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是怎样的
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佛国寺和石窟庵佛国寺是韩国古代的统一新罗时代景德王10年(751年)金大城兴建的寺庙,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真贤洞吐含山山坡。
佛国寺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大雄殿为中心的白云桥,紫霞门,影楼,自警楼,多宝塔和释迦塔以及无说殿区域。
二是以极乐殿为中心的七宝桥,莲花桥,安养门区域。
大雄宝殿前的庭院中矗立着韩国最精美的两座宝塔—释迦塔和多宝塔。
多宝塔和释迦塔被称为佛国寺的一对善男信女,精巧的建筑美和完善的象征性正是代表了为实现佛教理想而努力的新罗人的思想与艺术。
像大多数寺庙一样,从建筑材料到空间设计,佛国寺的一切都是芸芸众生精诚和心愿之结晶。
位于佛国寺后面的石窟庵和石窟庵本尊佛是新罗时代全盛期首屈一指的杰作。
石窟庵建筑巧夺天工,极富科学性,造型完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佛教世界。
无庸质疑,石窟庵是新罗建筑所遗留下来的韩国国宝之最。
“石窟庵”和“佛国寺”,作为新罗佛教美术和建筑技术的经典之作,得到高度评价。
1995年12月,联合国教科书文组织对佛国寺与石窟庵进行鉴定之后,将其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海印寺藏经板殿海印寺的藏经殿建于13世纪,海印寺以保存高丽八万大藏经板而闻名,是海印寺现存建筑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
海印寺位于庆尚南道陕川郡伽倻山西南山麓,新罗哀庄王3年(802年)由顺应和利贞所建。
海印寺与通度寺、松广寺一起被称为韩国三大领主寺。
现在海印寺有附属寺75座,附属庵14座,具备禅院、讲院、律院等,形成韩国佛教之大派。
在境内还以大寂光殿为中心,设有应真殿、独圣阁等,形成了完整的拜佛环境。
海印寺藏经板殿以封存高丽大藏经闻名,而且为便于保存藏经,除了保存功能外未做任何装饰,形状如一的两个殿一南一北并排而立。
海印寺具有保证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不会被腐饰和损毁的科学而有效的结构,可谓15世纪的一大创造。
因此在此封存的大藏经板经几百年至今保存完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海印寺藏经板殿为宗教、科学、造型全盛期的伟大杰作,1995年12月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丽王氏王朝

高丽王氏王朝1.太祖大王王建 877-943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重新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他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3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显陵。
王后神惠王后贞州柳氏?- ?高丽太祖的第一妃,三重大匡柳天弓之女。
太祖十六年(933年),后唐明宗派遣太仆卿王琼等来册封王建为大义军使、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玄菟州都督、上柱国、高丽国王,柳氏为河东郡夫人。
谥号神惠王后,葬显陵。
庄和王后罗州吴氏?- ?高丽太祖的第二妃,本贯罗州吴氏,生于全罗南道的罗州,为吴多怜之女,谥号庄和王后。
神明太后忠州刘氏?- ?高丽太祖的第三妃,父亲是赠太师内史令刘兢达。
谥号为神明顺成王太后。
神静太后黄州皇甫氏 ?-983高丽太祖的第四妃,太尉、三重大匡、忠义公皇甫悌恭之女,本贯黄州郡,初封明福宫大夫人,历经太祖、惠宗、定宗、光宗、景宗、成宗六朝,于成宗二年(983年)十月去世,谥号定宪懿敬宣德慈景柔明贞平神静大王太后,葬寿陵。
神成太后庆州金氏?- ?新罗王金傅的堂妹,父亲是新罗宗室匝干金亿廉。
高丽显宗即位后,追谥神成王太后,陵墓为贞陵。
贞德王后贞州柳氏?- ?父亲赠侍中柳德英。
后宫献穆大夫人平氏贞穆夫人王氏东阳院夫人庾氏肃穆夫人天安府院夫人林氏兴福院夫人洪氏后大良院夫人李氏大溟州院夫人王氏广州院夫人王氏小广州院夫人王氏东山院夫人朴氏礼和夫人王氏大西院夫人金氏小西院夫人金氏西殿院夫人信州院夫人康氏月华院夫人小黄州院夫人圣茂夫人朴氏义城府院夫人洪氏月镜院夫人朴氏梦良院夫人朴氏海良院夫人子女长子惠宗大王王武(庄和王后生)次子太子王泰三子定宗大王王尧四子光宗大王王昭五子文元大王王贞六子证通国师(以上为神明太后生)七子戴宗大王王旭(神静太后生)八子安宗大王王郁(神成太后生)九子王位君十子仁爱君十一子元庄太子十二子助伊君(以上为贞德王后生)十三子寿命太子(献穆大夫人平氏生)十四子孝穆太子王义(东阳院夫人庾氏生)十五子孝隐太子(东阳院夫人庾氏生)十六子元宁太子(肃穆夫人生)十七子孝成太子王珠琳(天安府院夫人生)十八子孝祗太子(天安府院夫人生)十九子太子王稷(兴福院夫人洪氏生)二十子广州院君(小广州院夫人王氏生)二十一子孝悌太子二十二子孝明太子二十三子法登君二十四子资利君(以上为圣茂夫人朴氏生)二十五子义城府院大君(义城府院夫人洪氏生)长女安贞淑仪公主 (神明太后生)次女兴芳宫主 (神明太后生)三女大穆王后 (神静王后生)四女文惠王后 (贞德王后生)五女宣义王后 (贞德王后生)六女义城府院大君夫人 (贞德王后生)七女顺安大妃 (贞穆夫人王氏生)八女太子王泰妃 (兴福院夫人洪氏生)九女新罗敬顺王妃 (圣茂夫人朴氏生)2.惠宗大王王武 912-945字承乾。
