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重点归纳(一)

合集下载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壳变化和地质现象的科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关注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形等问题。

在地质学考研中,构造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总结地质学考研必备的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

1. 地壳和地震带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中脊地壳。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洲际地壳和洋底。

地壳和地震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2. 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地球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以构造活动为特征。

板块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构造现象、地震带的形成等。

3. 层序地层和断层层序地层是指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层序列,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来划分。

断层是地层中断开的断裂带,记录着地壳变形的历史。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大范围岩石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5. 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构造变形是指地层和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变形。

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力学原理和规律,包括构造应力、构造应变等。

6.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地壳构造和变形对于预测地震、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对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考研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地壳和地震带、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层序地层和断层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同时,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等知识也是构造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最后,我们还了解到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我们可以为地质学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优异的成绩。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构造和运动现象。

它探讨地球内部和地壳的构造特征,以及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地质变形过程。

在地质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本概念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内部构造、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质变形的学科。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由板块构成,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块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

构造地质学通过研究地壳的构造特征,分析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性变动。

二、研究对象1.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它研究地壳中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裂缝、断裂、褶皱、岩层等。

通过分析地壳构造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地壳板块的运动历史、地质演化过程。

2.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内容。

地球上的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都与地壳板块的运动有关。

研究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对于预测地震、火山活动、岩浆喷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指岩石和地壳中的形状、结构、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地质变形包括岩层的褶皱、断裂、滑动、岩浆的侵入和喷出等。

通过研究地质变形,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过程,预测地质灾害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三、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地质地貌特征、岩性,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收集地质样本,分析实验数据,以获取地质信息。

2. 现代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构造地质学研究逐渐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雷达、地震监测等,获取更准确、全面的地质数据。

3.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进行岩石力学实验、矿物学实验等,模拟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形过程,研究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重要地质事件。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一、主应力与主应变。

★主应力:当物体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经过该物体内部任意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具无穷小立方单元体,使其六个面上都惟独正应力的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

在单元体中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其性质可以是张应力也可以是压应力。

★主应变:在均匀变形条件下,经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这样一具立方体,在其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都惟独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缩短,而截面所夹的直角没有改变。

这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二、倾伏角与侧伏角。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这个面上的侧伏角。

三、节理系与节理组。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

例如, 共轭“X”型剪节理算是属于一具节理系。

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

常见的节理组有雁列节理组。

四、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1、概念: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2、特征: 不整合面代表沉积间断和侵蚀阶段, 是一具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含下伏地层岩石碎块的底砾岩, 有时还保存了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平行不整合面有起伏, 也有平整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之前的古地貌形态。

3、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4、意义: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阶段处于上升,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褶皱和明显倾斜, 不过露出水面接受剥蚀而发生沉积间断; 经过一段阶段后, 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一部分地层, 但彼此的岩层产状是基本平行一致的。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框架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框架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框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内外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作用的学科。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初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构造地质学的大一知识点框架的一些内容:1.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有地核、地幔和地壳,外部则是水、陆和大气。

2. 地壳的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组成。

大陆地壳厚度较大,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海洋地壳厚度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3. 地壳运动与构造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核心内容。

常见的地壳运动有地震、火山活动、地壳的隆升和下沉等。

构造是指地质体在空间上的一种排列方式,可分为隆起构造和坳陷构造。

4. 岩石学基础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形态、变质和变形等方面的学科。

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5. 断层与地震断层是地壳内部因地壳运动而发生的裂隙,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地质背景。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伴随着地震波的产生。

6. 地层学与地质年代地层学是研究地壳上部岩石、地层和化石的分布、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学科。

通过地质年代的划分,可以了解到地壳上各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和相对时间。

7. 构造地球化学与矿床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构造对地壳物质分布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矿床地质学是研究有用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成因、储量和开采条件等方面的学科。

8. 地球内部的热与磁地球内部的热是地球内部各层之间传递和释放的热能。

地球内部的磁是地球内部电流引起的磁场所产生的现象。

9. 地球物理学基础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和地震学等。

这些是构造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框架,大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初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外各种物质和能量的作用。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地质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个点的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有这样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

