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课程编号:19371166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一、水土流失二、土壤侵蚀三、水土保持四、水土保持学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及动态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及流域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如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面降水计算方法,下渗概念及公式,径流的涵义和径流的形成过程蒸发和土壤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中国水 土保持 S WC C 2 0 1 5年第 1 1 期
国务 院批 复 同意 《 全 国水 土保 持规 划 ( 2 0 1 5  ̄2 0 3 0年 ) 》
2 0 1 5年 1 O月 1 7日, 经李克强 总理签批 , 国务 院发 布 了 E l 前 印发 的《 关于全 国水 土保持规 划 ( 2 0 1 5 -2 0 3 0年 ) 的批 复》 ( 以下简称《 批 复》 ) , 原 则 同意《 全 国水 土保持 规 划( 2 0 1 5 -2 0 3 0年 ) 》 ( 以下简称 《 规 划》 ) 。《 规 划》 是今后 一个 时期我 国水 土保 持 工 作 的发 展 蓝 图和 重 要 依 据 , 是 贯 彻 落 实 国 家生 态文 明 建设 总体 要 求 的行 动 指 南 。 《 规 划》 要求, 全 国水土流失 防治工作要树 立尊重 自然、 顺应 自然、 保护 自然的 生 态文 明理 念 , 坚持 预 防 为主 、 保护优先 , 全 面规 划 、 因地 制 宜 , 注 重 自然 恢 复 , 突 出综 合 治理 , 强 化监 督 管理 , 创新体制机 制 , 充 分发挥 水土保持 的 生态、 经 济和 社 会 效 益 , 实 现 水 土 资 源 可持 续 利 用 , 为保 护 和 改善 生 态环 境 、 加 快生 态文明建设 、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均 减 少土 壤 流 失量 8亿 t ; 到2 0 3 0年 , 全 国新 增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面积 9 4万 k m , 年 均 减
少土壤 流 失 量 1 5亿 t 。
《 规 划》 综合分析 了水 土流 失 防治现状 和趋 势 , 以全 国水 土保持 区划为基 础 , 以 保 护和合理利 用水土 资源为主线 , 以国家主体功 能 区规 划为重要依据 , 提 出了全 国水 土 保持 工作 的 总体 布 局 和 主 要 任 务 : 一 是 全 面 实施 预 防 保 护 , 促 进 自然修 复 , 扩 大林 草植被覆 盖 , 强化生产建设 活动 和项 目水土保持 管理 , 全 面预 防水 土流 失 , 重点突出 重 要 水 源地 、 重 要 江 河 源 头 区、 水 蚀 风 蚀 交错 区水 土 流 失 预 防 。二 是 在 水 土 流 失 地 区, 开展 以小流域为单元 的山水 田林路 综合 治理 , 加 强坡 耕地 、 侵蚀 沟及 崩 岗的综合 整治 , 重点 突 出西北黄土 高原 区、 东北 黑土 区、 西南岩溶 区等水 土流失相对严 重地 区、 坡耕地相 对集 中区域 , 以及 侵蚀 沟相对 密集 区域 的水 土流 失治理 。三是 建立健 全综 合 监 管体 系 , 强化 水 土保 持 监 督 管 理 ,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 系, 推 进 信 息化 建 设 , 建 立 和 完善 社 会 化服 务 体 系。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水土保持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水土资源,确保农田、森林、草原等土地的持久利用,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是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方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促进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个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的示例: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项目背景:描述所在地区土地资源状况、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2项目目标:明确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如减少土地侵蚀,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功能等。

二、水土资源调查2.1土地利用调查:收集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田、建设用地、林地等。

2.2土地性质与土壤调查:调查土地的性质和土壤质量,包括土层厚度、质地、持水性等指标。

2.3地形与水文调查:调查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规律。

三、水土保持需求评估3.1水土流失量评估:通过水土流失模型和遥感技术,评估当前水土流失情况和趋势。

3.2水土保持需求评估:根据水土流失量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土地特性和环境条件,评估水土保持的需求程度和优先级。

四、水土保持措施规划4.1植被恢复与保育:提出植被恢复与保育措施,包括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

