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1

综合自然地理1

综合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2、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3、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4、节律性:周期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5.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城分异。

6.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7、垂直带谱: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其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9、景观: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

10、LUCC的定义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是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二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之处。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自然地理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学重点难点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教学重点: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教学重点:地表环境与地表系统的关系,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地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第二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教学重点:地壳的克拉克值,认识组成岩石圈的几种最常见矿物,弄清三大类岩石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在地面和地壳的比重,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应力椭球体,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岩石圈运动的判别标志,威尔逊旋回J教学难点:地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利用应力椭球体解释区域断裂体系方向与性质,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教学重点: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与水平变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各纬度带的水分盈亏与水汽的输移方向,大气能量的传输途径与规律,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气侯的分异规律教学难点: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教学重点:水圈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特征,水圈的演化过程与阶段,水份循环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的相态转换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水份循环的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教学重点:生物圈的元素、物质、生物、系统组成,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以及生态平衡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途径及其作用,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第三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侵蚀循环理论的内容和局限性、剥蚀系统模式、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教学难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剥蚀系统模式、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海岸均衡剖面的塑造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水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海气相互作用教学难点:海气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黄土地貌;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教学难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岩石—土壤—生物的联系,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关系,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生物与水的相互作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教学难点: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植被与水循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教学重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教学难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第四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教学重点:气候类型划分标准与气候环境评估指标;生物环境评估指标、主要陆地生态群落与分布;地质环境评估的指标及我国地质环境特征;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土地的分级、分类、分等与土地评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基本特征:自转、公转、倾斜和圆球状
- 地球上的时间和经度、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地球的形态和分带特征
-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2. 自然地理环境
- 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水圈的构成和循环
- 地壳的构造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原理
- 地理区划的分类和特点,特别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区划- 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特点
3. 经济地理
- 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和类型
- 农业的类型和特点
- 工业的类型和特点
- 交通运输的分类和特点
-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划
4. 社会生活与地域文化
- 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 常见宗教的基本概念和区域分布
- 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请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不断的阅读和背诵,掌握以上地理知识点,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争取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将考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祝取得优异的成绩!。

地理最主要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最主要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最主要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复杂的构造和多样的特征。

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厚度在30-70公里之间。

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在2850公里至2900公里之间。

地核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从地幔底部到地球中心,厚度约为2200公里。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内热作用导致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

了解地球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变化。

二、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地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地球表面有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地貌。

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质构造、气候气候、水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山脉和高原是重要的水资源区,对水文地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盆地和平原是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集聚区。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三、气候分布气候是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大气环境条件的总称。

它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等多种气象要素。

地球气候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

根据气候分布的不同特征,通常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气候等多种类型。

气候分布对地球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是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的重要气候类型,对热带地区的植被和动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温带气候则是主要的农业气候类型,对世界粮食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气候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气候资源,促进气候条件下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四、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台风等多种灾害。

地理整理笔记

地理整理笔记

地理整理笔记
地理整理笔记
1. 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地球的物理和人文地理过程、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地球是一个由大陆、海洋和大气三个主要层次构成的行星。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由海洋覆盖,陆地主要分布在七大洲上。

3.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是地球的厚厚的岩石层,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外壳。

4. 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沙漠等。

地球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最深的海洋是马里亚纳海沟。

5. 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是由大气层中的气体和水分形成的。

气候是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而天气是短期的气候状况。

6.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的物理和人文地理过程都产生了影响。

7. 地理研究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地图解释、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地理学家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

8. 地理研究的领域包括物理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

这些领域研究的重点不同,但都是为了理解地球和人类互动的过程。

9. 地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0.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地构造与地理运动:- 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活动等。

- 地理运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貌发育以及河流、湖泊等形成与变化。

2. 气候与气象:- 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时期的天气状况。

- 气象:研究短期、小尺度的天气变化。

3. 水文和水资源:- 水文: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分布和变化。

- 水资源:指供人类生活、农业和工业使用的水。

4. 土地利用与农业:- 土地利用:研究土地的分布、利用方式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 农业:主要涉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发展等。

5. 生态环境与保护:- 生态环境:涉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与城市:- 人口: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等。

- 城市:研究城市的发展、规模、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

2. 经济与区域发展:- 经济:包括经济地理、产业地理等。

- 区域发展:研究区域的发展差异、区域规划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

3. 旅游与交通:- 旅游: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规划等。

- 交通: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交通网络以及交通规划等。

4. 文化与民族:- 文化:研究文化地理、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等。

- 民族:研究民族的分布、文化特征以及民族关系等。

5. 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 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

