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讲解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重点

b) 由于肝细胞中ALT 活性约比血清高2850倍,故有1%的肝细胞损伤 , 就足以使 血液中ALT 活性升高1倍以上
c) AST在很多组织的含量都很多 , 特别是心脏 , 肝脏 , 骨骼肌与肾脏 。肝细胞 中AST有两种同工酶: 胞质AST(c-AST)存在于细胞浆中 , 占60% ,线粒体-
③ 轻型无黄疸肝炎常常只有一过型ALT升高 , 很快恢复正常 √ 酶胆分离现象: 急性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 ,ALT明显增高 , 随
病情恶化 , 大量肝细胞坏死致使血中ALT活性下降 ,甚至在正常范围 内 , 与此同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 , 呈现酶胆分离现象; 此为重症肝 炎临终期的表现 , 预后极差
• 参考范围: 成人 40-150 U/L
ALP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高:a 、新生儿、儿童、青少年骨骼生长期比成
人高 , 1-5岁时有一个高峰 ,为成人的2-4倍 , 10- 18岁时出 现第二个高峰为成人的4-5倍;b 、妊娠3个月时胎盘即可产 生ALP ,9个月达高峰 ,可为同龄妇女的3-4倍 ,分娩后一个 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黄疸 的类型:
黄疸类型
血清
总 总<25.7 (差) 直<13.7 浅黄 正 常 (--) 黄褐
溶血 肝细胞 阻塞
明显
轻或
深 (++) (--) 正常
正常
!
轻或 明显 正常
深 (+) (+) 稍浅或 正常
深 (--) (+) 浅至白 陶土色
胆汁酸(TBA)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1 性别 2 年龄 如 ALP 新生儿略高,1-5岁增至成人2-3倍,然后 逐渐下降,10岁左右又明显升高,达到成人3-5倍。 3 运动 4 进食 可引起多种酶升高,如CK、AST 多数不受影响
5 妊娠与分娩
6 其他:体重、身高、体位等
血清酶的检测方法及干扰因素
• 溶血 RBC含有许多酶,注意避免 • 抗凝剂 • 标本储存 • 试剂和方法 • 其他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肝脏的生理功能
1.代谢功能:三大物质(糖、蛋白质和脂类)的同化、储存和异化;核酸代谢、 维生素的活化和储藏;激素的灭活及排泄;胆红素、胆酸的生成;铁、铜等 金属的代谢 2.排泄功能:对胆红素和某些染料的排泄 3.解毒功能:生物转化功能(同化、异化) 4.物质合成功能: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 灭活清除
②AST和ALT中度升高(100~500u/L)↑↑ 临床常用酶检查 a.病因与明显升高者相同,但病情较前轻。 b.慢活肝,严重胆道梗阻,胆道内压上升引起的肝C损伤 c.限局性肝病,原发、继发性肝病、如肝脓肿,局部性肝坏死 d.肝硬化进展期与活动期,AST>ALT,晚期升高不明显。 e.脂肪肝、洒精肝,可显轻、中度↑ ③ALT与AST轻度升高(<100u/L)↑ 轻微肝损伤的指征,各种轻型肝炎、物理、化学、药物、 营养因素等。 2.心脏疾病 ① 心梗 主要AST升高,与梗塞程度,面积成正比,阳性率100% ② 心衰 AST轻度↑,若淤血、水肿、缺血等影响肝脏时,ALT 亦可↑。 ③其它心脏疾病:心肌炎,AST↑; 3.骨骼肌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挤压综合征,AST↑, 超过500u/L,升高主要是AST,骨骼肌AST是ALT20倍之多,且AST 先入细胞间隙,再入淋巴液,后入血,故血清酶升高时相较为缓 慢。剧烈运动、强体力劳动也能使AST↑。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ppt文档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 ▪ 正常成人每天可生成250-300mg胆红素。 ▪ 其来源有:
①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由血红蛋白分子中的 辅基--血红素,在肝、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 内降解而产生胆红素,约占人体胆红素 总量的80%,称主流胆红素;
②无效红细胞生成:即在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 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 红细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而形成;
(2) 转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 进行。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的催化下,胆红素迅速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UDPGA)反 应,通过其丙酸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极性较 强的水溶性结合物——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单酯和 双酯,此即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双酯是主要 产物,约占95%。这种转化既有利于胆红素随胆 汁排泄,又限制其通过生物膜而起到 解毒作用。
▪ 清蛋白分子中存在两个可以和胆红素结合的位点, 一般情况下,胆红素与清蛋白分子中的第一位点 结合,分子比为1:1;当胆红素浓度增大时,则 第二位点发生结合,但这种结合的紧密度不及前 者,很容易被某些有机阴离子如磺胺类、脂肪酸、 胆汁酸、水杨酸等从清蛋白分子中置换出来,增 加其透入细胞的可能性,因此,临床发生高胆红 素血症时,这些药物应慎用。
并可氧化为尿胆素,成为尿的主要色素。
