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详解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小编带来的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庄子《秋水》篇从道的高度来审视世界,认为客体对象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水》是唐代诗人郑燮的一首传世名篇,它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写景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维。
由于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刻性,它在诗歌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从秋水的意义、注释以及赏析几个方面入手,为大家深入理解这首经典佳作。
一、秋水的意义作为唐诗三百首之一,秋水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首先,秋水作为自然景象,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它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其美丽的景象也暗示着人生的嬗变和不可逆转的时光流逝。
此外,秋水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一句,这句话表现了生命的曲折和艰难,也暗示着我们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并勇敢地面对和克服。
二、秋水的注释1、天气清凉,风景明媚。
2、华美的季节被渐渐的流逝。
3、秋日的启示-生命的节奏的不可逆转。
4、远山上石径很斜。
5、由于岁月的变迁,一种珍贵的经历与人相逝。
6、短暂的时间与长久的时间相冲突。
7、此时此刻是时光永恒的瞬间。
8、仿佛物是人非,事事无常,只有自然的景色永远保留下来。
9、秋水流淌,未来向何方?10、秋水之美在于它何等的琢磨、真诚、魅力和神秘。
三、秋水的赏析1、景境的美:诗中写到:远山石径很斜,秋水遥连天际,美中有些寂寞。
在秋天的时候,山川的颜色会变得比较淡雅,一片红黄交织,漫山遍野,此等美景使得人们留连忘返。
在这样的辉煌之中,人们既能品味散发出的美丽,也很容易感到孤寂。
2、心境的奇妙:从情感上来看,秋水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安定感,伴着怀旧的情感,似乎沉迷于美好的往事中。
诗人以秋水表达了人类对于“永远”的追求,虽然感受很短暂,但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伴随着人们一起走向未来。
3、时光的奥妙:秋水象征了季节的变迁,这使得这首诗在时光的流转中显得更加崇高。
该诗表达了人类对于时光永恒的追求和执着,虽然人类无法改变时间的流逝,但这首诗帮助人们理解时光的流转,接受生命的色彩,走向未来。
总之,秋水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诗歌,它的意义、注释以及赏析都很丰富。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一:译文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
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
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
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
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秋水》是一篇古文名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苏轼,是他在题赠寿春秋水楼时所作。
本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对友谊之美的赞美和追求,并以秋水的形象寄托人生的感悟。
下面将从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意象塑造、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等五个大点来对《秋水》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与阐述。
一、词句运用1.用词精确:文中运用的词语准确具体,洞察事物本质。
比如「涧」「萧」等词语,通过描绘水流声音和风景幽寂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水所带来的宁静与寂寥。
2.双音词运用:文中大量运用了双音词,增加了韵律和音乐感。
比如「纤纤」、「芊芊」等,使整篇文章有一种流动的节奏感。
二、修辞手法1.比喻: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秋水比喻为「窈窕淑女」,既形象地描绘出了秋水的婉约之美,又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之情。
2.排比: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微风过静水,光影皆已沉;匝路欹斜日,离人渐无心」等,通过呼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显得雄浑有力。
三、意象塑造1.水的意象:文章通过对秋水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意象。
水作为秋天景色的一部分,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迭,更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作者通过描写秋水,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深邃。
2.文化意象:文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渭城朝雨浥清明」、「宛转若为忧国忧」等。
这些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和关切。
四、文化内涵1.友情与思乡:《秋水》中寄托了作者对友情和思乡的思考。
通过描写秋水的美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并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对人生的思考:《秋水》通过对秋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离别、相聚、别离的感悟。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诸多变幻的态度,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五、艺术特色1.感觉与意境的结合:《秋水》以优美的词语对景物进行描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2.音韵与节奏的运用:《秋水》运用了丰富的音韵和节奏,在诗意之外还融入了音乐的韵律,使整篇文章读来如歌如诗。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秋水》蒋勋赏析

蒋勋的《秋水》是一首具有浓郁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的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对秋水、河流、芦苇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时间、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2. 艺术手法:蒋勋在《秋水》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诗歌中出现的“芦苇”、“河流”、“秋水”等形象,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独特见解。
3. 意象运用:蒋勋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芦苇”、“河流”、“秋水”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自然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比如,“芦苇”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河流”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流转,“秋水”则寓意着生命的枯竭和消逝。
4. 情感表达:蒋勋在《秋水》中运用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诗歌中出现的“无边无际的忧伤”、“匆匆忙忙的岁月”等情感表达,都深刻地描绘出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独特感受。
总的来说,蒋勋的《秋水》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情感色彩的诗歌,通过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人类的思考和感悟。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秋水选自《庄子》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详解(061122)秋水时.(指时令,季节)至,百.(众多的意思)川灌河.(专指黄河);泾.(同“径指河的”,宽度)流之.(代词这样)大,两涘.(水边)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渚崖之.(助词,的)间不辩.(同“辨分辨,”,辨别)牛马。
于是焉.(语气助,同“词 乎”)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地" ) 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这时候, 河神乐滋滋地自喜,以.(认为)天下之.(助词,的)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名状向东)行, 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至于..(至:动,于:词,到 介词)北海,东.(名状向东)面.(东面,脸朝东)而.(连词,表修饰)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语气助,同“词 乎”) 到了北海, 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候, 河伯始旋.(掉转)其.(代词定语)面目..(面部),望洋..(仰视的样子)向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曰: 河神才转过脸来, 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野语有之.(代词,面所说代后俗语)曰,‘闻道百,以为..(动词认为)莫.(否定性词,没无定代 有谁)己若.(如,比得上)’ “俗语有一种说法: ‘听到的道理很多, 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莫己若:否定句宾语前代词 置)者.(放在主表提顿语后,或判断),我之.(结构助语前置词,宾的标志)谓.(说)也。