4.2土壤保育与改良:提出土壤保育与改良措施,包括耕地管理、有机肥料应用、水保工程建设等。

4.3水资源管理与治理:提出水资源管理与治理措施,包括水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利用和分配等。

4.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包括湿地保护、水体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

五、水土保持技术指南5.1水土保持技术指南编制:针对不同的水土资源类型和地理位置,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指南。

5.2技术培训与推广:针对水土保持技术指南,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和技术水平。

六、监测与评估6.1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对水土保持效果进行定期监测。

6.2水土保持效果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对水土保持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规划编制说明1. 适用范围:大、中流域水保编制,省、地、县级水土保持编制,专项工程规划,区域性规划2. 编制重点: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调查研究3. 规划期:省级10-30 年,不超过50 年;地、县级为10 年近期水平年(重点),远期水平年;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4. 规划编制的任务:1. 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2. 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3. 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4. 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5. 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6. 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7. 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8. 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规划提纲1. 规划概要2. 基本情况3. 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4. 水土保持分区5. 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规划可单独列为一章)6. 治理措施规划(综合治理规划)7. 科技示范推广(技术支持)8. 投资估算9. 经济评价(效益分析)10. 近期、远期实施意见(进度安排)11. 组织管理1规划概要:综述规划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分区,规划的目标、依据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及投资、进度、经济条件1.1综述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1.2综述规划区的水土流失状况1.3综述规划的依据1.4综述规划的目标1.5综述规划措施1.6综述规划的投资、进度及经济评价等(本章为综合说明篇章,主要根据后叙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2 基本情况2.1自然条件说明规划区范围、面积、地质、地貌、水系、大型水库、土壤、植被及农业气象的基本情况。

地质、地貌:规划区内地层结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位置、面积、海拔、相对高差、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

水系:规划区内主要水系(9大水系)及其支流的基本情况,包括面积、长度、多年平均水量、多年平均输沙量,以及境内大型水库情况等。

土壤:土壤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及土壤肥力等。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大纲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提纲第一章综合说明(一)项目名称(主体工程,附属工程)、性质、规模、总投资等。

(二)项目区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附平面图)。

(三)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基本情况。

(四)项目区周围河流、城镇等情况。

(五)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第二章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一)破坏水土保持面积。

(二)弃土、石、渣量。

(三)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林草植被和蓄水保土工程)。

(四)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五)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

第三章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一)采取的技术规范、标准。

(二)制定方案的原则与目标。

(三)工程措施(梯田、防冲工程、废弃沙、石、土存放工程、拦渣库、尾矿坝、护坡、护堤等)。

(四)植物措施(护坡林草、护岸林草、防风固沙林草、恢复植被面积等)。

(五)耕作措施(主要针对生产建设单位及家属开垦荒坡地)。

(六)其他措施(复垦土地、异地造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

(七)整体措施的相互协调与布局(附平面图)。

(八)各种措施年度实施计划及完成期限(进度表)。

第四章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一)编制估算的依据。

(二)编制估算的方法。

(三)总估算及年度安排。

(四)效益分析(治理度、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多量、拦渣量、综合利用等)。

第五章方案实施措施(一)组织领导措施。

(二)技术保证措施。

(三)资金来源及安排。

另附:评估论证意见(一)基本评价。

(二)修改意见。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编制提纲一、前言有关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实施过程情况简介。

二、主体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概况1.主体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建设内容,有关设计文件批复、调整过程。

2.水土保持方案报批过程,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时限、投资概算,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措施设计落实、调整情况。

三、工程建设管理1.组织领导。

包括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及具体管理机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2.规章制度。

有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办法。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尚有294.91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成立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咨询、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规划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拟定我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布局和对策措施,为维护良好生态、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系统开展的国家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规划基础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等工作成果,国家和地方已公布的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相关批复规划成果等。

四川宜宾水土保持规划

四川宜宾水土保持规划

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报批稿)宜宾市水务局二〇一六年八月项目名称: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编制单位:宜宾市水务局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言水乃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基础资源。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

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全市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水土保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已经颁布施行,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规划对于强化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责任的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 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 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在四川省2014年1月举办的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技术培训会后,在宜宾市政府及市水务局的领导下,编制单位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和相关部门座谈,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初稿。