朝鲜王高宗

明成皇后闵玆映(闵妃)
• 1852年 7月25日生于汉城贞善坊私第,1863年哲宗去世,无子, 封 翼成君,行冠礼。12月13日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此时他只有12岁。 • 高宗即位之后,朝鲜王朝五百年来首次出现了国王本生父大院君在世 并执掌政务的局面。 • 于前朝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的风气吹到东国,大院君执政后对国内的 天主教徒采取严厉的措施迫害,全国有12万天主教徒被捕,当中包括 12名法国传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举导致法国在1866年派出军舰出兵 朝鲜西海岸寻求报复,史称“丙寅洋扰”。 • 1871年,美国驻华公使要求朝鲜开国,遭到拒绝,美国军舰前往江华 岛示威,史称“辛未洋扰”。 • 两次洋扰均以外国军舰撤兵作罢告终,大院君认为这是锁国政策的成 功,于是日益保守,在汉城和各地树立“斥和碑”,上书“洋夷侵犯, 非战则和,主和卖国,戒我万年子孙”。
朝鲜高宗(1852年-1919年)是李氏朝鲜的第26代君主, 1897年朝鲜正式 宣布脱离中国,建国号为大韩帝国。 高宗是大韩帝国的开国皇帝。
• 姓名:李熙 • 别名:载晃(本名) 命福(乳名) • 字: 明夫,后改圣临 • 号: 诚轩 • 父亲:兴宣大院君 • 母亲:骊兴府大夫人闵氏 • 封号:翼成君 德寿宫李太王 • 庙号:高宗 • 谥号: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 • 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 • 巍勋洪业启基宣历乾行坤定英毅弘休 • 寿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 • 陵墓:韩国京畿道南杨州市金谷洞洪裕陵
• 闵妃集团执掌国政后,国际国内局势动荡。1881年发生了针对高宗的 未遂政变,次年发生壬午兵变。清朝派兵进入朝鲜。日本则因公使馆 被兵变士兵焚毁提出赔偿要求,最后与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 • 1884年,朝鲜的开化派发动甲申政变,宣布朝鲜脱离清朝而独立, 但是兵变被清朝驻军将领袁世凯镇压。 • 1894年朝鲜爆发甲午农民战争。日军在6月21日夜间迅速攻占汉城, 控制国王,强迫其归政于大院君。6月23日,新组成的朝鲜政府宣布 废除与清朝签订的一切条约,朝鲜将依赖日军从朝鲜领土上驱逐 清朝军队。 • 在中日战争中又强迫朝鲜签订与日本的同盟条约,共同反对清朝。 在日本协助下,朝鲜新政府设立“军国机务处”,开始了内政改革, 改革措施共208条,史称“甲午更张”。 • 1895年1月7日高宗率领世子、百官参拜宗庙,举行誓告典礼, 宣布《洪范十四条》,其中第一条即宣告“割断依附清国虑念, 确建独立自主基础”,正式宣告朝鲜半岛与中华帝国上千年的 宗藩关系就此终结。
朝鲜?高句丽墓葬群

朝鲜高句丽墓葬群
朝鲜高句丽墓葬群
中文名称: 朝鲜高句丽墓葬群
英文名称: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 Complex of Koguryo T ombs
国家: 朝鲜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4
批准标准
200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高句丽墓葬群包括了63个单独的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王国的坟墓,位于平壤和南浦。
它在2004年成为朝鲜的第一个世界遗产。
高句丽在5-7世纪的时候曾是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上一个强大的王国,该王国在公元前32年创建时大概覆盖了现今朝鲜北部、中国东北部,于427年迁都平壤。
朝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墓葬群包括:平壤东明王陵与真坡里古坟群,平壤湖南里四神冢,平安南道德花里1、2、3号坟,南浦江西三墓,南浦德兴里古坟,南浦药水里古坟,南浦水山里古坟,南浦龙冈大冢,南浦双楹冢,黄海南道安岳1、2、3号坟。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朝鲜高句丽墓葬群分布在境内12个地点的63个高句丽古墓群,大多有2300多年历史。
这批墓葬主要包括了几组墓和一些独立的墓,其中大多都是高句丽帝国晚期的坟墓。
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半数以上的墓群是高句丽帝王、皇室成员或是贵族的墓。
