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业最终
关于诗经的作文范文(通用16篇)

关于诗经的作文范文(通用16篇)我读诗经初一作文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诗经的作文范文(通用16篇)《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下面是关于诗经的作文范文,请参考!诗经的作文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的确情意绵绵,慕少艾、伴良人、抚娇儿,无不情致纯真。
纯情之人方谱纯情诗篇,诗经纯美,因其多为平民庶士所创。
他们的生活平静和满而少有大起大落,感情亦朴实而温柔,不过硕人其宽,静女其姝,一片素净的自然美好。
诗中动人的情感始于少男少女最初的心动。
或许先是思慕少年的俨卷清扬,“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少女的颜如舜华,“日出皎兮,佼人僚兮”;尔后心长系之,愿长伴之,溯洄从之,而知君子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女子的温婉有行、美言德音,更添倾慕。
不论结果是流水无情“伤如之何”,还是两情相悦的“视尔如茨,贻我握椒”,那种单纯而不染铅华,惟因慕美而生的感情,都是很令人动容的。
恋情愈浓,便有了男婚女嫁,相敬如宾。
此时原属恋人的情感,变为家庭之爱。
古人极珍重家庭,而良人贤夫养家立业,家族幸福却更有赖贤妇操持。
男子对所爱的'佳偶托以家族重任,更显爱重。
他希望妻子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宜其室家”,不仅有动人的美貌,还有使家人敬服之德;“有蕡其实,宜其家室”,为夫家添丁进口,使家族人丁兴旺,更应“其叶蓁蓁,宜其家人”,有使族人各得其所,使家族兴盛繁茂之贤。
和美家庭是真挚情谊最安稳的归宿。
当家庭爱变为父母心,其情则越发恳切。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氏圣善,我无令言”。
一旦小儿初生,孩子便成为父母生命新的意义。
父母爱子至真至切,怜稚子“棘心夭夭”,寐兴夜寐地操劳,为保孩儿饱暖无虞;谆谆教诲,不辞劳苦,希望孩子长成后也可获得幸福,亦愿他德才荫庇家族,甚至梦想他成龙成凤,立于世间而可泽被世人……父母由于爱子,甚至会对所处之世更生出几分厚爱——孩子的出生使他们的心更为柔软,使他们更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
关雎

同学们:关于《诗经》的汇注作业,大多同学都下了很大辛苦,但问题很多。
主要是心不精细,校对错误、标点错误、重复观点反复录取、不知摘其精要等等。
这作业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一项重点工程,就目前资料掌握的情况来看,现在能够作这项工作的国内学校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只有我们有这个条件,因此大家要有信心,这可以代替你们的中期论文,计入计划。
因此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对待。
将来出版时每篇之下都署承担者的名字。
再:前几届同学曾作过部分工作,但很不成熟。
现在他们的收集的材料也给你们发去,每个同学可根据自己所作的部分,各取所需。
关于体例,考虑再三,为了方便同学们选择精要,故决定采取《诗经百家别解考》(诗义稽考)的体例。
即:一、总说:把有关关涉全篇诗旨评论的文字,即可纳入这一部分中。
如《关雎》先是《关雎总说》。
二、句解,以句为题,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
凡是有利于理解本句、对本句作出新的解释者,皆按作者先后排列。
一条中可按作者、著作名称、卷次、内容排次。
必须数句连解者,则可以数句并标,如《椓之丁丁,施于中逵,施于中林》。
三、章说,可以章为题,如《关雎首章》等。
即将总说一章的内容,纳入此中。
四、如有观点重复者,则列出最早的一家,其余则加按语说明,列出相同观点者名称即可,如略有出入,也可以用按说明。
按语可有可无,当然以后为最好。
按语加于每一则之后。
无论总说、章说、句解,都可以加按语。
以下是《诗义稽考》中的《关雎》、《兔罝》篇,略作调整,作为样稿: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总说《朱子语类》卷八十一曰:“《关睢》一诗文理深奥,如《乾坤》一般,只可熟读详味,不可说。
至如《葛覃》《卷耳》其言迫切,主于一事,便不如此了。
”又曰:“读《关睢》之诗,便使人有齐壮中正意思,所以冠于三百篇;与《礼》首言‘毋不敬’,《书》首言‘钦明文思’,皆同。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分层作业(培优版)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分层作业(培优版)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苍苍()水中沚.()溯洄..从之()白露未晞.()在水之湄.()道阻且跻.()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雎.鸠(jū)窈.窕(yǎo)好.逑(hào)水中沚.(zhǐ)B.荇.菜(xìng)寤.寐(wù)参差.(cī)水之涘.(sì)C.琴瑟.(sè)芼.之(mào)溯.洄(sù)水中坻.(dǐ)D.乐.之(lè)未晞.(xī)且跻.(jì)水之湄.(méi)3.下列《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4.下面对《诗经▪关雎》和《诗经▪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句运用了“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小伙子对心上人的念念不忘、执着追求的感情。
B.“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此句是实写,描写了男子与追求的淑女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几句采用的是兴的笔法,描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之美的艺术境界。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是“仿佛、好像”的意思,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5.下列对诗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核舟记》一文介绍核舟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颠倒过来。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性考核作业分类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性考核作业分类整理一、填空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部集,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3、《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载驰》和《无衣》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
6、“风”、“雅”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9、《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和以善用比喻三方面。
10、《庄子》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1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
12、《离骚》是屈原最重在的作品,是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长诗。
13、屈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
14、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
15、战国时期两位最重要的诗人是屈原和宋玉。
16、汉代论说文主要分哲理文和政论文两大类。
17、汉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是汉代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
18、贾谊的政论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文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是《治安策》、《过秦论》。
19、汉赋从其思想内容和其艺术形式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骚体赋,另一类是散体大赋。
20、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21、《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4《诗经》两首》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诗经》两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诗经》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2. 理解并背诵指定篇目的内容;3. 分析诗篇的意象、语言及表现手法;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诗经》两首的文本展开,具体包括:1. 文本熟读与背诵:要求学生朗读《诗经》指定的两首诗,并能够流利背诵,感受其韵律之美。
2. 内容理解:分析诗篇中的意象、语言及表现手法,理解诗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思考与讨论:结合诗篇内容,思考其反映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心得。
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经》篇目,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经》的认识。
三、作业要求1. 文本熟读与背诵:要求学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语速适中,注意抑扬顿挫。
