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麻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麻雀》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的一篇教材,出自19世纪俄国着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
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叙述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学习《麻雀》一课,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__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另外本课教学,担负着继续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经过小班化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课文。
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表现欲望不强,朗读水平不理想,往往读不出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因此本课教学应重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运用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三、教学目标设定1、能在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受“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3、能继续学习、运用提问的方法;4、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四、教法学法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麻雀》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麻雀》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麻雀》的内容和意境。
2. 准确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语音语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
2. 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课题,介绍《麻雀》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感知(10分钟):-让学生朗读《麻雀》诗歌,并观察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和形象。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理解(15分钟):-分析《麻雀》中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如隐喻和比喻。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朗读训练(15分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发音诗中的生字词汇。
-练习诗歌的朗读,注意节奏感和语音语调的运用。
5. 创作活动(15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段简短的描写麻雀的文字。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方式。
6. 总结回顾(5分钟):-概括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引导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麻雀》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他们通过朗读训练和创作活动,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隐喻和意象方面还有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麻雀》说课稿

13、《麻雀》说课稿引言概述:《麻雀》是一部由刘涛、王凯等主演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该剧以上海滩黑帮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在特殊时期的奋斗与成长故事。
本文将从剧情概述、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台词表演、影视语言和艺术价值等六个大点阐述《麻雀》的特点。
正文内容:1. 剧情概述1.1 剧情背景:上海滩黑帮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国共内战背景下的社会动荡。
1.2 主线故事:通过描绘主人公林涛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联系。
1.3 剧情发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2. 人物塑造2.1 主要人物:林涛、刘峰、陈莉莉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角色,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
2.2 人物性格: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2.3 人物关系: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增加了剧情的张力和观众的欣赏乐趣。
3. 情节设置3.1 情节紧凑:剧情紧凑,扣人心弦,每一集都有新的发展和高潮,让观众难以割舍。
3.2 情节转折:剧情中设置了多个扣人心弦的转折点,让故事更具戏剧性和欣赏性。
3.3 剧情独特:《麻雀》通过独特的剧情设置,展现了上海滩黑帮的兴衰历程,让观众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变迁。
4. 台词表演4.1 台词精彩:剧中的台词精彩纷呈,既有幽默风趣的对白,也有深情款款的情感表达。
4.2 台词独白:通过角色的独白,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4.3 台词表演: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
5. 影视语言5.1 摄影技术:剧中的摄影技术精湛,画面质感出色,营造出了浓厚的时代氛围。
5.2 剪辑手法:剧中的剪辑手法灵便多样,使得剧情更加紧凑,观众更容易被吸引。
5.3 配乐运用:剧中的配乐运用得当,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6. 艺术价值6.1 社会反思:剧中通过对上海滩黑帮的描绘,引起观众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量。
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说课稿(精选14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说课稿(精选14篇)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篇1教学目标: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感情,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鸟。
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注意它。
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却很少有人发现。
这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
(出示课件)二、自学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自学生字。
反馈生字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弄清课文里的几个角色,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3、理清文章条理,请学生口述练习:文章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再读课文: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关心谁?为什么?能不能从课文找依据?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
(从总体上谈感受)四、作业:熟读课文。
小字及抄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麻雀》,谁能借助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麻雀语文说课稿(5篇)

