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经济学

合集下载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消费、生产、投资和就业。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经济学的原理和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

故事一,亚当·斯密的针灸故事。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

他讲述了一个关于针灸的故事,如果一个人要自己制作一根针,那么他需要掌握冶炼、拉丝、磨刀等多种技能,这将需要很长时间。

但如果一个人专门从事拉丝工作,另一个人专门从事磨刀工作,他们就可以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故事说明了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这也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基本原理之一。

故事二,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

故事中,一个小孩打破了一扇窗户,于是人们开始为修理窗户支付费用。

有些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好事,因为修理窗户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了玻璃匠的收入。

但实际上,这种修理窗户的费用是被转移了,本来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费用,现在被用来修理窗户了。

因此,破窗只是表面上创造了经济活动,实际上却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是靠破坏来创造的,而是要通过创新和生产来实现。

原理一,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商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当供应增加时,价格会下降。

供求关系反映了市场的平衡状态,也是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

原理二,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增加,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人们在消费时会考虑到每一单位的效用和成本。

例如,当一个人吃饱了一顿饭后再吃第二顿饭时,他的满足感会减少,因此愿意支付的价格也会降低。

结语。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身边的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一)中国古典故事中的经济学1.1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

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

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

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

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

这时候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

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

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

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

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
成语故事中的经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曹冲称象:这个成语故事中,曹操想要考察曹冲的智慧和机智,于是让他称象,曹冲则利用了既有的资源,将象的体积估算得非常准确,展示出了节约资源的智慧。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中,一个人本来画了一条完整的蛇,却不自量力地想要美化它,结果画了一只多余的脚,从而破坏了原本的完美。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需要在最优状态下进行,过量的投入可能会导致效率的下降,从而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

3. 杀鸡取卵:这个成语故事中,一个人为了一次性获取更多的利益,杀了鸡,但却失去了日后的收益。

在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长期和短期的利益权衡,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可能会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 臭味相投:这个成语故事中,两个人因为都位于社会底层,受到歧视和排斥,因此产生了共鸣,成为了朋友。

在经济学中,同类相互吸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往往倾向于与自己处于相似经济状况的人建立联系,形成团队合作,促进社会发展。

5. 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故事中,一个人通过一箭射中两只雕,实现了双重收益。

在经济学中,追求效率是一个重要目标,通
过一次行动实现多重效益,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率。

这些成语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把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概念生动地展现出来,形象地传达了经济学的理念。

经济学小故事

经济学小故事

经济学小故事
故事一,砍树的人。

从前有个人去森林砍树,他每天都努力工作,希望能砍伐更多的树木,换取更
多的金钱。

但是他却没有留意到,随着他不断砍伐树木,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小,树木的数量也在减少。

最终,他砍伐的速度超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导致森林资源的枯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

故事二,钱包里的钱。

有一天,小明在街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满了钞票。

他很高兴地把钱包交
给了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找到了失主,失主非常感激地把钱包收了回去。

小明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因为他的行为体现了诚实守信的美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建立信任,促进交易,推动经济的发展。

故事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农民小王在春天里辛勤耕作,种下了许多瓜籽和豆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瓜瓜蔓蔓,豆豆茁壮。

小王高兴地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

以上就是几个经济学小故事,它们或许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经济学的魅力。

愿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道路上,能够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成为经济学的智者。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只有一头牛。

这头牛每天能够耕种他所有土地的面积,并且产出一定数量的粮食。

农民每天都会全力以赴地耕种土地,力求获得更多的收益。

有一天,这个农民听说了一个经济学原理,叫做"边际效益递减"。

他通过思考和观察发现,随着他不断增加牛的工作时间,每增加一小时所获得的额外粮食产量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一开始增加工作时间可以带来较大的收益,但随着时间的增加,额外收益逐渐减少。

于是,农民决定将每天工作的时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耕种土地,另一部分用来让牛休息。

他发现这样做,牛在耕种土地时,效率更高,产出更多的粮食。

当牛休息时,农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修理工具,也能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

农民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原理。


意识到,每个决策都需要做出取舍,每个选择都会带来一些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的利益。

他发现通过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最终,这位农民成功地将他的农田耕种得更加高效,获得了更多的粮食产量。

他从这个小故事中学到了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学原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

