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学反思蜀道难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险阻的道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蜀道难》这首诗中汲取一些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教学反思。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和意义1.1 介绍《蜀道难》的作者李白,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
1.2 分析《蜀道难》的诗歌背景,讲述蜀道的艰险和危机。
1.3 阐述《蜀道难》所表达的深刻意义,包括对人生困难的态度和对坚持不懈的赞美。
二、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2.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艰难险阻,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2.2 帮助学生认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
2.3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坚持不懈的品质,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力。
三、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1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2 鼓励学生在写作和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自由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4.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4.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历史、文化的关联,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4.3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事物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五、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关怀5.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人文关怀。
5.2 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培养他们的积极应对和乐观心态。
5.3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关注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培养他们成为有情感温度的人。
总结起来,《蜀道难》这首诗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育上的反思。
通过教学中的引导和培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毅力、坚持不懈的品质,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以及培养情感态度和人文关怀。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学反思蜀道难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著名诗歌,描绘了他在艰难险阻的蜀道上的旅行经历。
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李白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古代交通困难的现实情况。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这首诗歌,并从中汲取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诗歌意境、文化价值、艺术表现和现实意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历史背景1.1 蜀道的地理条件:蜀道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险峻,气候多变,交通不便。
1.2 古代交通困难:古代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道路狭窄、崎岖不平,交通效率低下。
1.3 蜀道的历史意义:蜀道是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意境2.1 豪情壮志的表达:诗人李白以自己在蜀道上的艰难旅行为背景,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超越困难的豪情壮志。
2.2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描绘了蜀道上的险峻山川、急流湍急的河流,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3 心境的变化:诗歌中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变化,展示了他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和乐观。
三、文化价值3.1 壮志凌云:《蜀道难》表达了诗人李白追求理想的壮志和对困难的克服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3.2 自然崇拜: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3.3 人生哲理:诗歌通过揭示人生的艰难险阻和人们应对困境的态度,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
四、艺术表现4.1 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4.2 韵律与节奏:诗歌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押韵和节奏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3 意象的塑造: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变化的抒发,塑造了丰富的意象,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五、现实意义5.1 勇往直前的精神:《蜀道难》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5.2 交通发展的启示:通过对古代交通困难的描绘,我们可以反思现代交通发展的重要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以及《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诗歌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 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引入《蜀道难》的教学。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 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分析诗歌的结构,理清诗歌的脉络。
-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赏析诗歌,品味艺术-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 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如句式长短交错、押韵等,感受其音乐美。
5. 探究主旨,领悟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强调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7.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 搜集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赏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蜀道难》这首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赏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此课文,学生能够做到:(1) 熟悉《蜀道难》的背景和情境,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 掌握课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及修辞手法;(3)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正确分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4)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2. 教学内容(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情境,分析其意义和价值;(2) 分析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掌握其结构和语言特点;(3) 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4) 通过学习此篇课文,了解中国文化中的诗歌创作和文艺思想。
3.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讲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分组合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3) 借助图示等比较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境;(4) 较多阅读和感悟式的教学评价方法。
4. 教学重难点(1) 课文背景及社会文化背景的阐释;(2) 课文中的文字表达和诗歌的结构及语言特点;(3) 课文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的分析及主题表现方式。
二、教学反思本人认为,在教学《蜀道难》时对于文化背景的讲解还是不够到位,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其次,对于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词汇和文学语言,也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比较举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在教学方法方面,还需要更注重合作学习和交流式的教学方式。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从交流中去理解和掌握课文。