迄今为止,在中国和朝鲜发现的墓中超过90%以上的墓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精美细致,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些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
它独特的墓葬风俗对其周边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春的历史古迹简介

长春的历史古迹简介一、朝鲜王陵长春是中国东北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朝鲜王陵是长春市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
位于长春市南部的船营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朝鲜王陵是指建在中国境内的朝鲜国王和王后的陵墓群。
这些陵墓建于明、清两代,包括了朝鲜历代国王和王后的陵墓。
这些陵墓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不仅展示了朝鲜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朝鲜王族的尊贵地位。
朝鲜王陵共有十三座,其中最有名的是长春朝鲜王陵。
这座陵墓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陵墓由气派独特的山门、寝殿、亭台、牌坊等建筑组成,展示了明代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雕工精美的门楼、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感受到朝鲜古代帝王的豪华与庄严。
二、明故宫遗址除了朝鲜王陵,长春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古迹——明故宫遗址。
这个遗址位于长春市南湖公园内,是明朝建筑遗迹的重要代表之一。
明故宫遗址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棣(明成祖)的皇宫所在地。
该遗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皇宫遗址,展示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宏伟气势。
明故宫遗址占地广阔,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明成祖的宫殿所在地,包括了皇帝和后妃的住所以及各种辅助建筑。
外城则是宫殿的围墙所在地。
这里还有殿堂、门楼、回廊等建筑,展示了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游客可以在明故宫遗址中感受到古代皇宫的神秘和辉煌。
这里保存完好的砖石结构、雕刻精美的石柱和壁画等令人叹为观止。
三、长春文庙除了朝鲜王陵和明故宫遗址,长春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古迹——长春文庙。
这座文庙位于长春市朝阳区,是中国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之一。
长春文庙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集儒学、祭祀于一体的古代建筑群。
文庙由正殿、正殿两侧的配殿以及周围的院墙、门楼等建筑组成。
长春文庙主要用于儒家经典教育和祭祀活动。
这里供奉着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和他的学生,以及一些其他重要的儒家学者。
文庙内保存有大量的古代书籍和经典文献,吸引着无数学子前来研读。
历史趣谈:朝鲜第15代王光海君简介 光海君李珲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朝鲜第15代王光海君简介光海君李珲怎么死的
导语:火之女神光海君简介李珲(15751641),1608-1623年在位。
朝鲜王朝第十五代君主。
朝鲜宣祖庶次子。
光海君,朝鲜第15代君王,1575年出生
火之女神光海君简介
李珲(1575—1641),1608-1623年在位。
朝鲜王朝第十五代君主。
朝鲜宣祖庶次子。
光海君,朝鲜第15代君王,1575年出生,名李珲。
前任君主朝鲜宣祖与其爱妃恭嫔金氏所剩的第二个儿子,公元1608年至1623年在位。
于1641年死后葬于杨州赤城洞,位于今日南杨州市真乾邑松陵里。
第十五代君王光海君简介
姓名:李珲
出生日期:1575年
封号:光海君
职业:朝鲜第15代君王
父亲:朝鲜宣祖
母亲:恭嫔金氏
王后:废妃柳氏
在位时间:1608年-1623年
逝世:1641年
陵墓:杨州赤城洞松陵里
年号:万历、泰昌、天启(沿用明朝年号)
光海君怎么死的
在即位问题上,光海君于明朝心有不满,因此主张在尽量不得罪明朝的情况下开展灵活外交。
朝鲜与后金的往来引起了明朝的警惕,大
生活常识分享。
【国保巡礼】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洞沟古墓群及丸都山城)

