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赛课课堂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赛课课堂实录第一篇:《诗经·采薇(节选)》赛课课堂实录《诗经·采薇(节选)》课堂教学实录师:(先板书:诗)谁能背一两句诗给我听听?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背的诗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
把感情都投入进去了。
还有谁来背?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你又背出了一句千古绝唱。
谁还能背?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你背出了感情,我也想比划比划,可以吗?生:可以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觉得我背得怎样?生:---------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薇”字比较难写,拿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生:----师:字形是什么?生:------师:看到这个字形,猜一猜,这有可能是什么?生:-------师:偏旁?生:草字头师:是跟什么有关?生:-----师:打开课文,认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师: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我们先不忙,如果一个字读不好,我不说出来,你们将会失去一次学习古诗的意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yù)雨雪霏霏。
生:(yù)雨不读yǔ。
师:能猜想一下雨的意思吗?生:-------师:谁还能读一读?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要读的好应该读得长一点,听我来读一读。
(师读)师:刚才的朗读中,除了雨的字音不一样,你还听出了什么?生:昔、今的读音特别长。
师:还有吗?生:依、霏的读音特别长。
师: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去找节奏。
(生自己读)师:谁来读一读?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节奏,谁来读这种节奏?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采薇》课堂实录教学目标:诵读文章,领略诗歌的音律美;学习重章叠唱、反衬、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中戍卒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当我们受到了委屈、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
家,是温暖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
一位士兵,守卫边疆多年,历经艰辛,九死一生,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感受回家的心情。
我们来学习《采薇》。
二、过程(一)解读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2个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领略诗歌的音律美;2.体会诗歌中戍卒丰富的情感。
(二)疏通文意师:对照黑板上的字音,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展示幻灯片)师:我们请一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文意。
同学们都疏通完了,看黑板,我们检测。
(展示幻灯片)师:同学们翻译得很准确,对诗歌把握很到位。
(三)重难点突破师:这篇诗歌中有景有情,老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
这些写景的句子,有戍卒眼前的实景(板书),有他对以往回忆的虚景(板书),哪几句是眼前的实景请找出来。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师:在茫茫的大雪中,戍卒又饿又渴,踽踽独行,他心中的感受是生:伤悲、哀。
(板书)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薇菜在生长、衰老,戍卒的感情也在经历了起伏与变化,我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出来。
忧疚(板书)戍卒为什么如此思念家乡、忧心如焚,却不赶快回家N狁之故。
N狁,课下注释为北方少数民族,周朝时称为N狁,春秋时称为戎狄,秦汉时期称为匈奴,隋唐时称为突厥。
从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生:保卫和平的战争,正义之战。
师:戍卒的感情怎么样生:自豪,伤悲和哀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课件出示:“风”“雅”“颂”)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读(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
提示节奏。
2、质疑(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
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采薇教学过程实录

《采薇》教学过程实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采薇》教学过程实录《采薇》教学过程实录《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的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
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
《采薇》教学实录(3)

《采薇》教学实录(3)拓展阅读:《行宫》(唐·元)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学生读诗、思考。
)生: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但寥落的行宫是一副衰败的样子,白头的宫女也已青春不在。
师:对,以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但除此以外呢?大家有没有注意第四句诗中的“闲”字?生:“闲”应该是无聊的样子。
师:与红花相对呢?生:红花美景与无聊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
师:很好。
一首小小的诗中三处乐景写哀,大家都准确地分到了。
对刚才说的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我认为是写“哀”,第六章写得很明确,“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渴又饥,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生:我也认为是写“哀”,但我觉得“哀”的原因主要不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因为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起戍守时已经好多了。
之所以能够回家了还感到悲哀,主要是因为第五章提到“■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室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并不快乐。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认为是写“乐”的,虽然路途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没有完全被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哀愁,所以第六章虽然写到了“莫知我哀”,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却实实在在地在写“乐”,是用哀景写乐情。
生: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哀”或者“乐”来括。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一.导入《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
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师: 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 四个字一句。
师: 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生:2 个字一停。
师:2/2 式节奏。
师: 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拓展《桃夭》《蒹葭》)生:叠词很多,比如?j?j、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 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展示PPT《兼葭》《采葛》等诗)生: 句式相同、重复。
师: 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
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生: 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再次聆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师: 《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师: 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 “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生: 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 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 很好。
诗人由采薇起兴,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
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 章的诗句:(见前“原文”第一节)。
师: 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生1: 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 跟猃狁打仗激烈,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w,不遑启处”的内容,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生3: 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采薇》教案一等奖5篇

