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姻习俗
汉代婚姻制度

汉代婚姻制度
在汉代,婚姻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其中包括婚姻登记、婚姻禁止、婚姻法定年龄等方面的规定。
在婚姻登记方面,汉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登记制度,有官方登记和民间登记两种方式。
在婚姻禁止方面,汉代规定了近亲婚姻禁止,即不允许近支和直系血亲结婚。
在婚姻法定年龄方面,汉代规定男子必须年满二十岁、女子必须年满十六岁才能结婚。
汉代的婚姻习俗也非常的丰富多彩。
结婚前,男方要先向女方提亲,女方家长同意后,才能正式订婚。
订婚后,男方要送彩礼给女方家,而女方则要回礼。
在结婚仪式上,男方要穿戴鲜明的衣服,女方则要穿戴嫁衣,双方要举行拜堂、交杯酒、拜天地等仪式。
结婚后,男方要送新娘回娘家探亲,并且要在新婚之夜送红包给新娘。
总的来说,汉代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在当时已经比较完善和规范,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简析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讲解

简析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以窦娥、谭记儿、赵盼儿为例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
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与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与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与杨显之、王与卿更见亲密。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
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与迫害。
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传统的文学写作中,女性或是误国误民的洪水猛兽,或是思妇怨妇,或是被摆上各种档次的“人肉筵席”,充当被男性把玩的对象。
然而,关汉卿却以饱满的热情为妇女歌唱,改写了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
关汉卿总能以磅礴的才思、扛山拔鼎的笔力,摧枯拉朽的批判威力,为最底层的女性伸张正义,对元代黑暗的现实作了否定性的猛烈抨击。
第二章 关汉卿

三、历史剧
借历史题材呼唤英豪、悲叹英雄,表达作者对 现实社会的认知,对一个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 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代表作: 《单刀会》:对英雄业绩的赞颂与敬慕; 《哭存孝》:对英雄悲剧的同情与惋惜; 《西蜀梦》:对英雄末路的悲哀与消沉。 作者的心路历程: 呼唤英豪——英豪被害——谁救天下苍生
第 二 章 关 汉 卿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窦娥冤》 一、题材来源 二、思想内容
三、窦娥形象分析 四、《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二、关汉卿的地位及影响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一、关汉卿的生平 活动地点:大都、汴梁、临安、扬州。 交往:与艺人和戏剧家密切交往。既 是剧作家,又是有舞台经验的演员, 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 。 性格才能: 生活落拓而不肯仕进的书会(玉京书 会)才人 性格倔强而又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熊自得《析津志》:“高才风流”,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 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成功地渲染铺垫
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 雄赳赳一丈虎躯摇, 恰便似六了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 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 (云)你若和他厮杀呵。 (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 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 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第一折 【金盏儿】司马徽唱)
爱情婚姻剧的思想特点
写的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 动人心的故事。颂赞了平凡者的不平凡, 张扬了弱小者战胜恶势力的信心和力量。 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 者的丑态,描绘出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 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 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相信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以掌握 在自己手中。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摘要:一、关汉卿杂剧作品的特点1.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2.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3.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4.大半寓意深刻5.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6.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二、关汉卿的代表作品1.《窦娥冤》2.《救风尘》3.《单刀会》4.《碧玉簪》正文:关汉卿是中国元曲杂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关汉卿杂剧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关汉卿杂剧作品的特点1.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窦娥冤》。
