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地质因素
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摘要】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成藏地质条件对于勘探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页岩气资源概述、成藏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赋存状态、成藏主控因素、储集特征和成藏模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旨在为页岩气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页岩气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页岩气资源、成藏地质条件、页岩气赋存、主控因素、储集特征、成藏模式、研究方向、应用前景、地质条件重要性、页岩气成藏。
1. 引言1.1 页岩气资源概述页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
页岩气是一种以页岩为主要产出岩石的油气资源,其开发主要通过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进行。
页岩气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巨大,被认为是未来能源产业的重要补充。
与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比,页岩气资源不仅开发成本低,而且能够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
页岩气资源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页岩气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1.2 页岩气成藏的重要性页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对于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气成藏的重要性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区域,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随着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页岩气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问题。
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能源自给率和国家竞争力。
深入研究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探索其储集规律和成藏模式,对于实现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讨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1.3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20世纪美国页岩气开发热潮开始以来,全球范围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活动逐渐兴起。
成都凹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天然气运移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

发育 的多套渗透 性砂体进行 立体 式高效运移。勘 探开发成果分 析表 明: 发 育气源 断层是成都 凹陷蓬 莱镇 组成藏 的必要条件 ; 气源
断层与储层 的合理配置 、 砂岩 的储集性好坏进 一步影 响天 然气富集程度 , 储层下倾 方 向与气源 断层相接或 与之邻近、 砂岩物性好 的 地 区天然气 富集程度高 。天然 气在 气源 断层 与储 层合 理配置带 内的有利储层 中最为 富集 的部署 思想, 大大提高 了钻获 高产井和工
g a s — b e a in r g s a n d s t o n e s a r e w i d e l y d i s t i r b u t e d i n t h e P e n g l a i z h e n F o r ma t i o n a n d h a v e g r e a t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t h u s s t u d y o f t h e
( 1 . S I N O P E C S o u t h w e s t O i ie f l l d C o m p a n y , C h e n g d u , S i c h u a n 6 1 0 0 8 1 , C h i n a ; 2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O i l —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G e o l o g y&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fT o e c h n o l o g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 , C h i n a )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原因和过程,为勘探人员提供找矿的依据。
而富集规律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油气在地下富集的规律和特点,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分别讨论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相关内容。
在油气成藏模式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断块构造型和盆地构造型两种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成因。
在富集规律的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介绍了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图,即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两个部分。
油气成藏模式部分详细介绍了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
在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探讨了断块构造对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在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在富集规律部分,探讨了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两个方面。
