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朝鲜李氏王朝两班社会体制下的科举制度
第五讲 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第五讲朝鲜的政治与社会1.两班官僚国家的确立1-1.朝鲜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强化李成桂是在新兴士大夫的支持下,利用高丽末期的田制改革和崇儒排佛等运动,掌握了实权,并树立了自己的思想基础,最终于1392年7月取代高丽王氏而开创了朝鲜王朝。
李成桂即位之后,在7月28日向全国颁布教书,说明即位经纬,而且声明为了保持政治和社会安定,仍用前朝高丽国号、仪章和法治,所谓“仪章法制,一依前朝故事”,同时提出要改革弊政。
其实在此之前,李成桂已经于7月18日派遣知密直司事赵胖出使明朝,8月29日又派密直使赵琳出使明朝,以争取明朝的承认。
10月22日和11月27日赵胖和赵琳分别向明朝廷报告了高丽国内的情况。
赵琳归国时,明礼部询问国号如何更定。
于是李成桂急忙召集百官齐集都堂商议确定新国号,提出了“朝鲜”和“和宁”1两个国号。
于是派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使明,请明太祖皇帝于这两个国号中选一个颁赐,明太祖选“朝鲜”为号。
太祖2年(1393)2月15日奏闻使韩尚质回国,于是李成桂颁布教书,改国号为“朝鲜”。
但是在朝鲜建立初期与明朝的关系并不顺利,2明朝给朝鲜国王的金印和诰命迟迟不发,导致李成桂在一段时期内不能使用王号,只能用“高丽权知国事”的名义。
1392年7月18日即派遣为了摆脱高丽王氏和权门世族的影响,同时也受风水地理说的影响,李成桂还决定迁都。
8月13日李成桂在都评议使司下令迁都汉阳,但是没有成功。
太祖2年正月李成桂想迁都公州鸡笼山,亲自到鸡笼山考察地理形势,确定新都位置。
但是到12月,京畿左右道都观察使河崘谏言,公州太靠南,离东北方面太远,而且鸡笼山风水不好,李成桂让郑道传、南在讨论此事,新都建筑工事因此中止。
这时又选定了母岳,太祖3年8月太祖也亲自率大臣前往考察,最后也因有人说风水不好而作罢。
最后确定迁都原高丽南京(汉阳)。
太祖3年(1394)9月1日设置新都宫阙造成都监,派权仲和、郑道传、沈德符等到汉阳负责督筑新都。
论古代朝鲜的“两班”及其文化特点

论古代朝鲜的“两班”及其文化特点作者:潘畅和来源:《东疆学刊》2010年第03期【内容提要】“两班”及其文化是古代朝鲜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两班起源于高丽,而两班文化成熟发展于朝鲜王朝时期,其典型形态是在地两班。
在地两班于16世纪时走出京城返回农村构筑了自己的永久世居地和文化根基。
他们在朱子学的价值体系中,远离商品经济,营造了自己独有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文化,成为朝鲜王朝稳定的社会体制基础。
【关键词】古代朝鲜在地两班乡案乡约作者简介:潘畅和,女(朝鲜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日韩会儒学比较。
“武士道”是日本独有的文化现象,“两班”是古代朝鲜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因此,可以说走进“两班”世界是解读古代朝鲜文化的一把钥匙。
想知道儒家文化为什么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尤其是对古代朝鲜影响深刻就不能不了解古代朝鲜的两班及其文化特点。
一“两班”之称,源自高丽时期的宫中朝会。
高丽时期,国王模仿中国历代王朝皇帝南面听政的惯例,也朝南而坐。
参加朝会的大臣面向国王,分立于左右两侧。
位于右侧,即东侧的为文官;位于左侧,即西侧的为武官。
“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合称,亦即官人。
高丽时期的两班有可任文武官之正职的两班,可任宫中内僚职的两班,任医、卜、地理、律、算之技艺仕官的杂技,使役于杂职的人则不属于两班。
两班以外的人,在官阶的升迁上皆有限制,其待遇等于庶人。
庶人是上述两班、杂技、杂职以外的阶层,良人也属于此。
庶人在仕途、受教育上与两班皆有差等,且为租税、徭役、兵役的实际负担者。
两班、庶人以下的为贱人,驿丁、津尺、杨禾尺(从事屠宰及肉类贩卖)、才人、商人、工匠、乐工、部曲、奴婢等属于此。
这些人不能应试,不能仕宦,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贱人身份如父母一方为贱人,其子孙则世代为贱人。
2 可见,高丽的两班是官僚体制中实际的掌权官人。
高丽建国时期的文武两班大体上由开国功臣、地方豪族、新罗六头品系组成。
光宗(950-975)时为了加强高丽王室的权力,大力推进改革,铲除了开国功臣这一权臣集团,并于958年接纳中国儒者的建议,实行科举制,使新的豪族势力大举涌入政界。
朝鲜“两班”研究

朝鲜“两班”研究“两班”文化在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历史流变,形成了独特的半岛文化现象。
因此,如何认知“两班”的实体与身份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形态,可谓是理解朝鲜王朝社会历史的捷径。
本文以朝鲜“两班”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朝鲜“两班”的由来,“两班”特权阶层形成的过程,丽、朝“两班”在社会制度保障、文化层面的差异性,以及朝鲜王朝“两班”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联系,最后归结“两班”阶层在维系朝鲜王朝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文化功能、历史定位及其影响。
全文主要由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相关情况。
