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屋(矛盾)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方言词语是民俗文化符号化的反映,透过方言词语的表述,人们可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面貌,并且通过方言词语的变化可以追踪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
在汉族各地,丧葬仪式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各地也存在着本地域的独特之处,其细节异彩纷呈,从而形成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
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
东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南东安方言中丧葬词汇的调查分析,来对东安丧葬民俗作一粗略考察,挖掘其中不一样的风景。
一、东安方言丧葬词语丧葬礼作为人生礼仪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习俗。
丧葬与每个地方性的人紧密相关,汉族主流的丧葬礼制在“东安化”的过程中,被各种当地民俗文化溶化、吸收,并完全地方化。
可以说,现在的东安丧葬民俗体现了汉族主流丧葬礼制的延续与变迁,它们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东安方言词语为载体而得以展现。
(一)关于参与丧葬仪式的成员名称的东安方言词语1.“孝子”。
既表示亡者的儿子,又指带孝的人。
2.“打道场的”。
前来吊唁的所有宾客的统称。
3.“做道场的”。
主持超度法事的人员的统称,人们一般都会尊做道场的为“师傅”。
4.帮忙的:为主家和宾客服务,保证丧事正常顺利进行的人员。
其中重要的有:“当家人”、“礼生”、“地生”、“账房先生”、“铺排师”、“服务队”等。
(二)关于丧葬仪式或丧葬事物的东安方言词语1.烧起身盘缠起身轿子。
命终后,孝子跪在遗体前烧3.6斤钱纸和纸扎的轿子、轿夫,为亡者开路送魂。
2.请水。
孝子在敲锣人的引路下到井里或河里打水,并请人给亡者净身、更衣。
3.迁居正寝。
即停尸,将遗体摊于门板(现一般为普通木板),覆盖寿被,脚底下点冥灯(现一般为蜡烛),等待亲人与遗体告别。
4.报死。
也有的称为“报凶”。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三单元 教学课件(共51张PPT)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 弘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
民 间 工 艺
吹雕剪蜡糖刻纸皮染人影戏
第三单元
短文两篇 职业 冥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近距离接 触,使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民间艺术文化。
说 书
相呼应,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怎样理解画所表现的主旨?
李
作者通过对渡江罗汉动作、神情地
龙 描写,重点突出李龙眠作画“在心不在
眠 相”的画风,推测李龙眠作画是以罗汉
画 罗 汉
渡江与世人无异来惊醒世人:宗教信仰, 重在修行得道,与神异无关。
记
如何理解文章中塑造卖椒盐饼
子西洋糕的孩子这一角色?
职
文章中通过描写孩子的一些自相矛盾
民俗文化简介
说书是用方言将小说或民间故事进
说 行再创造的一门口技艺术,近代的说书
书 艺术逐渐演变为评书、京东大鼓、快板、
艺 术
皮影戏等。说书艺术在我国流传已久, 一个清朝人是这么描绘说书的:
醒木轻敲小扇翻,胸饶野乘口成篇。 与君一夕评今古,占毕诗书胜十年。
说书艺术的起源:
说书起源于一种语言练习,人们为了能更 好、更流畅的交流,就不得不反复地做一些语言 练习,为了不使这种练习索然无味,人们便找一 些故事来说,这些故事通常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 典故,能够吸引许多观众,有时说道尽兴,还会 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慢慢地,就逐渐形成了一种 说书艺术。
《柳敬亭说书》:
文章先用柳麻子的长相丑陋来反衬出他说书技艺 的高超,文中描述了一段柳敬亭说书的实际情形,使 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柳敬亭说书时的精神气势,更进 一步肯定了他说书技艺的精湛。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节选)莫泊桑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
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
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
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
现在正逢好天气。
你说呢,妈妈?”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
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
您家呢,都好吧?”“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她快翻白眼儿了!”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
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
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
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
三)茅盾与作品

带有强烈的 象征意义。文章表述时,先写广袤的西北黄土高原这
个大背景,再引出参天耸立、百折不挠的白杨树,接着便着力用拟
人的手法描写 白杨树的高大、坚韧形象,然后层层深入叙述和抒
情,倾诉出自杨的象征意义。
作品《风景谈》散文。写作特色:触景生情、情融于景、情
景交融生发议论;语言绘声绘色,生动、凝重而贴切;结构形散而神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 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的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 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 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 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 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 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 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 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 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 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 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 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 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 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 “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 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 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 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 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 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 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 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 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 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节选)莫泊桑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
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
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
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
现在正逢好天气。
你说呢,妈妈?”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
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
您家呢,都好吧?”“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她快翻白眼儿了!”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
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
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
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
第06讲 小说主题和题目类试题(练习)(原卷版)

第06讲小说主题和题目类试题(基础题和拔高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暖墓穴袁省梅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
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
老二在地头蹲一会儿站一会儿,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
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
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
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
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
老大没把事情办成。
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进了派出所。
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
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
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
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
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
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
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
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头巷口等着,给爸送终。
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地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
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
老大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
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
他不想跟老大碰面。
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
茅盾: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第一节茅盾生平及小说创作一、茅盾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
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
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
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
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
茅盾

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 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 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理论探索时期(1916-1926), 作为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 推动者,主要是从事理论批评和译介外国文 学作品。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他的政 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基本方面。同时,思想 受到左拉、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和新文学主张的感召下,参加革命活 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林老板:谙熟生意经、老实本分、精 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目光短浅 残酷无情。
破产原因: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 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争, 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水藻行》 主题:描写中国农民的积极生存状态,反对封建 伦常,崇尚健康的自然两性关系,弘扬扶助羸弱 之民风的可贵。
阶级是软弱的,就是由此而来的。这样资产阶级
就被否定了,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就被突出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 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 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 了。”
解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 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 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四期)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 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中 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 作为一种思想讨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 是,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时托 罗斯基派支持的“机械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 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 当时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