中东波斯湾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

中东波斯湾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021085 吴昌进一、区域构造背景波斯湾盆地为发育于阿拉伯板块之上的大型沉积盆地,西与阿拉伯地盾相邻,地层剥蚀线构成了其西部边界,阿拉伯板块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边界线构成了盆地边界,盆地面积约3×106km2盆地内前寒武系—新近系沉积厚达1317 km,其中前寒武系—石炭系以碎屑岩为主,二叠系—第三系以碳酸盐岩为主。
波斯湾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按不同估计,这里埋藏了全球可采石油储量的55%~68%和超过40%的天然气储量。
盆地位于属于两个不同的岩石圈板块———非洲和欧亚板块的伊朗大陆地块与阿拉伯地盾的接触处。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交接期它们的碰撞导致形成了扎格罗斯造山褶皱带和在它前面的巨大美索不达米亚山凹陷,后者属波斯湾盆地的组成部分。
在显生代和大部分时间内,这个盆地属于古老冈瓦纳被动边缘的组分,后者在古生代向古特提斯海开放,而在中生代则向新特提斯海开放。
稳定的凹陷再加上极佳的地形—气候条件促使在该处形成了极厚的沉积层透镜体(达12~13km以上),它主要由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
在剖面的不同层位,存在着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后者能生成液态和气态的烃类。
二、油气地质特征波斯湾盆地发育多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由页岩、泥岩、泥灰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不同。
阿拉伯板块分为阿拉伯地盾和波斯湾盆地,后者又细分出7个次级构造单元。
扎格罗斯次盆地发育7套烃源岩层:前寒武系-下寒武统霍尔木兹(Hormuz)岩系、下志留统贾赫库姆(Gahkum)组、中侏罗统萨金鲁( Sargelu)组、下-中白垩统盖鲁(Garau)组、中白垩统卡兹杜米(Kazhdumi)组、上白垩统古尔帕( Gurpi)组和古新统帕卜德赫( Pabdeh)组。
其中,以卡兹杜米组为主的4套中生界烃源岩层为该次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
阿曼次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层:前寒武系-下寒武统侯格夫(Hugh)群(包括Buah/Shuram组和Ara组烃源岩)、上侏罗统图韦克(Tuwaiq)组和中白垩统纳提赫(Natih)组。
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3、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与分布
(1)形成条件 1) 在烃类物系中,气体的数量必须胜过
液体的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提供条件。 2)油气藏埋藏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
系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当地层 压力超过该温度的露点压力。 (2)分布
第四节 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一、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 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 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 深盆气藏形成机理 • 天然气水合物 • 煤层气
一、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1、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及水溶气析出成藏 水溶气析出的地质条件
(1)地层抬升 (2)含气地层水上升 (3)地层水矿化度增高
开产方式:水平井+压裂
一、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2、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 扩散系数
3、天然气藏形成与保存的动态过程 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形成需要4个条件:
(1)充沛的气源 (2)生气高峰出现的地质年代新 (3)良好的盖层条件 (4)生气高峰期比较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1、凝析气藏的概念 液态的油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反而蒸发 为气体,而当压力降低以后又凝结为液态 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原油中气油比高,富 含轻烃组分
2、凝析气藏的相态特征
(1)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
烃类纯物质的相态:温度一 定,随压力增加,体积缩小, 达露点A后,压力不变而体积继 续缩小,直到泡点B后,压力增 大体积变化甚微,露点A为开始 液化的点,泡点B为完全液化的 点,A-B为气液两相共存区段, 其对应的压力为饱和蒸汽压, 大小取决与温度,温度升高, A-B线段逐渐缩小,T P C
天然气持续充注 天然气不断散失 饱气带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是指煤层气在地质环境下形成富集和保存的规律。
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在煤炭矿井中富集而成,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煤层气的形成、富集和保存受到地质构造、煤层特性、气体来源和运移等因素的控制。
根据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可以将中国的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构造控制法则:地质构造是煤层气形成、富集和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古近系地层,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和构造变化,煤层气的富集和保存也受到了不同的控制。
比如,华北地区的煤层气主要富集在向阳坡和背风坡的下部,沿断裂带较为富集;而川西南地区的煤层气则主要分布在下凹区和向东倾斜的断块带内。
二、煤层特性控制法则:煤层物性是影响煤层气形成、富集和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