该剧通过描绘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当时社会男女关系的现状。
2.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题材上既融合了古人的旧事,又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例如,《救风尘》讲述了一个妓女与一个穷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3.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关汉卿在创作杂剧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又具有浪漫主义的成分。
例如,《单刀会》中,关羽在现实中与刘备、张飞结义,而在虚幻中则与曹操、周瑜等历史人物对话,展现了关汉卿独特的艺术手法。
4.大半寓意深刻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大多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
如《碧玉簪》通过一个宫廷女子的故事,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5.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叙事上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
他的人物台词求肖似,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6.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喜剧为主,多含机趣。
他在创作时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使作品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
二、关汉卿的代表作品1.《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致死的故事。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二章关汉卿一、生平和作品(p211、p12)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1、生平;A.籍贯: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己斋叟”。
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安国)、解州(今山西运城)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通常以《录鬼簿》为据;B.生卒年:参考零星资料,可以大致地推断出他生于1220年左右,死于1300年左右。
C.经历:早年:大都,组织了“玉京书会”。
和杨显之、梁进之、王和卿以及女演员珠帘秀、顺时秀有密切来往。
高文秀“小汉卿”、沈和甫“蛮子汉卿。
中年:开封。
“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晚年:杭州。
[南吕一枝花]《杭州景》:“满城中翠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
”D.个性: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
他一方面主张及时享乐,同时(特别是在他的戏剧作品里)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2、作品;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今存18种(p212。
现收入《关汉卿戏曲集》中。
二、题材内容1、公案剧。
多是悲剧。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间疾苦,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
《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哭存孝》、《五侯宴》等。
(p221)2、婚姻爱情剧。
多是喜剧。
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摘要】:通过元代四大爱情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王瑞兰,李千金和张倩女渴望爱情和勇敢面对追求幸福过程的各种挑战,提出了与传统道德观念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塑造了富有个性且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女性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斗争精神,深化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关键词】:爱情元代西厢记王实甫正文:爱情剧在中国古代戏剧中占很大的比重,居重要地位,而元杂剧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
在元代的四大爱情剧中,女性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个人情爱为中心的爱情和幸福,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爱情观的进步性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先进性。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下,剧中的女主人公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
其中《西厢记》中,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温顺的外表下有着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有胆有识,忠于爱情,在患难及重重阻挠下,突破礼教追求心中的爱情并坚持守候爱人;白朴在《墙头马上》中塑造的李千金是一个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做、率真泼辣,对自己言行充满自信感的叛逆人物形象,她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主动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郑光祖在《倩女离魂》里用超现实的幻想手法描写了张倩女冲破礼教禁锢,大胆追求自主爱情和婚姻。
