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书中,孟子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他独到的辩论技巧。
下面我将从孟子的辩论方法和技巧,及其在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寓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的比喻来为自己的主张提供依据。
例如,在《梁惠王上》中,孟子以山林中的树木为比喻,说明众人对梁惠王的恩德应如何回报。
这种运用寓言和比喻的辩证方法,不仅使得孟子的思想更直观、易于理解,也更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其次,孟子善于运用反问的辩证方式。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用反问的方式与对手进行辩论,从而揭示对方的谬误、引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梁惠王下》中,孟子问梁惠王:“王欲壹国而治之,若此其任也夫?”通过这种反问的方式,孟子逐步揭示梁惠王的误区,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这种反问的辩证方式,既能够凸显孟子的观点,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此外,孟子善于运用事实论证的辩论方式。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或者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断人的本性和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滕文公上》中,孟子通过讲述当时的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和稷下学宫的故事,向滕文公阐述统治者的责任与义务。
这种通过事实论证的辩证方式,既增加了论证的可信度,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孟子的观点。
最后,孟子善于运用对比和分析的辩证方法。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通过对比不同情况或者分析问题的不同方面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他会将非理想状态与理想状态进行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并最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离娄上》中,孟子通过分析亲情和义理二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回避术、转换术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
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
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
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
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作为学者,孟子对桓、文之事岂能不知,怎么能说臣未闻之呢?这显然是假话。
但是面对齐宣王出的难题,试想,倘若不说这假话,要么违心告之,要么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装不知,避而不谈,委婉拒绝,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聪明人也会听出其不愿谈此话题的弦外之音的。
如果说这一回避术还不值得特别称道的话,那么他一下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到“王道”,来了180度的急转弯,而且转得那么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则无疑令人颔首称道了。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是否应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孟子的思想?
正方观点,学习孟子的思想,应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进行。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人们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孟子的思想。
反方观点,学习孟子的思想,并不一定要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进行。
孟子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道德,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同样可以理解并应用他的思想。
辩论可能会让学生们陷入争论之中,而忽视了孟子思想的本质。
而且,辩论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只关注于表面的争论,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结论,学习孟子的思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阅读、讨论、思考和辩论等。
辩论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陷入争论之中,要注重对孟子思想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因此,学习孟子的思想,应该在多种方式的辅助下进行,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法。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孟子》中,他采用了多种技巧来进行辩论,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技巧进行探微分析。