不同类型的煤层气田,其物性特点亦不尽相同。
例如,北部地区的煤层气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较强,而华南地区的煤层气则相对较为粘稠,导致开采难度较大。
三、气源和运移控制法则:煤层气的气源主要来自于煤层中的天然气、生物气等,在煤层中运移和富集后形成煤层气。
不同气源的煤层气,其成藏规律也有所不同。
例如,华北地区的煤层气以天然气为主,成藏主要受到气源控制;而四川盆地的煤层气以生物气为主,成藏主要受到热演化和构造运动的控制。
以上是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的一些基本介绍,其中的细节和相关数据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论文提要天然气(Natural Gas)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经过亿万年的高温和高压等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热值高、燃烧稳定、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其利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能用于炊事外,还可广泛作为发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玻璃陶瓷、汽车、集中空调的燃料或原料。
因而初步总结出我国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对今后天然气勘探及开发工作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是从以下七个主要地质因素来展开论述的。
其间,天然气藏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定规模的气源岩、一定厚度的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和早期圈闭的作用;充分条件包括:断层与不整合面的改善作用、二次生气、脱溶(脱附)作用。
正文一、一定规模的气源岩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无疑是天然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气藏的富集程度除与气源岩规模和生产潜力密切相关外,还与气源岩和储层相互接触关系有关。
(一)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最关键的是,气源层系要有一定的厚度和相当高的生气潜力。
一定的生气强度是较大气田形成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当生气量大于水溶气量(当与油伴生时,还要考虑油的溶解气量)、岩石吸附气量和散失气三者之和时,才有可能形成天然气的聚集。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大气田总是分布在生气强度相当大的范围内。
如前苏联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气田分布于生气强度大于30ⅹ108m3/km2范围内,而特大气田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气强度大于40ⅹ108m3/km2区域。
再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濮凹陷,储量较大的文留气藏和白庙气田都分布在生气强度大于60ⅹ108m3/km2范围内①(图1,见下页)。
(二)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直接涉及到气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否有效地运移到储层的问题,一般气源岩与储层直接接触比不相接触的富气作用大。
从我国已发现的油气田中可划分出内接式、紧接式和跨越式三种类型。
1.内接式储层呈“透镜体”被包在气源岩中,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充分向储气层运聚。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的涩北二号气田、台南气田属这种类型。
2.紧接式按照气源岩与储层的空间关系又可进一步分为上储式、下储式和测储式三种亚类。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气源岩与储层紧靠,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可以就近运进储层。
我国已知的天然气藏大多属于此类。
①戴金星等主编.中国天然气地质学【M】.中国石油出版社,1996,35-37.图13.跨越式气源岩与储层之间相隔一定距离,源岩生成的天然气经过较长距离进入储层。
属此类者有渤海湾盆地的文留气藏(石炭一二叠系的煤成气跨越中生界在下第三系沙四段砂岩中储集)、塔里木盆地的柯克亚气田(侏罗系生成的天然气跨越白垩系一下第三系在上第三系砂岩中储集)等。
(三)气源岩对气藏区域分布的控制作用天然气和石油相比,长距离运移的可能性更大,但生气中心控制天然气藏分布的现象常见,尤其在陆相沉积盆地中更为普遍。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气藏围绕生气中心呈环状分布最为典型(图1-02)。
该区徐家围子断陷沉积的侏罗纪煤系所生成的天然气沿断层垂直向上运移,并遇不整合面作一定横向运移,在断陷周边的古构造、基岩潜山、披覆构造、断块等圈闭中聚集成藏。
二、较好的储层天然气的分子小,活动能力强,它对储层物性的要求不如石油那样高。
但是,要形成工业性聚集,特别是形成大中型气田,较好的储层也是基本条件之一;而且,工业性气藏也有一定的储层物性下限值。
据对世界上144个大气田的统计表明,砂岩储层为73个,占64%,碳酸盐岩储层为41个,占36%。
据储量计,砂岩储层气田和碳酸盐岩储层气田分别占62.7%和37.3%。
在我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砂岩和碳酸盐分别占44.1%和54.8%。
(一)砂岩储层我国发现的较大气田中,砂岩储层达到54%,储层的厚度最小20m,最大290m,一般为70~150m。
下表一列出了世界部分大气田砂岩储层厚度和孔隙度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大气田储层物性普遍较好,孔隙度多在15%~35%,储层的厚度普遍大于100m。
表一.世界部分大气田砂岩储层厚度和孔隙率数据表②②戴金星等主编.中国天然气地质学【M】.中国石油出版社,1996,40-42.(二)碳酸盐岩储层在我国已发现的较大气田中,至少有11个碳酸盐岩储层,占46%。
与世界油气田相比,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偏低,多在3%~6%,渗透率一般大于2ⅹ10-3%μm2。
裂缝发育程度及其与孔、洞的组合关系对气藏的含气丰度和气井产能关系非常密切。
三、良好的区域盖层天然气不仅通过大的裂缝和连通孔隙以渗透形式发生运移和散失,而且能以扩散方式运移和散失。
由于扩散方式会破坏天然气藏。
良好的区域盖层对于大型气藏的形成就显的至关重要。
(一)盖层的评价1.盖层的厚度及区域稳定性。