在渴望和爱人在一起的强烈愿望下,甚至让灵魂摆脱受禁锢的躯壳而自由移动。
这也就意味着,在元代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表达了女性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曲词警人,余香满口”[1]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称赞的《西厢记》,“它所歌颂的是完全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爱情婚姻, 而且是在否定包办婚姻基础上的选择, 其胆识、魄力非他剧可比。
”[2] 在莺莺的眼里男女之间的感情重于门第财产, 在郑恒和张生之间, 她偏偏选择了志趣相投的穷光蛋张生; 在她眼里男女间的感情重于功名利禄, 重于虚誉浮名。
元曲鉴赏:关汉卿的《汉宫秋》描绘的宫廷风情

元曲鉴赏:关汉卿的《汉宫秋》描绘的宫廷风情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关汉卿是元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与传统的散曲、杂剧等形式并称为“曲艺”。
元曲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特色,关汉卿的作品更是以描绘宫廷风情著称。
本文将以关汉卿的《汉宫秋》为例,深入探讨该作品所描绘的宫廷风情。
一、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1. 关汉卿的背景与成就关汉卿(约1230年-约1300年),明代京剧传统剧作家,他出生在中国南方的贵州省。
关汉卿以其优秀的剧作才华,被誉为元代四大戏剧家之一。
他在元曲创作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作品以宫廷为背景,刻画了宫廷生活的繁华与不为人知的内幕。
2. 元曲的特点与发展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元代(1271年-1368年),是汉剧、宋剧的继承与发展。
元曲与其他形式的戏曲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以娱乐性和艺术性为目标,表现了元代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心理。
元曲主要有杂剧、散曲和元曲三大类,其中元曲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3. 关汉卿对元曲的影响与贡献关汉卿对元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精彩的结构吸引着观众。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包括宫廷、历史、军事、爱情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元代宫廷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汉宫秋》的情节与人物1.《汉宫秋》的剧情梗概《汉宫秋》是关汉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元曲中一部重要的宫廷剧。
该剧以王昭君和汉武帝的感人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命运的抉择和悲剧命运的讲述,展现了宫廷中的欢喜与悲伤。
2. 主要人物的形象描写《汉宫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汉武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权力欲望的君主,他对王昭君产生了爱意,并为了她不惜舍弃了自己的家族。
王昭君则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子,她为了国家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
除了主人公之外,剧中还有许多次要人物,如宫女、内侍等,他们的形象描绘了宫廷生活的细节,使得整个剧情更加饱满。
元杂剧中整顿“妻纲”的女性

第10卷第6期Vol.10,No.6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9月Sept.,2019元杂剧中整顿“妻纲”的女性秦思月(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夫为妻纲”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伦理思想,其自《白虎通》中首次提出,历经多朝,一直是束缚女性思想行为的枷锁,但元杂剧中却涌现出一系列性格泼辣、“整顿妻纲”的女性形象。
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整顿“妻纲”的女性之人格特质,以及其整顿“妻纲”的原因和结果。
关键词:“夫为妻纲”;“整顿妻纲”;妥协与圆满文章编号:978-7-80736-力1-0(2019)06-045-03三纲之义,最早出现在《白虎通》一书中,班固写道: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其中“夫为妻纲”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关系的规范,是女性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
“夫为妻纲”从侧面确立了“夫”无可动摇的地位。
“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也。
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
”此处说明了妇人的职责是承担家事,服侍夫君,并且需要夫君以人道相扶接。
由此可以看出妇人完全丧失了独立性,需要依赖丈夫才能存活。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审美讲究“温柔敦厚”。
对女性的要求是卑弱与顺从,而元杂剧中却涌现了一批叛逆大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苦闷又压抑的女性生存环境,她们通过对理想的追寻,对世俗价值观的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些狭小的生存空间。
一•“整顿妻纲”的女性风貌中国传统的婚姻关系,是以“三纲”为规则的尊卑顺从关系。
元代虽然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是忽必烈继位后任用汉族士人,积极推行汉法。
此后的元朝皇帝基本沿袭此法,所以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婚礼习俗基本都沿袭唐宋旧制。