首先,孟子经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阐述他的观点。
比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用“枯木逢春”的隐喻来比喻善政的力量。
他说,“其实道德皆在人心,当发之则不为木石枯槁之物矣。
”通过这个比喻,孟子向人们解释了善政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孟子擅长运用反问句来引发思考和讨论。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通过反问句来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他说,“将恭子何如?达巧者不可以为师也。
”通过这个反问句,孟子希望人们深思自己的品行是否具有谦恭之美,从而引发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孟子还常常运用事实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通过引用古代历史上的案例,如舜治理天下、商鞅变法等来说明他对于君王治理国家的理解。
通过这些历史案例,孟子向人们展示了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管理方法,并以此来支持他的观点。
总而言之,孟子在《孟子》中运用了多种论辩艺术技巧,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比喻和隐喻,他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并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反问句,他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使人们对于道德行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悖论和矛盾的论证方法,他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事实和案例,他能够通过历史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使人们对于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管理方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些论辩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孟子》成为了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5页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
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
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的要害,突出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倒对方的意见。
如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孟子的是“利”。
孟子是忌言利的,他要谈的是“仁义”。
于是,他劈头第一句就把梁惠王的话题打了回去,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就分析言利之弊,如王、大夫、士、庶人上下都言利,就会干出弑君篡位的坏事来,然后讲言仁义之善,言仁义能敬事君亲,因此何必日利。
这就归结到主旨。
中心思想十分突出。
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
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
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
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齐宣王的几次辩论,他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齐宣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想称霸诸侯。
他对孟子讲的那套施行“仁义”的主张根本不感兴趣,在和孟子谈论之中明确表示自己“好货”“好色”“好乐”“好勇”。
这都是同孟子喜言的“仁义”背道而驰的。
但孟子却能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施行仁义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
就拿“好乐”来说,在《庄暴见孟子章》中齐宣王起初听到孟子问他“好乐”这问题时,紧张得脸都变了,答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齐宣王只得承认他所喜爱的音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而不是古代的雅乐。
但孟子听后不去批评他,相反还肯定他:“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轲(前390—前305),人称“亚圣”,是孔子孙孔伋的学生,人们尊称他为圣人,不敢以“辩士”语之;实际上他善于言辩,善于论战。
下面店铺整理了孟子的辩论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取譬喻理,以理服人齐宣王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动词,做天下王)矣?”孟子一开始就把问题引到行政爱民上来,回答说:“保民而王,莫只能御也(莫有谁抵御得了)。
”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曰:“可。