《采薇》教案15【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的,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师:(先板书:诗)谁能背一两句诗给我听听?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背的诗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
把感情都投入进去了。
还有谁来背?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你又背出了一句千古绝唱。
谁还能背?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你背出了感情,我也想比划比划,可以吗?
生:可以。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觉得我背得怎样?
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薇”字比较难写,拿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字形是什么?
生:----
师:看到这个字形,猜一猜,这有可能是什么?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打开课文,认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我们先不忙,如果一个字读不好,我不说出来,你们将会失去一次学习古诗的意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yù)雨雪霏霏。
生:(yù)雨不读yǔ。
师:能猜想一下雨的意思吗?
生:----
师:谁还能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要读的好应该读得长一点,听我来读一读。
(师读)
师:刚才的朗读中,除了雨的字音不一样,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昔、今的读音特别长。
师:还有吗?
生:依、霏的读音特别长。
师: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去找节奏。
(生自己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师:读出了节奏,谁来读这种节奏?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种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准了字音,认了节奏,该来学习什么?
生:这首诗的理解
师:我们可以怎么来学习诗呢?
生:一句一句理解。
生:查字典。
师:很好,借助了身边的工具。
生:问老师,问别人。
生:一个字一个字理解。
师:这个方法很实用。
师:今天,老师将向你们介绍一种又简单又方便的方法,就是看课文后面的注释,一句一句看,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
(生自学师巡视。
)
师:能否把自己的理解跟同学聊一聊?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
生:我读懂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怎么说?
生:我读懂了---
师:经过刚才的交流,我相信学习一定会更顺畅。
生:以前我去时,杨柳随风飘动---
师:读到现在,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
师: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了解诗中作者的身份。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
师:知道了“我”的身份,你知道这一往去了哪里?
生:行军。
生:---
师:同学们,此刻带着“我”的身份再来读这句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在不明白“我”的身份时,你会怎么读?
生:很高兴地读。
师:你来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读出了春天美的感觉。
师:可现在知道了“我”的身份,你会怎么读?
生:悲伤。
生:不舍。
生:一字一顿地读。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一字一顿呢?
生:---
师:我慷慨地奔赴前线,这又是一种择优的豪情呢?再读这句诗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你的远征总会带着这么多人的牵挂。
(课件出示句子,音乐响起)在依依柳树下,我真想对()说:---
在依依柳树下,我又想对()说:---
在依依柳树下,我还想对()说:---
生:---
师:除了对家乡,我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你说---
师:如果你是位有妻儿的父亲,你要出征了,你想对()说?
生:---
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的期望啊?
生:---
师:这一句道出了远征战士的真诚。
此刻,让我们再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我还是离去了,而如今,我终于回来了,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你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开心。
师:为什么?
生:---
师:你真如同这位战士一般了解他的内心,你来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你的兴奋比前面更强烈些。
师:第一句写了昔、往,写的是我出征的时候。
第二句写了?
生:我回来了。
师:对呀,那中间这一段呢?
生:这一段岁月我铭记在心。
生:---
师:让我们把它写出来吧!(生写师巡视。
)
师:谁来说一说?
生:---
师:不仅写出了我的思念,还写出了远征战友的心愿,剩下的还有很多人的'等待。
(课件出示古时战场的图片。
)
师:(出示后四句诗并读出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
生:悲、伤。
师:这伤怎么说?
生:---
师:这伤不仅在身上,还在心上。
师:(指着“莫”)看这个“莫”字,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没有。
师:没人知道我才是悲哀,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一字一顿,这字字情,声声泪,声音都沙哑了。
无限的悲哀,都化成了这两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闭上眼睛。
(听音乐读诗。
)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的双眼不忍看到这一切。
再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让美好的诗句永远留在心底。
拿起笔,默写这首诗。
(生默写诗)师:在默写时,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四个字。
生:有语气助词。
师:加上去特别通顺。
生:最后两个字相同。
师:诗经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叠词,更加强语气。
生:比较。
杨柳对雨雪。
师:所以《诗经》是诗歌的起源,是中华文字的起点。
师: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