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聚合物驱油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聚合物驱的基本原理基本段塞是影响及在的问题

聚合物驱的基本原理基本段塞是影响及在的问题

聚合物驱的基本原理、基本段塞、是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摘要: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油田资源的不断被开采,油田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油井的含水率不断的上升,石油资源的开发难度逐渐的增加,如何有效的开采油藏的剩余原油,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文章通过实验得到,通过采用高浓度和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可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文章分析了聚合物驱油的作用过程,改善了聚合物驱油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油田原油的采收率,促进了油田开发效益的提高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原油采收率基本原理基本段塞影响、问题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小井距的聚合物驱试验。

聚合物驱在大庆、胜利等油田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大庆油田的聚合物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合物驱项目。

1997年,累计注入聚合物干粉23700t,工业应用面积达101.3km2,全国聚合物驱年增产原油达303万t。

2000年,聚合物驱年增产原油达500万-700万t。

一、聚合物驱的概念以聚合物溶液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也称为:聚合物溶液驱、聚合物强化水驱、稠化水驱、增粘水驱。

二、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原理基本原理——增大水的粘度——降低了水的流度——减小水油流度比——抑制水的指进——提高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如图4-2)聚合物驱有更高的平面波及效率-提高了采收率(如图4-3)。

有更高的纵向波及效率-提高了采收率(如图4-4)、图4-2 水驱与聚合物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图4-3 水驱与聚合物驱的平面波及效率图4-4 水驱与聚合物驱的纵向波及效率K2>k3>k1三、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通过下列机理:1、增粘机理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聚合物之所以能增加水的粘度,主要由于:(1)水中聚合物分子互相纠缠形成结构;(2)聚合物链节中亲水基团在水中溶剂化;(3)若为离子型聚合物则其在水中解离,产生许多带电符号相同的链节,使聚合物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无规线团更松散,因而有更好的增粘能力。

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聚合物驱已广泛应用于油田,已成为一种提高高含水油田常用油采的技术。

它可以改善储层的非均质性,也可以利用其粘弹性效应来提高驱油效率。

本文简要介绍了聚合物溶液的特性和驅油原理,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因素。

供相关人员参考,为今后提高油田聚合物驱油效率提供指导。

标签:聚合物驱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石油工程的发展。

然而,随着油田的不断的被采掘,特别是在高含水期,油田的各项指标将会减少。

如何经济有效地开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化学驱油采收率的可行技术,普遍的应用于各种油田。

随着注入聚合物尺寸的扩大,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都对油田的采收率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其应用技术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聚合物溶液的特性1.1 流变特性聚合物的流变学是指在其流动期间变形的性质,尤其是当施加外力场时流速或压力差与溶液粘度之间存在关系时。

正是由于聚合物的形态变化造成聚合物溶液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驱油原理中,认为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原因是聚合物的粘度特性。

然而,事实上,在聚合物驱的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质也直接影响驱油效果,不仅如此,还影响其渗透特性。

无论是评估聚合物的驱油效果??还是预测井的生产率,都必需在渗滤过程中研究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质。

1.2 高粘性聚合物的高黏性也是它的主要特性之一,由于聚合物的分子所占体积较大,它拦阻了介质的自由运动,大分子的溶剂化结合了大量的自由液体,因此溶液中的大分子链以规则的松散线呈现。

流动阻力增加,并且当聚合物溶液达到特定质量浓度时,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了溶液的流动阻力。

1.3 粘弹特性粘弹性流体与粘性流体不同。

除去外力后,弹性流体的形态可以完全恢复,只有粘弹性流体可以局部回收,粘性流体不能回收。

粘性流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在相同方向上发生位移或变形,弹性流体和粘弹性流体也会产生垂直于外力方向的力,即法向力。

聚合物驱采油

聚合物驱采油

聚合物驱采油聚合物驱实际上是把水溶性聚合物加到注水井中以增加注入水的黏度,使油的流淌力量相对提高,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

聚合物驱是一种三次采油方法。

聚合物驱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矿场先导性试验,取得提高采收率8%~10%的好效果,目前在成功、大庆、大港等油田均已形成了肯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力量,成为油田新的增储上产措施。

1.聚合物驱油的油藏应具备以下条件目前使用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存在盐敏效应、化学降解、剪切降解等问题,因此,对油藏地质条件有肯定的要求。

