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基层试验段总结

合集下载

水稳层底基层总结(试验段)

水稳层底基层总结(试验段)

水泥稳定碎石试验段施工总结一、试验段工程概述我项目部于2011年4月17日进行了水稳试验段工程的施工。

水稳底基层试验段选择在K43+340~K43+540右幅,长度200米,在认真深入学习了水泥稳定碎石设计要求及施工相关技术规范的同时,我部又组织了所有参于施工人员进行了工前详细的技术交底和现场演练,并进一步熟悉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

二、试验段施工参加人员1、为了确保试验段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且各环节质量都在受控状态,项目部成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岗位划分与职责,定人定岗、责任明确。

在试验段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更是不断强化管理、明确责任,将岗位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与深化。

整个施工过程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亲自组织实施,项目总工(技术主管)负责技术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场由拌和场厂长负责,前场由施工队长负责,试验室主任负责前、后场试验检测,测量组负责施工前放样、施工中标高控制、松铺系数测定以及成型路段的测量检测,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现场宣传、文明施工监督以及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所有人员均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各司其职,坚守岗位。

2、本次水泥稳定碎石试验段施工,我部配备各类管理人员13名、设备操作人员8名、其他辅助人20名。

项目部人员配备及分工一览表现场详细人员分工三、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了确保本试验段施工取得圆满的成功,项目部组织所有用于试验段施工的摊铺机、压路机等设备均于2011年3月15日前进场,进场前设备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维护、保养,设备性能良好。

试铺段施工前一天,项目部对全套机械设备进行了试启动,并进行了短时间的模拟运作,进一步确认了机械设备的完好。

四、试验段施工目的通过试验段工程施工,确定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工艺,查找施工中的问题,并修正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以指导全面保质保量完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具体内容包括:1、验证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1.1、调试拌和机,分别称出拌缸中不同规格的碎石、沙、水泥、水的重量,测量拌和设备计量的准确性。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报告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报告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报告一、引言二、试验方案1.试验段设计本试验段选取了一条长150米、宽5米的道路段作为试验区域。

设计了两个试验组,分别是纯碎石试验组和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

每个试验组设置5个测点,共计10个测点。

2.试验材料碎石采用了规格为5-10mm的骨料,水泥采用了普通硅酸盐水泥。

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密度计、强度测试仪、渗透系数仪等。

3.试验步骤(1)纯碎石试验组:将选定的碎石铺设在试验段的底部,保持一定的均匀厚度,并进行压实。

(2)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将水泥与碎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铺设在试验段的底部,同样进行压实。

(3)进行密度测试:对两个试验组的每个测点进行密度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4)进行强度测试:对两个试验组的每个测点进行强度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5)进行渗透系数测试:对两个试验组的每个测点进行渗透系数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三、试验结果1.密度测试结果纯碎石试验组的平均密度为1.8 g/cm³,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的平均密度为2.1 g/cm³。

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的密度明显高于纯碎石试验组。

2.强度测试结果纯碎石试验组的平均强度为20MPa,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的平均强度为30MPa。

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的强度明显高于纯碎石试验组。

3.渗透系数测试结果纯碎石试验组的平均渗透系数为0.001 cm/s,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的平均渗透系数为0.0005 cm/s。

水泥稳定碎石试验组的渗透系数明显低于纯碎石试验组。

四、讨论和结论通过对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相比纯碎石底基层,在密度、强度和渗透系数方面都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2.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平均密度高于纯碎石底基层,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

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平均强度高于纯碎石底基层,能够更好地抵抗外力和变形。

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平均渗透系数低于纯碎石底基层,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

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报

级配碎石试验段总结报

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总结报告为全面展开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我标段在K83+320~K8 3+520段进行了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试验段长200米,填筑级配碎石253m3。

根据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我部成功完成了该段试验施工工作,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大面积的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提供了依据。

施工总结如下:一、在本标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期间,得到了驻地监理的大力协助及现场指导。

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在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公路路面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按照施工监理实施办法的有关程序,进行了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的整体施工,并获得了宝贵的级配碎石底基层铺筑试验数据。