3.整合接触(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间为连续沉积,其间无明显的沉积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

4.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

5.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也叫假整合(Disconformity),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6.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相同。

7.超覆:当水侵时期,新地层一次超越下面较老地层的覆盖范围,而直接覆盖在盆地周缘或隆起区的剥蚀面上。

8.底部超覆:指在层序底界面上的超覆,其中向着原始倾斜面向上的超覆叫上超;顺原始水平面或原始倾斜面向下的超覆叫下超。

9.顶部超覆:指在层序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原来倾斜的地层向着层序顶面突然消失。

10.潜山(Buried hill):也称古潜山,是指被新地层覆盖埋藏的基岩古地貌隆起。

11.批覆构造:剥蚀面以上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

12.断块潜山:风化面以下的基岩受后期断裂活动的作用,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潜山。

13.褶皱潜山:由较老的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被新地层埋藏的潜山。

14.褶皱(Folds):层状岩石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15.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的褶皱构造。

16.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的褶皱构造。

(若底层的新老关系不清,则分别称背形(Antiform)和向形(Synform)。

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

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地震活动等地质现象的学科。

以下是构造地质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 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构造地质学的基础。

地球按照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态地幔、外核和内核三层结构,同时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作用力、岩石的应力、应变以及岩石断裂和地层变形等。

了解地质力学可以帮助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3. 地壳运动:地壳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地壳的运动包括构造变形、地质变化、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4. 地震学:地震学研究地震现象,包括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监测等。

地震学的研究对于预测地震、了解地质构造以及保护人类生命和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5. 构造地质史:重建和解释地球历史上的构造过程和变化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岩石层序、沉积、变形和岩浆活动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构造事件和地质
演化过程。

6. 地质图解和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地质学利用地质图解和地球物理方法(如地震勘探、地电、重力、磁力等)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层变化,以便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信息。

7. 剖面分析和构造地质模型:通过地质剖面分析和构造地质模型建立,可以揭示地下地层的空间分布和构造形态,从而理解地球构造和演化的规律。

理解这些重要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壳变动和地震活动等地质现象,并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裾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是按构造规模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研究步骤:野外地质观测、地质填图;模拟实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几何学研究包括形态、方位、产状、规模、级次、分布及组合规律等;2.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的历史分析等.简述构造地质学的最新发展,如地幔热柱研究。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阐明地壳(岩石圈)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本节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一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一、原生构造的基本概论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

岩层则是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岩层的顶、底面主要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如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干裂等来识别。

二、理解和识别原生构造研究意义三、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补充概念:地形、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等高线距、地质图、地质界线等一、水平岩层及其特征本节重点:如何运用原生构造确定岩层顶、底面。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构造尺度: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超微型。

2构造变形场根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形成原因水平拉伸或垂上升起导致的水平拉升水平挤压岩石圈或地幔垂想运动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滑动或位移重力失稳而导致的重力滑动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现象裂谷,地堑地垒,盆地构造皱褶,逆冲推覆高山和盆地的形成原因走滑断层和走滑断裂大型平缓正断层 3构造的层次划分: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构造层次二.产状和沉积构造 1面状构造的产状:倾向,倾角〔倾向: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线在倾斜面上做垂线〔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从高向低所指的方向叫倾向。

倾角: 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又称真倾角〕。

2线状构造的产状:倾伏角,侧伏角〔倾伏向: 某一线段在空间的沿倾斜方向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向下倾斜方位上的水平投影线所指示的方向,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该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侧伏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3原生构造类型可表示表示地层的方向交错层理顶部被截切,下部收敛递变层理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到细波痕可以看做当时的顶部泥裂“v〞字形开口方向指示顶部雨痕凹坑可以指示顶部生物标识穹起纹层的凸出方向示顶 4软沉积变形〔沉积物还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形变〕 5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产状一致时间上连续的两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局部时代的地层,接触面为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俩套地层间既缺失局部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根本平行。

三.应力分析和应变 1、概念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张应力:使物体受拉伸的正应力压应力:使物体受压缩的正应力剪应力;平行于截面dF上的力应变;指物体在该时刻的形态与某一早先的形态之间的差异剪应变;原来互相直交的俩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2:1的背斜构造。

