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熄风药

合集下载

中药-20平肝熄风药

中药-20平肝熄风药

中药学——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一、概述【性能特点】皆入肝经。

多为介类、虫类等动物药及矿石类药。

【功效】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主要功效。

部分药物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祛风通络之功。

【适应证】主要用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证。

部分药物又可用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斜、痹痛等证。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二、平抑肝阳药【性能特点】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

【功效】具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之功效。

【适应证】肝阳上亢证。

亦用治肝阳化风痉挛抽搐及肝阳上扰烦躁不眠者,当分别配伍息风止痉药与安神药。

石决明【药性】咸,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3.胃酸过多之胃脘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3~15g;应打碎先煎。

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珍珠母【药性】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燥湿收敛。

【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3.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4.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

【用法用量】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

或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牡蛎【药性】咸,微寒。

归肝、胆、肾经。

【功效】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应用】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

4.滑脱诸证。

5.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

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鉴别用药龙骨和牡蛎共同功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同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

不同功效:龙骨外用又可收湿、敛疮、生肌,常用治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平肝熄风药

平肝熄风药

2、有降压作用,并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其 平肝潜阳的功效,似与降压、镇静、镇痛等综合作 用有关。 3、解热、镇痛作用。

★ ★牡 蛎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长 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 江牡蛎等的贝壳。分布 于沿海地区。 炮制:生用。 饮片:饮片均已打碎成 不规则块状,且多为统 装货,以厚实、壳面无 附着物、内面光洁者为 佳。

药材: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野生者 多肥而圆,家种者多瘦而长。长3~15cm、宽 2~6cm、厚1~3 cm。去净粗皮,表面黄白色或淡黄 棕色,具纵皱纹及多轮横环纹。一端有红棕色干枯 芽苞,习称“鹦哥嘴”;或残留茎基,故又习称 “红小辫”。另一端有凹入的脐形疤痕,习称“肚 脐眼”。质坚实,不易折断。 饮片:饮片多为纵切薄片,断面略平坦,角质状, 半透明,牙白色或棕黄色,间有空心。嚼之发脆, 有黏性,气特异,味甘、微辛。以片大、肉肥壮、 色黄白、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3、兼有神志症状者:安神药 4、兼有窍闭神昏:开窍药 5、阴亏血虚之肝风内动:补养阴血药 6、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清热药 7、脾虚慢惊:补气健脾药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寒凉居多,但也有偏于温燥的,应区别应 用。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阴亏血少者,忌 用温燥之品。 六、现代研究 1、镇静、抗惊厥作用:能制止实验性癫痫的发 生,可使实验动物自主活动减少,并能增强中枢抑 制制剂的作用。

【性味归经】咸、涩,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 (1)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镇肝熄风汤)。 (2)热病伤阴、虚风内动之四肢抽搐。 2、软坚散结: (1)瘰疠、痰核等。 (2)癥瘕积聚。现用于肝脾肿大。 3、收敛固涩:各种滑脱证。

平肝熄风药

平肝熄风药

平肝熄风药此类药物多为咸寒之品,主入厥阴肝经,有平肝潜阳、缓和或制止肝阳上亢,及熄风止痉、制止或缓解痉挛抽搐的作用。

部分药兼有清泄肝火和明目退翳的作用。

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平肝熄风药主要分为平肝潜阳药和熄风止痉药两类。

1、平肝潜阳药。

主要用于肝阴不足,阴不维阳、肝阳亢逆于上所致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烦躁不安,以及惊悸癫狂等症。

常用药有: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山羊角、紫贝齿、刺蒺藜、罗布麻、决明子、穭豆衣等。

2、熄风止痉药。

主治温热病的高热神昏、惊风抽搐、热极生风,或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或风阳夹痰、风痰上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的癫痫惊狂,或口眼歪斜的面瘫中风,或风毒内袭、外风引动内风的角弓反张、挛急抽搐的破伤风症,以及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等证。

常用药有:羚羊角、钩藤、天麻、珍珠、玳瑁、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马宝、蛇蜕、壁虎等。

此外,部分药物兼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翳膜障睛、视物不清等症。

配伍用药:平肝熄风药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配伍用药。

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当配滋补肝阴药;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当配滋补肾阴之品,以滋水涵木。