因此,“夫为妻纲”仍然是婚姻生活的准则,丈夫可以随意典卖、处置、惩罚妻子,稍有不满便可休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关汉卿剧作的婚姻习俗李丹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赤峰024000摘要: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他以极大热情关注社会现实,描写社会风貌,倾注笔力展示痛苦而美丽的灵魂,勾画鲜明而迥异的典型,并从中寄寓个人理想,折射社会现实。
在他的杂剧中有很多关于元代的婚嫁习俗。
作为人类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相碰撞、交织的结果,婚俗总是直接反映着其所归属时代的特征。
本文从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嫁习俗出发,揭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女性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元代婚嫁习俗社会现状女性命运正文:在元代,汉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因而其婚姻习俗发展史也十分复杂,婚姻的构成形式呈现多样性。
下面介绍元代汉族中流行的几种婚姻形态。
一、关汉卿杂剧中所涉及到的婚俗(一)、聘娶婚聘娶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结婚形式,它盛行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时期。
男方娶妻必须向女方家里依礼聘娶。
聘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方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相传这种婚姻形式起源于伏羲氏,当时”以俪皮为礼“,也就是说以雌雄一对鹿皮作为结婚时的聘礼。
从此之后,聘娶婚的内容和程序逐渐的增加,除了预备聘礼以外,还有接待应酬媒妁,听从父母意旨,祭告祖先等等形式。
如:《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斋戒以告鬼神。
” 《礼记·文王世子》:“娶妻必告(庙)。
” 《诗经·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战国之后,文人们把各地的流风遗俗以及散见于前人著说中的记载收集、编撰成《六礼》,并逐渐成为统一的聘娶形式,历代流传。
这类婚姻形式在关汉卿的剧作中也有描绘,比如在《救风尘》中,赵盼儿为了救风尘姐妹宋引章,设计前往郑州会见周舍,自备羊酒花红,用彩礼来迷惑周舍:“倒赔了房和你为眷姻”,再如《窦娥冤》中,窦娥在【斗虾蟆】中说:“说什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皮,又无花红彩礼。
”这其中的羊酒缎皮、花红彩礼指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彩礼。
另外在《梦梁录》中记当时定亲礼数云:“且论聘礼,……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及上系杂色彩缎匹帛,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谓之‘下财礼’。
”指的也是这种婚姻习俗。
(二)、掠夺婚掠夺婚也称抢婚。
这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用抢掠或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的强制性婚姻形态。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金元时期的少数民族均有过抢婚的习俗,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凭借财力、物力、权力掠夺他人妻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蒙古灭金、灭南宋的过程中,掠夺妇女强行成婚的行为更为普遍。
如公元1233年,金朝崔立以汴京向蒙古投降,为了讨好他们并投其所好,:“托以军前(蒙古军)索随驾官员家属,聚之省中,亲阅之,曰乱数人犹未足。
有禁城中嫁娶,有以一女之故,杀数人者。
”(《金史记事本末》卷十九),由此可见,叛贼崔立把很多妇女当做玩物送给了蒙古军,到最后却竟然连自己的妻妾都没有逃此厄运。
所以说,掠夺婚姻在当时元朝社会中是很普遍的。
这体现在关汉卿的杂剧《汉宫秋》中,呼韩耶单于以武力来威胁,向汉朝提出要昭君和番。
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选择了请求前往和番:“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以死,以报陛下。
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
”而后在番汉交界处祭酒:“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
”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跳江自杀,用死来抗击外族的压迫。
这既体现出了她高贵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又表现出了她对汉元帝的依依不舍之情。
另外,在杂剧《鲁斋郎》中,权豪势要出身的鲁斋郎要抢银匠李四的妻子,他在街上银匠铺里见到一个好女子便动了欲念,径直将其掳上马背,抢到郑州去了。
然后称:“我的十两银子与你做盘缠”“你的浑家,我要带往郑州去也,你不拣那个大街门里告我去。
”李四去告状时遇见六案孔目张珪,但张珪一听“鲁斋郎”这三个字便大吃一惊道:“这言语你再也休提!”后来,这种不幸的遭遇却也落到了张珪自己身上,外出踏青的鲁斋郎见张妻有几分姿色,便强行令张珪把自己的妻子送到他府上,后来鲁斋郎将已经玩腻的李四之妻转手赐给了同样不幸的张珪。
鲁斋郎依仗权势抢夺他人妻女,是一个恶霸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成了一种婚姻习俗而流传了下来。
比如说云南傈傈族娶亲时,双方约好地点,抢那么一番,关汉卿在这部剧中主要是借助掠夺婚的方式,来表达对元代社会的愤懑和不满。
(三)、童养婚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旧时,童养媳在我国盛行。
其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贫穷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很多家庭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因此他们就跑到外地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等到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
这一天,童养媳和新郎只须换上一套干净整洁的衣服,办几桌简单的酒菜应酬亲朋好友就行了。
这样既省事又省钱。