一般认为适合聚合物驱油的油藏应具备以下条件:(1)油层温度不宜过高,最好不超过70℃;(2)地层水和注入水矿化度低,有利于聚合物增黏,一般矿化度应低于10000mg/L;(3)油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太大或太小,均不利于提高聚合物驱的效果;(4)油层渗透率应要高和孔隙度应大于25%,如太小也不利于聚合物驱;(5)其它因素,如油层润湿性、地层水的pH值等,也都是聚合物驱必需考虑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绝大部分油田属于陆相地层,在平面上、纵向上非均质性都非常严峻,地层原油黏度在5mPa·s以上的占90%以上,具有很大的聚合物驱潜力。

据讨论认为,我国适于聚合物驱的储量达43.577亿吨,其中成功油田就有9.74亿吨,可增加可采储量近亿吨,潜力巨大。

2.影响聚合物驱油效率的因素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因素许多,也很简单,主要包括油层的非均质性、地层水矿化度、油层温度、井网特征以及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等。

因此设计注聚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3.聚合物驱油动态变化规律聚合物驱油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水驱空白阶段、聚合物注入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

其中,聚合物注入阶段是聚合物驱油的中心阶段。

一般为3~3.5年时间,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实施聚合物驱油方案。

将方案设计的聚合物用量按不同的注入段塞注入油层,同时此阶段的后期也将是增油的高峰期、聚合物驱增油量的50%以上将在此阶段采出。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是一种常用的增油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增加油层中的黏度,形成较大的剪切应力和流动阻力,促使原油顺着聚合物流动,从而增加采油效果。

聚合物驱油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聚合物分子与原油分子之间存在吸附作用,这种吸附作用可以提高原油的黏度,增加流动阻力,防止原油的快速流出,从而实现增油效果;其次,聚合物本身的分子结构可以形成一定的弹性和黏性,使其在油层井道中能够形成较大的剪切应力,进一步促进原油的流动;最后,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还可以吸附油层中的金属离子和其他杂质,从而减少沉积和堵塞,保持油层的通畅性和稳定性。

聚合物驱油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如增油效果好、操作简单、节约成本等。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聚合物的稳定性不高、溶液粘度过高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

- 1 -。

浅谈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

浅谈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

素 有 注 入 浓 度 、注 入 时 机 、 聚合 物 用 量 等 , 聚 时 机 越 早 聚 合 物 驱效 果 越 好 。 注
参考文献 :
层厚 度增 加 而 增 大 。 另 外 由 于 垂 向 非 均 质性 的存 在 , 合 物 注 入 后 , 可 以 自动 聚 其
调节 高低 渗部 位 的 吸 液 量 比 例 ,层 间 调
4 75 5 5 625 g P )时 的 聚合 物 3 .、2 和 1.m / V L・
驱 效 果 。 果 表 明随 着 聚 合 物 用 量 增 加 , 结
二 、 开发 历 史 因 素 对 驱 油 效 果 的 影

吨 聚 合 物 增 油 量 有 所 下 降 。聚 合 物 驱 提
高 采 收率 值 逐 渐 增 加 。
度的减小 , 水下降幅度减小。 含
三 、 产 因素 对 驱 油 效 果 的 影 响 生 注入 浓度影 响聚合 物溶液 黏度 , 从 流 度 比的 角 度 看 , 聚合 物 溶 液 黏 度 增 加 就 等 于 降 低 了 原 油 黏 度 。聚 合 物 段 塞 的
3影 响 聚合 物 驱 效 果 的 主要 生 产 因 .
浅谈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
高 浩
( 庆 油 田有 限责 任 公 司 第 四采 油 厂 第 三 油 矿, 大 大庆 13 0 ) 60 0
【 摘
要】 聚合物驱油 简称聚驱 , 它是在水中加入聚合物 , 增加水 相黏度 , 改善油水 流度比 , 达到提高采收率的 目的。聚
驱作 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措施 , 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 但对于它的某 些理 论和机理仍然还未认 识清楚 . 从而影响到
化 规 律 有 较 大 的影 响 。 随着 聚驱 控 制 程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是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增加水相粘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来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油率。

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的试验。

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过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

国内外在研究聚合物驱油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应用了聚合物驱油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摘要:但随着油田的开采,尤其是高含水开采阶段,经济、技术指标都将变差。

聚合物驱已是国内外公认的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开发技术,在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本文介绍了聚合物乳液的流变特性与粘弹性,并分析了聚合物驱油的宏观、微观机理以及所受的影响因素,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机理影响一、引言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

但随着油田的开采,尤其是高含水开采阶段,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技术指标,都将变差。

油井含水增加,产量下降,基本建设投资增加,成本增大。

如何经济有效地开采水驱开发后残留在地层中60-70%的剩余油,已成为世界各国油藏工程专家努力攻关的课题。

聚合物驱技术是化学驱中比较可行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目前在油田已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

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常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

