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教学课件:2黄州快哉亭记

发现)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辨活用 (1)以览观江流之胜(胜:形容词用作名词,胜景)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变化倏忽,动心骇目(动、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 使……骇) (4)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称快) (5)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跟从,带领) (6)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纵情享受) (7)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南方/名词作 状语,在北方)
走进作品 基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8)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9)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10)西望武昌诸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1)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瓮: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 瓮做)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4.分古今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了;于,介词,不译。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 情况。 (2)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古义:成行排列。 今义: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3)使其中不自得 古义:其,代词,指人;中,心中。 今义:方位词,那里面。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②担 负会计工作的人员。 (5)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今义:疾病。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 其势益张。
翻译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进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奔放浩 大,在南面汇合了湘水与沅水,在北面汇合了汉水与沔水,水势更加 阔大。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方山子传 Word版含答案

◆8方山子传本文作者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自己侠与隐的矛盾心态。
感觉今日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氛围。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明媚。
感觉今日就是感觉幽幽的竹箫的鸣响,就是感觉岁月的脚步又一次踏向初旭的光辉。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霞光追随。
听古城上空的时钟滴答着,渐渐地将过去敲碎。
此刻,我仿佛开始意识到:今日是一生这本大书的一节,是绝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
它像狂劲的乐曲,催促着人们走过无际的风景,更像优美的抒情诗,等着人们去细细地品味。
鲜嫩的阳光极好地铺展着一地的甜润以及上升的意念和活跃的思维,温柔的风似乎正在提醒人们把握住每一寸光阴以昂扬地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
为的是不再有遗憾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不再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结尾。
驻守在今天的旷野,让思绪漫步在昨天与未来之间,心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
或许昔日的辉煌雕塑了你的优美和刚劲,但并不意味着今日你必将灿烂动人。
因为今日不是你生命的尽头,你还要塑造今日,而所有的今日必将以无与伦比的崭新姿态挺立于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
那么,你何以忍心让活泼而鲜美的今日在你的手里黯然失色,如一溪泛不起浪花的流水!或许往日的故事没有写好,刚刚有了开头就失去了结尾。
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开始好吗?因为今日并不是昨天,昨天已经走进了历史。
你该感觉今天的景色是因为你而变得这般妩媚。
或许你还在等待明天,盼望明天会有一片灿烂的朝霞并且无阴云低垂。
那么,我们在憧憬的时刻为什么不把今天的天空擦得晴晴朗朗?为什么不给明天留一份绚丽的积累。
与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进辛勤的汗水,一切都从今日开始,今日就是你的节日,今日就是你生命崛起的最好机会。
一生只有一个今日,那么,让我们善待它好吗?今日的味道好极了,像一杯浓浓的咖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1.3 道山亭记ppt课件

对 译
详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
课 前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素 材
自 主 导
C.岂虚.也哉 虚:空虚
日 积 月
学
D.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
课
堂
课
互
时
动
作
探
业
究
1
菜单
17
粤教语文唐宋散文选读
晨
读
【答案】
开
卷 有
对象 描写角度
益
特点
文 白 对 译 详 解
地理位置
位于闽中
课
地势
平而广
素
前
材
自
地域风貌
枕江面海
主 导 学
福州 城市风貌
城
路多、舟船交通便利
日 积 月 累
城市建筑 屋室巨丽,寺庙、道观特盛
课
堂
三山鼎立,山上寺庙、道观众多
课
互
整体形象
堂
课
互 动
然然,徐徐道来,娓娓而谈。文风纡徐和缓,儒雅醇厚体现
时 作
探
究 于此。
业
1
菜单
22
粤教语文唐宋散文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4.文章称赞程师孟处偏僻险远却能“因其地之善,以寓 其耳目之乐”,你认为面对逆境或苦难,应该采取怎样的态 度?
文 白 对 译 详 解
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
课 人杰地灵,又为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条件。作者具体写“下 素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 Word版含解析

第8课方山子传1.一词多义(1)谓⎩⎨⎧因谓之方山子:叫、称呼,动词自谓一世豪士:认为,动词 (2)而⎩⎪⎨⎪⎧ 俯而不答:连词,表承接使骑逐而射之:连词,表修饰方屋而高:连词,表并列(3)之⎩⎪⎨⎪⎧而岂山中之人哉:的,结构助词余既耸然异之:他,代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指示代词2.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
(2)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3.文言句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
(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3)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
4.翻译下列句子(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家四壁萧然无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
(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荒僻的山里隐居,这难道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一、结构图解异⎩⎨⎧ 1.少年侠义,晚年隐逸2.安于贫困,乐于隐逸3.少年意气,精悍犹存4.足以富乐,皆弃不取5.光、黄异人,傥见之与二、中心主旨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
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 含答案解析