二、试验目的1、确定碾压时的最佳含水量;2、确定适宜的松铺厚度;3、确定合适的碾压遍数和碾压速度;4、标高、横坡的测量控制方法;5、最佳的机械组合和施工组织。

三、施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如下1、参加施工的主要人员如下:2、投入的机械设备见下表:四、施工过程1、料源(1)级配料采用K88+600第二备料场拌合的级配碎石。

(2)施工时,使用4辆自卸汽车从拌合场运输混合料至施工现场,保证不间断供料。

2、铺筑前的准备(1)铺筑前,对路床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并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

(2)用全站仪准确测设路床每20m的中桩、边桩位置;用水准仪测出填铺厚度控制桩的标高(松铺系数初步定为1.25)。

3、铺筑混合料(1)自卸汽车每车装料10m3,设计厚度15cm,按松铺厚度20㎝计算,则每车卸料面积为66.6m2。

在7.5m×9m洒灰线方格范围内,由专人指挥车辆按网格卸土。

(2)采用推土机配合平地机进行铺筑。

4、标高及平整度的控制(1)摊铺混合料时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并配合人工修补。

(2)根据松铺厚度标记的中桩、边桩高度,重新对填料顶标高进行复核。

5、碾压及压实度控制(1)铺筑的混合料最佳含水量为6.2%,最大干密度2.32g/cm3,经检测含水量在7.8%时开始碾压。

水稳基层试验段总结报告(施工)

水稳基层试验段总结报告(施工)

目录一、试验段概况 (1)二、原材料检测 (1)三、水稳基层配合比 (2)四、人员组织和机械设备 (2)五、水稳基层松铺系数 (5)六、混合料的拌和 (7)七、混合料的运输 (8)八、混合料的摊铺 (9)九、混合料的碾压 (10)十、横向接缝的设置 (11)十一、养生及交通管制 (12)十二、试验路段各项技术指标检查结果 (12)十三、结论意见 (15)十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6)附表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检验标准 (18)附表二试铺段各项技术指标检测资料 (19)水稳基层试验段总结报告一、试验段概况1、试铺时间:2017年05月17日9:10-5:002、施工单位:南京西部路桥集团有限公司3、监理单位:江苏东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4、天气情况:晴,气温16~28℃,2~3级,具备施工条件。

5、试铺段桩号:施工桩号为K3+230–K3+410左幅,长度为180米,结构类型为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调平层,铺筑宽度为16.0m。

下承层为混凝土拼宽段,已通过我总监办验收合格,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6、水稳拌和站开机时间为9:10。

为确保拌和站混合料的稳定性,我总监办派专人对混合料的稳定度进行把控,在第一车出料约20t时混合料已经稳定,此时将第一车的20吨废弃。

第二车混合料出场时间为9:38,到达现场时间为9:50,开始摊铺时间为10:10,摊铺结束时间为10:20。

摊铺起始桩号为Kxx+xxx,实际摊铺段落Kxx+xxx–Kxx+xx,长度xxm,摊铺机以1.7m/min的速度缓慢、均匀、连续不断摊铺,夯锤振级为3.2级。

第一段碾压长度为30m,初压开始时间为10:41,初压结束时间为11:08,初压速度控制在1.6km/h;复压开始时间为10:50,复压结束时间为11:25,复压速度控制在2.2km/h;终压开始时间为11:25,终压结束时间为11:48,终压速度控制在2.2km/h。

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

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

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为确保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在老320国道升级改造工程一标段监理部的正确领导和监督下进行了路面级配碎石铺筑施工试验段的施工。

在路基试验段的填前碾压及填筑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根据路面级配碎石铺筑施工试验段施工方案,我们成功完成了该段试验施工工作,并获得了宝贵的路面级配碎石铺筑试验数据,为大面积的路面级配碎石铺筑施工提供了依据。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路面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的铺筑,进一步优化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施工机械设备组合和工序衔接,并修正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

我们确定并优化了以下主要项目:1.验证施工的集料配合比,包括调试配合比,验证拌和机称量的准确性,调整拌和时间,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检查混合料的含水量、集料级配等。