”齐宣王问:“何由知吾可也?”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抓住发生在齐宣王自身上的一个故事,把问题引导到说明齐宣王仁德之心可以“保民”上来。
孟子说:“我听到胡龁(hé)说,王坐于堂上,有人牵一头牛从堂下经过,王看见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把它牵去杀了用血祭钟。
王说:“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这种害怕战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就走向死地。
”牵牛的人说:“那么,祭钟的事不是废了吗?”王说:“怎么废了呢?用一只羊来替换嘛!”不知国王有这件事没有?齐宣王说:“有这件事。
”孟子说:老百姓都说国王吝啬财物,用羊换牛,以小易大。
我本知道国王见到牛怕死的样子,没有见到羊怕死的样子。
不过,国王有这种怜悯之心,就足够统一天下了。
齐宣王又问:这种怜悯之心合乎统一天下,是什么缘故呢?]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绕了一个弯子,说明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就有了仁德之心。
有了仁德之心而不行仁政,是他不肯去做,而不是他不能做。
接着用了一个比喻反问齐宣王说:“有(人)復(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一钧三十斤),而不是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秋天鸟毛)之末(尖端),而不见舆薪(一车柴),则王许(听信)之乎?”齐宣王曰:“否。
”孟子通过上述取譬喻理,以理说明齐宣王不行行政是他自己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不能作。
因而他结论是:“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在学习孟子思想时,是更重要的去理解其道德观念,还是去探究其政治哲学?
正方观点:
1.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到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学习孟子思想时,首先应该理解他的道德观念,因为这是他思想的核心。
2. 孟子强调“仁”和“义”,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孟子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天命”等政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源于他的道德思想。
反方观点:
1. 孟子的政治哲学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比道德观念更具有现
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治问题是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因此学习孟子的政治哲学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2. 孟子的政治思想包括了对君主政治、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3. 孟子的政治哲学也包含了对于权力和统治者的批判,这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政治体制的合理性和改革方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结论:
在学习孟子思想时,理解其道德观念和政治哲学都是重要的。
道德观念是其思想的核心,而政治哲学则是其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因此,学习孟子思想应该全面理解其道德观念和政治哲学,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孟子的雄辩是怎样炼成的

孟子的雄辩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董彦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09期《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就是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体现出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论辩艺术。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孟子的雄辩是如何炼成的。
一、深厚的德治思想铸造论辩的根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在当时具有非常了不起的积极意义。
可以说这正是孟子论辩的精神基础。
张志岳说:“孟子散文的气势固然与他善于辩论和善于运用比喻、驱使语气有密切的关联,但更重要的与他的仁政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哪个国家为臣民。
而—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该国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
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当然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梁惠王标榜自己尽心于国的表现是赈灾救民。
所以孟子面对梁惠王的谎言谬论,不得不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赈灾救民是他的最起码的职责。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以民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艘其乐其所为,这才是为政的大道。