【国保巡礼】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洞沟古墓群及丸都山城)1961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颁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其中第六类古墓葬的第7号,叫做“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
1982年2月23日,颁布的第二批国保中,第五类古遗址中,也是第7号,叫做“丸都山城”。
到了2001年7月16日,国家颁布第五批国保时,在洞沟古墓群中,增补了长川古墓群和采石场遗址,在丸都山城中增补了国内城遗址。
这两处早期国保,都在吉林省一个叫做“集安”的小县城。
除了文物圈里的朋友外,普通人很少知道他们。
直到2004年在我国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突然“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才一下子知道了这个地方。
这样一个不出名的地方,怎么会领先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安阳殷墟”、“大运河”及“丝绸之路”这样的重要历史遗产,率先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呢?原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2000年开始就将平壤一带高句丽墓葬群进行申请世界遗产的工作。
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朝鲜准备将高句丽墓葬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没能成功。
为了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吉林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
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十二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二十七座贵族墓葬的四十三处保护区。
“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从2003年也开始申请高句丽时期的遗产进入世遗名录。
并且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Tombs”(高句丽墓葬群)同时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古朝鲜都城

古朝鲜都城古朝鲜都城《山海经》中 ,多处谈到上古朝鲜半岛的事物和情况 ,而明确标出“朝鲜”二字者却只有两条 ,按袁珂先生1995年的《山海经校译》本 ,今天本人给大家带来了古朝鲜都城,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朝鲜都城一:金城庆州位于韩国曾是新罗王朝的首都[1] ,也是韩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现有人口28万,是一座恬静的城市。
举凡山地、溪谷,都有王陵、石塔、佛像、寺庙遗迹;不赴博物馆探古,只游览庆州古都,也就等于在探索古代灿烂文化的遗迹,故庆州有“无围墙之博物馆”之称庆州的底地下文物不仅遍布于市区,临近郊区也时有所见,而且仍进行考古发掘作业。
庆州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可谓是没有围墙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3] 庆州的街道每个角落都会看到古坟公园。
其中被挖掘的天马冢出土了10000多件古董,均由博物馆收藏。
在庆州处处可见众多古迹:王陵,大墓,石碑,池塘,楼阁,亭子,十二生肖像,用石头砌成的7世纪新罗王国的天文台——瞻星台,为旅游者所惊叹,此外,还有佛国寺,石窟庵,芬皇寺塔,五陵以及普门湖游乐区等旅游景点。
古朝鲜都城二:开京开京(朝鲜语:개경),高丽王朝( 고려왕조)及以后朝鲜王朝( 조선왕조)初期的都城。
开城在统一新罗时代改为汉地名松岳郡。
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改开城郡( 개성군)。
在当时,开城原是当地豪族的封地,当中以王氏为代表。
新罗真圣王十年(898年),弓裔使部下王建筑勃御堑城。
新罗孝恭王五年(901年) 弓裔建都称后高句丽,九年(905年)迁都铁原( 철원)。
919年,王建推翻后高句丽即位,建立高丽( 고려)。
次年(920年),把首都从铁原迁回开城,并改开城为开州( 개주)。
光宗十一年改称皇都,成宗十四年改开城府( 개성부)。
高丽显宗( 현종)二十年(1028年)筑开京罗城,城基周二万九千七百步,门二十二门,号曰崇仁、宣旗、保定、光德、德山、会宾、仙溪、泰安、弘仁、乾德、保泰、宣义、狻猊、定平、仙岩、慈安、彰义、迎阳、安和、成道、会昌、安定,用丁夫三十万四千四百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是怎样的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是怎样的》的内容,具体内容: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墓葬文化,各有各的特点。