2.确定材料的松铺系数及一次铺筑的厚度。

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包括混合料配合比的控制方法,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机械的协调与配合,拌和机械的适宜性、摊铺机械的摊铺速度,梯队作业时的间隔时间,运输设备的组合及数量,压实设备的组合、压实顺序、速度及压实遍数,密实度的检验方法,检查频率等,以及含水量的控制方法及保证压实时达到最佳含水量的措施。

4.确定每一次作业段的适宜长度。

试验段位于XX工程一施工标段,起迄里程为K8+020~K8+170,底基层厚度设计为18cm,铺筑面积为1107m2.我们选择了K8+020~K8+170全幅段作为试验段,试验段全长150米,碎石料场位于昆明新机场附近的野毛冲,已经按需要备足合格的原材料堆放于料场内,铺筑前48小时进行洒水闷料。

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为3.8%,最大干密度为2.32g/cm3,级配碎石的颗粒级配及其它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施工配合比为1#:2#:3#:4#=24%:30%:18%:28%。

在施工准备阶段,我们恢复了中心线,每10m设桩挂线。

中心线两侧按路面设计图设置标桩,在桩上划出设计高和松铺高度,以便于使底基层的高程、厚度和平整度达到质量标准。

水稳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最终版)

水稳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最终版)
1.3钢模:采用长4m*宽18cm的槽钢做为水稳两侧模板,采用16#螺纹钢(长:50cm)配合三角支架错开固定。
1.4立模流程:
合格
不合格
2、拌合和运输
混合料的拌和采用我部经标定、调试稳定的1#水稳拌和站(WTC600型拌和站),为全电脑计量控制,配有5个料仓,拌和能力为每小时550t。拌合质量由试验室和拌合机操作人员共同控制。拌合站按照中心试验室批复配合比控制冷料斗的给料速度。拌合楼配备带活门漏斗的料仓,成品混合料先装入料仓内,由漏斗自由跌落装车运输,装车时车辆前后移动,分前、后、中三次装料,减少混合料在装车过程中的离析。
4、人员分工和机械设备准备
1、人员组织
为使试验段顺利开展,项目部根据前、后场需要对每个岗位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并责任到人,具体分工如下(同水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
总体安排
总体安排
胡义平
13225596666
技术总负责
严焰兵
15755926789
前后场总协调
杨 臻
18655986880
水稳集料及水泥采购
运输车均为40吨以上,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基层试验段开工前,检查其完好情况,装料前应将车厢清洗干净,尽快将拌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试验段运输车辆数量为13辆,每辆车配有篷布,在装好料后,用篷布将箱体覆盖严密,避免混合料运输过程中水分散失过快,运至摊铺机前方可打开。同时,保证后挡板严密,不得沿途漏洒混合料。如运输车中途出现故障,在混合料初凝之前排除故障,如车内混合料不能在初凝时间内运到工地,或预计混合料到碾压完成最终的延迟时间超过水泥初凝时间予以废弃。并将废弃的混合料运输至拌合站集中堆放,集中处理。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档并拉手刹,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总结引言水泥稳定砂砾作为一种常用的道路底基层材料,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中。

本次施工试验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施工工艺的可行性,优化施工方案,并为后续大规模施工提供参考。

一、工程概况1.1 工程背景本项目为XX高速公路底基层施工,全长XX公里。

试验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XX公里作为施工试验对象。

1.2 设计要求根据设计文件,底基层设计厚度为XX厘米,水泥掺量为XX%,砂砾材料要求满足XX标准。

二、施工准备2.1 技术准备组织技术人员学习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

2.2 材料准备对进场的砂砾材料进行取样试验,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采购足够数量的水泥,并做好防潮措施。

2.3 设备准备检查拌合站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准备足够的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如摊铺机、压路机等。

三、施工过程3.1 施工流程测量放线,确定施工范围。

清理施工面,确保无杂物。

拌合水泥稳定砂砾材料。

运输拌合好的材料至施工现场。

摊铺材料并进行初步压实。

检测摊铺厚度和压实度。

进行终压,确保底基层平整密实。

覆盖养护,防止水分过快蒸发。

3.2 施工要点严格控制水泥掺量和拌合均匀性。

摊铺过程中注意保持材料的均匀性和连续性。

压实度检测要及时,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养护要及时,确保水泥稳定砂砾的强度发展。