惊风抽搐之证,属热极生风,当配清热泄火药;因肝血不足、血不濡筋的虚风内动,当配养血柔筋之品;如系脾虚慢惊,当配健脾药;风痰上扰而致惊痫者,当配化痰开窍药;面部中风而口眼歪斜者,当配化痰通络药;对破伤风角弓反张者,除重用熄风止痉药外,还当配疏散外风、化痰镇静之品;对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应视其病因的不同和病程的长短以及正气的虚实,配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之品。

注意事项:此类药中的动物甲壳、金石矿物药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在煎药时应打碎先煎。

有些虫类药物有毒,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中毒。

孕妇也应忌用或慎用。

药性寒凉的熄风药,不宜于脾虚慢惊者使用;药性温燥的熄风药,阴亏血虚者当慎用。

现代研究:平肝熄风药中的平肝潜阳药,大多数有镇静、降压、利尿作用。

中药师培训资料----平肝熄风药、开窍药

中药师培训资料----平肝熄风药、开窍药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肝经。 [功 效] 平抑肝阳,疏肝解郁,明日祛风,止痒 [主 治] 1.头痛眩晕 2.用于 ①胸胁疼痛②乳汁不通用于目赤多泪 3.风 疹瘙痒 羚 羊 角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心经。 [功 效] 熄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 治] 1、惊风癫痫,手足抽搐 2、头痛眩晕 3、 目赤肿痛 4.热毒发 斑 钩 藤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 效] 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主 治] 1、惊风抽搐 2、头痛眩晕 地 龙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功 效] 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 [主 治] 1、壮热惊风,手足抽搐 2、肺热喘咳 3、用于①关节痹痛②半 身不遂 4、热结尿闭 僵 蚕 [性味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经。 [功 效] 熄风止痉,祛风止痛,祛风止痒,化痰散结, [主 治] 1、惊风抽搐,口眼歪斜 2、用于①头痛耳赤②咽喉肿痛 3、风 疹瘙痒 4、瘰疬痰核 全 蝎 [性味归经] 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 效]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 治] 1、急慢惊风,口眼歪斜,破伤风 2、 疮疡肿痛,瘰疬结核 3、 偏正头痛,风湿痹痛 蜈 蚣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 效]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 治] 1、急慢惊风,破伤风 2、疮疡肿痛 3、偏正头瘫,风湿痹痛
平 肝 熄 风 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潜降肝阳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均称平肝息风药。 分类:平肝息风药主要包括息风止痉与平肝潜阳两类药。 性能功效: 1、息风止痉药:平肝息风止痉,缓和或制止痉厥抽搐为主要作用。 故适用于阴虚阳亢,肝阳无制,亢而化风或阳热极盛,燔灼肝经,热极生风 和阴血虚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风阳夹痰,风痰上扰。癫痫惊狂以及风毒内 袭,外风引动内风的破伤风症所引起的肢体振颤,痉挛抽搐等症。其中部分药还 兼有平肝潜阳或清泄肝火等作用,还可用治肝阳眩晕,肝火目赤等症。 2、平肝潜阳药以潜阳镇静,缓合和制止肝阳上亢为主要作用。 故适用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亢逆于上所致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 赤,烦躁而怒等症.其中部分药物或兼有清泄肝火,镇心安神的作用,与息风止 痉药同用可治肝阳化风症, 或热极生风症, 与安神同用, 治肝阳上亢, 烦躁不眠。 配伍: 使用平肝息风药, 当根据病因, 选择配伍: 如肝阳化风者配平肝潜阳药同用, 热极生风者配清热泄火药同用,阴血亏虚生风者配滋阴养血药同用,风阳夹痰者 配豁痰开窍药同角,破伤风痉厥者当配疏散外风药同用。肝阳上亢者多配滋阴养 血药同用,养阴以配阳,使阴充阳自潜。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能各有不同,应区别使用。如药性寒凉者,不宜用于脾虚慢惊无 热者,药性温燥者,对阴亏血虚之症.又当慎用. 石 决 明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经。 [功 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 治] 1、头晕目眩 2、目赤翳障,视物昏糊 天 麻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肝经。 [功 效] 熄风止痉,平抑肝阳 [主 治] 1、用于①惊风抽搐②用于头痛眩晕 2、风湿痹痛 牡 蛎 [性味归经] 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 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主 治] 1.头晕目眩,肝风抽搐 2.瘰疬 痰核 3.自汗,盗汗,遗精,崩 漏,带下。 珍 珠 母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心经 [功 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日 [主 治] 1. 用于①头痛眩晕②烦躁失眠 2. 用于①肝虚目昏②肝热 目赤 代 赭 石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心经。 [功 效]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主 治] 1、头痛眩晕 2、呃逆呕吐,气逆喘息 3、吐血,衄血,崩漏 刺 蒺 藜