正常人每天排出约0.85~6.8μmol,
见
图9-1。
(二)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
1.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总量不超过17.2μmol/L
(1.0mg/100ml),其中4/5是未结合胆红素,其 余是结合胆红素。 ▪ 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 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 可使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高胆红 素血症。
实诊教学课件: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的影响。
肝细胞,肝血窦,窦周隙及胆小管的关系图解
第一节:血清酶学检验
EExnazymmineastion of Serum 肝脏是酶含量最丰富的器官,肝细胞损伤时,许 多酶如ALT、AST、ALP、GGT释放入血,导致 血清酶水平升高
1.肝脏疾病时酶活力改变的机制
➢ 肝细胞释放增加
缓解的急性HBV感染的血清学表现
肝脏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examination of liver disease 第二节:蛋白代谢的检验 Examination of
Protein Metabolism
一.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Serum total protein, TP; Albumin, A; Globulin, G
04/03 105 87
270.8 126.6 144.2
180.8 157.4 23.4
19.7 111 12.8 23.4 6.9 87.6
67.5 55.8 11.7
47.1 51.5
31.9 33.8
15.2 17.72.1Fra bibliotek1.91
47.1 51.7 31.1 33.2 16.0 18.5 1.94 1.79
位于肝脏肝细胞血窦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绒毛上,经胆汁排泄,血 清中ALP以肝脏、骨骼来源为主。
参考值:成人:40-110 U/L 儿童:<250 U/L
临床意义: ➢肝胆系统疾病:
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肝炎、肝癌
➢协助黄疸的鉴别 ➢骨骼疾病:
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病、 骨转移癌、骨折愈合期
同工酶(Isoenzyme) : ALP1: 细胞膜组分+ALP2 ALP2: 肝性ALP ALP3: 骨性ALP ALP4: 胎盘性ALP ALP5: 小肠性ALP ALP6:IgG+ALP2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医疗) ppt课件

ppt课件
17
血清LD同工酶检查的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LD总活力↑
肝脏疾病 : LD5↑
ppt课件
18
肺梗塞 LD 3
心肌梗死 LD 1 、LD 2
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 LD 1、LD 2
19
3、碱 性 磷 酸 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1、 分布
ALP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之中 如:肝脏、骨骼、肠、胎盘等
肾 RBC
参考值 (%) 25-32
LD 2 H3 M1 心肌 肾 RBC
32-42
LD 3
H2 M2 脑 肺
LD 4
H1 M3 肾 膀胱
18-24 6-10
LD 5 M4 肝脏
2-8
ppt课件
16
正常人血清LD同工酶水平
LD2>LD1>LD3>LD4>LD5
注意事项
因为红细胞内有LD,
溶血标本干扰测定。
原因 (1) RBC破坏过多 (2)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 (3) 新生儿肝细胞中Y蛋白不足 (4) 新生儿的肠肝循环增加
ppt课件
36
临床意义
遗传性黄疸的疾病
Grigler-Najjar 、Gilber综合症患
者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或减少, 血
清总、直胆红素结果雷同 溶血性黄疸。 Rotor 、Dubin-Johnson综合症患者
如血清GGT有持续性↑ 一般表示病情不稳或恶化。
ppt课件
24
5、假 性 胆 碱 脂 酶
(Pseudocholinesterase, PCHE )
机体中胆碱脂酶分为二类 真性胆碱脂酶(ACHE,乙酰胆碱脂酶)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临床意义
升高
Ø 肝硬化,阳性率在80%以上 Ø 爆发性重症肝炎、急性肝炎伴随肝坏死时 Ø 严重脂肪肝患者 Ø 甲亢、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衰等 47
二、蛋白质合成功能
Ø 总蛋白(TP) Ø 白蛋白(ALB) Ø 前白蛋白(PA) Ø 凝血酶原(PT) Ø 胆碱酯酶(ChE)
48
三、血清胆汁酸(TBA)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 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 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的反复利用,促进
脂类物质消化吸收。
18
