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单元训练:二单元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单元检测卷二(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卷帙.(zhì)矍.然(jué)螳臂当.车(dānɡ)B.颍.水(yǐnɡ) 内讧.(hōnɡ) 丢三落.四(là)C.愆.期(qiān) 浣.洗(huàn) 同仇敌忾.(kài)D.圬.墙(wū) 哺.育(bǔ) 拈.轻怕重(niān)答案 B解析“讧”读“hònɡ”。
2.下列词语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公候诙谐栩栩如生B.淫词淋漓慷概激昂C.轶闻沦落兵乱濒仍D.折节悚然阳狂垢污答案 D解析A项候—侯。
B项词—辞,概—慨。
C项濒—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首尾:始末,事迹详情B.初谪.滁山谪:贬官C.渐.渍外典渐:浸、染D.方山子傥.见之与傥:偶然答案 D解析傥:或许,大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今既老且病.矣B.不能通知..二父志C.皆感激..乘蓄..为云泣下D.宜野人答案 A解析B项通知:古义为深知、深入了解,今义为应用文名称。
C项感激:古义为感动、激动,今义为受人恩惠表示谢意。
D项野人:古义为隐士,今义为未开化之人。
5.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和“六一者,何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方得意于五物也B.何为久读此C.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D.故特以相赠答案 B解析例句与B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困倦所役B.杖击林木,手弄流水C.以文章自名D.不听其语,强留之答案 D解析A项倦,对……感到困倦,意动用法。
B项杖、手,名词作状语。
C项名,名词作动词,称。
二、阅读理解(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金圣叹先生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二单元单元练测实1一、(1.(A.B.C.D.2.A.B.C.D.3.()A.B.C.D.4.A.B.C.D.)?,被宋代的,谥号。多高你都能,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
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
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发人深省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
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6.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7.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2-1《张中丞传后叙》练习题

◆5《张中丞传》后叙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2-1《张中丞传后叙》word练习题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蚍蜉..(pífú)卓.效(zhuō)遁.迹(dùn)宝藏.(zànɡ))B.书帙.(zhì)勉强.(qiánɡ) 羸.弱(léi) 污垢.(ɡòu)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C.雨霁.(jì)D.秩.序(chì) 载.重(zài) 遏.制(è) 髯.客(r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解析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答案 C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5分)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
答案 D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5分)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阅读书籍,或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几天。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5分) 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C项“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答案 C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分)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2019-2020版语文同步导学粤教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
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本文是韩愈散文代表作之一。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
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文体知识“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 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
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
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
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
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著有《东坡七集》。
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
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文白对照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
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光、黄:即光州、黄州。
少时慕朱家、他年轻的时候,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侠士都很尊崇他。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精品]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9(1)
![[精品]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9(1)](https://img.taocdn.com/s3/m/65933c38b84ae45c3b358cd9.png)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参与自然变化的手段,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其材料和动力完全是自然材料和自然能源,其目的也只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有限,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存在和物质形态基本上循其固有的机制运动变化。
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但是,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拥有超出以往千万倍的各种人工能源,大量的人工材料被普遍推广和运用,生产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最大的、无限制的经济效益。
因此,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然生态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人类将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且不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已使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已受到威胁。
为谋求高产而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已使人们的食物链的几乎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现在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企图先发展而后治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西方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西方世界所能获得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西方哲学传统,总是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以殖民者征服土著居民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
培根早在近代就申明“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是高贵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明高扬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之作为智能主体的能动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种暂时领先的优越地位,冲昏了征服者的头脑。