以上是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帮助!。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个分科: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2.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分人文地理学。

3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3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区分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地球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焦点之一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约为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

7月初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15210*10^4km。

4.地球的形状约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140+-5)米,极半径为(6356755+-5)米,总面积为 5.1*10^8km2,总体积为10833*10^8km3,总质量为6.588*10^27g。

5.一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年。

恒星年:365d6h9m9.5s,为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365d5h48m46s,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6.1月3日最接近太阳,此位置为近日点,7月4日为远日点,此位置为远日点。

7.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填空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

主要能量均来自自然地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因素。

【填空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答】各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如何体现整体性: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水与大气相互联系,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热的配置。

各种水文过程实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通过食物链的联系,生物改造着周围环境(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填空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特点?1、分层结构垂直分层现象非常明显:从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大气圈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2、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3、立体交叉(渗透结构)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

4、多级嵌套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是多级嵌套。

如图:水圈的组成。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

如昼夜的更替、季节的更替、冰川的进退、海陆的升降,以及生物的盛衰等等。

节律性是自然界一种特殊的(时间)循环。

它是在发展背景上的重复,是递进中的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阶段性节律:生物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节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这是指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性变化的背景上,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突变性的重复。

按节律的性质可划分为以下两类:①生物生长节律(生物生长过程总是经历着个体的出生、成长和衰亡,而子代个体又重复这一类似的过程);②生物进化节律(高级取代低级,强者淘汰弱者,如此反复地发生,阶段性跃进式地发展)。

【简答】碳循环中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各要素相互联系:自然界碳循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在这个过程中,只靠植物一个要素是无法完成碳循环的,必须要依靠地理环境中的阳光、大气、水、土壤、植被等多个自然要素(甚至包括人类)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即反映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即整体具备了一个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这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名词解释】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论述】自然地带学说(地带性规律学说):地理学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是由地带性开始的。

地理带和地带的概念,追根溯源,是指纬度带或纬度地带。

自然地带学说(最初也称纬度地带性学说)的创立者是B.B道库恰耶夫,该学说的要点是:(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地球形状、日地距离、黄赤交角等因素所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各纬度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地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一种规律。

因此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实际上是指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自然地带学说问世后,一方面在20世纪前半叶曾受到怀疑,另一方面也在其后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具体表现为:(1)查明了不仅气候、植被、土壤等各自然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而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特征,从而形成大致呈东西延伸的自然地带。

(2)在海洋上也发现了地带性证据。

(3)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的局限性,发现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带性分异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辐射干燥指数概念。

(4)揭示了大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全然不同的事实,修正了自然地带环球分布的观念。

(5)确认了地带性区域内仍有非地带性分异存在。

【填空判断】根据地域分异的规模大小,一般将全球地域分异分为三种规模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

【简答】纬度地带性如何表现: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形成原因:地球的球形、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上热量差异。

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群落纬度地带性的形成和表现:气候(主导):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水文: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

植被与土壤: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简答】干湿地带性(经度/经向地带性)如何表现: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

②直接原因:干湿程度的差异影响其他因素分异。

【简答】垂直地带性如何表现: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构造过程和山地地形。

②直接原因:山地高度不同而引起热量、水分及其对比关系的变化。

【名词解释】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填空判断】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简单理解)原则:常用的区划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区划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则;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般性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区域共扼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总原则:从源、从众、从主。

方法:1、部门区划叠置法2、主导标志法3、地理相关分析法4、古地理法5、顺序划分法6、合并法(类型组合法)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空间连续性原则:类型制图法综合性原则:①部门区划叠置法②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名词解释】景观:自然地理学所指的景观为综合自然地理区,专指综合地理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地理单元),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

【名词解释】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土地分级研究一般采用三级系统,即划分出三个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低级、中级、高级):原苏联—相、限区、地方。

澳大利亚—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

英国—土地要素、土地片、土地系统。

中国—地块、地段、地方。

基本根据是土地单位之间密切的地域联系。

【名词解释】土地分类:对土地的类型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与归类。

【名词解释】土地评价: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填空判断】土地评价的原则:【广义】差异性,限制性,综合性原则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对多适宜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多学科综合性原则【简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①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②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③综合性原理:土地质量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统一体,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④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

⑤系统分析原理: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⑥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名词解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land use):是指农、林、牧业和城市工矿建设等人类对土地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

或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土地覆被(覆盖)(land cover):是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公路、建筑、未利用地等地表物质组成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