2、倾向节理: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倾向大致平行(即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分期:分期—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4、节理组: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5、滑距:滑距—断层相当点之间的距离。

6、构造窗:构造窗—推覆构造中由于局部剥蚀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露头。

7、构造岩:构造岩—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石。

8、花状构造: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形似花朵,称为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弯曲凸出方向与本盘位移方向相反。

10、断层效应:断层效应—断层的活动造成的岩层视错觉。

11、增长指数:增长指数—生长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12、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垂直于大洋中脊并将大洋中脊切割错断的走滑断层。

13、岩石圈板块:岩石圈板块—岩石圈被首尾相接的活动带(洋中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双变质带—指变质时代接近、在空间上平行分布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

15、蛇绿岩套:蛇绿岩套—指产于地槽序列中的超镁铁岩、粗粒辉绿岩、火山岩和放射虫燧石岩的组合。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水平面的赤平投影是圆。

2、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槽。

3、按照节理与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节理分为原生节理、次生节理。

4、节理按力学成因分为张节理、剪节理两类。

5、通过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断错开可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关系。

6、按照断层两盘的相对方向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四种类型。

7、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有阶梯状、地堑、地垒、Y字形、叠瓦状、花状。

8、正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剖面上两盘地层重复。

9、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三种。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剪节理的基本特征。

(8分)
答: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穿越岩性显著不同的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改变。

2)剪裂面平直光滑,可切过砾石等,可有少量位移。

3)剪裂面上常有擦痕、磨擦镜面。

4)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常密集成带。

硬而厚的岩石中的剪节理间距大于软而薄的岩石,剪节理发育的疏密还与应力作用情况有关。

5)剪节理常呈现羽列现象,往往一条节理由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近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而成。

扭动实验形成的两组剪节理,其中一组呈羽列现象,与扭动面的夹角不超过24°,指向本盘扭动方向,两组之间的夹角约为62°-64°。

6)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呈闭合状。

7)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

8)剪节理的发育具稀密的等距性。

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性质?(8分)
答: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2)根据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3)根据地层的重复和缺失;4)根据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5)根据擦痕、阶步和反阶步;6)根据构造透镜体和断层角砾岩;7)根据派生构造;8)根据生长正断层两盘的厚度;
9)根据平移断层收敛、分散作用和升降活动。

3、简述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

(7分)
答:威尔逊总结了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盆地的演化归纳为六个发展阶段,这六个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

(1分)
1)胚胎期,以东非裂谷带为代表;2)幼年期,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3)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
4)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5)终了期,以死海为代表;6)遗痕(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缝合线为代表。

4、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

(7分)
答:1)固体地球表层垂向上可分为坚刚岩石圈及塑性软流圈两部分;(1分)
2)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可分数量不多的几个刚性板块,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相对运动,地壳变形与板块相对运动有关,变形性质取决于板块边界类型;(3分)
3)板块在地球表层大规模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

全球范围内板块的新生与消亡是大致相互补偿的;(2分)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机制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1分)
四、读图题(共15分)
1、求闭合度(m)(2分);
2、标出节理的类型(3分);
3、画出平移断层的派生构造(2分);
4、节理有几期,标出第一期反映的主压应力方向(2分);
5、判断断层最大活动时期(2分);
6、求铅直、水平断距(m)(4分)。

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
第5题图第6题图
1、20m;
2、A—纵张节理,B—横张节理,C、D—斜节理;
3、略;
4、有2期,最大主压应力为第一期锐角平分线方向;
5、E12;
6、铅直地层断距:100m 水平地层断距:100m
五、分析题(共10分)
附图为凤凰山地质图,分析并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图内褶皱类型和形成时代;
2、分析断层F1、F2的性质,判断其形成时间。

3、分析经历了几次构造运动。

答:1、分析图内褶皱类型:倒转背斜,形成时代P-T2;直立向斜,形成时代K;
2、F1为纵向逆断层、F2为横向正断层,形成时间为P-T2;
3、6次
比例尺1:10000
7
8
9
1
比例尺1:00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