⎧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因⎩⎪⎨⎪⎧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击沛公于坐 D .所以⎩⎪⎨⎪⎧此矢所以..志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A 项,之:第一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第二个是动词,去,到。

B 项,虽:第一个表让步,虽然;第二个表假设,即使。

C 项,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第二个是副词,趁机。

D 项,所以:两句用法相同,用来……的。

【答案】 D3.作者选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细节来刻画南霁云的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解析】归纳文本,找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有关动作、心理、情态、外貌的描写。

【答案】拔刀断指射塔明志疾恶如仇忠贞刚烈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很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强壮,不接受南霁云的救援要求,想强迫南霁云留下。

(2)抽出一支箭来射向寺中的佛塔,射入塔上的砖中有半箭之深。

活学活用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请你选择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写一段话。

(3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又到了8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

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

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

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

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

月底借钱总是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人家。

我们觉得一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

太阳落下去了,昏黄的灯泡照出我和妹妹失望的身影。

父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我们,我和妹妹一声不吭。

父亲无可奈何地坐下来一个人吃,他甚至喝了一点酒,那是烧菜用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几口,父亲就醉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

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父亲别喝了。

父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一饮而尽,泪水扑簌簌掉在碗里。

父亲开始说话,一句接一句,不停地说,说了一个多小时。

他把手伸进裤兜,掏出瘪瘪的破钱包,摸出几张钱,“啪”的一声很响地打在桌上,大声说:“钱,拿去报名!”我和妹妹想笑却笑不出来,泪水更汹涌地哗哗落下。

父亲是怎么解决学费的我们当时并不知道。

后来才知道那天父亲去镇上卖了血。

血水远比酒浓,那次醉酒可能是父亲一生最后一次醉酒……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答案】 C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A项,“常”同“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

【答案】 D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几天,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 .必以其言为信B .其亦不达于理C .城陷而虏D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答案】 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须髯辄张。

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嵩无子。

张籍云。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跟随 B .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 C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 D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 【解析】 立:立即,马上。

【答案】 C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②吾于.书读不过三遍B.⎩⎪⎨⎪⎧①因.乱抽他帙以试②因.诵嵩所读书 C.⎩⎪⎨⎪⎧①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②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 D.⎩⎪⎨⎪⎧①何为.久读此②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解析】 A 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

B 项,“因”,都是副词,于是。

C 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用来。

D 项,“为”,①介词,“何为”即“为何”;②动词,写。

【答案】 B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 )①好学无所不读 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⑤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⑥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A .①③④B .②③⑥C .①⑤⑥D .②④⑤【解析】 ①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

③不是直接表现张巡的才能。

⑥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

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