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欢迎阅读!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朝鲜王陵和王妃陵的形制严格遵守中国...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墓葬文化,各有各的特点。
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欢迎阅读!朝鲜王朝历代君王陵墓朝鲜王陵和王妃陵的形制严格遵守中国古代的《周礼》、《礼记》等典籍,并以李朝第一代国王李成桂的健元陵为蓝本,通常由神道、红箭门、丁字阁、焚帛炉、神道碑、山神石、石像生、魂游石、长明灯、墓冢、宝顶组成。
依据功能划分,则可分为神道、祭拜区、陵寝区三大部分。
在陵区之内,依山水的自然地貌修建有弯曲的神路。
红箭门是祭拜区的入口,通常为红色的木栅门,靠近此门的地方有准备日常祭品的水剌房和守陵人员居住的守仆房。
红箭门内为祭拜的主要空间——丁字阁。
丁字阁为单层建筑,面阔为三间,其中间一间向前凸出,平面呈T字形。
在举行陵寝祭祀仪式时,阁内陈设祭主的神位以及供品。
在丁字阁旁边通常设有碑亭,以及祭祀王陵所在之山神灵的山神石。
朝鲜王陵的宝顶通常依据风水理论,选择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均为小山脉)环抱之地,背后为主山(来龙),宝顶建在主山的中脊线延长线上。
在宝顶之前有名为"魂游石"的长方形石台,供王或王妃的灵魂登台远眺。
魂游石旁边立有长明灯,其下方是四方或八方的石柱,长明灯两侧为石望柱。
宝顶前方陈列有两对石虎、两对石羊、文臣和武臣各一对。
与中国皇陵石像生沿着神道两两对立的纵向排列方式不同,朝鲜王陵的石像生是左右一字排开的。
宝顶为圆形,周围立有十二块屏风石或十二地支石。
在宝顶后面通常围有半圆形或U形的矮石墙,称为"曲墙"。
宝顶之下为墓穴,通常由地面向下挖掘十尺的深度。
朝鲜王朝的王室墓葬分为同原(国王与王妃合葬在同一墓室中)、同原异封(王与王妃合葬在一座陵墓中,但是立两座宝顶;如果在正妃死后还立有继妃,则修建一前二后或者一前三后的三座、四座宝顶)、同陵异冈(王与王妃分葬在两座陵墓中,两座陵墓紧挨在一起,共用同一个兆域和享殿,但以不同的主山作为墓穴的"来龙"。
通常王陵在右侧,王妃陵在左侧)和异地安葬(王与王妃在不同的地方建造各自的陵园)四种。
朝鲜王朝初期,王陵的兆域范围为周围一百步,在肃宗朝营建明陵之后扩大了兆域面积,在其境内种植松、柏、栎等乔木,以及杜鹃等灌木。
宝顶及墓丘上覆盖的草皮由慕华馆种植。
根据朝鲜王朝时期的《国朝五礼仪》,王陵(含妃陵和世子墓园)为禁地,禁止居住、樵采、建造私人坟墓。
在被划为王陵兆域的地区,所有的居民和坟墓都要限时迁出。
在朝鲜时期,王陵工程劳役由平民承担,农忙时期则以僧人代替。
睿宗修建昌陵时征用了七千名百姓,世宗陵在睿宗元年从广州迁葬至骊州时征发了五千名百姓和一百五十名工匠,消耗大米一千三百二十三石五斗,盐四十一石三斗。
李氏朝鲜历代皇帝简介1392年-1398年太祖李成桂 1335年—1408年1398年-1400年定宗李芳果 1357年—1419年1400年-1418年太宗李芳遠 1367年—1422年1418年-1450年世宗李祹 1397年—1450年1450年-1452年文宗李珦 1414年-1452年1452年-1455年端宗李弘暐 1441年-1457年1455年-1468年世祖李瑈 1417年-1468年1468年-1469年睿宗李晄 1450年-1469年1469年-1494年成宗李娎 1457年-1494年1494年-1506年燕山君李隆 1476年-1506年1506年-1544年中宗李懌 1488年-1544年1544年-1545年仁宗李峼 1515年-1545年1545年-1567年明宗李峘 1534年-1567年1567年-1608年宣祖 (宣宗) 李昖 1552年-1608年 1608年-1623年光海君李琿 1575年-1641年1623年-1649年仁祖李倧 1595年-1649年1649年-1659年孝宗李淏 1619年-1659年1659年-1674年显宗李棩 1641年-1674年1674年-1720年肃宗李焞 1661年-1720年1720年-1724年景宗李昀 1688年-1724年1724年-1776年英祖(英宗) 李昑 1694年-1776年 1776年-1800年正祖(正宗) 李祘 1752年-1800年1800年-1834年纯祖(纯宗) 李玜 1790年-1834年1834年-1849年宪宗李奐 1827年-1849年1849年-1863年哲宗李昇 1831年-1863年1863年-1907年高宗李熙 1852年-1919年1907年-1910年纯宗李坧 1874年-1926年朝鲜挖出的上古王墓箕子墓这个檀君又是谁呢?书上写道,檀君,太阳神之孙,出生于公元前2333年,最早建立了国家,在位1500年,于公元前425年去世,享年1908岁。
也就是说,这个檀君从我国的夏朝一直活到了战国时期。
显然,这种既没有史书作为依据,又没有考古发现作为支撑的说法,没人会信。
半岛上历代王朝也都认为太过荒诞不经,他们始终把箕子视为自己的先祖,树碑立庙。
李成桂废主自立后,为了发展与明朝的关系,更是对箕子推崇备至。
朱元璋有感于这层关系,特意用古称"朝鲜"赐名。
对此,朝鲜李朝大臣高兴的说:"今天子赐号之恩实与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朝鲜同一揆也"。