背诵时要流畅、准确。
2. 内容理解:学生需结合课本注释和教师讲解,对诗篇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3. 思考与讨论:小组讨论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看法。
4. 拓展阅读: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同学互评: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从内容理解、语言表达、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互相学习。
3. 自评: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本次作业中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小组反馈: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作业心得,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3. 个人反馈:学生需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正和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诗经》学习效果,加深对《诗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1.关于《诗经》的编订,古来有所谓、、之说。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流域。
3.所谓“四家诗”指的是、、、毛,前三家属经学派,而毛亨、毛苌属经学派。
4.“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
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篇,雅篇,颂篇。
5.《诗经》中五篇周民族史诗是《生民》、、、和《大明》。
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是的是、、、所谓“三用”,指的是、、。
7.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可以,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诗经》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紧贴现实生活,感情自然真挚。
9、《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10、《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国风,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11、《诗经》按其音乐性质,在文学上一般分为、颂三大类。
12、《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15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和三部分13、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4、《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5、《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颂。
16、《诗经》中的“雅”,又分为。
和。
17、《诗经》中的鲁颂共篇,都是赞美鲁僖公的作品。
18、《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和娱乐。
19、《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和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20、《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21、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选择题:1、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A齐诗B鲁诗C韩诗D毛诗2、下列诗篇中属于弃妇诗的是A《诗经伯兮》B《诗经君子于役》C《诗经关雎》D 《诗经氓》三、举例论述《诗经》的艺术特色一、填空题1、是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诗经·郑风》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子衿》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以描写妇女哀思痛苦的情感为主题,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忧虑。
通过进修这首诗,可以让同砚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增强文学素养,培育同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
二、教学目标:1、了解《子衿》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2、理解《子衿》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通过朗读、谈论和写作,提高同砚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4、培育同砚对古代文学的爱好和热忱。
三、教学内容:1、诗歌赏析:同砚通过分析《子衿》的诗句和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谈论述写:同砚展开谈论,分享自己对《子衿》的理解和感受,完成写作练习;3、诗歌朗读:同砚进行朗读,让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深度心灵;4、文学知识:介绍《诗经·郑风》的其他诗歌及其风格特点,拓展同砚文学视野。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入《子衿》,激发同砚对诗歌的爱好;2、谈论法:引导同砚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展开谈论,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教室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谈论等活动,增进同砚合作与沟通;4、表演展示:组织同砚进行诗歌朗读或创作,展示同砚的文学才华。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子衿》,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让同砚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第二课时:诗歌赏析,分析《子衿》中的诗句和意境,引导同砚沉思主题和情感;第三课时:谈论述写,同砚分享对《子衿》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写作练习;第四课时:诗歌朗读,同砚进行诗歌朗读或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第五课时:文学知识,介绍《诗经·郑风》的其他诗歌及其风格特点,开拓同砚文学视野。
六、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对同砚的教室表现进行评判,包括乐观参与谈论、朗读表现等;2、作业评定:对同砚完成的写作练习进行评分,评估同砚对《子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小组活动评估:对小组谈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评估,评判同砚合作能力和表现。
诗经楚辞研究作业

道德的完美挽救不了国家的破碎【摘要】屈原追求“美德”和“美政”,并希望借此来引导楚怀王,改变国家的命运。
但是屈原虽然对国家黑暗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他却没有或者说不敢正是它。
纵使他的追求再怎么完美,也挽救不了风雨飘摇的楚国。
而这一切的根源,不在于屈原个人,或许也不在于楚国的政治腐败,而在于用道德代替法制治理国家,迟早必导致改朝换代。
【关键词】屈原完美道德国家(一)本人更愿意承认屈原是个完美主义者,完美的近乎自恋。
这种完美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人格表现上和对政治理想、抱负的追求中。
屈原讲究内在品德的完美,经常以花草的比兴象征他完美无瑕的人格特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1]“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2]像这样的比喻在屈原的作品中可谓随手拈来。
当然直接“自我表扬”的也不在少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4]可以说,近乎神化的完美主义个性被屈原发挥地淋漓尽致。
“屈原的“美”有形成的过程和“外美—内美—美政—美人—美”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5]屈原寻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完美形式即为“美政”。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
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6]“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7]面对国家的破碎,屈原希望国君扬弃秽政,改变法度,他愿意在前面引导开路。
在历史上,屈原创造的美令人叹为观止。
对艺术表现方法的新尝试、新探索不过是他所追求的美的表面,是后人对其作品的直观印象。
而屈原的“好美以为常”渗透到他的内心、思想的各个角落。
唯美主义已经和屈原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二)在战国时期落后的经济水平和频繁的战争条件下,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它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