宜宾市水务局于2016年4月28日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本规划。

本次规划全面收集了宜宾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基础数据,明确了水土保持需求;系统科学地划定了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照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至2030年全市的水土保持任务、目标与总体布局,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专项规划,并对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安排。

本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宜宾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

规划编制期间,得到了宜宾市政府及宜宾市水务局、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局、宜宾市财政局、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宜宾市林业局、宜宾市交通运输局、宜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宜宾市环境保护局和宜宾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并对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同时规划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目录第一章规划概要 ..................................... - 4 -第一节总则 ...................................................................................................... - 4 -第二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 - 6 -第三节目标与任务 .......................................................................................... - 7 -第四节总体布局 .............................................................................................. - 8 -第五节专项规划 ............................................................................................ - 11 -第六节进度、投资与效益 ............................................................................ - 13 -第二章基本情况 .................................... - 15 -第一节自然环境 ............................................................................................ - 15 -第二节自然资源 ............................................................................................ - 21 -第三节社会经济 ............................................................................................ - 26 -第四节水土流失 ............................................................................................ - 29 -第五节水土保持 ............................................................................................ - 33 -第三章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 39 -第一节现状评价 ............................................................................................ - 39 -第二节需求分析 ............................................................................................ - 48 -第四章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 53 -第一节规划依据 ............................................................................................ - 53 -第二节目标和任务 ........................................................................................ - 55 -第三节规划规模 ............................................................................................ - 57 -第五章总体布局 .................................... - 58 -第一节区域布局 ............................................................................................ - 58 -第二节重点布局 ............................................................................................ - 69 -第六章预防规划 .................................... - 76 -第一节预防范围及对象 ................................................................................ - 76 -第二节措施体系与配置 ................................................................................- 77 -第七章治理规划 .................................... - 87 -第一节治理范围与对象 ................................................................................ - 87 -第二节措施体系及配置 ................................................................................ - 88 -第三节重点项目 ............................................................................................ - 99 -第八章监测规划 ................................... - 102 -第一节规划目标 .......................................................................................... - 102 -第二节规划布局 ..........................................................................................- 103 -第二节监测项目 ..........................................................................................- 105 -第三节监测内容和方法 .............................................................................. - 107 -第四节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与网络传输 ......................................................- 109 -第五节监测设备及经费 ..............................................................................- 111 -第九章综合监管规划 ............................... - 114 -第一节监督管理 ..........................................................................................- 114 -第二节科技支撑 .......................................................................................... - 117 -第三节管理能力建设 ..................................................................................- 119 -第四节信息化建设 ......................................................................................- 122 -第十章实施进度与投资估算.......................... - 125 -第一节实施进度 .......................................................................................... - 125 -第二节近期重点项目安排 .......................................................................... - 126 -第三节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估算 ..................................................................- 130 -第十一章实施效益分析 ............................. - 139 -第一节效益分析 ..........................................................................................- 139 -第二节综合结论 ..........................................................................................- 142 -第十二章实施保障措施 ............................. - 143 -第一节法律法规保障 ..................................................................................- 143 -第二节政策保障 ..........................................................................................- 143 -第四节投入保障 ..........................................................................................- 144 -附表.............................................. - 146 -附表1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 146 -附表2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 146 -附表3宜宾市社会经济现状表 .................................................................... - 147 -附表4宜宾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 148 -附表5宜宾市土地坡度表 ............................................................................- 148 -附表6宜宾市水土流失现状表 .................................................................... - 149 -附表7宜宾市水土保土措施现状表 ............................................................ - 150 -附表8 宜宾市各区县综合治理规模表 ....................................................... - 150 -附表9 宜宾市各区县重点治理规模表 ....................................................... - 151 -附表10宜宾市水土保持生态分区表 .......................................................... - 151 -附表11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表....................................................... - 152 -附表12宜宾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及措施规划表 ......................- 154 -附表13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规划表 ..........................................- 154 -附表14宜宾市近期重点防治工程规划表 ............................................ - 155 -附表15宜宾市近期重点治理项目投资表 ..................................................- 158 -附图:............................................ - 158 -第一章规划概要第一节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主线,以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能力等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防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美丽幸福宜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水土保持规划与综合防治措施配置