泥质岩、膏盐岩和致密碳酸盐岩都能当盖层,关键是要有一定的厚度和横向上稳定分布。
2.埋深和成岩的阶段。
一般而言,盖层岩层随埋藏深度增大及压实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加强,孔渗性降低,封闭性增强。
但是,泥质岩会因压实、脱水作用,塑性变差,脆性变大,易产生微裂纹而使封闭性变差;石膏盖层当埋深1000m后,会因温度增高失去结晶水变成硬石膏,从而急剧降低其可塑性并产生裂缝,使它的封闭性变差。
3.断裂破坏作用。
断裂,特别是张性断裂对盖层封闭性的破坏性很大,在评价圈闭的盖层条件时,对圈闭范围内是否有断裂以及断裂的性质和规模都要认真分析。
(二)盖层封闭的相对性从气藏形成动平衡的原理和盖层封闭能力本身都可说明盖层的封闭能力具有相对性。
从动平衡的观点来看,任何岩类组成的盖层都不能完全把天然气封闭起来,而绝对不发生散失,天然气藏只能是存在于散失量小于供气量的动平衡状态之中。
一般而言,盖层的封闭机制包括毛细血管封闭、压力封闭和浓度封闭三种。
当盖层不具高压异常时,盖层封闭的能力主要决定于毛细血管力,而盖层的毛细血管力具有相对性,即盖层能否封闭天然气主要取决于盖层的毛细血管力大于储层压力,而与盖层毛细血管的绝对大小无直接关系。
盖层封闭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储、盖层的相互转化上。
在地质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储层经压实和成岩变化,渗透性变差,可以转变为盖层;反过来,有些早期渗透性低的盖层,后经构造变动产生裂缝或后期溶蚀作用增大孔隙而转变为储层。
四、古隆起或早期圈闭天然气要形成大规模的工业聚集,充足的气源固然是一个基本条件,但至关重要的是圈闭形成期与主要生气期的相互配置关系,古隆起和早期圈闭是天然气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已发现的较大气田中至少有8个与古隆起有关,如福成寨、双家坝、大池干、卧龙河等气田;而其余的16个左右则全是早期圈闭。
如此,古隆起或者早期圈闭对研究天然气富集成藏因素的意义可想而知。
五、断层和不整合面的富集作用断层和不整合面对天然气聚集具有破坏和富集的双重作用,此地只阐述其富集作用的积极一面,它们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遮挡形成圈闭、改善储层性能和作为天然气通道等三个方面。
(一)遮挡形成圈闭断层起遮挡封闭的基本条件,一是断层两侧要有一定的断距,是一侧的储层和另一侧的非渗透层对接;二是断层面本身具封闭性。
断层封堵作用的机理主要有下列几点:1.断层的应力愈合作用。
断层面上覆地层重量的应力使断层带裂缝体变形,导致断面与裂缝闭合,从而造成断层具封闭作用。
断面闭合的程度决定于断面压力的大小,当其大于断面岩体的变形强度时,断层是封闭的,反之则断面呈开启状。
断层埋深越大,断层倾角越小,断面压力越大,断面易闭合;断面上岩石变形强度小(如盐岩、石膏或泥页岩),断面易于闭合。
2.断面裂缝成岩胶结或充填作用,它可分割断层两侧的渗透层从而使断层具有封堵能力;当断裂带破裂时为扩容泄压带,形成地下水的汇流带,因而易形成沿断层的成岩胶结致密带,这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最为常见。
3.断层面泥质岩类的涂抹作用。
在沙泥岩互层剖面中,由于断层错动,塑性较强的泥质岩类地层可以在较硬的砂岩断面上涂抹上泥质薄膜形成封堵。
通常条件下,短距大,涂抹层数多,涂抹层厚,涂抹封堵作用就强。
一般逆断层的涂抹作用比正断层强。
断层的涂抹作用也可造成泥岩细小颗粒因挤压而进入断面的储层孔隙中,阻塞孔喉形成封堵。
4.断层粒化作用。
在一些胶结比较疏松的砂岩中,由于断层的搓动形成颗粒的破碎以及石英增生体的破裂,造成颗粒粒度的降低和颗粒的重新排列,使断面处砂岩的孔渗性降低,为断层面封堵创造了条件。
(二)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断层和不整合面在改善储层储集性能方面的作用很突出。
断层对储层的改善作用主要在于与断层相伴生的构造裂缝增加了储集空间和渗透性。
不整合面改善储层的作用主要是沉积间断期淡水淋滤溶蚀作用。
这种作用普遍存在于与不整合面有关的碳酸盐岩储层中,碎屑岩储层中也有表现。
(三)提供天然气运移通道断面与不整合面在天然气运聚、形成较大气田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但断面与不整合面二者在天然气运移通道上是有差别的。
一般讲,断层主要起垂向运移的通道作用,而不整合面主要作为横向运移的通道。
断层运移通道,在天然气富集方面的突出作用有两点:1.将多层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串通,在有利的储盖组合圈闭中形成储量规模和丰度较大的气藏。
2.为深部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垂向长距离运移提供通道,使其跨地层时代于上部地层中形成“跨越式”天然气聚集。
不整合面运移通道的富集作用在于把“远源天然气”,特别是生气凹陷中心的天然气联通起来,作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在适宜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如我国塔里木盆地塔北和塔中古油藏和现今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运移通道作用就很突出。
六、二次生气作用地层中有机质随埋藏深度加大、热演化程度增进发生的油气生成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一次性连续完成的。
而是随着构造升降和沉积作用变化呈现出阶段性。
当后一次沉降沉积作用超过前一次的幅度时,随着埋藏深度和热演化程度增进,有机质就会发生再次成烃,即所谓的二次成烃作用。
其实,这种作用并不限于一次,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会发生三次、甚至多次成烃作用。
二次生气作用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前期生成的天然气因地层抬升大量散失的情况下,作用尤为突出。
七、天然气的脱溶、脱附作用天然气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包括水溶气、油溶气、岩石吸附气和游离气等四种状态。
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只有当生气量大于水溶气量、油溶气量、吸附气量和散失量而有一定的游离气量时,才能在适当地质条件下运聚成工业性的天然气藏。
反之,地层中无游离气存在,一般情况下就不会有游离气藏的形成;但是,水溶气、油溶气和岩石吸附气在特殊地质过程中,如后期地层抬升或流体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可以通过脱溶作用和脱附作用使一部分天然气游离出来并在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
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系数和在岩层中的吸附系数与压力、温度、水的性质、岩石矿物成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诸因素中,压力的作用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