二、聚合物乳液的流变特性与粘弹性1、流变特性传统的驱油机理认为,聚合物的粘性特性是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原因。

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不仅直接影响其驱油效果,而且影响其渗流特性。

无论是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评价,还是对油井产能的预测,都必须首先研究聚合物溶液在渗流过程中的流变特性。

聚合物流变性是指其在流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性质,主要体现在有外力场作用时,溶液粘度与流速或压差之间的变化关系。

高分子的形态变化导致了聚合物溶液宏观性质的变化。

聚合物溶液通常具有高粘性,这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产生高粘性的原因有:1)聚合物的分子所占体积较大,阻碍了介质的自由移动;2)大分子的溶剂化作用,束缚了大量的“自由”液体。

大分子链在溶液中呈规则松散线团状存在,线团内充满溶剂,大分子又具有很厚的溶剂化膜,致使水动力学体积庞大,流动阻力大;3)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

一、聚合物驱概念
聚合物驱是以聚合物溶液为驱油剂的驱油法,属化学驱。 也称为:
聚合物溶液驱 聚合物强化水驱 稠化水驱和增粘水驱。
二、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机理:聚合物驱通过降低水油流度比,提高驱动 液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
减小水油流度比 抑制水的指进
提高波及系数
提高原油采收率
水油流度比
w k w ko k w o M wo / o w o ko w
水溶性好;
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入性好;
溶液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及抗剪切降解能力; 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生物稳定性较好; 对油层和环境无污染; 来源广,易于运输,价格便宜。
1、聚丙烯酰胺( HPAM)
聚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简称AM)及其衍生物的 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统称,工业上凡含有50﹪以上的AM 单体的聚合物都泛称为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线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 子质量高(105~107),水溶性好,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 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1893年有Mourell用丙烯酰 氯与氨在低温下反应制得,1954年首先在美国实现商业化 生产,用于铀矿工业,从铀盐水溶液中除去微小杂质。20 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生产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净化电解用 的食盐水,当时生产规模很小,直到1979年,由于石油开 采工业的需要,其产量才大幅度增长,在石油开采的钻井、 固井、完井、修井、压裂、酸化、注水、堵水调剖、三次 采油作业过程中,都要用到聚丙烯酰胺,特别是钻井、堵 水调剖、三次采油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聚合物驱
小组成员: LOGO
前言
通过注入驱油剂来开采油层的残余油为强化采油 (Enhanced oilRecovery,简称EOR或Improved oilRecovery, 简称IOR),又称3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可使采收 率提高到80% ~85%。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 高原油采收率的3次采油方法,它能在常规水驱开采后期, 使油藏采收率再提高8%左右,相当于增加四分之一的石 油可采储量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以其规模之大,技术含 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LOG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888669610.67.169.226第一节聚合物驱动态变化特征一、聚合物驱动态变化特征1、注入压力和注入能力的变化注入压力的变化是聚合物驱过程中最早显现的一个特征。

由于增加了注入水的粘度,以及聚合物在油层孔隙中的吸附捕集,注入井周围油层的渗透率下降较快,导致注入初期注入压力上升较快,与注聚合物前相比最高上升2~5MPa。

随着聚合物的注入,近井地带的聚合物吸附达到平衡,渗流阻力趋于稳定或缓慢上升。

这表明,聚合物在油层中的传播能力好,不会发生堵塞问题。

由此,可以早期判断聚合物与油层的配伍性及注入方案的合理性。

转入后续注入顶替水驱替时,注人压力稍有下降,但仍比注聚合物前高1~3MPa,直到再稳定(图11-1)。

由于注入压力的升高,注入水粘度增加,渗流阻力增大,注入能力下降。

初见效期比吸水指数下降较快,明显见效期比吸水指数保持平稳稍有降低,与注聚合物前相比约下降1/3~1/2。

但后续注水突破油井后,比吸水指数逐步上升,至见效末期比吸水指数保持平稳或略有上升(图11-2)。

孤岛、孤东及胜一区聚合物驱试验测试资料同样也表明了这一规律,注聚合物溶液与注水时相比,启动压力上升,注人能力下降1/3左右。

3个试验区启动压力平均上升1.67MPa左右,比吸水指数下降1/4或2/3(表11-1)。

图 11-1 孤岛油田中一区Ng3聚合物驱先导试验注入压力变化曲线图 11-2 孤东油田七区西注聚合物扩大试验区比吸水指数变化曲线表 11-1 先导试验注入井指示曲线测试结果对比2、产液能力的变化已经进行的聚合物驱矿场实施项目,一般都表现出在聚合物驱过程中油井流压降低、产液能力下降的现象。

