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也体现了课程理念中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
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
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2.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出黄河的景观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
我引导学生探索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以及各种人类活动对黄河造成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课堂小组活动,学生了解了黄河在古代的历史变迁以及近代工程对其造成的影响。
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发掘更多关于黄河的信息,并展示研究成果。
二、教学收获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工程对其造成的影响,还学会了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和进行研究的方法。
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等。
我在这方面需要再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同时,在小组讨论和自主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我会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次教学过程,我发现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于地理学习,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发掘关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知识,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景观和人类活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地球的未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教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特点、发展变化及引发的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河的地理特点、发展变化及引发的问题。
难点:如何通过学习黄河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讲述黄河的特点和历史故事来开启学生的思维。
导入问题:你了解黄河吗?它有哪些特点?一、黄河的地理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PPT,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源头、流经地区以及河势变化等基本情况。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二、黄河的发展变化(20分钟)1.黄河的历史变迁通过教师讲解PPT,让学生了解黄河不断变迁的历史,如灌、===============唐朝灌、夏、商、周、汉、隋、唐、宋、明、清等时期。
2.黄河的今天通过教师讲解PPT,让学生了解黄河现在的情况,如改道、淤积、减水等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三、黄河问题引发的影响(30分钟)1.黄河的洪水问题通过教师讲解PPT,让学生了解黄河洪水频发的原因以及给周边地区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2.黄河的生态问题通过教师讲解PPT,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以及采取的措施。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四、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让学生对黄河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1.黄河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黄河?3.你们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黄河的问题?五、课堂作业(10分钟)1.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对于保护黄河的建议。
2.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黄河变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河的地理特点、发展变化及引发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文章较长,但是说明性强,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还有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我们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在教授此课时,想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1、黄河原来什么样?2、黄河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了?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①自然因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黄土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②人的因素: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开垦放牧,绿色植被被破坏,失去天然保护后,发生水土流失。
以上问题学生们能轻而易举的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行解答。
可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学生的课文只是贮备量不多,一些自然知识不了解。
比如说:“悬河”一词落实的不到位,学生对于这样的一个地理概念不理解。
在此问题上我在黑板上绘制了关于悬河的示意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们在读课文时就不难理解悬河带来的灾难了。
解决完以上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黄河发生变化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教训?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答,进而学生了解黄河的变化。
课后对这篇文章的反思觉得学生们的课文知识量贮备不足,由于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给学生们展示拓宽材料,一些有益的知识得不到积累,能力有限,导致理解课文造成障碍。
对与这,每次有关的一些课外知识隔段时间我就让孩子们利用电脑查阅相关资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风光图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熟读课文。
整节课下来,觉的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我先教学一自然段,再教学二、三自然段,然后教四、五、六自然段,最后教七自然段。
从这个思路,让学生放手探索课文典型的结构,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会有更多的可讲之处,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训练重点是自主阅读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
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黄河慢慢变化的情景。
引导学生读文章想情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总之,阅读课文不能忽略多读文章,也是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如列举数字)的学习训练。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要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1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2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篇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略读),那天在舟山,特级老师赖正清说,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但是,黄河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根本没见过黄河的雄伟气魄,也没有看过泥沙翻卷的惊人气势。
怎样让孩子在熟悉课文背景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呢?虽然我知道学生家里一没有电脑,二没有课外书籍,他们不可能找到什么课外的资料,但为了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也只能试试了。
于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去找有关黄河的信息。
没想到,学生能从作文书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绍的资料。
于是这样也丰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让学生的交流代替老师的介绍,因为他们的资料不多,所以没有耽误多少上课的时间。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具体感知,还是播放了一组黄河以前和后来变化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又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围绕问题,引导学习是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提问,再针对问题展开学习。
所以在出示题目后,让孩子们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这么几个:1、黄河变化的原因;2、变化的前后有什么不同?3、怎样才能制止其变化?(治理方案)提出问题后,就让他们根据问题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问题自己选择学习。
人教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黄河的基本情况,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了解黄河的变化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过程。
(2)黄河变化的原因及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1)黄河变化原因的分析。
(2)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
(2)提问:“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黄河的基本情况。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探究:(1)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变化过程,分组讨论变化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展示黄河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变化的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环保措施。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变化的原因及环保意识。
6. 课后反思:(1)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1)黄河的地理特征及其历史变迁。
(2)人类活动对黄河变化的影响。
(3)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是怎样变化》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属半独立阅略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本文如下步骤进行: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顺势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
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
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还可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