麻雀语文说课稿(精选5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常常要进行说课稿的编写,而编写说课稿能够有效地帮忙老师归纳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麻雀语文说课稿,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麻雀语文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麻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布置在教材的开场是有其特别的含义的,说明白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是非常紧要性。
《麻雀》是一篇精读课文,重要叙述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麻雀不听劝告妈妈,试图飞出窝来却一不留神落到窝下,遭碰到了大花猫攻击,麻雀妈妈为救他,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大花猫,最后导致本身的尾巴被花猫咬掉的故事。
本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楚,描写生动、细致,充分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依据新课标的第三阶段(5—6 班级习作)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同学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订立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捉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颜色。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能够正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并捉住重点句子,了解其所蕴含的感情颜色。
难点:如何引导同学去把握文中的重点句,并理解其意蕴是本教学的难点。
课时布置:三课时课前准备:让同学阅读“学习链接”,或查找更多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找高尔基的《童年》等作品来读一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掌控1 分钟)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贵在切合同学实际,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结合五班级同学阅读实际情况,本教学中我重要通过同学参加式的教学模式,实行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搭配现代教学手段,使同学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同学"。
《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1. 课程概述《麻雀》说课稿是一份关于该剧的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该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 教学目标:《麻雀》说课稿明确了教学目标,包括了解该剧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 教学内容:《麻雀》说课稿规划了学习和欣赏该剧的内容,包括剧情介绍、角色分析和表演技巧等。
• 教学方法:《麻雀》说课稿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观看、讨论和实践等,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表演能力的发展。
• 教学评价:《麻雀》说课稿设计了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帮助教师评估学生对该剧的理解和表演能力,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 教学资源:《麻雀》说课稿列出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资源,提供学习和欣赏该剧的支持和参考。
2. 课程安排1. 剧情介绍: ◦ 教师介绍《麻雀》的剧情梗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通过听讲和观看相关片段,了解剧情的发展和主要人物。
2. 角色分析: ◦ 教师分析《麻雀》中的主要角色,解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表演技巧: ◦ 教师介绍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如语音、肢体和情感表达等。
◦ 学生通过实践和反馈,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力。
4. 欣赏和评价: ◦ 学生观看《麻雀》的完整演出,欣赏并评价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该剧的理解和欣赏。
3. 教案亮点与成果在使用《麻雀》说课稿的过程中,学生取得了一些亮点和成果,• 戏剧欣赏能力的提升:通过观看和分析《麻雀》,学生提高了戏剧欣赏的能力,理解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 表演技巧的发展:通过实践和反馈,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包括语音、肢体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 角色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角色分析和表演实践,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提高了情感表达的能力。
• 团队合作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合作意识,互相协作和支持。
《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麻雀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鸟类,身长约为15-18厘米,体重约为20-30克。
它们通常栖息在城市、乡村和森林等各种环境中。
麻雀以其灵活的飞行能力和善于适应环境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麻雀的外貌特征、习性行为、食性以及保护现状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麻雀的外貌特征1.1 麻雀的体型和羽毛:麻雀的体型较小,身形略胖,羽毛呈灰褐色,背部和翅膀有黑色的斑纹,腹部呈淡灰色。
1.2 麻雀的嘴和脚:麻雀的嘴短而粗,适合啄食种子和昆虫。
它们的脚部强壮,适合站立和跳跃。
1.3 麻雀的眼睛和尾巴:麻雀的眼睛呈黑色,非常敏锐。
它们的尾巴较短而圆,常常扇动。
二、麻雀的习性行为2.1 麻雀的社交行为:麻雀是群居鸟类,经常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
它们之间会进行各种社交行为,如互相啄食、互相呼喊等,以维持群体的联系。
2.2 麻雀的筑巢行为:麻雀常常在树木、屋檐或草丛中筑巢。
它们用细枝、草和羽毛等材料构建巢穴,并在巢内产卵和孵化幼鸟。
2.3 麻雀的觅食行为:麻雀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食,它们会在地面上或树枝上觅食。
麻雀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
三、麻雀的食性3.1 麻雀的主要食物:麻雀主要以各类种子为食,如谷物、杂草种子等。
此外,它们还会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3.2 麻雀的食物获取方式:麻雀通常通过啄食地面上的种子或在树枝上觅食昆虫。
它们的嘴部和脚部的特殊构造使其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
3.3 麻雀的饮水习惯:麻雀通常通过啄食雨水或静态水源来饮水。
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摄取到足够的水分,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四、麻雀的保护现状4.1 麻雀的数量减少: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麻雀的数量逐渐减少。
一些地区已经很少能见到麻雀的身影。
4.2 麻雀的保护意义:麻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麻雀有助于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4.3 麻雀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麻雀,人们应该减少对麻雀栖息地的破坏,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麻雀》语文说课稿

《麻雀》语文说课稿《麻雀》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麻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教科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闻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他以新奇的构思,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只老麻雀在巨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爱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损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详细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巨大凶狠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忱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能量。
《麻雀》是第三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
学习该组课文,要继续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学习抓住神态、动作详细地描述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深入地感受动物之间的真情,并激发同学喜爱生活,懂得爱的伟大。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同学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继续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的伟大。
2、学习详细描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二〕技能目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阅读分析技能、口头表达技能、思维想象技能。
〔三〕德育目标: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能量”就是爱的能量。
〔四〕教学重点:1、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的强大能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五〕教学难点: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一种强大的能量”就是爱的能量。
〔六〕教学预备:1、课文录音带。
2、动画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同学的性格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麻雀》
说课稿
大四站中心校代娇曼
一、说教材
《麻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
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继续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的伟大。
2、学习作者具体描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难点设为: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五、教学准备:
为了帮助学生更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准备了:课文录音带、动画课件。
六、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为什么?”让学生合作探究,采取“读——找、画——议——读”的方法,从文章中找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
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这样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课堂学习,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要求:边听录音边想画面。
通过听录音,想画面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巩固以前所学的阅读方法:“读文章,想画面”;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是通过欣赏朗读,为后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基础。
2、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几个主要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演示动画)在听了课文录音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并演示课件,用动画这种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再现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使学生产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能快速了解文中几个主要角色及故事情节。
3、对照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步既对学生听、看故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有条理性,又减轻了难度。
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中心
1、自主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新课标极力强调的。
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又提出读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要开动脑筋。
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边读边学,边读边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提问: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三个主要角色的特点。
3、合作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它们的这些特点?为什么?(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先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再具体地指点方法。
这种设计,使学生不至于盲目地读,随意地议,能围绕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
目的开展活动。
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协调能力为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4、反馈交流。
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要求:(1)读句子。
(2)析句意。
(3)感情读。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是在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
本环节教学,教师着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在讲到老麻雀时,运用多媒体电脑动画显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通过看屏幕上活生生的老麻雀愤怒地不顾一切地扑了下来,扎煞浑身的羽毛,并且配上老麻雀绝望地尖叫声,使学生感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顿时明白老麻雀怎样落下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突破难点。
再通过换动词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从直观的画面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更进一步学深学透课文,从理论上突破难点,也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在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这句话时,教者提出问题:“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什么力量?”因为前面通过电视画面再现故事情节,为这个问题已作了铺垫,直观、真实、具体
地体现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
5、深化主题。
教师通过引读第五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再引导学生想象:“你从老麻雀的表现中想到了什么?”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这一步能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发展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通过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