这是由于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层以后,由于驱替剂粘度的增加,改善了水驱时不利的流度比,降低了驱油剂的流度,导致渗流阻力增大,使地层供液能力低于水驱供液能力。

特别是在高含水阶段,由于油井含水降低,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产液指数。

孤岛油田中一区Ng3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区中心井中11-Jll井的流动系数由注聚合物初期的7.45D·m/mPa·s)连续降至注聚合物结束时的1.94D·m/(mPa·s),采液指数由24.4m3/d·MPa)下降至4.93m3/(d·MPa)。

在聚合物驱替过程中,地层压力、油井流压、油井含水及原油脱气对产液指数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在控制油井流压下采油时,在相同含水的情况下,随着地层压力不断恢复,产液指数则不断恢复;在控制地层压力下采油时,油井流压增加并不断恢复,则产液指数缓慢增加。

油井初始含水率也影响采液指数,在聚合物驱开始时,油井初始含水率越高,产液指数下降幅度越大。

在相同的初始含水率条件下,油井含水率下降幅度越大,则产液指数下降幅度也越大。

为了减小油井产液指数的下降,应当保持和提高地层压力,以保持较小的脱气指数,同时油井应加大机械采油强度,进一步降低流压。

3、产油能力和含水的变化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聚合物驱只是所谓的“改善水驱”,不能导致油井含水大幅度下降,采油量明显增加,采收率只能提高 2.5%。

近年来,人们通过大量的矿场实践发现,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随着宏观和微观波及体积的增加,也会类似微乳液驱那样,使原油富集,形成“油墙”从而使油井含水大幅度下降,产油量明显增加,并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国外的一些油田,如阿曼的Marmul油田、加拿大的RaPdan油田,美国Yates油田、德国的Hankesbuetted油田,注聚合物后都出现了含水大幅度下降,产油量明显增加的结果。

如Hankesbuetted油田,油田的西部中块先导性试验,以及该区的二断块和四断块进行的扩大试验,按数值模拟预测结果,水驱最终采收率可达43.5%,而聚合物驱后实际达到的采收率为65.0%,较水驱提高了21.5%。

国内各油田的聚合物驱实践也有相似的结论。

如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先导试验区含水下降21.2%,提高采收率12%。

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矿场实践的结果表明:在注入一定量的聚合物溶液后,综合含水开始下降,出现含水下降漏斗,日产油也开始增加,使采出程度明显高于同期水驱采出程度。

但当含水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逐渐开始回升,直至驱替结束。

虽然由于各单元的实际条件和注采状况不同,影响聚合物驱见效时机和最终采收率有所不同,但仍存在一般规律。

因此根据产油量和含水的变化,将聚合物驱分为3个阶段,即初见效期、明显见效期和见效末期。

在这3个阶段内,各项指标呈现相应的开采特征(表11-2)。

表11-2 聚合物驱见效阶段的划分聚驱过程中,含水变化趋势分为上升、下降、稳定、上升四个阶段,其中下降阶段最长。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初见效期在注人0.12PV左右以前,综合含水稍有上升或保持平稳至在入0.12PV左右基本达到注聚合物前水驱时的水平,产液量有所下降;注入0.12~0.7PV左右为明显见效期,综合含水迅速下降,下降至最低值后开始回升,形成含水下降漏斗,其中在注入0.3~0.5PV左右时为见效高峰期,含水达到最低值;注人0.7~1.2PV 左右为见效末期,聚合物驱效果变基直至恢复到水驱水平,一般综合含水达到98%,聚合物驱结束。

聚合物驱的工作周期:(1)聚合物驱的工作周期一般为九年,确定了采用聚合物驱的油层及地面设施建成后,第一年下半年注低矿化度清水。

(2)第二年开始注聚合物溶液,注入一年后见效。

(3)第三年至第九年为七年增油见效期,其中前五年为集中有效期,一般第十年进行聚合物驱油上返或关井。

对产油规律总结为:是指产量的阶段变化和量的关系,根据聚合物驱油试验情况,聚合物驱采油井的产油规律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上升期,此阶段含水由低产上升到高产,采出液中聚合物浓度由无到有逐步上升;第二阶段,产量稳定期,此阶段含水相对稳定,产油量在高水平上相对稳定,采出液聚合物浓度稳定;第三阶段,产量递减期,此阶段含水缓慢上升,产油量由稳定转为缓慢下降,采出液含聚合物浓度达到最高。

4、单井见效类型在聚合物驱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油层连通及开发状况的差异,油井的见效特点也各不相同。

根据油井见效时间与聚合物的突破时间,见效井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油井先见效后突破;二是油井见效与聚合物突破同时;三是油井先产出聚合物,后见到降水增油的效果。