平肝熄风药 - Singapor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平肝熄风药 - Singapor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刺蒺藜
辛,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平肝----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解郁(疏肝)----肝郁胁痛,胸胀 3.明目----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 4.止痒----风疹瘙痒,白癜风
用法用量:
煎服,6---10克。 孕妇慎用。
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 罗布麻叶----平肝安神,清热利水
1.重镇安神----惊悸失眠(桂甘龙牡汤) 2.潜阳补阴----肝阳上亢,眩晕耳鸣(镇肝息风 汤) 3.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癥瘕痞块 4.收敛固涩----滑脱证(+龙骨) 5.制酸止痛----胃痛吞酸
用法用量:
煎服,9---30克,打碎先煎。 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宜煅用,其他生用。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一.定义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 息风药。
二.性味归经:
多入肝经,多为介类,动物类,矿石类药物, 质地沉重,药性沉降。
三.功效分类:
1.平抑肝阳药(平肝潜阳)
质地重,药性寒凉,多为介类,矿石类药物,治疗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证。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咸,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为平肝凉肝之要药,治疗肝肾阴 虚,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白芍,生地..) 2.清肝明目----目赤翳障,视物昏花(虚实之分) 3.煅用收敛止血,制酸----疮疡,胃酸,外伤出 血
用法用量:
煎服,6—20克,打碎先煎。 研末外敷可止血,水飞粉末可点眼。 本品咸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 慎用。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第十九单元 中药学 平肝熄风药

第十九单元  中药学 平肝熄风药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一、概念: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二、药性特点:入肝经,多虫药、贝壳药、矿物药。

三、主治:肝阳上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

1.平抑肝阳药药性多偏寒凉。

因多为介类贝壳或矿石入药,而有质重沉降之特征,介类平肝潜阳药多具咸味,植物类、矿石类平肝潜阳药多具苦味,归经均以入肝经为主。

平肝潜阳药主要适用于(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2)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头昏头痛;(3)虚阳上扰烦躁不眠等证。

2.息风止痉药药性多偏寒凉,作用较强的息风止痉药多具辛味和咸味;作用较和缓的息风止痉药多具甘味,各药均以入肝经为主。

息风止痉药适应于:(1)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肝风内动病证;(2)破伤风、癫痫及惊风抽搐病证。

某些息风止痉药兼具平抑肝阳作用,可用治肝阳眩晕,肝火上攻之目赤、头痛,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麻木不遂、痉挛抽搐等证。

12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咸,寒。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

清肝明目——长于治肝火目赤疼痛翳障,肝虚视物昏花等。

牡蛎咸,微寒。

平肝潜阳: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镇惊安神: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软坚散结:痰核、瘰疬、癥瘕积聚。

煅用收敛固涩:滑脱诸证。

1、遗精、遗尿;2、自汗、盗汗。

崩漏煅用制酸止痛:胃痛泛酸。

3代赭石(赭石)苦,寒。

平肝潜阳——特点:平肝兼清肝。

用于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惊狂证。

重镇降逆——嗳气,呃逆,呕吐,喘息。

煅用凉血止血——血热气逆之吐血、衄血、崩漏。

珍珠母平肝潜阳:1.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耳鸣证;2.肝阳上亢,肝热烦躁易怒。