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苹果的故事欧阳过有一个苹果,杨康想要这个苹果。

对欧阳过来说,苹果值元,这就意味着对她来说,要苹果还是不要苹果而换回元是没有区别的。

对杨康来说,苹果值1元。

结果杨康花了元买到了苹果。

这是一个平常得称不上故事的故事。

我想用它来说明什么叫作效用。

这个苹果对欧阳过来说只值元,这就是这个苹果对欧阳过的效用。

交易的结果是欧阳过得到了元,所以他的效用增加了元。

同理,杨过的效用也增加了元。

通过这次交易,他们两个人的效用都增加了,都有了收益。

这时我们说,这次买卖是有效率的。

而效率,是经济学的首要目标。

但这会有如下问题:为什么同一个苹果对欧阳过就只值元而对杨康就值1元?换而言之,为什么效用是主观的?对马克思太过熟悉的中国读者尤其会问:这不符合马克思说的价值理论啊!答复这个问题,我必须首先说服你接受经济学的那个基本预设:人是理性的。

理性人,是说人会根据一件事情对自己是不是有好处,从而决定是去做还是不做。

这似乎是常识,却也不无疑问:我们似乎经常做不理性的事。

但我还是希望你同意:人一般来说还是理性的。

不可理喻的人和不可理喻的时候毕竟是少数。

况且,对于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来讲,如果我们认为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也即无法进行预测和研究的,那也就意味着全部社会科学都将是对牛弹琴,那我也就没必要在这里讲这个故事了。

好吧,既然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人能够自己判断某件物品对自己的效用,效用是主观的。

同时理性的人会分析自己的成本与收益,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换言之,他在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就这次买卖而言,欧阳过一定是觉得通过这个交易他得到了好处,所以他才答应这个交易。

而杨康也没有理由不是这么想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交易中,双方的收益都大于成本,都实现了效用的增加。

这就是效率。

故事中的价格可以没有:我们完全可以假设欧阳过拿苹果跟杨康换了一个梨。

价格或者说是金钱只是在市场经济里用来测量效用的一个指标,它不够精确也未必能普遍适用,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别的更好的指标。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1. 《红楼梦》中的经济案例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一家的兴衰故事。

在小说中,经济因素贯穿始终,包括贾府的财富管理、贾宝玉的挥霍浪费、贾府的经济衰落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经济案例,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经济衰退等问题。

2. 《水浒传》中的经济案例分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

在小说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包括梁山泊的财富来源、梁山泊的经济发展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经济案例,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经济发展等问题。

3. 《西游记》中的经济案例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的取经之路。

在小说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包括取经过程中的财富管理、财富的来源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经济案例,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经济活动等问题。

4. 《三国演义》中的经济案例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小说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包括各个势力的财富积累、财富的利用等。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经济案例,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经济竞争等问题。

这些著名故事中的经济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财富分配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济学的启示和教训。

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一)

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一)

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一)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及相关原理讲解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运用科学的方法剖析经济活动的规律,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则和本质。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经济学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经济学原理。

小故事1:富人的咖啡有一位富人每天都会购买一杯特别贵的咖啡。

当服务员问他:“您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买一杯咖啡?”他回答:“这杯咖啡的味道很棒,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买到这杯咖啡,可我的别墅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住。

”相关原理:这个例子凸显了供求关系中供给的稀缺性和需求者的不同需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殊物品的价格较高,因为供给有限,需求者领先,创造了稀缺性,从而提高了价格。

小故事2:鸡尾酒与出租车在纽约市,出租车司机通过一项研究发现,当经济好的时候,人们花在鸡尾酒上的钱比例会增加,并且他们将更容易从街上拦到一辆出租车。

换言之,出租车收入增加与鸡尾酒销售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个例子涉及了经济学中的复合需求和市场调节机制。

复合需求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例子中,鸡尾酒和出租车就是两种相互作用的产品,当人们花更多的钱买鸡尾酒,就会增加他们乘出租车的机会。

此外,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自动调节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经济好的时候,人们的收入较高,他们会花更多的钱去买鸡尾酒和乘坐出租车。

小故事3:飞行员访问一个公司邀请了两位飞行员访问他们的公司,他们发现空调系统节能,因为改变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减少飞机的重量,从而减少油耗。

该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燃料。

相关原理:这个例子说明了生产中的一项原则,即利用最小量的资源来最大限度地生产产品。

企业需要识别和减少无效的资源和成本,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减少生产成本。

小故事4:书店的优惠一家书店推出了一个优惠计划:如果你以任何方式花费30美元在书店里,你将会获得5美元的折扣。

这项促销计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购书者不仅花了更多的钱,而且他们会回来再次购买。

这个例子涉及到了短期和长期需求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中的经济学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王玉霞
经济学是资源配置的科学,是关于如何理性选择的科学,所以,它既与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大事息息相关,也与企业的成本、利润、价格、产量密切相关。

甚至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生活琐事,也可以透过经济学的理性视角,显露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富有启发的侧面。

