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优秀PPT—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
神 沉奇郁《异顿采梦挫、游:瑰天沉丽姥郁动吟指人诗留的歌别意内》境容与。深《广登,高意》境都雄属浑于,登感临情高深沉地;的顿抒挫怀,之主作要。指诗
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内容有
关李,诗顿留挫别则述与情作,品借的述节梦奏于、别表现友技之巧际有,关写。遭谗去京、意欲访道求仙的愤懑。 杜诗则写登高所见江上秋色,抒写了晚年到处漂泊、艰难潦倒的处境和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江村》、《登岳阳楼》
【学习任务二】比照研读,赏诗风特色
前人总结两位诗人的风格离不开“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这样的诗 风具体有哪些体现?看似迥异的风格为什么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在理 豪解放诗飘意逸的:基浓础烈上的,富各于组自进我行表讨现论的交主流观。抒情色彩,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
里气势的感情的表达;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
【学习任务一】观图识人,鉴诗人才性
1.观图识人,知人论世:判断下面图中哪位是诗仙?哪位是诗圣?
郭沫若先生曾著有《李 白与杜甫》一书,书的封面 就是此图,不仅简单勾勒, 连五官也省了,可是两位诗 人的姿态毅然为我们给出了 答案,李白昂首云天、傲视 八极,而杜甫则立足大地、 直面眼前。
2.文如其人,涵泳唱叹:评判下面两首诗的作者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
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
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①
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②
折腰③事权贵④ ,使我不得
开心颜⑤ !
直抒胸臆
【译文】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 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 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 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 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 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 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 兴兴地过日子!
离开长安后,李白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 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 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 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 东鲁诸公时所作 。
古代乐府诗体裁的一种,“吟”“引”重在 吟咏情性,多含悲愁慨叹之意,如《梦游天 姥吟留别》《李凭箜篌引》
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
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用了哪些手法 呢?为何要这么写?(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
东南方倾倒一样。
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用了哪些手法 呢?为何要这么写?(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读课文并尝试概括诗歌的脉络。
梦前——梦境——梦后
1、入梦的原因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新教材第三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优质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优质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5.如何正确利用好互联网,让它更加方 便 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和幸福指数,这是人们必须冷静思考、慎 重对待 的问题 。

6.在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人们 逢节必过,过节必吃。大快朵颐之后, 很少有 人在意 节日的 内涵。 我不禁 大声疾 呼:批 判地继 承传统 风俗习 惯,让 我们自 身变得 更有品 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 去不返 ,可是 他们却 给后人 留下了 耐人寻 味的故 事,让 后人代 代咀嚼 和品味 ,一个 个故事 凝成了 厚重隽 永的华 夏文化 ,哺育 着后人 。

2. 项羽不 屑小计 谋是真 诚的, 他梦想 用他所 崇尚的 武力去 解决一 切问题 ,最终 ,项羽 用性格 的笔为 世人书 写下了 只属于 他的人 生篇章 ,算是 一种对 自己的 薄奠。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59张PPT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观点2:描写的梦境是阴森恐怖的。 从诗歌描写的梦中景物本身来看,如果这“神仙世界”真是诗人“追
求”“向往”的理想乐土,那么,诗人选景取物理应是美好而绚丽的。然 而,呈现在面前的竟也有许多阴森恐怖的景象:野兽咆哮,岩泉震荡;深 林战栗,层巅震惊;电闪雷鸣,天崩地陷……令诗人不胜惊惧与恐慌。诗 人遣词写景,由晨至暮,由晴入雨,由绚烂美丽转为阴森恐怖,实际上正 是写自己欣喜入朝,然朝中多谗佞,仕途艰险……即一种由欣喜到悲观, 由希望变失望,进而化为愤激的感情生活历程。景物与诗人自身的经历相 吻合,故所写梦境是阴森恐怖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答案:D 解析:诗中有“逃避现实”的思想,但在逃避中也体现了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蔑视 权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反抗思想。
深入探究
1.诵读全诗,想象诗中神奇瑰丽的诗境,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开篇,天姥山云霞明灭,山势超过五岳,天台山 也为之拜倒,其雄姿令人向往。进入梦境后,湖月、渌水、海日、天鸡、 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等景物变化多端。之后“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 兮鸾回车”的仙人从天而降,一幅仙界景象展现眼前。诗人借由梦境,展 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海日升空、天鸡高唱、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景象, 各种意象的跳跃渲染出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2.《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将叙事、 写景、抒情融合成诗的?
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 终。第一段用对比、夸张、衬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为梦 游的缘起。第二段开头两句与结尾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境,又由梦境回到现实的连 接点。中间部分集中渲染梦境,又可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是写山景,诗人从时 间、方位、感觉等方面绘声绘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则是 写仙境,从“列缺霹雳”起,景色大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和云中 神仙即刻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段写梦境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题。