胆红素代谢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正常成年人胆 红素约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素, 约20%来源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分解。肝脏是 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称结 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 称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人血液中主要是 未结合胆红素,胆汁中主要是结合胆红素。
39
2、乳酸脱氢酶(LD)
LD有五种同工酶,LD1,LD2,LD3, LD4和LD5。肝脏以LD5为主,其次是LD4。 肝病时血清中LD虽然升高,但敏感度远不 及转氨酶。许多肝外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 死、溶血时也会升高。故LD的监测对肝病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40
3、谷氨酸脱氢酶(GD)
GD是线粒体酶,集中分布在肝小叶的中 央区域。在不侵犯线粒体的肝细胞损伤时, GD正常,当肝细胞坏死时,线粒体受损而 释放出大量GD,血清中该酶活性显著升高。 所以GD正常不能排除肝细胞的轻度损害, 而GD异常提示肝细胞坏死。
Ø急慢性肝病 Ø胆汁酸淤积 §3.肠道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异常 降低 § 4.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肝胆疾病。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是指影响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
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
在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等问题。
以ALT和AST为例,它们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ALT和AST进入血液中。
因此,如果ALT和AST水平升高,就可能意味着肝脏受到了损伤或炎症。
而TBIL则是反映胆道排泄功能的指标,当胆道阻塞或炎症时,TBIL 水平会升高。
除了上述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实验室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例如,病毒学检查可以检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的存在;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免疫系统的反应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形态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例如,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以确定病毒类型;对于患有肝癌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实验室检查方案,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的应用和发展,不断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2. β(Beta)—fraction bilirubin: monoconjugated bilirubin
3. γ(Gamma)—fraction bilirubin: biconjugated bilirubin
4.δ(Delta)—fraction bilirubin: conjugated bilirubin+albumin
Bilirubins Total protein Albumin Transaminases Alkaline phosphatase Υ-glutamyltransferase Bile acid levels
2020/12/29
-
9
‘True’ liver function tests:
α -fetoprotein Hepatitis markers Specific auto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Caeruloplasmin (铜蓝蛋白) ferritin
2020/12/29
-
11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肝功能实验
1.胆红素 2.总蛋白 3.白蛋白 4.转氨酶 5.碱性磷酸酶
6. r-谷氨酰转移酶
二.“真正的”肝功能实验
1.四溴酚酞磺酸钠或靛氰绿排泌实验 氨 5.胆红素 6.白蛋白
三.特殊实验
1.抗胰蛋白酶 2.甲胎蛋白 3.肝炎标志物 4.特异性自身抗体
5.免疫球蛋白 6.铜蓝蛋白 7.铁蛋白
2020/12/29
-
12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目的:
Protein metabolism:
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 not immunoglobuli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BIL、DBIL
来源: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RBC破坏后的Hb分解而产生,