第二章,从“两班”的由来为切入点,以史料分析的方法对“两班”的含义及衍生名称加以说明。
阐述了高丽王朝“两班”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官阶与“两班”身份在社会制度保障方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高丽“两班”的特点,为第三章重点展开朝鲜“两班”的内含特征提供过渡性的理论支撑与史料依据。
第三章,首先阐述了高丽末期“两班”过度膨胀现象和朝鲜王朝初期统治者为巩固其集权统治对“两班”阶层进行整顿的历史需要、过程以及意义。
其次阐述了朝鲜王朝确立“两班”体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以及确立“四民”身份等级的历史成因与作用。
同时,分析了朝鲜王朝“两班”体制建立过程中,“两班”官僚的特权、官阶与官职的内在联系性。
最后阐述了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对朱子学的引入与普及的历史作用,尤其“两班”阶层对朱子家礼的广泛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阐释了朝鲜王朝中后期“两班”阶层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分化,使“两班”的主体逐步倾向于“在地两班”化,甚至“两班”的“全民化”社会趋向,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历史原因。
以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朝鲜王朝之所以成为“两班”社会的历史原因,并通过分析朝鲜王朝“两班”在乡村地域社会化、家族集团的部落化、朱子家礼的“两班”家门文化化的过程,阐释朝鲜王朝的“两班”社会化的过程。
李氏朝鲜士人文化的繁荣与儒学的影响

李氏朝鲜士人文化的繁荣与儒学的影响李氏朝鲜是朝鲜历史上一段独特而繁荣的时期,其士人文化的发展和儒学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李氏朝鲜时期,士人文化蓬勃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核心,儒学则成为士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
本文将从士人文化的开花与士人的地位、经世致用与文人理想、教育与科举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氏朝鲜士人文化的繁荣与儒学的影响。
士人文化的开花与士人的地位在李氏朝鲜时期,士人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推广。
士人作为学识渊博、修养高深的社会精英,成为了朝鲜社会的核心力量。
士人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享有特权和尊荣。
他们参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士人的地位不仅来源于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还与朝廷的支持密切相关。
李氏朝鲜王朝高度重视士人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视为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
朝廷设立了许多考试和评选的制度,以选拔优秀的士人,使他们能够担任重要职位。
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士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经世致用与文人理想李氏朝鲜时期,士人注重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追求经世致用的理念。
士人们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相结合,力图在治理国家、改善社会等方面发挥作用。
士人们秉持着儒家的理想,追求忠诚、仁爱、正直的品德,弘扬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
他们往往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士人们通过言论、劝谏和实践行动,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育与科举制度在李氏朝鲜时期,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士人的培养和士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朝廷不仅设立了许多学堂和私塾,还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
科举制度是李氏朝鲜时期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们能够晋升到更高的地位,并得到更多的机会。
这种制度激励了士人们的学习和进取心,也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深入。
儒学的影响李氏朝鲜时期,儒学成为士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
刍议朝鲜李氏王朝两班社会体制下的科举制度

i 宏 德
( 南 师 范大 学 历 史文 化 学 院 , 东 广 州 华 广 摘 要 : 举 制度是 古代 朝 鲜重要 的选拔 官 员制度 。 科 503 ) 1 6 1