二、坚定的人生信条打磨论辩的锋芒孟子在辩论中陈述事理,是非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一、诡辩说到雄辩滔滔,很多人都会羡慕,但是不要忘记,有时候雄辩它可能变成诡辩。
说到诡辩,在西方有些代表人物,在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在苏格拉底之前叫做巴曼尼德斯,他主张宇宙万物都没有变化,所有变化都是假的。
他的学生跟别人辩论就很辛苦了,因为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学生就要说你看算错了,变化都是假的、不可能的。
他说一个操场很大,你如果要跑的话,从这一头永远跑不到那一头。
为什么?因为你要跑过操场,首先必须跑过它的一半,你要跑到一半必须在一半跟你这个地方还有一半,那么一半还有一半,慢慢分吧。
比如,给你一个木棍一尺长,你每天砍一半,你永远砍不完。
我们都知道你砍到一个月之后根本就找不到有地方可以砍。
但是他会说,只要有木头你永远砍不完。
就好象说,一粒沙掉地上有没有声音?你说当然没声音了,一粒沙掉地上怎么会有声音呢。
但是一堆沙掉地上就“砰”的一声。
好,来了,如果一堆沙掉地上有声音的话,每一粒沙掉在地上都有声音,这也有道理,要不然你就必须说从第几粒沙开始才有声音,这不合逻辑,所以像这样种叫做西方的诡辩。
我们中国也有,古代时候的名家,就是名字的“名”,惠施、公孙龙都是里面的代表人物。
像惠施就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第一。
他喜欢辩论,比如他说蛋里面有毛。
我今天早上才吃了荷包蛋,当然是没有毛。
他就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的话,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这也对。
他说乌龟比蛇还长。
你说不会吧,乌龟这么小,蛇那么长。
他说,我说大乌龟跟小蛇。
这也对。
他话不讲清楚。
他说白狗是黑的,你说这个太过分了,白狗怎么是黑的呢?他说白狗的眼珠是黑的。
这也对。
这种叫诡辩。
二、雄辩技巧:引经据典我们今天谈的孟子不是诡辩,是堂堂正正的辩论。
第一个就是要书念的好,像《诗经》、《书经》、《易经》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经典,孟子都非常的娴熟。
譬如在《孟子》书里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只有的三万多字,里面引述《诗经》跟《书经》的部分就超过60次,很多。
所以他跟这些国君对话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引述《诗经》、引述《尚书》里面的,因为这样讲才有公信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说话喜欢引用权威,你如果讲一句话不说谁说的,别人你会以为是你说的,那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爱因斯坦总结的成功三个因素:第一个努力工作;第二个休闲娱乐;第三点比较特别,闭上嘴巴,他意思是你少说话。
少说话之后你才有时间去做研究,少说话你才能够说出正确的话。
一个人要成功,有时候就败在说话不够用心、不够细心,说错话了到最后反而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我说爱因斯坦说这叫做引述权威。
其实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之外别的话不见得可信,因为他是物理专家、科学家,他如果谈别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接受,接受的话就叫做盲目去滥用权威了。
而孟子所引述的《诗经》、《书经》是正当的权威,因为古代中国人都念,连国君、统治者也要念《诗经》、《书经》。
而孟子念到好到什么程度呢?他随时可以背下来。
你不能说跟梁惠王谈话,跟齐宣王谈话,在朝廷之上庄严肃穆的地方,我跟你讲话的时候说慢一点我翻一下《诗经》。
那不行,你翻书的时候别人说你可以下朝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他都要背下来。
背下来比较容易,怎么样去用很困难。
西方谈到这种人的记忆力有一种鸟巢理论。
这是谁说的呢。
柏拉图也提过,我应该说是鸟笼理论吧。
他说你念书的时候就好像抓到许多鸟关在笼子里面,用的时候就要抓一只鸟出来,要抓对,很多时候你会抓错。
我书念的很多,记得很多东西,但是用的时候,每次都用错,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念书没有消化、没有了解、也用不出来,等于是说你念书白念了。
而我们的孟子每一次谈任何问题,他引出来的《诗经》、《书经》都恰到好处。
当然这些我现在不再去引了,一引的话各位就会发现都是周文王、周武王、商汤这些伟大的古代帝王,因为《诗经》、《书经》里面歌颂他们的地方特别多。
【故事1】梁惠王请孟子参观他的园林,说你看到没有这里面多么漂亮,白鸟还有鹿,看起来真是美,还有鱼,多么好的一个风景。
梁惠王就很得意,他说你们这些贤者,贤者就包括贤能、贤良、贤明,反正你就是比较卓越。
他说像你们孟子这样的贤者也会欣赏园林吗?他意思就是说,你看我当一个国君有这些园林,有鸟兽、草木这种享受,你们应该很羡慕吧,他是这个意思。
孟子怎么说?孟子说,一个人真正当到贤者的时候他才能够欣赏,你如果不是贤者,你欣赏到最后还是担心老百姓起来抗议。
他其实就是引用的周文王。
他说周文王要去盖园林的时候老百姓自动来盖,因为老百姓把周文王当做父母亲,我的父母亲要盖一座花园,我做子女的拼命地赶工,他还叫老百姓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急。
老百姓非急不可,立刻把它盖好,希望我们的周文王可以好好地享受。
为什么?因为周文王享受的时候是开放的园林,老百姓也可以来享受,等于是大家的东西。
他就引用《诗经》里面的这段话,提醒梁惠王说你不要以为这园林很美,而且你一个人享受这是偏差的观念,应该与民同享。
这是孟子的一种方法,他引用古代《诗经》立刻念出来。
梁惠王一听,古人这么写,并且周文王、周武王是统一天下整个周朝的,你梁惠王只是一个诸侯,等于是在战国时代在争雄,你当然希望能统一天下。
那你怎么办呢?就用仁政。
他反正就设法让你往这个方向去想。
所以他这种口才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又了解人情世故。
怎么样了解人情世故呢?他跟梁惠王见面谈了好几次。
有一次梁惠王就抱怨,他说我对老百姓很好,但是老百姓好像对我不怎么好,我们老百姓没有增加,别国老百姓也没有减少。
