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王秋实--血小板输注

王秋实--血小板输注

常规保存方式最长可保存5天,已有采用 新型保存袋保存7天的成功报告,并需进 行细菌学监测 临床输注可根据保存袋的质量在5-7天内使 用,美国FDA规定需进行细菌学检测 如果配以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甚至可保 存达8天
血小板研究热点
研究如何延长采集血小板的保存时间 如何有效检测血小板的功能 以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判断
2002年的研究报告,159位接受造血干细胞 移植的患者随机根据早晨血小板计数结果 等于或低于20×109/L和10×109/L分组进行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患者的出血或出血严重程度在两组间均未 有明显差异,也未见出血原因引起的患者 死亡的差异
在2005年进行的临床试验中,166位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机接受预防性血小 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阈值定为10×109/L或30×109/L 结果发现患者生存率,死亡和住院时间等 方面没有差异
血小板输血疗效判定
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 I)的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CCI = [ P I(109 /L) ×W ( kg) ×0. 07 /N (1011 ) ×100 ×F ] ×100%〗 式中W =患者体重.F =矫正系数, 脾正常 者为0.162,脾大者为0. 23,无脾者为0. 91.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血液中的有 血小板 形成分之一 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 无细胞核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L 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
血小板功能:
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收缩血管, 形成止血栓, 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 加速形成凝血块 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释放抗纤溶因子,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

F=0.62 ;无脾患者F=0.91 ;脾肿大患者F=0.23 W 为体重(kg),按每kg体重7%的比例 估算患者总血容量 100为调节系数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 效 判 断
⑤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
是评价血小板输后的实际效果的指标。
通过检测输注血小板1h或24h后血小板计数
输注血小板加重血栓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国外以采450ml的1U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 板 定义为1U浓缩血小板, 输 注 使用剂量:依靠临床经验估计, 通常成人单次输注12U;2~3天输一次 儿童按体重大致比例酌情减量
输10U浓缩血小板可升高血小板计数36×109/L
【剂量】 (1)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制品: 国内以采200ml的1U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 定义为1U浓缩血小板,国家表准要求: 血小板含量≥2×1010/L 白细胞残余量≤2.5×108/L 红细胞≤1×109/L 容积为25 ~ 35ml
血小板输注
一、 浓缩血小板: 普通血袋保存24h 血袋保存5天 成 用于各种血小板减少症 分
;
专用
输 【适应证】 血 ︱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血小板,补充 浓 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达止血目的 缩 血 ①血小板<20×109/L(再障、白血病、DIC、脾亢、 小 同种免疫或药物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等),伴严重出血 板 输 ②血小板不少,但功能障碍,伴严重出血 注 ③大量输血所致的血小板稀释减少 ④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严重出血、
ⅰ)严格掌握输血的指征,尽可能减少输血次数; ⅱ)减少白细胞抗原
ⅲ)对已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者,应进行血小板配血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临床处理分析

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临床处理分析

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临床处理分析刘艳丽【摘要】@@ 在保证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前提下,应避免或减少输注过程中血小板破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某些患者在初次或几次血小板输注时,疗效十分明显,在反复输注后,疗效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无效,即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RPT) [1].【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02【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作者】刘艳丽【作者单位】150000,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在保证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前提下,应避免或减少输注过程中血小板破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

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

某些患者在初次或几次血小板输注时,疗效十分明显,在反复输注后,疗效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无效,即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RPT)[1]。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临床输血难点,无特效治疗方法。

处理方法包括加大剂量的血小板输注、清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入、大剂量静脉丙球输注等。

选取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6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先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6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恶性实体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年龄4~76岁,其中男38例,女22例,血小板计数少于20×109/L,伴出血症状,根据血小板增值(CCI)1 h<7.5×109/L,24 h<4.5×109/L,判定为RPT。

1.2 临床表现出现畏寒、发热、败血症、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洗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2.1 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2 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2.3 血库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4 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灌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2 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r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2.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或者对供血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血液无效输注处理及控制方案

血液无效输注处理及控制方案

血液无效输注处理及控制方案1.目的明确各血液成分无效输注的定义和原因,便于输血相关科室、部门对血液无效输注的预防、识别、处理与控制。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临床科室、输血科、医务部等;执行人员主要包括临床科室、输血科工作人员和医务部的分管人员。

适用于临床血液无效输注的处理与控制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无。

4.目标规范对临床各血液成分无效输注的管理,达到合理使用有限的血液资源,科学、高效输血治疗的目标。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科室负责进行充分的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及时识别血液无效输注并作出相应诊治。

5.2输血科负责协助临床科室对血液无效输注的识别,并在进行相关输血监测后给予相应输血建议。

6.工作方案6.1红细胞无效输注的控制方案6.1.1红细胞无效输注识别(1)输注红细胞后,临床医师应在输注后24h内复查血红蛋白(Hb),观察Hb升高是否达到预期值。