四、施工质量控制4.1 质量标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底基层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的XX%以上。

厚度偏差控制在±XX厘米以内。

4.2 质量检测采用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

使用钢尺和水准仪检测厚度和高程。

对施工完成的底基层进行钻芯取样,检测材料强度。

五、施工问题与处理5.1 材料供应问题由于供应商原因,部分砂砾材料供应不及时。

处理措施: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调整供应计划。

必要时寻找备用供应商,确保材料供应。

5.2 施工机械故障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出现故障,影响了施工进度。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试验段总结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试验段总结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试验段总结一、工程概述本工程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下面层试验段,位于路段,全长公里。

本次试验段采用沥青混凝土进行下面层施工,设计厚度为厘米,设计要求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二、试验段目的本次试验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施工工艺和材料性能,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法,为后续全面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施工工艺和方法1、施工前准备在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整平,确保路面平整、干净、无杂物。

同时对沥青混凝土材料进行检测和试验,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沥青混凝土搅拌采用大型沥青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搅拌,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配料,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

搅拌时间控制在分钟左右,确保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均匀、无离析现象。

3、运输和摊铺采用自卸车将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在摊铺前对路面进行再次整平,并使用自动找平摊铺机进行摊铺。

摊铺厚度和压实度均由专业工程师进行控制。

4、压实和养护在摊铺完成后,使用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压实,压实次数和压实度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

压实完成后,对路面进行养护,避免车辆和行人通行,以免影响路面质量。

四、施工效果和质量检测1、施工效果本次试验段施工效果良好,路面平整、密实、无裂纹、无离析现象。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与基层粘结牢固,无脱层现象。

同时,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音水平均符合设计要求。

2、质量检测为了验证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质量,我们对试验段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

采用钻芯取样法对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厚度、压实度和孔隙率进行了检测。

同时,对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音水平也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本次试验段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沥青混凝土下面层试验段的施工,我们验证了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的施工工艺和材料性能,并确定了关键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法。

为后续全面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沥青混凝土面层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级的暑假,我是在一个英语夏令营里度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基层试验段总结
本合同段先在K2+742.183-K4+626.786处做230米试验段,以确定混合料的松铺系数、标准施工方法、机械碾压遍数等;根据试验段所得数据指导施工。

为确保水泥石灰稳定土的施工质量,我们将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总结如下:
1、基本概况:
我们在2010年 月 日铺筑试验段:在监理工程师同意的路段进行水泥石灰稳定土试验段铺筑。

2、施工方案
(1)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程》(JTJ034-2000)中对水泥石灰稳定土中材料的要求:塑性指数为10-20的粘性土以及含有一定数量粘性土的土均适宜用。

(2)设计标高,将下层的表面洒水湿润。

然后在经检验合格的路基上用经纬仪进行水泥石灰稳定土摊铺施工放样、恢复中线、测定标高、在两侧用指示桩标出底基层的松铺厚度并上土。

用平地机,人工配合进行整平,测定含水量,用轻型压路机稳压1—2遍,准备摊铺石灰。

3、水泥石灰稳定土施工方法
(1)、采用灰点法摊铺石灰:根据稳定土中石灰所占的比例及消石灰的含水量和松方干密度及稳定土的最大干密度计算出每个方格中所用的石灰用量,用皮尺丈量,按计算的石灰用量加1%路拌石灰增量按梯状条均匀码备石灰,用小型翻斗车将石灰运至路基,人工用推杆将石灰均匀摊开整平,使其厚度均匀一致。

(2)、灰土摊铺好后用稳定土拌和机拌和一遍,拌合从边到中反复进行,每次拌合与上次重叠50cm,拌和时派专人随时跟车检查拌和深度、拌和宽度和拌和均匀性,以防出现素土夹层,拌和完毕后及时测定石灰土中石灰的剂量,如果灰剂量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则应根据现有的剂量计算所差消石灰的数量,并加灰重新拌合,重新试验,直到合格为止。

不足时及时补加石灰进行拌和,拌合均匀后,用推土机排压,平地机整平。

石灰土整平后通过计算确定水泥撒布距离,按石灰网格摆放水
泥,并用刮平板,铁锹均匀摊开,尽量使每袋水泥摊铺面积相等,摊铺好后再用稳定土拌和机拌和。

若上述拌和过程结束时,如果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足,应用喷管式洒水车补充洒水。