且夫..(连词而且)我尝.(副词曾经) 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经闻.(听说)少.(形容词动词,用作小看)仲尼之.(助词,的)闻.(见闻学识)而.(连词,表并列)轻.(形容词动词,用作轻蔑)伯夷之.(助词,的) 听说过, 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者.(的人),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你,指海神若)之.(助词,主谓间)难穷.(尽)也,吾非至于..(至:动,于:词,到 介词) 义的人, 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子之.(助词,的)门则.(表假设结果,或推断"就")殆.(危险)矣,吾长见.(表被动)笑于.(介词,出主动 引 者)您的门前, 就危险了。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助词,的)家.(修养很白道理高、明 的人)(被动句,以“见……于……”为标志)。
” 大方之家耻笑。
”《秋水》复习要点词语解释1.秋水时.(指时令,季节)至2.百.(众多的意思)川灌河(专指黄河)3.泾.(同“径”)流之大,4.两涘.(水边)渚崖之间不辩.(同“辨”,分辨,辨别)牛马。
5.至于北海,东面..(脸朝东)而视,不见水端。
6.于是焉河伯始旋.(掉转)其面目..(面部),7.望洋..(仰视的样子)向若.(海神名)而叹曰: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如,比得上)者,我之谓也。
9.且夫我尝闻少.(小看)仲尼之闻(见闻,学识)而轻.(动词,轻蔑)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指海神若)之难穷.(尽)也,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③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④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⑤秋水时.至(时令,季节)通假字①泾流之大(泾,通“径”,指河的宽度)②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词类活用①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②轻.伯夷之义(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③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文言句式①判断句: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译: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呀)②倒装句:以为莫己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译:自以为没有及得上自己的人),③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也(以“见……于……”为标志。
译:我将长久的被深明大义的人笑话)④非……则……文言虚词①泾流之.大(代词,这样)②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⑤野语有之.(代词,代后面所说俗语)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助词,的)家。
《秋水》练习根据前面提供的义项,在下列句中括内解释粗体字的意思。
若1.代词:①表对称,"你""你们";作定语时加"的"。
②表近指,"这""这样"“这个”"如此"。
2.连词:①表假设,"如果""假设"。
②表选择,"或""或者";③与,和;④至,至于。
3."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4.动词:①表比喻,“如同”“好像”。
②表相似,“如同”“好像”③表比较,“如”。
5.名词,海神,北海若。
6.“若夫”,句首语气词。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7.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是以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10.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1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15.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1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1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8.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19.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20.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
23.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
2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2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7.其若()是,孰能御之?28.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9.曰:“不若()与人。
30.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3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4.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3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7.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3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9.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1.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42.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
43.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
44.旁一蟆,若()将跃舞。
45.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6.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47.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48.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
4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见①看见;②见解,见识;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④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⑤xiàn 出现。
吾长见(被)笑于大方之家1.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5.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生孩六月,慈父见()背;9.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10.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1.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1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13.庄暴见()孟子14.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15.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16.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17.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18.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19.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0.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2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3.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与语!24.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5.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26.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27.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9.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30.项伯即入见()沛公。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3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3.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3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7.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9.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3.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44.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4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6.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47.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48.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殆A危险。
B 近于。
C副词,大概,恐怕。
D通“怠”,懒惰。
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