直到二战结束,南北分立,双方的历史书上也都是把箕子当做祖先。
不过,出于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目的,双方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对檀君做起了研究,毕竟不能让一个"外国人"做自己的祖先。
韩国最先在教科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中记载,据称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公元前2333年)"。
当然,之所以用据称,是因为空口无凭。
到了1993年,朝鲜搞出一个大新闻,那位活了1908岁的檀君遗骨居然被发现了,不仅保存非常完好,而且还煞有介事的给修了一座陵墓。
韩国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修改教科书,将韩国青铜器的起始年代从公元前1000年修改为公元前2000年,这一改,也让韩国的历史一下增加到四千年。
延续着前人的足迹,10月6日,日本、蒙古联合考古队来到了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约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座灵庙遗址。
令人惊奇的是,距这个灵庙7英里之内密布着各个时代的蒙古首领陵墓。
种种迹象表明,传说中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在这附近......"勇士们,让我们,跨上马吧!"这是当年一代帝王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出征时说的一句话,如今却激励着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们进行"寻找成吉思汗"之旅。
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几乎搜遍了整个蒙古大草原,有的动用地雷探测器甚至卫星摄影技术,然而都无一例外地空手而归。
成吉思汗葬在何处,似乎是个亘古之谜?最近,一支分别来自日本和蒙古的联合考古队宣布:他们找到了可能打开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的"钥匙"———成吉思汗的"灵庙",如果"灵庙"身份得到确证,那么将会在灵庙方圆12公里范围内锁定成吉思汗的陵墓。
这可能是21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传说中的"密葬"让陵墓无影无踪成吉思汗名铁木真,曾统一蒙古各部。
1226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成吉思汗亦病死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终年65岁。
据说,成吉思汗最忠心耿耿的将领遵循"密不发丧"的遗诏,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
葬后,又出动上万马匹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随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这一"天"字号机密最终被带进了坟墓。
为便于日后成吉思汗的亲人能找到墓地,负责埋葬的将领在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血撒在其上,并派骑兵守墓。
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无异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
子女如想祭拜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向导,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其驻足悲鸣的地方就是大汗墓地。
传言陵墓中存在宝藏一位蒙古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从20多个王国搜刮而来的无价珍宝,这些都是吸引私人考古队前赴后继的原因。
"事实上,文献上没有陵墓中藏有宝藏的记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有这样的传言是缘于两件事情。
"秦教授说,一是有个波斯人写了一本叫做《世界征服者史》的书,他在上面提到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即位,他的第一道令便是按习俗为成吉思汗的英灵散发食物三天,并从氏族和家族中挑选四十名美女,她们穿着用黄金和宝石装饰起来的贵重衣服,与一些骏马一齐作为祭品。
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的一个人看到忽必烈的弟弟死的时候,陪葬了大量珠宝、黄金等。
由此人们推测,成吉思汗的陵墓一定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