于是,在一种更强烈的占有欲的推动下,以为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地践踏,疯狂地索取,贪得无厌地掠夺,使得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再生机制、净化机制越来越难以补救人类所造成的损害。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单元训练:二单元

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单元训练:二单元义为应用文名称;C项感激:古义为感动、激动,今义为受人恩惠表示谢意;D项野人:古义为隐士,今义为未开化之人。
答案 A5.下列文言句式和“六一者,何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方得意于五物也B.何为久读此C.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D.故特以相赠解析例句与B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困倦所役B.杖击林木,手弄流水C.以文章自名D.不听其语,强留之解析A项倦,对……感到困倦,意动用法;B项杖、手,名词作状语;C项名,名词作动词,称。
答案 D二、阅读理解(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单元训练:二单元2019粤教版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单元训练:二单元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卷帙.(zhì)矍.然(jué)螳臂当.车(dānɡ)B.颍.水(yǐnɡ) 内讧.(hōnɡ) 丢三落.四(là) C.愆.期(qiān) 浣.洗(huàn) 同仇敌忾.(kài) D.圬.墙(wū) 哺.育(bǔ) 拈.轻怕重(niān)解析“讧”读“hònɡ”。
答案 B2.下列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公候诙谐栩栩如生B.淫词淋漓慷概激昂C.轶闻沦落兵乱濒仍D.折节悚然阳狂垢污解析A项候—侯;B项词—辞,概—慨;C 项濒—频。
答案 D3.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首尾:始末,事迹详情B.初谪.滁山谪:贬官C.渐.渍外典渐:浸、染D.方山子傥.见之与傥:偶然解析傥:或许,大概。
答案 D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今既老且病.矣B.不能通知..二父志C.皆感激..为云泣下D.宜野人..乘蓄解析B项通知:古义为深知、深入了解,今义为应用文名称;C项感激:古义为感动、激动,今义为受人恩惠表示谢意;D项野人:古义为隐士,今义为未开化之人。
答案 A5.下列文言句式和“六一者,何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方得意于五物也B.何为久读此C.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D.故特以相赠解析例句与B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困倦所役B.杖击林木,手弄流水C.以文章自名D.不听其语,强留之解析A项倦,对……感到困倦,意动用法;B项杖、手,名词作状语;C项名,名词作动词,称。
答案 D二、阅读理解(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答案 D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①②⑥三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句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句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句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
答案 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析树旗帜、不息烟火是在与刘尚军队会后之前,而不是之后。
答案 C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建武二年,光武帝封他为广平侯。
第二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
吴汉率领轻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盖,收兵回营。
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你受伤卧床,众人内心恐惧。
”吴汉闻此言,盛怒之下裹伤而起,巡视营垒,杀牛犒劳士兵,令军中将士相互鼓励说:“现在正是立功封侯的时候,各位一定要更加努力!”于是将士们奋发向上,气势旺盛,士气倍增。
第二天,全军同时击鼓进击,周建的军队大败。
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地方官吏,占据了城池造反。
诸将都争着想去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过。
敢轻言进兵的人斩首!”然后下达公文给郡府,命令他们收捕肇事官吏,又派人入城谢罪。
五姓人大喜,相继率众归降。
第二年,贼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一片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挥师进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
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说:“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前来进攻,不要与之争锋。
如果敌人不敢来攻,你转移营盘逼近敌人,一定要等到敌人精疲力竭,才可出兵进攻。
”吴汉乘胜进逼成都,在江北岸安营扎寨,派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长江南岸。
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吴汉:“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别安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难以互相救援。
”可是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吴汉军队不能互相救援。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
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命令将士口含石子,率军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有的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惊慌恐惧,失去平日的风度威严;而吴汉却意气风发,镇定自若,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
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
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多,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死后,皇帝赐谥号忠侯。
三、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新年都未有芳华,______________。
白雪却嫌春色晚,____________。
(韩愈《春雪》) (2)__________,绿水逶迤,__________,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3)暮云收尽溢清寒,______________。
此生此夜不长好,____________。
(苏轼《中秋月》) (4)方其得意于五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答案(1)二月初惊见草芽故穿庭树作飞花(2)轻舟短棹西湖好芳草长堤(3)银汉无声转玉盘明月明年何处看(4)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四、语言运用(12分)1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
(6分)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_______________。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________________。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答案放远了观赏才觉得秀美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13.根据漫画内容拟定题目,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漫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表明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童言无“忌”;语出“惊”人;老师太“奥特曼”(outman)啦!观点一在正规的场合交流,或者作文写作中,我们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使用这种语言。
学生过多的接触并且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会使他们对规范汉语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
观点二对这些特定词汇的流行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语言本身有自然淘汰的规律,有些词语短时内会很热门,但不一定就能进入书面语言。
五、作文(60分)14.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以“我眼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