以 下 从 四 个 方 面 分 析 科 举 制 度 巾 所 体 现 的 两 班
具 有 各 种 技 术 官 吏 的 杂 科 。 由 于 李 氏 王 朝 时 期 实 行 文 治
政 策 , 此 , 文科 最受 重 视 , 李 朝 官僚 体 系 的特征 。_ 因 以 是 3 由 于 科 举 制 度 成 为 招 募 官 员 的 重 要 手 段 。两 班 阶 层 为 了维 护 其 统 治 地 位 ,保 证 其 子 弟 也 能 进 入 统 治 阶 层 维
同时也 具 有 阻碍 历 史发展 的一 面 。
、
扶李 朝 社 会 ,担 任 官 职 是 获 得 社 会 地 位 、 受荣 华 富贵 的唯一 方 法 , 以 当时 的教 育 制 度便 成 享 所 为准 备 和应 付 科举 考 试 的制 度 。
而 乡 校 , 置 生 徒 , 加 讲 劝 , 育 人才 。 ” 增 敦 养 体 现 了 当 时
李朝 对 于 官 学 的扶 持 。 朝是 一 个崇 尚儒 教 的 国家 , 李 因此 两班 官 僚体 制 下 的学 校 , 成 为 培养 官僚 的 机关 , 一个 也 是 官吏 进 阶科 举 考试 的准 备 机构 。 官学 本 质上 是 两班 阶层 的特 权 教 育机 关 ,当时 两班 官 吏 的 子 弟 七 八 岁 进 入 书 堂 就 读 ,再 进 入 汉 城 的 四 学 就 读 , 地方 则 进入 乡校就 读 , 成课 程 的两 班子 弟 可应 试 在 完 生 进 科 . 格 后 进 入 成 均 馆 就读 , 后 参 加 文 科 考试 。[ 及 然 5 ] 太 宗 十 七 年 .科 举 法 要 求 文 科 应 试 资 格 必 须 为 成 均 管 儒 生 , 拥 有 30 “ 点 ” 即学 习 日) 这样 , 使 得 在学 堂 并 0个 圆 ( 。 就 和 成 均 馆 教 育 占有 主 导 权 的 两 班 阶 层 ,也 占 据 了 科 举 考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朝鲜王朝科举制度是朝鲜半岛上一套重要的选拔官员制度,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该制度从朝鲜王朝成立之初开始,在朝鲜半岛上广泛实施。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人才,为朝鲜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朝鲜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也对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朝鲜半岛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探讨其在朝鲜王朝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程序:这部分将介绍朝鲜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以及评判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3. 科举在朝鲜社会中的影响:这一部分将探讨朝鲜王朝科举制度对朝鲜社会的影响,包括对人才选拔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全面地展现朝鲜王朝科举制度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历史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内容、程序以及对朝鲜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历史制度的详细解析,旨在揭示科举在朝鲜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科举制度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政治权力的影响。
同时,也将探讨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变革,以及其在朝鲜历史上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朝鲜王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为今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2.正文2.1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在朝鲜王朝早期,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世和与王室的关系,导致官员贵族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政治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17世纪中叶,李朝国王仁祖开始着手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引入科举制度。
朝鲜王朝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风貌

朝鲜王朝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风貌朝鲜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五百多年。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朝鲜王朝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风貌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革。