2024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鸟 倦了可以归林
③ 漂泊的诗人却因战乱而远离 家乡,有家难回,让人感慨万端
落木 纷纷落下
④ 与漂泊的境遇相似,更添一层 羁旅、乡愁的悲凉之情
长江 江水流逝
⑤ 人生已去大半,而自己还未完 成抱负的悲叹
3.《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 句,试分阔,融视觉、听觉于同一画 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 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 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 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沉郁悲凉的对句, 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精读课文•细揣摩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及意境 任务导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吴衡照在 《莲子居词话》中也说过:“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 婉流美之致。”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本课三首诗中,借景 抒情的例子很多,要注意赏析。
1.请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哪几幅画 面,每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体会诗作的主要意境,感受诗人 的情感。
(3)明年秋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4)因为长句 古义: 因此创作。 今义: 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5)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 突然冲出。 今义: 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6)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年纪大了。 今义: 排行第一的人。 (7)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以前。 今义: 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实际 上就是格律诗以外的所有自由体诗,包括乐府诗的总称。除 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 和七言、杂言等。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 随意变化。

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8《梦游天姥吟留别》PPT精品课件34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8《梦游天姥吟留别》PPT精品课件34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8《梦游天姥吟留别》PPT课件34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8《梦游天姥吟留别》PPT课件34张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 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 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在梦前、 梦中两段,读时看一看在这两段中写了 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
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 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 仙。
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李 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喜交友。
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8《梦游天姥吟留别》PPT课件34张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 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 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 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 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 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 (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 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 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 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 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 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教学课件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教学课件

(4)仙人登场:列缺、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 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 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 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 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以彩霞作为 美丽的衣裳,把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 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驾车的是妩媚的鸾鸟。 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 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2)山之日景: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 年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 山径攀登。在半山腰上只见海日升空,只听天鸡高唱。
(3)山之夜景: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 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 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 下雨,白茫茫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 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加点字 .溪
shàn
谢公屐.

忽已暝. mínɡ
水澹.澹
dàn
加点字 訇.然中开 霓.为衣兮 鸾.回车 魂悸. 渚.清沙白 繁霜鬓.
读音 hōng ní luán jì zhǔ bìn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 ) (2)天姥连天向天横.( 遮蔽 ) (3)仙之人兮列.如麻( 排列 )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侍奉 ) (5)列.缺.霹雳( 闪电 ) (6)风急.天高猿啸哀( 迅疾 )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此时杜甫已 55岁,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正值节 日,诗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百感交集,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 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后,诗人病逝于湘江中的一 条船上。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

后人评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 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 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 (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 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 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 姥山别东鲁诸公》。
创作背景
1.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 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 向玄宗推 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 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 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 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 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
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找
出这一段中诗人描写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
样的梦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诵读《登高》,找出前两联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想象一下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近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 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作 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律诗特点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 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 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乾元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Leabharlann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三 第八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