但是这种婚姻严重侵犯了元代妇女的利益,也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剧、个人的不幸。
比如说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窦娥自小家境贫寒,其父无奈将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从此开始了她不幸的一生。
蔡婆婆在收养她时说:“不幸夫主亡失以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这里有个窦秀才,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
我数次索取,没有还我。
他有个女儿,今年七岁,长得可喜,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是两得其便。
”《望江亭》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弃旧的委实难,迎新的终容易;新的是半路里姻眷,旧的是绾角儿夫妻。
”这其中的绾角儿夫妻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少年夫妻。
绾角,意为束发于额角,这是古时孩童常见的一种发型。
另外,在《神奴儿》杂剧中的第四折也写到:“绾角儿夫妻。
”(四)、指腹婚指腹婚也就是说双方家长在孩子尚未出生之时,将腹中胎儿结为婚姻。
又有怕男女长成后,互不相认,或一方不守信诺,将衣襟裁为两幅,各执一幅为凭证者,称“指腹裁襟”或“指腹割衿”。
这种婚姻也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而言,对男女双方也是一种伤害。
统治者也曾禁止,但没有实际效用。
它出自于《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魏书·王宝兴传》:“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
初,宝兴母与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在《元史·刑法志二》中有:“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
”在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中:“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个女儿,唤做国香,今年十七岁;他家得了个小厮,唤做庆安,他如今穷了也。
”这描述的是王半洲曾经为自己的女儿王闰香与李十万指腹为婚,但后来李家家道中落,王半洲就想悔婚,其女儿王闰香去不嫌弃家贫的李家,她瞒着父母送给李庆安金银财物,让他作为彩礼来迎娶自己。
(五)、入赘婚入赘婚指的是男方结婚后住到女方家里,俗称“倒插门”、“接脚女婿”。
这是一种母系家族的婚姻制度,从妻居、服役婚的古婚遗俗发展而来。
赘婿婚以女不出嫁,招男方入女家为婿为特点。
这种婚俗由来已久,在古代已经很盛行了,元法律也认可这种婚俗的存在。
元代的赘婿婚,据元人徐元瑞《吏学指南》一书载录有养老女婿、年限女婿、出舍女婿、归宗女婿等形式。
《窦娥冤》就提到了“接脚女婿”。
第二折中老白:“老汉自到蔡婆婆家来,本望做个接脚,却被他媳妇坚执不从。
”同折中窦娥:“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
”张驴儿:“他婆婆不接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什么?”所谓接脚就是接脚婿的省称,也就是寡妇所招的后夫,这在当时的民间是十分常见的。
在另外一本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中;“小女得公子玉带,忘在山神庙,遇一人裴度还带,救活我全家之命,老夫在禁中曾许小女以妻裴度。
不想近日裴度选考,此人文武全才,圣人大喜,加以重用,借都省头答,夸官三日。
老夫就将此事奏知,愈加其喜。
奉圣人命,着老夫就招裴度为婿。
在这里,裴度就是被招为女婿的入赘婚。
”(六)、典雇婚元代北方地区流行收继婚,南方盛行典雇婚,两种婚俗都是在经济利益趋势下的行为。
典雇婚指父母或丈夫受财,将女儿、妻子租借,双方有契约,写明典价、典期、子女归属和媒证,典期一般为三至五年,或以生子为限,到期照原价赎回。
其本质是一种变相的妇女买卖行为。
出典妻子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家庭贫困。
为摆脱经济困难,丈夫利用夫权出卖妻子,这更像物品使用权的转移。
在关汉卿的《刘夫人庆赏五侯宴》中赵太公云:“你既不肯嫁人,便典给人家,或是三年,或是五年,得些钱物埋殡你夫主,可不好?”正旦云:“我便要典身与人,谁肯要?”赵太公云:“即是这般,则今日我与些钱物,你埋殡你夫主。
你便写一纸文书,典身三年。
”在这里,赵太公愿意雇佣王氏是为了喂养他的儿子,但是事实上,王氏就是他的妻子了。
典雇恶习元朝时已愈演愈烈,并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导致家庭的不稳定。
践踏了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情感,使元代妇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处境进一步恶化。
(七)、遇客婚遇客婚是元代社会中的另外一种婚姻习俗,在当时的北方女真和契丹族中非常流行。
指的是来了上国使者,派到三中下户人家居住,其家要以未出嫁女子荐枕陪宿,如遇可以高攀者,主家也很高兴去撮合。
关汉卿杂剧《调风月》就是这一风俗舞台艺术化的再现。
剧中的女主角燕燕是金朝洛阳一个贵族家的侍婢,女真人,招待小千户时禁不起甜言蜜语的诱惑委身于他。
这一行为发生的自然而然,没有什么观念上的束缚。
剧中发生的男女之情,就可以用在女真与契丹族中存在过的遇客婚的习俗来解释。
(八)、寡妇再嫁《元典章校补》云:江南一带“亡夫不嫁者,绝无有也。
”(卷四十二),说明寡妇再嫁在元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望江亭》剧的开头:白士中与年轻寡妇谭记儿在清安观住持白道姑的撮合下相见。
并在男方做出知重女方决不轻慢的保证后,二人结为婚姻。
谭记儿是学士李希颜的夫人,夫主亡化已经三年,寡居无事。
她内心深深感到做妇人没有丈夫、身无所主的痛苦。
于是就在白道姑的撮合下与白士中结婚了。
寡妇再嫁的现象在元代很多,谭记儿作为官宦人家的妻子尚且如此,在民间贞节观念的淡化也就可想而知了。
元代的婚姻形式除了以上所描述的聘娶婚、掠夺婚、童养婚、指腹婚、入赘婚、典雇婚、遇客婚、寡妇再嫁之外还有很多形式,比如说有:交换婚、收继婚、冥婚等等。
总之,关汉卿杂剧所涉及的婚俗事象,大大超出了传统婚俗所依的“六礼”之外,他的杂剧真实地描写了那个时期的婚俗事象。
不仅为我们展开了许多金元之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而且特殊婚俗所造成的戏剧冲突,又给人带来心灵的撞击,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大胆地直视现实,将封建时代的婚姻爱情主题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