朝鲜王朝最初建立于1392年,由朱元璋的女婿李成桂所创建。
在前面的几百年时间里,朝鲜王朝主要是以王室、士大夫和农民阶层为主的三元社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其中,士大夫阶层是朝鲜王朝社会的核心群体,他们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力量,也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群。
同时,他们对于朝廷政策、法规和决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而在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上,朝鲜王朝则采用了集权制度,朝鲜王朝王朝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名为六曹(左、中、右、内、外、守备),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和各种具体事务。
这种集权制度确保了朝鲜王朝的强大统治力,但也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承压力。
而朝鲜王朝的文化风貌则展现了另外一种鲜明的特点,它极富本土特色而且非常注重传承。
其中,书法、诗歌和音乐是朝鲜王朝文化的三大代表。
朝鲜王朝的书法艺术非常独特,以一种流畅、简洁而不失威严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韩国半岛上独特的书法文化。
此外,它还历经了雅、颂、赋、乐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而在音乐领域,朝鲜王朝则创造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音乐作品,如鼓舞曲、舞蹈和圣乐等。
除此之外,朝鲜王朝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年和婚礼。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并在年夜饭上品尝特色的韩国美食。
而在结婚仪式上,鲜花、音乐和美食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此外,由于朝鲜王朝的宗教信仰主要为儒教和佛教,所以在王朝的社会文化中还浸透着许多民间信仰和神话故事。
总的来说,朝鲜王朝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风貌都非常独特且历史悠久。
它代表了韩国半岛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体现了韩国民族性格上的很多方面。
朝鲜王朝社会制度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朝鲜王朝社会制度的演变与文化传承朝鲜王朝(1392-1910),是韩国历史上最长且时间最久远的王朝,在其几百年的历史中,朝鲜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经历了诸多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从朝鲜王朝的建立、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朝鲜王朝的建立朝鲜王朝的建立可追溯到14世纪中叶,当时高丽王朝处于国内的分裂和外族入侵的困境之中。
1392年,李成桂在得到明朝的支持下,推翻了高丽王朝并建立了朝鲜王朝。
在建立新政权的时候,朝鲜王朝采用了一些措施来稳定社会。
首先,朝鲜王朝对原有的政治阶层和地方豪强进行了清除,以确保新政权的稳定。
其次,朝鲜王朝采用了等级制度,即两班制度,将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阶层,平民阶层则被视为最下层的社会群体。
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但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增加。
朝鲜王朝的社会制度演变朝鲜王朝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其社会制度也随之演变。
在早期,由于对旧贵族阶层的清除,朝鲜王朝的社会制度比较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严重。
在16世纪后期,由于农民的反抗和一些地方官员的腐败,朝鲜王朝对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镇压和清理,从而加强了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
在17世纪和18世纪,朝鲜王朝政府通过平定边疆纷争和推进与中国的贸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但到19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社会的矛盾和压力达到了顶峰,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朝鲜王朝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朝鲜王朝的文化传承朝鲜王朝在其几百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朝鲜王朝的漢字文化。
朝鲜王朝的汉字文化在当时是非常发达的,有学者认为“以汉字文化区分自身和中国”是朝鲜王朝的文化重要特点。
