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合集下载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 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 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 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 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 党军;以局部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 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发明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 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 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 役前夜。
(三)补写导语
今年3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 方法购买了一台“挑战者号”型时空穿梭机。时空穿梭机又名娱 乐仿真模拟器,是仿真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三维立体 图像、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和高度仿真运动,使人惊心动魄,会 产生超越时空的感觉。这台时空穿梭机开始营业以来,三个月的 营业收入就达到40万元人民币,其中仅五一节一天的收入就超过 了公园300条游船的总收入。在近两年来许多公园经济效益不景 气的情况下,明湖公园这台时空穿梭机所带来的如此大的收益, 使全国职工倍受鼓舞。据说,娱乐仿真模拟器已经成了国外许多 公园、游乐园的换代的标志性设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海洋 公园,仿真模拟器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或加大 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作文选》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解放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出自《东北日报》。

2:《芦花荡》选自《孙梨文集》。

作者孙梨,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

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茅盾译。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程曾厚译。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文学翻译家。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

; / 幼儿园家具
ekn927ach
忽然,他大叫起来:“有了„„我做你的腿!”傻子凑过来,把拐杖恨恨地扔到一边,双手搀起我。 “苏院长,我可以帮着你做„„”他搀扶着我的身子让我做起动作来。伸臂曲臂、上仰摇头、扩胸弯腰„„在他的帮助下, 我重复地做着„„ “好了好了„„苏院长能站起来了„„”傻子拍着手在我面前欢呼起来。我失去了平衡慢慢地向一旁倒下,傻子慌乱地跑过 来,我的整个身子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 当我挣扎着爬起来的时候,傻子已是大汗淋漓了„„不出我的预料,当天晚上傻子果真病了。高烧到了40℃,满嘴里说着胡话: “坏了坏了„„歪了歪了„„快跑快跑„„嘿嘿嘿嘿„„” “傻子——傻子——”我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肖燕立即拨通了已院的电话,救护车很快就来了。 我跟傻子去了已院„„三哥仔细地检查了傻子的病情后对我说:“是劳累过度引起的风寒,没有大碍,打几天点滴就好了。” 我的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迫切地对三哥说:“让他多住几天,好好待他,傻子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自从傻子进了已院,我的锻炼就没有停歇过。早晨迎接太阳,傍晚披着霞光,在老人们的陪伴下自由自在的运动着。一开始, 我借助着树干、树枝的支撑活动着自己的上肢和腰部,后来,渐渐地也能蹲马步了。 晚上,在睡觉之前,肖燕不厌其烦地给我按摩。有一次,她一边给我按摩一边问我:“苏林,说句心里话,如果有那么一天, 你的腿真的康复了,你还继续开你的养老院吗?” “你说呢?”我反问道。 “人们常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从你的腿残疾以来,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靠我一个人支撑着, 你随便说说,我就干大半天甚至一两天也干不完。我不是抱怨,你想过没有?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和 体力干这么多的活?”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直接跟我摊牌了,“俗话说:跟了当官的当娘子,跟了杀猪的翻肠子。我倒好自己 杀猪自己翻肠子„„” 我愕然了,我知道她说的话都是真的! “苏林,见好就收吧,我们已经尽力了„„到时候等把我也累垮了,咱这个家我看你 咋办„„”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养老院刚刚有点起色,我就把它交给他人管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 “肖燕,就说我的腿吧,现在刚开始有点好转,咱就放弃了,不治了,你想我这一辈子还有站起来的希望吗?” “苏林,你怎么这么固执,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好了好了,我不跟你争,你说的事等过了年我再想想法。” 妻子不再说话,低着头默默地给我按摩着。我反而觉得有点不对劲儿,禁不住问她,“怎么不说话了呢?” “你不让别人跟你争谁还敢说话?你以为你是谁?倒霉蛋!”说着,她故意地把我的小腿拧了一下。 “你看,我说你小心眼儿,你还不承认。这么点小事儿,你就报复起来„„” “谁报复你了?好心不得好报„„” “这次你说假话了吧,明明把我的腿拧得好疼„„你还不承认。” “你说什么?你的腿疼?„„难道你的腿有知觉了不成?” 肖燕惊奇地问。 我用手指捏了捏那残疾的腿,生疼生疼的。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新闻的内容。
思 考 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 中第三组语句思考:课 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 一句好在哪里?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 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 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 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锐不可当.()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3、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报纸、电视、电脑……)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二)研读新闻。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三)品读新闻。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5、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试试从文中找出其它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四)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自学提纲:
6、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7、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8、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9、品读,品味新闻语言。

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10、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三、课后提升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