经济学的历史虽然仅有两百多年,但经济学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人类在适应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许多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而通过故事讲授经济学也是钟情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业内人士的拿手好戏。

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例,以便与读者一起感受经济学的魅力。

一、剥削:刘文彩VS周扒皮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刘文彩与周扒皮是南北两地,知名度最高的地主。

他们的故事,通过文艺作品的演绎与夸张,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虽然都是欺压穷人的“阶级敌人”,刘文彩与周扒皮的方式都皆然不同。

刘文彩是四川大邑县的大地主,良田万亩,且城里有工商业。

改革开放前,名扬全国的泥塑群雕《收租院》,描述刘文彩剥削农民采取“大斗进,小斗出”,既借粮与收租时使用不同的计量工具。

此外,他还私立公堂,将交不起租的农民,关进水牢。

四川大邑县内的许多穷苦农民,被刘文彩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而周扒皮是小说《高玉宝》的作者高玉宝家乡,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地主。

他剥削穷人的做法是“半夜鸡叫”,即夜半三更趴在鸡窝旁学鸡叫,目的是诱发真正的公鸡鸣叫,造成天明的虚假信号,以便他雇佣的长工能延长下地干活的时间。

同为剥削穷人,为什么刘文彩与周扒皮的作法如此不同?做为地主,刘文彩与周扒皮在解放前均拥有一定的土地所有权。

除自耕外,他们还有三种制度可选择。

其一为雇佣长工,地主与长工签定购买劳动的合约,长工获得固定的收入,地主承担全部的耕种风险并拥有完整的剩余索取权。

在这种制度下,长工理性的选择是偷懒,因为他努力的结果全部归属地主。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有努力地进行监督的激励,因为他100%占有努力监督的结果。

其二是地主与农民签订土地承包合约,地主获得固定的收入,农民承担全部的耕种风险,并拥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

若土地由一家农民承担,则这家农民的劳动投入,必然是有效率的投入。

因为努力耕种的结果100%归承租土地的农民所有。

家庭亲情的纽带,使租地的农民无需监督便努力耕种。

若合伙租种同一块土地,则租地农民之间会相互监督,这较地主监督更有效率。

总之第二种合约,较第一种合约,对努力工作的激励更强。

因而大大地节约了劳动的监督成本。

其三是分成制,既地主与农民签订分成租地合约,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地,秋后算帐的依据是合约中的规定。

按三七或四六不同的比例获取不同的收益。

地主与农民分担了风险,分享了收益。

地主既不用像第二种合约那样高枕无忧,也不用像第一种合约那样半夜鸡叫。

他只要对农民的物资投入(如种子、肥料)及最终的产出进行监督即可。

而农民的努力程度也介入第一种和第二种合约之间,因为他努力的结果只是部分地归自己所有。

而对三种合约的选择,为什么周扒皮选择了第一种合约,而刘文彩选择了第二种合约?假设周扒皮与刘文彩都有剥削的偏好,同样是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不同的选择必有其经济学的道理。

现分析如下:
首先,周扒皮是北方的专职小地主,而刘文彩是南方的兼职大地主。

小地主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除雇佣长工之外,他自己还想亲力亲为地提供一部分劳动,在与长工共同劳动中降低了监督成本。

且周扒皮是专职地主,没有城里的工商业需要打点,其监督的时间机会成本较低。

此外,小地主雇佣的长工数量较少,长工的劳动均在其有效监督的半径之中。

而刘文彩则是进入享乐阶段的大地主,不可能去亲力亲为,且有城里的工商业需要打点。

同时,由于占有的土地太多,监督需要委托代理,其效率必然低下,所以刘文彩采取一租了之的方案。

当周扒皮采用“半夜鸡叫”延长长工工作时间以增加总收入时,刘文彩则采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方式去盘剥农民。

其次,是北方与南方地域的差距。

刘文彩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其土地肥沃,自然灾难较少,即土地耕种的风险较少。

因此,厌恶风险的农民有可能承担全部风险去接受承包土地的合约。

而东北的土地虽然沃土千里,但自然气候的变化较大,灾年颗粒无收并不罕见,因此农民宁愿做长工而不愿去承担租地的风险。

第三,是耕种品种的不同。

南方多是水田及经济作物,而北方多为旱田及粮食作物。

前者需要精工细做,劳动投入比较复杂,监督成本也高。

而后者大田作物多采用粗放式耕作,劳动投入比较简单,监督成本较低。

只要盯住种、铲、收几个环节便完事大吉。

可见,刘文彩采取租地合约,周扒皮采取雇佣长工合约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非常适应。