作为汉字文化的代表,朝鲜王朝的书法、诗词和绘画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朝鲜王朝也在它的儒家文化和宗教、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总结朝鲜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历经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朝鲜李氏王朝两班社会体制下的科举制度
作者:王宏德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7期
摘要:科举制度是古代朝鲜重要的选拔官员制度,两班社会体制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点,在这样的时代特点下,科举制度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深深地烙上两班阶层的印记,使其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具有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
关键词:朝鲜李氏王朝两班社会体制科举制度
朝鲜李氏王朝的最突出的社会体制特点莫过于两班社会体制,可以说两班社会反映了当时李朝社会的时代背景。
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两班阶层对当时李朝的科举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科举制度也反过来体现了当时李朝两班社会体制下的时代背景。
因此,本文拟探讨朝鲜李氏王朝两班社会体制下的科举制度,审视李朝时代科举制度的内涵。
李氏王朝建立后,实施文武散阶,文武科并重,确立起两班社会体制。
“两班”是指官僚机构中供职的文武臣僚,但随着两班官僚体制的完备,两班不仅仅指这一部分人,甚至连其家族也都称为两班。
[1]两班体制在李朝的特权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国家授予田地和俸禄,两班拥有财产和土地。
政治上,国家由他们管理,制定保障他们权益的法律制度,而科举制度也成为他们经此独占官职的通道。
[2]
李朝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高丽末年时期的科举旧制,科举制度成为当时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录用文官的文科(大科);二是生员进士科(小科);三是录用武官的武科;四是选拔具有各种技术官吏的杂科。
由于李氏王朝时期实行文治政策,因此,以文科最受重视,是李朝官僚体系的特征。
[3]
由于科举制度成为招募官员的重要手段,两班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保证其子弟也能进入统治阶层维持两班身份,就必须有两班官职,而获得两班官职的方法就是通过科举制度,因此,两班阶层垄断操纵科举制度,使科举制度印刻上鲜明的两班体制痕迹。
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科举制度中所体现的两班体制。
一、扶持官学,联结科举
以两班为中心的李朝社会,担任官职是获得社会地位、享受荣华富贵的唯一方法,所以当时的教育制度便成为准备和应付科举考试的制度。
在李太祖即位诏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内而国学,外而乡校,增置生徒,敦加讲劝,养育人才。
”[4]体现了当时李朝对于官学的扶持。
李朝是一个崇尚儒教的国家,因此两班官僚体制下的学校,也成为培养官僚的机关,是一个官吏进阶科举考试的准备机构。
官学本质上是两班阶层的特权教育机关,当时两班官吏的子弟七八岁进入书堂就读,再进入汉城的四学就读,在地方则进入乡校就读,完成课程的两班子弟可应试生进科,及格后进入成均馆就读,然后参加文科考试。
[5]太宗十七年,科举法要求文科应试资格必须为成均管儒生,并拥有300个“圆点”(即学习日)。
这样,就使得在学堂和成均馆教育占有主导权的两班阶层,也占据了科举考试的主导权。
李朝时期,通过振兴官学,将官学所培养的人才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造就了世宗期人才济济的局面,而这些人也成为创造世宗时代灿烂文化的生力军。
李氏王朝以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原则,所以要求担任施政重责的两班官吏,必须具备儒学素养,因此,通过将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相联系的方式,也为国家培养了相关人才。
可见,通过扶持官学,将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有机结合,也将处于特权阶层的两班紧密结合起来。
二、别试的产生
随着两班阶层的子弟逐渐倾向于自己的私人学院,官学逐渐衰落,成均馆中能够达到参加文科考试300个圆点标准的儒生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两班阶层对于取仕数量有着明确要求的文武科考试很不满足。
“因为式年试科举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文科选拔33名,武科选拔28名”。
[6]为了安抚两班阶层的要求,国家又举行了除此之外的“别试”。
别试有增广试、庭试、处方别试、黄柑试,等等,参加别试者没有式年试那么多规定,不一定是生员或者进士,也不一定要有300圆点,这就为两班子弟拓宽了科举的途径。
虽然别试对于应考者的资格没有较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仍被两班阶层所垄断。