清肝明目:1.肝热目赤翳障;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收湿敛疮:湿疹,湿疮。

4蒺藜苦、辛,平。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眩晕证。

疏肝解郁:肝郁胁痛、乳汁不下等。

祛风明目: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障等。

15-平肝熄风药

15-平肝熄风药

• 五.注意事项: • 1.本类药物以动物类药为主,故有“介类潜阳、 虫类搜风”之说。 • 介类药—质重易降,具平肝潜阳功效,治疗肝阳 上亢,故有介类潜阳。 • 用量宜大,15~30g,入煎剂应打碎先煎。 • 虫类药—有息风止痉和搜风通络功效,祛风作用 强,故有虫类搜风。 • 本类药有的有毒,用量宜小,大多研末吞服或配 丸散剂。 • 2.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故应 区别使用。若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阴虚 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 重点药物: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钩 藤、天麻、地龙
• • • • • • • •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分析: 咸寒质重易降—入肝经—平肝潜阳 性寒清热——入肝经——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 1.肝阳上亢。 功似石决明,能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常与之相 须。
• 2、用于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治肝热目赤、翳 障,常配石决明等;肝肾阴虚之视物昏花,常配 枸杞子、女贞子等。现用珍珠层粉制成眼膏外用, 治疗白内障、角膜炎及结膜炎等,均有一定疗效。 • 3、用于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质重入心,能镇心 安神。 治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常配龙骨、朱砂 等;癫痫、惊风抽搐,常配天嘛、钩藤等。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应打碎先煎。外用 适量。
罗布麻
药材罗布麻
• 来源:为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罗布麻的干燥叶或 全草。 • 产地:主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 采集与炮制:夏季采收。干燥,生用。 •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肝经。 • 功效: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 临床应用: •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 能平肝潜阳,清肝热,治肝阳上亢及肝火上攻之 头晕目眩,烦躁失眠等。单用本品煎服,或开水 冲泡代茶饮,也可随证配伍。

第二十二章平肝熄风药

第二十二章平肝熄风药
【使用注意】 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 食少便溏者慎用。
珍珠母√《本草图经》
【来源】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 物珍珠贝的贝壳。
【性能】 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潜阳, 安神定惊, 明目退翳。
【应用】
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安神定惊
惊悸失眠。
质重入心经,有安神定惊之功。石决明★ 《名医别录》
【来源】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等的贝壳。打碎生 用或煅用.







【性能】 咸,寒。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药性特点】石决明咸寒,质重沉降,入肝经,
善清肝热、平肝阳; 味咸入血,且能益肝阴, 《衷中参西录》谓其“为平肝凉肝之要药。” “肝开窍于目”,本品入肝,既可清肝明目, 又能益肝明目,故有“决明”之称。
【功效与应用】
石决明
平肝 潜阳
主治病证
肝阳上亢 头痛眩晕
咸寒清热,质重潜阳, 专入肝经,而有平肝阳、 清肝热之功,为凉肝、 镇肝之要药。
功 效
清肝
明目
目赤翳障 视物昏花 青盲雀目
清肝火而明目退翳, 不论虚实均可使用, 为治目疾常用药。
【用法用量】 煎服,6~20g,应打碎先煎。平 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教学要求
•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 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 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 钩藤、天麻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 熟悉地龙、全蝎、蜈蚣、白僵蚕的性味、功效、 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决明:【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

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纲目》:"通五淋。

"《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珍珠母:【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

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

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腆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

"《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

"《吉林中草药》:"止血。

治吐血,衄血,崩漏。

"牡蛎:【功能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

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

止盗汗,除风热,止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珍珠囊》:"软痞积。

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代赭石:【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刺蒺藜:散风,明目,下气,行血。

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乳闭不通;经闭;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疮疽;瘰疬《本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燥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羚羊角:【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

治热病神昏痉默,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

《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

又疗疝气。

"《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牛黄:【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利胆,镇惊。

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

又堕胎。

"《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珍珠:【功能主治】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

治惊悸,怔忡,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疮疡久不收口。

《药性论》:"治眼中翳障白膜。

亦能坠痰。

"《海药本草》:"主明目,除面皯,止泄。

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小儿麸豆疮入眼。

《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

"《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本经逢原》:"煅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钩藤:【功能主治】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

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天麻:【功能主治】息风,定惊。

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张元素:"治风虚眩晕头痛。

"《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地龙:【功能主治】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

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本草拾遗》:"疗温病大热,狂言,主天行诸热,小儿热病癫痫。

"《本草纲目》:"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

"全蝎:【功能主治】祛风,止痉,通络,解毒。

治惊风抽摘,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

《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

"《本草图经》:"治小儿惊搐。

"《纲目》:"治大人痃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

"《本草正》:"开风痰。

"《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

"《山东中草药手册》:"息风通络,镇痉。

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蜈蚣:【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僵蚕:【功能主治】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神农本草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

”《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一切金疮,疔肿风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