同时,在教学评价时应该更注重从学生感受为主要考察要素,让学生更能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最后,对于诗歌的教学,学生可以多读一些古典诗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加深自己对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针对不同主题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蜀道难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蜀道难特级教师教学实录1. 导入:蜀道的艰辛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蜀道难》这首诗,提到蜀道,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高山险路,曲折蜿蜒的山路?没错,这就是诗人李白所描绘的蜀道!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想想啊,古人要想从长安到成都,真是“步步惊心”啊,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领略这条神秘而又危险的蜀道,咱们轻松一点,像聊天一样。
2. 细说蜀道的艰难2.1 山高路远蜀道,这名字听上去就像是一个“不易”的挑战,咱们想象一下,没车没路,光靠两条腿走,得翻山越岭,真是“想想就头大”。
那山啊,一座接着一座,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巨石,根本没法抬头,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而且,蜀道的路还不是什么平坦的水泥路,都是石头铺的,走上去一个个的都是“磕磕绊绊”,要是个不小心,摔个四脚朝天,那可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2.2 天气也不帮忙而且,天气也是个“大麻烦”。
有时候大太阳,走着走着汗水就像小溪一样流下来,想喝水?没那么简单,周围全是山,连个水源都找不到。
再说说下雨,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你根本没法躲,湿漉漉的鞋子一脚踩下去,水花四溅,真是让人抓狂!而且山上雾气重,能见度低,走路就像“摸黑”一样,难免会走错路。
3. 教学互动:感受诗中的情感3.1 诗歌的魅力好啦,咱们说了那么多蜀道的艰辛,来看看李白是怎么描述的。
诗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哇,这真是写得太形象了!大家想象一下,蜿蜒的山路,就像是一个被山夹着的迷宫,根本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等着你。
李白的这句诗就好像在说:“别着急,慢慢来,前面还有很多惊喜呢!”3.2 讨论情感共鸣咱们来聊聊,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
你们觉得他是高兴呢,还是无奈?我觉得应该是两者都有吧。
想象一下,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目的地,那种感觉真是“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光明”。
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比如说,爬山的时候,快到山顶了,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像在过年一样!李白就是那种经历,愣是从艰辛中找到了快乐。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
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二、教学难点: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1、朗读诗歌的技巧(1)节奏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
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语速: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蜀道的险阻和难点,表达了人生的难点和坎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蜀道难》中获得一些反思,匡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正文内容:1. 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1.1 引导学生面对难点- 告诉学生学习是一条难点的道路,会遇到各种难点和挫折。
- 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难点,不要轻易抛却。
1.2 培养学生的毅力- 匡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
- 鼓励学生通过持续努力来克服难点,取得进步。
2. 培养学生的思量和分析能力2.1 启示学生思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量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2.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3.1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
3.2 提倡学生交流思想和观点-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4.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 赋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1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5.2 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匡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6.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6.1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量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学反思蜀道难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他在蜀道行进的艰难和困苦。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教育上的反思。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蜀道难》进行教学反思,分别是历史背景、文学意义、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教育启示。
一、历史背景1.1 蜀道的地理位置蜀道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1.2 蜀道的历史意义蜀道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是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交流的主要通道。
1.3 李白创作《蜀道难》的背景李白在唐朝时期,曾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战乱,他的创作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二、文学意义2.1 《蜀道难》的艺术价值《蜀道难》以其艰苦的旅途和坚韧的精神,展现了人类对困境的抗争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2.2 诗歌的形式特点《蜀道难》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都有着平仄押韵的要求,使诗歌更加优美。
2.3 诗歌的艺术表达通过描绘蜀道的险峻和艰难,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三、情感表达3.1 对困境的坚韧《蜀道难》中的诗句充满了对困境的坚韧和不屈的情感表达,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勇气和坚持。
3.2 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描绘蜀道的险峻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3 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反抗,展现了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四、修辞手法4.1 比喻的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曲折。
4.2 对偶的运用诗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使诗歌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
4.3 夸张的手法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和困难。
五、教育启示5.1 坚韧不拔的品质《蜀道难》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我们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岗实践作业教学设计和课例研修心得一、基本信息(1)、学科:高中语文(2)、教材版本:新人教版(3)、年级:高二(4)、课题:《蜀道难》(5)、课时:第一课时二、具体内容《蜀道难》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出示目标: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
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
我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可以得到一条定律,那就是,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
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
).............,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⑴赏析提示: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
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这是个惊叹词,译成济源话就是:“哎呀呀,老高高!”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那么读这两句的时候需要读出无限的惊叹之情,把语气词的长间拖出来,并且将音调定位在全诗的顶峰。
一生范读。