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地治理并没有好的效果呢?孟子怎么说。
因为这个时候你分析各种资料都很难客观,毕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很好。
孟子说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个比喻。
来了,我做比喻。
因为你直接分析问题,那需要搜集很多资讯,不见得可以很完整、很客观,那他就讲个比喻。
所谓战鼓咚咚响起,两军开始交战,一边一看形势不对,一个人立刻把盔甲兵器丢掉向后逃,逃到五十步停下来,然后看到另外一个人逃100步才停下来。
这个人就笑他怎么怎么没有用,向后跑了100步。
孟子说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大王说,不行,你跑了50步也是跑,你不能说我向后逃只逃了50步就要笑别人逃了100步,这怎么可以呢?孟子就接着说了,大王你就是那个跑50步的,你不要笑别人跑100步,你做的也不够好,都是向后撤而没有向前。
做什么呢?推行仁政。
用这种方法表达出来之后,梁惠王一定觉得有点惭愧,因为孟子也没骂你,他只说你自己想吧,他心里面就会有警惕了。
【故事2】梁惠王还是想请教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
孟子就说了,他说杀人用木棍杀人跟用兵器杀人,是不是一样?一样啊,都把人杀了,你用木棍是杀,用兵器也是杀。
孟子再问,用兵器杀人跟用政策杀人是不是一样?梁惠王说这也一样。
什么叫政策呢?苛捐杂税。
我收很高的税,让你老百姓活不下去;我用很重的刑法,你犯了小罪我就判你死刑,这个不是跟你用刀子杀人一样吗?梁惠王也说一样。
为什么?他让你自己去思考你的问题何在,这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辩论的一种特色。
然后接着他就说,像你大王这样子叫做“率兽食人”,我们上次提过这个词在《孟子》里面出现好几次,带着野兽来吃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王的厨房里面有肥肉,马厩里面有肥马,这些猪跟马都吃了很多粮食,以至于老百姓没东西吃,这就好像带着野兽吃人一样的情况。
梁惠王一听就不敢说话了。
这种雄辩的技巧就是说能够有丰富的学识,你不能老用《诗经》、《书经》,你老用《诗经》、《书经》的话,别人会说你在掉书袋,你怎么不能够了解我现在的情况呢?梁惠王的儿子叫梁襄王。
梁襄王很年轻,上次我们谈过,“枉自不是仁君”(同音),就是他。
但是孟子话还没讲完,孟子后面就说了,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国君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接着讲一段比喻,要让这位比较年轻的领导可以了解。
他说到七八月的时候发生了像旱灾一样的情况,大家都希望下雨,这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了云彩,开始下起雨来,所有的禾苗、我们种的五谷都立刻长的很好。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及时雨。
现在各国都是压迫百姓,你现在如果说照顾百姓的话,就跟旱灾的时候下雨一样,老百姓当是“大旱之望云霓”,在大的旱灾里面希望天边出现云彩可以下雨。
你看他用这么简单生动的比喻提醒梁襄王说,如果你推行仁政,老百姓盼望你就跟旱灾希望下雨一样。
谁能挡的住你呢?你当然可以统一天下了。
所以他就顺着你的心愿用现实的一种例子来说明。
孟子使用比喻就地取材的技巧可以说是第一流的。
譬如,我们在谈到孟子跟很多当事人来往,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故事3】孟子在齐国待了很长的时间,齐国有一位学者很有名,叫做陈仲子。
这个人的故事,我大概说一下。
陈仲子这个人很有操守,他们陈家在齐国是大户,他的哥哥就继承了祖先的官位,有固定的俸禄。
他不要,他认为这是不义之财,他就过着很穷困的生活,穷到什么程度呢?饿到昏过去了。
在《孟子》里面就记载,说陈仲子饿得昏过去了,悠然醒来,看到一个枣子已经被金龟子吃了一半,就把那剩下半个枣子拿在口中咬了三口吞下去,眼睛才挣开来。
我们听了就觉得真可怜,饿到这种程度。
这么一个有操守的人,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后来他有时候要回去看妈妈,妈妈跟哥哥同住,因为哥哥有钱。
哥哥也知道这个弟弟很讨厌他,总觉得哥哥操守不好,拿国家的俸禄、不义之财,没做事就那这种薪水,不太好。
结果他来看母亲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
有人送礼给他哥哥,送一只鹅。
送一只鹅给他哥哥的时候,他就说干吗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呢?呃呃叫,鹅反正叫的声音古时候怎么形容都可以了。
意思就是说,你干吗接受别人送礼呢,你不够廉洁。
他就是要主张操守要很廉洁。
他哥哥做大官,有别人送礼,他只好接受了。
他哥哥也任他去讲,反正这个弟弟他哥哥认为毛病很多了,兄弟也不太说话。
隔了几天,妈妈就把这只鹅杀了,让他好好吃一顿。
他吃了一半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他哥哥说你在吃什么?你吃这个东西就是呃呃叫的东西,他立刻去外面把那个吐掉。
你看这么廉洁的人。
事实上,你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过分了。
孟子怎么批评他呢?他说,在齐国的念书人里面,陈仲子可以算是巨擘,巨擘就是大拇指,我们现在还在用,某某方面的巨擘大拇指,像这样种词用起来都很生动。
但是他的操守一般人做不到,你要学会陈仲子只有一个办法变成像蚯蚓一样。
各位都知道蚯蚓吧,蚯蚓在地底下就吃泥土,上来之后就喝点泉水,蚯蚓不需要工作,靠大自然就可以活命。
孟子作为一个儒家的学者,他对于礼仪是特别重视的。
我们都知道礼仪是需要花钱的,所以在《论语》里面有好几次提到,你如果太奢侈还不如节俭算了。
因为礼仪要花钱,花钱有时候会让人分心,那还不如你稍微节俭一点算了。
所以孔子会说什么,“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有钱之后就要喜欢礼仪、礼节、礼貌,就是要花钱、要有排场、要有规格的,所以儒家讲究这些规格。
像孟子出门要有几辆马车、多少学生跟着,到了别的国家跟别人见面别人要怎么样尊重他,这是儒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