水车开始洒水处和另一端调头处都应超出拌和段2m以上。

洒水车不应在正进行拌和以及当天计划拌和的路段上调头和停留,以防止局部水量过大。

(3)、整平:混合料拌合均匀后,应立即用平地机进行整形,然后用轮胎压路机初压一遍,然后再刮一遍,刮完后再挂线检查局部是否平整,然后再用混合料进行找补整平,使稳压后的厚度与钢钎上的标记一致。

(4)、拌合后开始碾压
a、初压,整平完毕后随即进行碾压,先用14T不带振动的压路机静压一遍,再用14T振动压路机1/3错轮振压。

b、复压,采用YZ18-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直线段和不设超高平曲线由两侧路肩进行碾压以便于形成路拱,碾压时应重叠1/3轮宽。

碾压必须超过与相邻施工段的接缝处3米以上,压路机碾压速度头两遍控制1.5-1.7千米/小时,以后控制在2.0-2.5千米/小时。

用YZ18-T振动压路机碾压三遍后,每一遍均应由试验人员对压实度进行检测,检查压实度能否达到规范标准93%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应增加压实遍数,增压时每增压一遍,都应对压实度进行检查,直到压实度达到或超过规范要求,记下压实度达到要求的最低遍数。

同时在达到标准压实度95%以上时,用钢直尺测量本层的水泥石灰稳定土厚度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容许范围。

应确定结构层的厚度。

在以后大面积施工中,压够最低遍数加一遍后,再进行压实度检验,看压实度是否合格,同时检查厚度。

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以保证水泥石灰稳定土表面不受破坏,碾压过程中,水泥石灰稳定土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现象,应及时翻开处理,使混合料达到质量要求,重新进行碾压。

由试验人员对压实度进行检测,由测量人员对标高、宽
度、横坡度进行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合格后进行终压。

c、终压,压实度符合标准后,再用15T光轮压路机碾压一遍,以保证灰土外观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接头及调头处的处理:两工作段的搭接部分,采用对接形式,前一段拌合整平后,留5—8天米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将前一段备下未压部分一起再进行拌合碾压。

(5)、水泥石灰稳定土碾压成型后,进行洒水车洒水保湿养生,养生不少于7天,养生期间除洒水车以外,不得通行其它车辆。

(6)、取样和试验:水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在施工现场进行取样,并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标准方法进行混合料的含水量、灰剂量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已完成的铺筑层上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规定进行压实试验,所有试验结果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按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制备试件多组,在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6天,浸水24小时,进行强度试验,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值0.5Mpa。

4、水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质量控制措施
(1)、石灰:根据要求,必须符合Ⅲ级以上石灰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在使用前7天以内进行有效钙和氧化镁的含量测定,并进行充分消解,同时要用10mm的筛子进行筛分,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2)、混合料质量控制:
a、根据试验室提供的各种材料的配合比进行施工,使其符合剂量准确的要求。

b、混合料拌合过程中要经常抽检其含水量、石灰剂量,以保证混合料质量。

c、在施工现场随时检查混合料质量、出现问题及时改进。

(3)、压实度质量的控制
碾压完毕,随时检查已成型路面压实度,不符合要求重新压实,直至完全满足要求为止。

(4)、平整度的质量控制:
a、为避免混合料拌合不均匀,造成混合料含水量不均匀。

施工中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配料准确、拌合均匀。

b、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充分碾压,不采用薄层贴补的办法进行找平。

c、保湿碾压时,如出现“弹簧”、松散、起皮现象,及时划线挖除,清理成规则形状,再回填合格的混合料及时碾压,使压实度、平整度均达规范要求。

d、压路机碾压时,避免由于推力作用,使混合料推移隆起,造成不平整,严禁转向轮在前,驱动轮在后。

e、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完成的路面上急转弯、急刹车、调头等。

f、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顺合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设计要求。

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等待基层时处理。

j、施工控制要点
原材料质量,配合比、灰剂量、强度、压实度、厚度、宽度、高程、横坡、平整度、碾压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