约占人体胆红素总量的75%-80%;小部分来自其他含血红素的 蛋白质;极小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在骨髓部位破坏的未成熟的 RBC。正常人每日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 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在血循环中,胆红素主要以 脂溶性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间接胆红素既未结合胆红素)的形 式存在和运输,随血运输到肝后,与白蛋白解离并被肝细胞摄 取;在肝细胞中胆红素被转化为水溶性的单或双葡萄醛酸结合 胆红素(既直接胆红素),可通过肾脏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 汁至小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还原成尿胆原亦称粪胆元,接 触空气后被氧化为尿胆素亦称粪胆素,一部分尿胆原可被肠粘 膜重吸收进入肝门静脉,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次排入胆道,小 部分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⑤ 肺心病急性期,在心衰,肝淤血时TBA升高
肝胆酶学
从临床生化角度看,肝内含多种酶催化参 与体内代谢,在因病理肝细胞膜通透变化时, 酶活性变化,故可结合临床以酶学变化为诊 断,鉴别诊断及予后重要参考标志
血清转氨酶—ALT、AST
◆在机体内存在着60多种转氨酶,用于检测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主要是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GGT和AFP同样具有癌胚蛋白的性质,特别是 在结节性增生时出现强活性,是反映肝内占位性病变的一个指标, 95%的肝癌患者血清中GGT活性增高;肿瘤切除后GGT可下降至正 常,复发时则又升高。故监测血中GGT的浓度可判断肿瘤疗效和预 后。GGT还可用于观察乳腺癌,直肠癌,睾丸癌是否发生肝转移
TBIL ↑
DBIL ↑↑
IBIL —
完全阻塞时 陶土色
黄疸类型
血清
总间直
尿
便
色原素
正常人 总<25.7 (差) 直<13.7 浅黄 正 常 (--) 黄褐
溶血 肝细胞 阻塞
明显
轻或 正常
深 (++) (--) 正常
轻或 明显 正常
深 (+) (+) 稍浅或 正常
深 (--) (+) 浅至白 陶土色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 Γ-谷氨酰转肽酶是在氨基酸吸收过程中,参与Γ-谷氨酰基循环的一 个重要的酶。在体内分布较广,其按活性强度的顺序排列依次为: 肾脏、前列腺、胰脏、肝脏、脾脏、肠、脑等。不同器官的GGT的 理化性质有差异,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少量来自肾脏和胰 腺。
• GGT在肝内由肝细胞的线粒体产生,在胆汁淤积,肝内合成亢进, 肝癌产生特异性GGT同工酶等情况下均 可见增高
黄疸的类型:
主要原因 变化情况
粪便颜色
肝前性黄疸 肝性黄疸 (溶血性)
RBC破坏过多超 肝细胞的破坏使 过肝细胞的摄取、 其摄取、排泄、 转化和排泄能力 转化胆红素的能
力降低
TBIL↑
TBIL ↑
DBIL —
DBIL ↑
IBIL ↑↑
IBIL ↑
深
变浅或正常
肝后性(阻 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 胆汁排泄通道受 阻,使DBIL逆流 入血
TP、Alb临床意义
• 急性肝脏损伤早期或局灶性肝脏损伤等轻度肝损害时,血中ALB浓度可正常或轻度 下降,GLB浓度可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
• 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多数TP未见明显下降,而GLB增加 • 晚期发生肝坏死时,TP明显下降 慢性肝脏疾病 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ALB减少和GLB增加。
a) AL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顺序为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 等。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只有少量在线粒体中
b) 由于肝细胞中ALT 活性约比血清高2850倍,故有1%的肝细胞损伤,就足以 使血液中ALT 活性升高1倍以上
c) AST在很多组织的含量都很多,特别是心脏,肝脏,骨骼肌与肾脏。肝细 胞中AST有两种同工酶:胞质AST(c-AST)存在于细胞浆中,占60%,线粒 体-AST (m-AST)存在与线粒体中,占40%。正常血清中大部分为cAST,m-AST 仅占10%以下
② 部分无黄疸性肝炎患者,早期ALT升高并不明显,长期停留于较高水 平,持续数月或数年而转为慢性肝炎
③ 轻型无黄疸肝炎常常只有一过型ALT升高,很快恢复正常 酶胆分离现象:急性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ALT明显增高,随
病情恶化,大量肝细胞坏死致使血中ALT活性下降,甚至在正常范围 内,与此同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酶胆分离现象;此为重症肝 炎临终期的表现,预后极差
碱性磷酸酶ALP
• 是一组在PH9-10.5的碱性环境中催化有机磷酸酯水解 的酶。有六种亚型,ALP 1~6;血清中的ALP主要来 源于肝脏(ALP2)、骨骼(ALP3),少部分来源于 小肠(ALP5)和妊娠期胎盘组织(ALP4),肾脏也就极 少量,肝细胞产生的ALP一般从胆道排入小肠。
• 参考范围: 成人 40-150 U/L
②肝炎或肝硬化:ALP活性可轻度增高,很少超过正常上限的三 倍;
③原发或继发性肝癌时,ALP活性也明显增高,如肝脏疾病患 者ALP持续轻度升高应考虑肝有无占位性病变
④骨骼系统疾病:成骨细胞功能旺盛和增生活跃时ALP生 成增多,如成骨细胞瘤,骨折恢复期转移性骨肿瘤等均可 致ALP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⑤其他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维生素D 血症,肢端 肥大症等,ALP活性均升高
⑥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同工酶的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 疸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原发及继法性肝癌具有一定鉴 别意义。ALP1升高伴有ALP2的升高,可见于肝外胆道梗 阻,转移性肝癌,肝脓肿,肝淤血。而肝内胆道梗阻所致 的胆汁淤积,则以ALP2增高为主,ALP1相对减少