水土保持规划与综合防治措施配置

治理措施
土壤改良
通过施加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手段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 能力。
水源保护
建立水源保护区,控制污染源,保护 水资源。
生态移民
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科技支撑
加强水土保持科研,推广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提高防治效果。
03
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培训与交流
组织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04
水土保持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内容
01
02
水土流失状况
土壤质量
03
04
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情况
05
06
人类活动影响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方法
模型模拟 实地调查与采样
遥感与GIS技术 地面观测站
评估指标与标准
评估指标 水土流失程度 土壤质量等级
规划实施
成效评估
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 和非工程措施(如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得 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某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案例
治理背景
某流域因采矿、开垦等人为 活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影响下游河道的行洪安全和 生态环境。
治理目标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 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功能 ,保障下游河道的行洪安全 。
治理实施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 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土 地整治等,同时加强监管和 执法力度。
治理成效
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理,该流 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道行 洪安全得到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1)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2)规划编制说明 (2)规划提纲 (2)1规划概要 (2)2基本情况 (4)3规划原则与目标 (6)4水土保持分区 (7)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预防保护规划 (8)6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监督管理规划 (9)7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措施规划) (10)8科技示范推广 (12)9投资估算 (13)10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 (14)11近期、远期实施意见 (15)12组织管理 (16)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规划编制说明1.适用范围:大、中流域水保编制,省、地、县级水土保持编制,专项工程规划,区域性规划2.编制重点: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调查研究3.规划期:省级10-30年,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近期水平年(重点),远期水平年;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4.规划编制的任务:○1.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2.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3.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4.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5.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6.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7.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8.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规划提纲1.规划概要2.基本情况3.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4.水土保持分区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规划可单独列为一章)6.治理措施规划(综合治理规划)7.科技示范推广(技术支持)8.投资估算9.经济评价(效益分析)10.近期、远期实施意见(进度安排)11.组织管理1规划概要综述规划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分区,规划的目标、依据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及投资、进度、经济条件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1.1综述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1.2综述规划区的水土流失状况1.3综述规划的依据1.4综述规划的目标1.5综述规划措施1.6综述规划的投资、进度及经济评价等(本章为综合说明篇章,主要根据后叙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2基本情况2.1自然条件说明规划区范围、面积、地质、地貌、水系、大型水库、土壤、植被及农业气象的基本情况。

地质、地貌:规划区内地层结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位置、面积、海拔、相对高差、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

水系:规划区内主要水系(9大水系)及其支流的基本情况,包括面积、长度、多年平均水量、多年平均输沙量,以及境内大型水库情况等。

土壤:土壤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及土壤肥力等。

植被:天然及人工植被(林草)分布、面积、生长情况、覆盖度、破坏程度等。

农业气象: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年际分布、温度、湿度、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等于10℃积温、风力、风向、霜雹等气象灾害情况。

2.2自然资源说明规划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等基本情况。

土地资源:规划区内各业用地的总量、比例、人均数量、生产用地的土地质量与生产潜力等。

水资源:规划区内地表径流模数、人均水量、地表径流的年际分布和年内季节分布、利用与开发潜力等。

生物资源:规划区内的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经济林果资源、畜牧资源、中药材等情况。

光热资源:规划区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热量、大于等于10℃的积温等情况。

矿产资源:规划区内矿产资源分布、数量、开采现状与潜力等。

2.3社会经济说明规划区内的人口、劳动力、土地利用现状、农村产业结构、经济收入和群众生活水平等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区内土地资源数量、人均占有量、各业用地面积、分布、所占比例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各业生产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群众生活水平:规划区内人均粮食、人均农业产值、人均农业收入等。

2.4水土流失现状(情况)总体说明规划区内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危害等;并单独说明城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危害等。

水土流失特点:指出水力、风力、重力、人为侵蚀等水土流失类型的分布、数量、强度及发展趋势。

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陡坡开荒、陡坡种参、滥垦乱伐、超载放牧、开矿、建厂、修路、城建等。

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地面完整性、淤积水库、河道、湖泊、塘坝,加剧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