Hb升高预期值计算公式为:Hb升高值(g/L)=[供者Hb(g/L)x输血量(mL)]/患者血容量(mL)×90%。

理论上成年人输注2单位红细胞悬液可提升Hb约10g/L。

建议输注后连续3d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其后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决定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的时限。

(2)如果输红细胞后Hb未达预期值,临床医师应进行原因分析,在排除输血反应、继续失血、输液稀释等情况后,可判定为红细胞无效输注。

6.1.2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1)红细胞输注效果与患者疾病(如血液类疾病、恶性肿瘤等)、既往是否存在输血反应、输血次数、既往输血量、妊娠次数有密切关系。

输血次数≥3次,既往失血量≥10U,妊娠次数≥2次输注效果明显下降,多数与免疫因素有关。

(2)免疫因素包括:稀有血型漏检,如ABO、RhD亚型漏检;不规则抗体和/或交叉配血漏检;产生自身抗体、药物抗体等。

(3)非免疫因素包括:感染、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骨髓移植、肝脾肿大、红细胞膜的弹性改变、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如过敏等。

临床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处置

临床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处置
【 m e A , es M M, u e1 't :fc o m ni l 8 ∞d d Taa e J d G R s l r a E etf an o s .e l t
o e e rl lo f w a d c rb a e a ln pes r i u n n c rba o d l n e e rlp d s r sue n h me b o o
电解质 , 易导 致水电解质紊 乱和酸碱失衡 , 更加重脑损 害。故
h di u , N a s y ,1 5 6 :3 e Ir J er u g 9 ; 4 a I y j or 8 3
在用药期问 , 应密切观察有关指标并及时加以调整。洼意切勿
[ ] 郭玉壤 , 2 王文志 , 李允德主编 .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
集 . 1 , 阳: 阳出版社 ,95 3 4 第 版 沈 沈 1 :4 3 9
梗死和脑出血周围的脑水肿。
至于甘露 醇是否 会出 现“ 反跳 现象” 曾有 争议 。一般认 , 为, 甘露醇不能或很少 进人脑细胞 内, 因此无 反跳现象 。但在 不同患者 , 因其血 管通透性 改变程度不 同而有差异 。对通透性 扳度增 高者, 甘露醇可能会渗人脑组织而发生反跳现象 。为防 止反跳现象 , 在两次甘 露醇用药期 间, 注 1次高渗糖 液或地 静
维普资讯

l0 8
因为甘露醇应用后先发生短暂性高血容量( 吸收组织液进
西南 国防医药 2 O 年第 l 卷第 2 02 2 期
疹、 甚至致 死 】仍需 引起警惕 。 ,
3 4 洼意其他不良反应 . 当给药速度 过快时 , 分患者 出现 部
头痛 、 眩晕 、 心律失常 、 晨寒 、 视物模糊 和急性 肺水肿等不 良反 应 。原有心功能不全者 , 易诱 发心 衰。剂量过太 , 偶可发生惊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重点