• 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占TP的40%-60%。Alb是血浆中重要的运输蛋白,许 多非水溶性的物质易与Alb结合后被运输;Alb具有维 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缓冲血液酸碱的能力;Alb的浓度 也能反映肝的损伤程度、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 TP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球蛋白=TP—Alb • TP双缩脲法 Alb 溴甲酚绿法 • TP :65-85 g/l Alb:40-55 g/l
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ALB 持 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ALB上升,说明治疗有效; ALB减少到30g/L以下,易产 生腹水 肝外疾病 • TP减少,可见于 蛋白质丢失过多 如:肾病综合症、大面积烧伤等 蛋白质分解过剩 如:恶性肿瘤、甲亢等 蛋白质摄入不足 如:慢性营养障碍 GLB增高 GLB多克隆性增高见于 • 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 慢性感染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 GLB单克隆性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肝炎和脂肪肝:急性肝炎患者如血清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 达半年以上者,说明已成为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ALT,AST轻度上升, 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三倍,有时可降至正常,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当病变 累及线粒体时,AST升高程度可超过ALT。慢性活动性肝炎,ALT多数升高 至正常值的3-5倍以上,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如伴有肝坏死ALT可升高 到正常值10倍以上;脂肪肝患者,ALT活性可持续轻度升高并伴有高脂血症 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病人血清ALT活性可轻度增高或正常,失代偿期 ALT可持续升高。胆汁淤积性肝硬化ALT活性较高可与黄疸平行,AST升高 不及ALT显著。肝硬化累及线粒体时,多数AST升高程度超过ALT 原发性肝癌:ALT可轻度正常或轻中度升高,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并发肝坏 死,预后严重 胆道疾病:当各种原因引起胆道梗阻时,可致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 1-2周即可恢复正常 m-AST活性升高的意义:m-AST 在肝细胞坏死时大量释放入血,导致 AST活性明显升高. 用AST/ALT比值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急 性肝炎时AST/ALT比值常〈1,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ALT比值常〉2
d) 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比值约为1.15左右 e) 参考范围:ALT 7-40 u/l AST 13-35 u/l
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不特异,但为最敏感指标。在急性肝炎过程中,肝 炎患者血清ALT变化规律一般表现为三种
① 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ALT活性升高,出现黄疸后ALT急剧生高,至黄 疸极期,ALT活性迅速下降。某些无黄疸患者早期ALT也可急剧生高, 达高峰后迅速下降至100-200U/L,常常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 参肝炎时血清GGT轻度升高,其变化一般与ALT平行, 但升高幅度较低。若在恢复期其他肝功能指标都已正常,而GGT仍 未复原,提示肝炎尚未痊愈,如反复波动或长期维持较高水平,则 应考虑肝炎有慢性化趋势。慢性肝炎时GGT轻度升高或正常,如长 期持续升高则预示病情在进展
3
我院开展的肝胆疾病相关检查项目
a) TP (总蛋白) Alb (白蛋白) b) TBIL(总胆红素) DBIL(直接胆红素) c)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 ALP(碱性磷酸酶) GGT(r-谷氨酰转肽酶) d) TBA(总胆汁酸)
TP Alb
• 肝是集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合成的蛋白质约 占人体每天合成蛋白质的40%
胆汁酸(TBA)
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成,是胆汁 中的主要成分;
胆汁酸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 醇的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范围:0-10.0umol/l
血清总胆汁酸的临床意义
① 慢性肝炎:TBA可用于区分活动性肝炎与非活动性肝炎, 比ALT敏感,当TBA>20umol/L时,应考虑慢活肝; TBA<20umol/L时可能为慢迁肝。
④ 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 的清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