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一)3篇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

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经·采薇》教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采薇》教学教案《诗经·采薇》教学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狁(xiǎn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 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岁亦莫止莫,同“暮”。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5.小组讨论:请学生围绕“《采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利用拓展资源进行学习的经历,包括阅读《诗经》其他篇目、古代战争历史资料、诗词赏析类书籍、古代文学史等。
7.诗词交流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参加诗词交流活动的经历,包括与其他学校学生分享诗词学习心得、参加诗词朗诵比赛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采薇》的诵读和诗意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采薇》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采薇》的基本原理。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教学内容
本章节为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例题5:《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句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解答:《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句诗反映了战士们渴望归家,但战争却无休止的现实。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采薇》这首古诗的基本概念。《采薇》是一首描写古代战士征战归来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的豪迈与坚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采薇》教学设计(五篇)[修改版]

《采薇》教学设计(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采薇》教学设计《采薇》教学设计——轻叩诗经的大门一、导入新课1、诵读小诗美哉,诗经跨越千年的文明,聆听那揉进琴瑟的飞歌流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箴言,绵亘千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谆谆教诲,悠然回荡。

无论放浪,还是婉约,无论高歌,还是浅唱,纯粹得就像远古的天空,无邪得宛如源头的活水。

这样的美无须修饰,这样的美不会凋零,她,便是《诗经》——尘封记忆中永远的歌。

1、范读2、自由读3、师生承接读4、漏空背诵2、简介《诗经》课件出示: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3、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轻叩诗经的大门,欣赏她历久弥新的美丽容颜。

诗经中的“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本节课要学习的《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

(出示课题《小雅.采薇》节选)齐读课题“薇”野豌豆苗。

采薇,穷苦的人采摘野豌豆苗充饥。

二、整体感知出示课文yùfēi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介绍诗作(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

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4、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学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述情景读师:追忆当年离别时,那情那景犹在眼前生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天子有命,不得不去,辞别亲人,离开故园,心中满是不舍情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面对未知的将来,此番远去,何日归来,无限惆怅涌上心头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学习《采薇》前三章1、师:如今征夫归来,迎接他的漫天的飞雪生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1、背景知识。

(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采薇(节选)》,感受其韵律之美。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把握诗句的含义,梳理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

3.体会戍边战士复杂而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战争生活的艰辛困苦。

4.感受《诗经》独特的语言魅力,探究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词句意义,感受戍边战士在征途中的的思乡情怀和对战争的无奈与哀怨。

了解诗歌借助自然景物描写巧妙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2.难点感受《诗经》古朴纯真的语言韵味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精心播放一段气势恢宏、场面悲壮的古代战争视频片段,画面中硝烟弥漫、金戈铁马;或者展示一组栩栩如生、生动逼真的古代战争相关图片,如戍边战士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浴血奋战的场景等。

待播放完毕或展示结束后,教师用饱含深情且略带沧桑的语调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目睹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遥远的古代战场。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英勇的战士背井离乡,奔赴边疆,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中的《采薇(节选)》,去聆听一位戍边战士从心底发出的深情诉说,去感受他那充满坎坷与波折的人生旅程。

”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迅速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之中。

2.介绍背景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详细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包括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广泛的内容题材、多样的表现形式等。

接着,着重讲述《采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产生的时代环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注意读音的准确清晰、节奏的舒缓得当、语调的抑扬顿挫,将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朗读示范标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反映了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诗歌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 诗歌意境:描绘了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戍卒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讲解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5. 背诵: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拓展:介绍《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节选)2. 诗歌背景: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3. 诗歌结构:三章,每章八句,赋、比、兴4. 诗歌意境: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采薇》(节选)。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戍卒生活的画面。

3. 搜集其他关于戍卒生活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二、朗读课文三、内容分析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战士思乡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2.划分段落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明确:1)逐渐加深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拓展阅读:采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1采薇教学设计+教案+素材新人教版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1采薇教学设计+教案+素材新人教版
4. 诗词分析与创作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采薇》中的诗句,并进行仿写或创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 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学习的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采薇》的学习内容,包括诗句解读、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文化传承和个人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采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节,进行仿写或创作,以加深理解和应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古诗词朗读与感悟: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采薇》,掌握其韵律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有更深刻的体会,增强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创作背景的把握:理解《采薇》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教师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画面。
举例:在解读“是用之行,是用之止”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用”字的古代用法,联系上下文,解释其表达的是对生活节律的遵循。同时,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诗经》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加深对创作背景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采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薇亦作止”所蕴含的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关联。通过学习,学生对古人的生产生活场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对古诗词意境的领悟能力。
3. 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诗经》的背景和地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认识到《采薇》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采薇(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感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诗经》和“《诗经》六义”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不是)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对比)4.大家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齐读体会)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以乐景写哀情)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9.多年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人事变化大吗?(“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五、课堂小结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交流汇报。

六、作业设计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采薇(节选)昔杨柳依依今雨雪霏霏手法思想感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时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

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

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古诗词诵读文本分析《采薇》出自《诗经·小雅》,课本中选取的是第六章。

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后两句用举杯劝酒来表达深沉的惜别之情。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的名篇之一。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表达了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江上渔者》是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王安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的一首送别词。

词中以活泼的笔调、巧妙的比喻、俏皮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词,体现了苏轼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清平乐》这首词的作者是黄庭坚。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借助注释,展开想象,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4.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5.学习古诗词,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赏析诗词的语言,学习写法。

课时安排机动1 采薇(节选)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把握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便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我们常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就是指诗词曲这三种文学形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品味《采薇》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来感受我国最早的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诗题:采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经》。

预设:教师出示《诗经》简介,学生齐读,抓住重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其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

其中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

2.释题。

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二、多样读诗,感悟诗韵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雨(yù)(这里用作动词)霏(fēi)◆读准多音字的音:行(xínɡ)道迟迟载(zài)渴载(zài)饥2.教师范读,学生把握节奏。

节奏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齐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

三、研读诗句,精读感悟过渡: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诗经》这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的韵律美。

如果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就能穿越时空,欣赏诗歌中的美景,感受诗歌中的人物的心情了。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把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

(2)分组讨论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译文示例: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没有人能够体会!(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示学生在表述时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

2.师生合作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

)从哪里看出来的?(“杨柳依依。

”)“依依”写出了杨柳怎样的特点?(写出了柳枝的婀娜姿态。

)(2)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去了哪里?预设: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明确:“昔”字表明这是征夫回想当年出征的情景,所以“我”去了战场。

(3)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依依不舍。

)从哪里体会到的?(从“杨柳依依”中体会到的,在古代有离别之时折柳送别的做法。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征夫归来时的景象。

)从哪里看出来的?(“今”。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征夫归来的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3)“雨雪霏霏”是单纯写景吗?(不是。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征夫在征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还感受到征夫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描绘的是征夫在漫漫的归途中遭遇险阻,行路艰难;再加上行囊匮乏,又渴又饥,更是雪上加霜。

)(2)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眼前的困境又加深了“我”的忧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这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我”的心情?(“伤悲”。

)(2)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情?(征夫在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在漫天飞雪中返回故乡,无尽的相思和沉重的焦虑萦绕在心头,归途中的饥渴让他倍感孤独和伤感。

)四、总结全诗,背诵积累1.教师总结。

小结:《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表现了征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读罢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