明确:这一句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夸张、比喻、直抒胸臆。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惟有鸟能飞过的空中狭道,险要而隐蔽,人烟绝迹,形象且生动。
夸张。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犯愁。
更何况无翅无翼又直立行走的人呢?这是衬托的手法,以黄鹤与猿猱的无奈来衬托人的无奈、蜀道的难行。
李白诗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在说山路曲折。
精彩的应该是百步九折这四个字,一步三转惊险无比。
川蜀湘西有一种走尸的习俗,就是湘西人在四川打工时客死异乡,家乡的亲人想让他魂归故里,就掏钱请来巫师施以法术使尸体站立起来走回家中,当然死人是不会自己走路的,真实情况是巫师将尸体肢解之后自己用双腿把它背回家中。
促使走尸这种习俗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百步九折的蜀道太过难行,根本无法用正常的运输手段将亲人的遗体从蜀地运出去。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山高到何种程度呢,竟然太阳都要绕道而行,这是明显的夸张。
中国神话集子《淮南子》中有记载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太阳神到了高望山都得绕行可见山之高峻难攀。
这里除夸张之外,诗人还借用神话传说,并且溶入了自己的想像,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
类似的引用神话故事入诗在本诗中还有典型的一句。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有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声未来而人已到,星星伸手可及而且像是树上的叶子一样从我们的肩前衣角滑过,这种静谧深险的境界也只有在动漫里可以看到了,此境此情,我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了,以手抚膺坐长叹!唉!⑵总结:写壮士美女,写黄鹤猿猱,写扪参历井都是为了一个字“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李白借鉴诗经中一唱三叹的手法,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
这第一叹,是在叹蜀山之高。
⑶诵读指导:一生试读,一生点评,一生再读。
同学们共同反复揣摩后明确诵读要点:第一句感叹,应该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一样,当当-当-当――,用高音把基调定下来,之后到天梯石栈相钩连是记叙蜀道来历,最好用叙述的语调,稍微平缓一点。
剩下部分则要写山的高峻,应该语调雄浑激昂,注意最后两句为表现人们的无可奈叹抚胸长叹,要把音调拖长一点。
集体诵读一段。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二段:(幻灯片展示:一叹山之高,那么这一段又写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呢?又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⑴学生自由诵读⑵赏析及诵读提示①关于“悲鸟”“远道之人”指“问君西游何时”中西游之友。
这样首尾一点第一段就有了落脚点,原来诗人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劝戒朋友蜀道之难且勿匆忙出行。
为了说服朋友,李白又举了当时山中的环境为例,探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中的“悲”能不能换成“飞”字。
学生讨论。
明确:不能,因为悲能显示出鸟的感情。
蜀山险峻,鸟儿都感觉害怕,雌雄相依,不敢失伴。
②关于“子规”子规又叫杜鹃,杜鹃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
蜀王望帝,国破身死之后化为杜鹃夜夜悲啼。
李白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阵阵子规悲鸣,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深入骨髓。
③诵读指导:这悲鸟、古木、子规、空山都是为了渲染烘托出当时环境的空寂荒凉,从而衬托出人们行走其间的毛骨悚然、凄清孤单,这里运用了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寄寓惊叹恐怖之情,所以诗人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吓得脸都变颜色了。
这是二叹,叹山之险。
这几句读的时候应该读得低沉而幽远,有孤身千里的感觉。
齐读第二段前五句。
④为了进一步证实山的险峻,诗人接下来连用了四个整齐的七言句。
请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找一找其中的意象。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
一生读。
明确:连峰、枯松、绝壁、飞湍、冰崖、转石之外,还有“万壑雷”。
大家想象一下,高峰刺破苍穹,枯松倒挂在绝壁,碎石从山崖滚滚而下,伴着飞湍瀑流的哗哗流水声,滚入山谷,轰然作响。
这里画面音响听觉视觉交叠运用,构成一幅充满了动感与活力的宏大场景,依靠凡人的想象力是很能完成的。
这和李白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盛唐的时代精神,盛唐一代文人身上的狂傲不羁、率性而为成了李白的一个很好注解。
大家齐读一遍。
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段提示:因为山势险要,所以驻守的将领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那么就很容易发生叛乱。
即诗中所说的“狼与豺”。
这些叛乱之人倚仗险势,为非作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使得过往行人随时有丧身虎口蛇腹的危险,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这里虎和蛇的出没并不是有一定的时间,而是互文手活的运用。
在这样常长战乱的所在安居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诗人又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在叹战祸之烈。
四、拓展与延伸诗人一唱三叹,叹蜀道之难行,除了劝谏友人之外,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的深意和弦外之音?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
初唐以来就有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不久就发生安史之乱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种: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诗人写此诗时身在长安。
他向往仕进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
所以说仕途难,人生难,难于上青天。
姚合的这首《送李余及第归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补充。
(幻灯片展示:《送李余及第归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不管是为劝谏友人,还是婉曲地感叹世态人生,李白的《蜀道难》做为他的首席代表作,在艺术上确实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幻灯片展示:欧阳修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五、结语:(幻灯片展示图片)李白用他无以伦比的天才智慧,用他的无穷想象挥洒,给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天外世界的窗户。
感谢李白穿越千年给我们带来的这幅魄丽画卷,感谢李白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在这节课上一起学习探讨这样一种伟大的神奇之美!同学们再见!教案设计思路暨反思一|、勇敢舍弃才能得到更多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曾设想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进而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
但是,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难”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
为了做好铺垫,我把教材安排的《将进酒》放在《蜀道难》之前讲,使得学生在第四部分“拓展与延伸”环节中的讨论与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顺利。
二、倾心投入带动整个课堂本单元学习提示反复强调诗歌教学要反复诵读。
具体到这一首诗来说,相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我就用一个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通过交流与检查发现这种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
在正式上课时,我较为注重教师自己的朗诵示范作用。
在《悲壮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面对着同学们朗诵完这首诗后,我的眼睛几乎湿润,竟忘了这是一节有很多位老师听课的公开课。
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他们给我最热烈的掌声,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三、交流探讨衍生无限生机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写的教案预设性过多而生成性太少。
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热情给了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所以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
正式上课时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不仅很好地悟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联想到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联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经历与理想追求,大大丰富了课堂构成,使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这是我的意外收获,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例研修心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
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课上得生动了,才能真正的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