根据矿场统计,第一种类型的井,含水下降幅度大,增油效果好。

表明这类油井宏观和微观波及体积增加幅度大,形成了较好的“油墙”,聚合物利用率较高。

第二、三种类型的井,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见效后油井含水下降幅度小,增油效果差。

另外,在没有窜流的情况下,产出聚合物浓度越高,增油效果越好,在效果达到最佳时,产出浓度也接近或达到最高浓度。

这一方面说明地层连通状况好,另一方面由于地层对聚合物的吸附捕集及地层水的稀释,聚合物段塞前线浓度很低,浓度上升不快,到吸附达到平衡后,产出聚合物浓度也很快达到最高值。

此时产生的流动阻力最大,扩大波及体积的能力最强,驱油效果也达到最佳。

在采出液中聚合物含量分为三个阶段,聚合物质量浓度在200mg/L以下为低含量阶段,在200mg/L-400mg/L之间为中含量阶段,在400mg/L-600mg/L之间为高含量阶段。

二.聚合物驱开发预测指标聚合物驱项目不同程度地利用原来水驱的井网、地面建设等资产,继续开采油气资源,力图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油气产量较大程度的增加,获得新增效益。

根据《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一书中“改扩建项目经济评价”一章中的规定,聚合物驱项目显然属于改扩建项目,其改扩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产量的增加。

在聚合物驱效果的技术评价中,把继续水驱的预测结果作为对比标准,水驱预测指标包括最终采收率、累计产油量、累计产油量变化、综合含水变化、累计注入量。

聚合物驱开发预测指标: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累计产油量、综合含水下降最大幅度、累计注入量、每注一吨聚合物增产油量。

第二节动态分析聚合物溶液注入油层后,可以增加注入水的粘度,控制注入层段中的水油流度比,同时由于油层吸附而增加渗流阻力,可较大幅度地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表明,注聚合物后,聚合物驱有以下几点动态反映。

(1)注聚合物后,注入能力下降,注入压力上升。

(2)油井含水大幅度下降,产油量明显增加,产液能力下降。

(3)采出液聚合物浓度逐渐增加。

由于聚合物水驱增粘的机理特性,采出液中聚合物含量增加,使含油污水粘度成倍增加,一般含聚合物后采出的水粘度约为常规污水粘度的4-6倍。

(4)改善了吸水、产液剖面,增加了吸水厚度及新的出油剖面。

吸水剖面是指注水井在一定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量的条件下,各吸水层的吸水量,一般用相对吸水量表示。

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可分为4个级别:吸水好、吸水较好、吸水差、不吸水。

(5)聚合物驱见效时间与聚合物突破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6)油井见效后,含水下降最低点,稳定时间不同。

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有统计法、作图法、物质平衡法,内容大体上包括:注入与采出状况和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1)注入状况分析,包括注入压力保持水平,注入聚合物浓度,注入粘度,注入速度及注入量,注采比及吸水能力变化。

(2)采出状况分析,包括含水率、产液(油)量,产液(油)指数,产出聚合物浓度以及产液剖面变化。

(3)各种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包括驱替特征曲线,IRP曲线,霍尔曲线等。

由于各井所处的地质条件不同,注采井间连通状况各异,因而不同的区块,不同的井组,不同的油井出现不同的聚合物驱油效果,但总的规律大致上是相同的。

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各个油(水)井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以区块为单元分析聚合物用量与含水、产油的关系注聚站正常生产时聚合物日用干粉数量与母液配制浓度、开井的数量、注入时率和聚合物溶液的损失量有关 。

而以区块为单元分析聚合物用量是另一个概念,聚合物用量(用V 0•mg/L 表示)是指区块地下孔隙体积中所注入的聚合物溶液量。

即聚合物溶液浓度地下孔隙体积聚合物溶液注入量⨯=⋅L mg V p / (11-1) 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聚合物用量越大,聚合物驱油效果越好,提高采收率值幅度越大。

但由于各区块所处地质条件不同,效果不完全一样。

在进行聚合物动态分析时,结合本区块的实际情况,分析在不同的聚合物用量(Vp •mg/L)下区块含水,产油之间的关系。

一般的情况下,聚合物驱见效后,随着聚合物用量的增加,含水逐渐下降而产油逐渐上升。

初期,随着聚合物的注入,油井含水要逐渐上升,产油下降,注入到某一聚合物用量后,含水量达到最高值,油井开始见效。

但由于区块内各井组油层发育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各井组及各个井见效情况并不是同时的(一般的是完善程度好的中心井,先见效) ,油井见效后,全区块含水率下降,产油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