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人们的生活史诗,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历代诗人总是对之推崇备至。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现实主义的传统和赋比兴的手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中国古代受《诗经》影响的诗人不计其数,本文要讨论的是屈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时期曹植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唐代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及思想。
《诗经))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性是分不开的。
《诗经》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主要有: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七、周族史诗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我们认真品读就能发现,很多作品中夹杂着老百姓对劳动生活、情感世界、政治及统治阶级的看法。
除了少数涉及神话故事和传说外,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就曾通过研究《诗经》来考证周朝相关史实。
比如其中的《桑柔》所表现的就是对周厉王的辛辣讽刺,对国事黑暗、奸臣当道、暴行疾苦有了深刻的解读和诠释,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也做了细腻
的抒发,这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不得不使我们动容。
我们读《桑柔》间接了解了周厉王的统治情况。
《诗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歌和讽刺贵族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充溢着现实主义的批判,这也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之一。
这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屈原的诗篇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份现实主义的精神。
《离骚》浪漫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手法并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丑恶的昏君佞臣,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祖国的热爱。
其满腔的报国之情,对黎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忧患,通过对楚国的社会现实的揭露,让我们对于君主的暴虐,国事的黑暗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其爱国之情也感同身受,其《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汉代的乐府民歌也充分地借鉴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的作品对社会生活做了深刻的反映,《诗经》中民歌和贵族讽刺诗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
汉乐府民歌更是继承了特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例如《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
例如《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这与《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安诗人不仅创作了许多四言诗,而且描摹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离乱疾苦,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救民的济世情怀。
曹植《弃妇诗》很明显就深受《诗经》弃妇题材的影响。
此诗开头“石榴置前庭,绿叶摇飘青。
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就以石榴花红叶绿起兴,以石榴的花和叶的茂盛有光彩来比喻妇女容貌的美丽。
然而和《诗经》里面两首弃妇诗的女主人公一样,曹植诗歌里面的这个女子也年老而色衰:“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
”这与《诗经·氓》中的那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以石榴和桑叶的荣枯来比喻女子容貌的活力与衰颓,这是及其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
钟嵘《诗品》评曹植云:“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辞》。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这首叙事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但是全诗是叙事形式。
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有代表性的,不一定历史上真
有刘兰芝和焦仲卿,但是真会有这样的故事。
《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在艺术特色上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唐代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先锋是陈子昂。
唐代陈子昂打起“风雅”、“比兴”之号,对现实主义的传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继承,其主张进行诗歌的革新,发扬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后来李白、杜甫代表的盛唐诗坛,中唐元镇、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都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当属杜甫和白居易。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到的种种痛楚。
现在读起来仍然能感觉到当时百姓生活的苦楚,感受到作者透过文字对在底层挣扎的人民的悲悯。
后来白居易更是在作品中,揭露政治的黑暗,指斥社会的弊病,反映人民的疾苦这一点在他的《卖炭翁》表现得尤为强烈。
最令人心酸的一句莫过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正是黑暗的现实,人民疾苦的生活,让作者有感而发。
这些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的作品与《诗经》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可见《诗经》对唐代诗歌的巨大影响。
而唐代诗歌中也有大量诗篇与《诗经》反映的是同一主题,只是唐代的劳动人民不仅深受摇役、兵役之苦,还要受到沉重的赋税的奴役。
;由此可见,不论是《诗
经》还是唐诗都深刻地揭露了摇役、兵役给广大劳苦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苦难。
自唐以后,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感于国家的动荡,对失地的痛惜,个人际遇的坎坷,其诗词中反应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坎坷。
如李清照的《绝句》“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南宋偏安朝廷的愤懑。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岌岌可危的现实的担忧。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学作品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通过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可以了解特定时代人的特定生活状态。
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正是收到了《诗经》的影响。
元明清后,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尽管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但现实主义精神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说明《诗经》所奠定的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源流长,并为后世文人墨客所发扬光大。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几千年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管是在先秦时代还是在明清,也不管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是在小说、戏剧创作方面,尽管有着文学样式的不同而带来的某些不同的特征,但是,它所体现的真实性、典型性、题材和细节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性等,却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在我国整个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的文学创作的潮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