因为李朝别试名额不分配给地方,别试一般等到考试日期将近才突然公开宣布,预告日期长则至多一个月,短则四五天,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地方儒生无法进京赶考,得利的自然也就是位于京城的两班子弟了。
[7]随着这些不定期考试的增多,三年一次科举的式年试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满足两班阶层要求的别试。
到了李朝后期,式年试出身者和别试出身者有着巨大的差别,别试超过式年试,成为两班子弟晋升的主要渠道,[8]而三年一次科举的式年试的重要性也就随之下降了。
在李氏王朝
五百年当中进行了163次文科式年试,而临时特设的别试却有581次,两者相比,别试所占的份额更大,因此也就更有利于两班阶层。
三、应试资格
在《经国大典》中关于文科和生员进士试应试资格的规定,有一条值得注意:“庶孽子孙无资格参加考试。
”这一条事实上正是针对两班阶层本身的。
高丽末期所出现的超出实际需要的候补官员大军,最终导致了高丽的灭亡。
[9]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两班阶层通过限制庶孽的发展,以此控制特权阶层的人口,这也可以看成是两班阶层内部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的自我淘汰机制。
假设单从应试资格来看,法律并没有堵死其他阶层的应试道路,但是仍可以看到科举合格者大部分仍为两班子弟。
以另外两个阶层乡吏和良民为例,两班阶层鄙视乡吏,因此要求参加科举的乡吏子弟必须“四祖审查”、“两班保单”等制度,这就增加了乡吏应试的复杂性。
另外,乡吏子弟参加文科考试前,除了通过生员进士试外,还需加试四书一经,而且参加生员进士试还必须取得所属郡县的同意。
可见,乡吏子弟参加科举已被人为设置了很多障碍。
至于对良人阶层的限定虽然没有成文规定,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条件限制,也阻碍了良人的科举之路,因此对于良人的限制本身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两班阶层之所以对庶孽和乡吏有较多的限制,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个阶层与两班阶层之间实力差距较小,更有可能上升为两班阶层,因此,两班阶层不得不通过种种规定,压制乡吏和庶孽参加科举考试,以确保占据数量有限的两班官职。
四、及第晋升
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考试,按照规定,凡合格者均可授予一定官职,文科及第者授予文官职务,武科及第者授予武官职务,杂科及第者则授予技术官职。
除此之外,现职官员应试合格后,还可以给予更大的晋升。
通过《经国大典》可以发现,及第后晋升幅度最大的是文科,其后依次是武科和杂科。
由于李朝时期实习文治主义,有些武官甚至由文官兼任,这也就大大限制了武官的晋升。
杂科的出身者,则无论其何等优异,都无法获得两班官职。
因此,通过前面几点可知,在文科中具有巨大优势的两班子弟,自然也就在晋升中处于受益较大的一方。
尽管文科及第者原则上必须委以官职,但由于及第者的数目远远大于官职所需数目,因此除排名靠前的获得实职外,余者均分入三馆(承文馆、成均馆、校书馆)充任“权知”,处于待制状态。
因此,一般门阀不显,没有背景者在权知这一职位上短则七八年,长则一生。
除此之外,到了李朝后期,所分馆的好坏也决定仕途的顺利与否,“若到弘文馆和宣传官厅,则前程
看好,晋升既得速又肥,若分馆到校书馆和权知荐,则仕途迟缓,得官也是冷板凳”。
[10]与其他阶层相比,占据统治地位的两班阶层在此无疑更具优势。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科举制度除了具备选拔官员的作用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普通人突破官僚体制的限制晋升至高位,科举的独特作用使其不受某种权力机构或人物的左右。
然而,制度的发展无法摆脱社会背景的影响,即使是客观的考试制度最终也被两班基层所操纵。
科举作为得官之途径,两班阶层只有科举及第才能获得官职,只有获得官职才能让其子孙在以后的科举中占据优势,正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和社会体制下,科举和官职成为维系两班阶层的必要条件,成为他们命中注定的任务。
科举制度也是在这样一种循环下,被两班阶层所垄断,成为两班阶层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韩]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北京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183.
[2]简江作著.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台湾商务出版社,2005:89.
[3]简江作著.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台湾商务出版社,2005:86.
[4][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
[5][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8.
[6][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4.
[7][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2.
[8]田以麟著.朝鲜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41.
[9][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0.
[10][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