由此可以推断,采用分成制合约的地主与农民所处的环境必然介于刘文彩及周扒皮之间。

周扒皮的“半夜鸡叫”与刘文彩的“大斗进小斗出”属签约后的机会主文行为,此道德风险完全可以因为其它守约的地主存在而得以避免,例如农民可以与刘文彩、周扒皮以外的较为“诚信”的地主签约。

但是由于刘文彩与周扒皮处于垄断地位,或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地主集团采用了行为联盟,多而散的农民在讨价还价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因此受到了霸王合约的盘剥。

只有剥削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爆发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才能使贫苦的农民得以解
脱。

最终刘文彩、周扒皮为他们的短期理性行为“半夜鸡叫”及“大斗进小斗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鸡论:张维迎vs张五常
张维迎与张五常均是“真佛只说平常话”的经济学大家。

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故事去演绎复杂的经济学理论。

许多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经过他们的诠释立即变得自然清新、通俗易懂。

张维迎的学生曾在《经济学家茶座》上撰文,称他是“经济学界的大白话家”。

我曾多次为张维迎教授的经典比喻拍案叫绝,如他将国企翻牌改制的作法比喻成在马身上画白道,硬充斑马。

将企业多元化的做法比喻成老太太上火车,带太多的包看不过来。

在讲到政府管制时,他形容到,政府将市场机制这个猫打死了,于是耗子横行,政府又让人学猫叫吓唬耗子,无奈耗子越来越多,政府就认为学猫叫的人少了,派更多的人去学猫叫。

他指出政府管制有自我强化的功能,提出要像戒毒一样戒掉政府管制的瘾。

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考试,有一道题是论述委托代理问题。

试后我的一个学生和我说起他是如何将委托代理中各种风险逐一描述分析的,如职业经理人的偷懒、灰色收入、在职消费、盲目扩张等等。

我对这个学生讲,委托代理问题你只答对了一半,委托代理者若只有风险没有收益怎么会有委托代理关系长期存在。

张维迎教授在《产权、信誉与政府》这本书中,用一只鸡将委托代理问题说得非常透彻。

张维迎教授讲,为什么有委托代理,因为管理专业化有好处。

犹如一只鸡在你手里一天只下一个蛋,在人家手中一天能下两个蛋,最好把鸡交给别人养,但是委托别人养鸡又要防范这个人可能会偷偷的炒鸡蛋吃,若难以避免他要炒蛋吃,也不要超过一个,否则不如自己去养,我的这番话让学生连连点头,借用经典的例子,节约了我很多教学成本。

去年,我去张五常教授家做客,恰逢教授正与复旦大学的几个博士生探讨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问题,一只鸡到了张五常教授的手中又有了另外的意义。

教授认为经济学主要的功能是解释现象,推测行为。

例如有一家饭店,一元钱卖一只鸡,这个奇怪的现象就值得去解释。

你要问,他为什么要大大低于成本提供一只鸡?为什么这是一只鸡而不是一只鸭?同是招揽顾客,饭店为什么不普遍的降价,而是采用了一元钱一只鸡的做法?这两种不同的价格安排会有什么不同的激励?哪种安排更有效率?教授接着讲,在这家饭店,只吃鸡可以不可以?购买十只鸡带回去可不可以?回答是不可以。

一元钱一只鸡是卖广告,目的是连带销售其它商品,以争取较多的销售总额。

为什么是一只鸡而不是一只鸭呢?恐怕是偏好吃鸡的消费者远远多于偏好吃鸭的消费者,用一只鸡做广告更有一般性。

接下来教授比较普遍降价安排与一元钱一只鸡的价格安排。

普遍降价的作法从全社会角度看资源配置效率高,能够做
到消费者吃鸡的边际效用等于饭店提供鸡的边际成本。

一元钱一只鸡的价格安排,消费者消费一只鸡的效用只要高于一元钱,他就会继续消费,而饭店提供一只鸡的边际成本远远地大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出现了资源配置非效率的现象。

张五常教授关于鸡的分析,讲到这里,被复旦大学博士们的其它询问打断了。

归来数日,我沿着张五常教授的思路继续分析,既然普通降价的安排优于一种商品大幅降价的安排,为什么招揽订价现象在许多行业屡见不鲜?我的答案是,同样的让价额度,集中在一种商品上较分散在所有商品上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有广告效应。

一元钱一只鸡既然是广告行为,它引发的成本收益变化必然不局限在鸡本身的交易中。

虽然消费一只鸡的边际效用大大低于生产一只鸡的边际成本,但是它引发的其它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所创造出的生产者剩余,足以弥补售鸡交易中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效用的差额,否则实施一只鸡一元钱的饭店岂能不关门大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