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开发建设项目的弃土弃石淤埋街道、损害城市水利水保设施、影响居民生活、妨碍城市形象等。

2.5水土保持现状从预防监督、监测、流域治理、城市水保、矿区水保等方面说明规划区内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主要过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包括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的制定、机构队伍的建设、宣传报道的影响、三区公告的发布、矿区水土流失摸底、城市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布设及数量、水土保持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等),并指出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2.6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从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两大方面全面阐述规划区内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3规划原则与目标3.1规划的依据和原则3.1.1规划的依据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主要列出以下若干条。

1)法律法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七届人大20次会议通过)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3]120号)③《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253号)⑤《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辽宁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⑦《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辽政发[1998]48号)2)技术规程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⑤《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3.1.2基本原则3.2规划时段总规划期为15年(2006~2020);现状基准年:2003年(社会经济情况、各类用地面积、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用2003年的数据;水土流失面积用2000年的遥感数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现状为2000年的现状;土地总面积用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近期水平年:2015年;展望:2020年。

3.3规划目标到2020年辽宁东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5%以上,辽宁中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辽宁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2015年的治理目标,按2020年的治理目标推算)。

规划区内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辽宁省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并根据规划区内的实际情况提出蓄水保土目标、林草覆盖率、经济增长幅度(人均收入、总产值)等量化指标。

总体布局4水土保持分区4.1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划分对规划区内既定的预防保护区、监督区和治理区的基本情况分别加以叙述,并突出各自的特点。

4.2类型区的划分4.2.1划分原则在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区内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划分不同的类型区,其中城区部分为单独一个区。

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

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

同一类型区应集中连片。

4.2.2分区概况分别叙述各类型区的范围、面积、行政区划、自然情况、水土流失特点等。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预防保护规划5.1预防监督目标(预防保护规划)预防监督规划通过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和监督管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发生与发展所达到的目标。

5.2预防监督(保护)措施(监督管理规划)包括政策性和技术性措施。

主要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机构、人才培训、发布水土保持“三区”公告、明确“三权”、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加强宣传、实行封禁管理等措施。

6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监督管理规划6.1提出监测站点名称、布设、数量、设备及分期建设进度。

(目标)对开发项目和其他人为不合理活动实行监督管理,防止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所达到的目标。

6.2提出水土流失因子的观测、水土流失量的测定、水土流失灾害及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等项目的内容及方法。

(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机构、人才培训、发布水土保持“三区”公告、明确“三权”、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加强宣传、实行封禁管理等措施。

7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措施规划)7.1流域治理规划7.1.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7.1.1.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对规划区内土地资源进行评价,作为确定农村各业用地的依据;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研究确定农村经济与生产发展方向;充分运用当地已有的农、林、牧及土地利用规划,对原规划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部分,要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7.1.1.2各业用地规划确定规划区内农、林、牧、副各业用地的面积、比例和分布,使之既符合发展生产的需要,又符合保水保土的要求。

7.1.2治理措施规划7.1.2.1治理措施布局(配置)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类型区的特点,阐述各类型区内各项治理措施布局。

以大江大河为主干,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7.1.2.2治理措施规划(不同类型区)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类型区治理措施的布局,确定规划区内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

1.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主要包括坡改梯规划和保土耕作规划。

2.四荒地治理措施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治理3.沟壑治理措施规划:沟坡兼治,沟头-沟口,支沟-干沟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小水库工程规划,崩岗治理规划,封沟造林(草)4.风沙治理规划:防风固沙林(草),栽植草方格,沙障,引水拉沙造田,水利、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5.小型蓄排引水工程:坡面、四旁、引洪漫地7.2城市水保规划7.2.1城市水保规划目标提出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方案编报率、实施率。

7.2.2城市水保措施包括政策性和技术性措施。

主要有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明确“三权”,城区裸露地表的软、硬覆盖,街道径流的蓄积和利用等措施。

7.2.3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规划:说明重点项目规划的依据,规划项目的名称、位置及规模、进度安排等。

7.3矿区水保规划7.3.1目标7.3.2措施8科技示范推广8.1科技示范推广的必要性阐述规划区开展科技示范推广的意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