第8课 方山子传1.一词多义(1)谓⎩⎪⎨⎪⎧因谓.之方山子:叫、称呼,动词自谓.一世豪士:认为,动词 (2)而⎩⎪⎨⎪⎧俯而.不答:连词,表承接使骑逐而.射之:连词,表修饰方屋而.高:连词,表并列 (3)之⎩⎪⎨⎪⎧ 而岂山中之.人哉:的,结构助词余既耸然异之.:他,代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指示代词2.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
(2)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3.文言句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
(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3)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
4.翻译下列句子(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家四壁萧然无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
(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荒僻的山里隐居,这难道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一、结构图解异⎩⎪⎨⎪⎧ 1.少年侠义,晚年隐逸2.安于贫困,乐于隐逸3.少年意气,精悍犹存4.足以富乐,皆弃不取5.光、黄异人,傥见之与二、中心主旨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
7、陆文学自传-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7、陆文学自传-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案前言《唐宋散文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读本,对于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以陆文学自传为例,通过阅读陆文学的自传,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情况,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了解陆文学的生平及其代表作2.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情况和文化背景3.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能够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陆文学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善于运用文学作品来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情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合理解读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建立整体理解和阅读技巧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陆文学自传,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情况和文化背景。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3.创新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此加深对唐宋时期文化和社会情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介绍陆文学和他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情况和文化背景。
第二步:阅读让学生阅读《陆文学自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步: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理解读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第四步:诠释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诠释,归纳总结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合理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五步:创新引导学生针对陆文学的自传进行文学创作,加深对唐宋时期文化和社会情况的理解和把握。
第六步: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对陆文学和唐宋时期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2.小组讨论质量3.文学创作品质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分享。
2.给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
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 (4)少⎩⎪⎨⎪⎧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 (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 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5《张中丞传》后叙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嫉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本色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是一个“敢”字,耕耘者的本色是一个“勤”字,奉献者的本色是一个“苦”字。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珍视本色。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全集第一单元1 、《小石城山记》【教学目标】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板书:景情]讲读课文一、一读文章:品景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幻灯片三)教师范读。
明确:“奇”。
[板书:奇]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
明确:三个方面。
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
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幻灯片五)小组讨论。
提问。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⑷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⑸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提问。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⑹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提问。
明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明确:被贬官。
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
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板书:愤]⑺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两种”,作者为何这样说?(解释字词),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提示: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两种劝慰之词是如何劝柳宗元的呢?小组讨论。
提问。
明确: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向你(指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那么,你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吧。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州人都是平凡人。
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执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⑻但是,柳宗元对这两种安慰之词是怎样看待的呢?明确: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提问。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板书:志坚]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创作了像《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有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对于这篇文章在结构与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评价“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是很到位也很中肯的。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的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三、三读文章:品境⑴设问: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不仅有情有景有作者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下面我们来看在《小石城山记》中,情、景、志三者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
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
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作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作者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
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正是因为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因为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板书:自然之箭头人文之景]。
如果小石城山还在,我们现在再去游览的时候,对它的欣赏已不会仅仅停留在看山看水的层面上,我们在看山看水的时候,更多的是会想到柳宗元在当时当地下的人生遭际和内心感受,体会到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
⑶设问:其实,自然山水在文人笔下被点化成人文山水不仅体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这是中国山水游记“以情观物”一派几乎都有的共同特征。
明确:我们从最近学过的课文开始看起。
先以我们最近刚学的《黄州快哉亭记》为例。
(幻灯片十)这是由于作者开朗达观心态的点染,使得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加超脱于世俗,豪情万丈,所以,黄州快哉亭对于后世人的意义,不仅在于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多的是与风景交织在一起的作者超然物外达观开朗的心态会给后人以更深的启发。
此外,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⑷设问:下面请同学起来分析一下《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一自然之景是如何被作者点化成人文之景的?也就是说,岳阳楼这一景物经《岳阳楼记》一文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意义?岳阳楼成了怎样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问。
明确:提到岳阳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被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所点染,提到岳阳楼,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还有《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作者热爱生活、与民同乐的情怀已经和这一景致分不开了。
即使像《游褒禅山记》这样哲理性很强的游记,关于志、物、力三者关系的议论也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像治学方式,给后人以启示。
不仅山水游记是这样,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与景物描写有关的作品,经作者感情的点化之后,自然山水已然变成人文山水。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关于自然山水经文人的点化而成人文山水,当后人面对这些景致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这一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幻灯片十一):“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