名词解释1. 输血医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de)一门学科.2. 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3. 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直接凝集红细胞(de)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其性质都是为IgM类抗体.4. 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见(de)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5.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通常将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de)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de)遗传多态性,并且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de)抗原称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6.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de)抗体,从而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7. 血液辐照技术:针对TA~GVHD采用(de)技术,有效灭杀具有免疫活性(de)淋巴细胞.8. 滤器去除术:在保证血液(de)制剂质量前提下,,对血液制剂中供着白细胞进行有效(de)除清处理.9.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或化学(de)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de)制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de)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患者(de)目(de).10.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de)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de)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de)一种血液制剂.11. 红细胞输注: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红细胞制剂进行输血治疗,其主要目(de)是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组织供氧.12. 血液保护:是指通过减少血液丢失、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13.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所致(de)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4. 输血不良反应: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15.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感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de)一类输血反应.,FNHTR是最常见(de)输血不良反应.16.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de)技术和方法,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输异体血、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最佳病情转归(de)目(de).输血大题1.患者血液管理(de)基本理念包括一.促进造血,纠正贫血,提高患者对失血(de)耐受力二.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三.优先考虑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2.影响凝集反应(de)主要因素温度、离子强度、PH值、孵育时间、抗原抗体(de)比例、红细胞间距离.3. ABO血型鉴定时需要进行反定型,其意义在于一. 能够复检正定型结果(de)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二.可以发现亚型,能够排除获得性抗原和冷凝集现象对红细胞正定型(de)干扰三.可以发现一些ABO亚型中(de)意外抗体4.ABO正反定型不符(de)处理原则一.ABO血型鉴定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时,应首先重复试验,排除人为差错.二.如果重复试验仍然正反定型不符,则继续下列操作:⑴重新采集血液标本,避免标本采集错误或污染引起(de)差错,⑵询问受检者(de)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骨髓移植史及用药史等.⑶应用新开启(de)生理盐水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后进行试验.⑷应用抗-A,B、抗-A1或抗-H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⑸根据筛选红细胞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有同种抗体或冷自身抗体干扰.6.血小板输注无效(de)相关知识可通过校正血小板上升数(CCI)或血小板输注回收率(PPR)判定输注后1小时CCI<7500,24小时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为输注无效.免疫因素:反复输注血小板或有妊娠史(de)妇女,患者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非免疫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等.7. 目前为了避免PTR、PTR(de)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可以采取如下(de)预防措施一. 提倡大型(de)血液中心建HLA,HPA已知型供者资料库,充分为患者提配合型(de)单采血小板.二. 配合型血小板输注三.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de)预防四. 有条件时也可通过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避免血小板输血反应(de)发生8. 血液病理性成分主要有三类一,造血系统异常增殖产生(de)过量或功能异常(de)血细胞二.体内外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de)含量或功能异常(de)血浆成分三.内、外源性毒素物质9. 病理性血液成分去除治疗(de)原则一,血液中含有能被TBCE去除(de)明确(de)病理性成分二.病理性成分能充分去除,并能有效地消除或减轻对靶组织(de)致病作用三. 病理性成分所致(de)病症能得到治疗,或经过一段时间或药物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四.能恢复受累器官(de)功能10.患者出现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三个先决条件:一.受体与供体之间组织相容性不同二.移植物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三.宿主无法清除这些免疫活性细胞11. 悬浮红细胞(de)适应症一.外伤或手术引起(de)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二.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者三.血容量正常(de)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四.儿童(de)慢性贫血等11.浓缩红细胞用于心肝肾功能不全(de)患者叫全血安全和减轻患者(de)代谢负担12. 少白细胞红细胞主要用于一. 需要反复输血(de)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者二. 准备做器官移植(de)患者三. 由于反复输血,也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de)发热反应(de)患者13.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于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de)患者输血,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等.14.年轻红细胞大多为网织红细胞,它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输血(de)患者,使输血间隔延长,减少输血次数.13.洗涤红细胞主要用于①输人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de)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de)患者等.14.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中血小板抗体检测原理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人抗人IgG多抗和人IgG 致敏(de)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那么红细胞将在微孔底形成单层,判为阳性;否则指示红细胞将在微孔中央形成紧密(de)细胞扣,判为阴性.15.血小板输注适应症一.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出现(de)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少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de)危险性,降低死亡率,具有显着(de)临床疗效.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性疾病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二.治疗型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de)出血.16.血小板输注禁忌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血小板输注(de)禁忌症.17.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de)禁忌症一. 对于曾经输血发生血浆蛋白过敏患者,应避免输注血浆,二.对血容量正常(de)年老体弱患者,重症婴幼儿,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de)患者,应有易发生循环超负荷(de)危险,应慎用血浆.18.粒细胞输注(de)适应症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绝对值低于×10(de)9次方/L二.有明确(de)细菌感染三.经强有力(de)(de)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四.骨髓造血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19.大量输血需要包括(de)情况一.以24小时为周期计算,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二. 三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50%以上,三. 一小时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四.失血速度>150ml/min五.失血(kgmin)达20分钟以上注:大量输血(de)死亡三联征包括: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紊乱.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轻重缓急决定因素一.抗原免疫性(de)强弱二.个体(de)免疫反应三.胎儿(de)代偿能力和产前(de)干预措施等因素21.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目(de)和血液制剂(de)选择目(de):置换出血液中具有已致敏红细胞及抗体,阻止进一步溶血,减少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预防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血液制剂选择:ABO血型不合溶血症应选用o型悬浮红细胞与AB型血浆混合后(de)血液.Rhd血型不合溶血病应选用ABO血型同型,RhD抗原阴性全血.22. 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措施出生前:提前分娩,血浆置换,宫内输血,药物,终止妊娠出生后:应肌注IgG抗RhD血清剂以避免被致敏23.新生儿溶血实验室与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①外周血常规检查②血胆红素测定③羊水胆红素含量测定2.血型血清学检查①血型②抗体效价③抗人球蛋白试验④血清学游离抗体试验⑤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24. 新生儿溶血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酶诱导剂2.光疗3.血液治疗①血液制品与血液制剂输注②换血疗法25. 细菌性输血反应(de)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液(de)采集,成分血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de)感染一. 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二. 采血时献血员局部皮肤细菌可能进入血袋三. 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等26. 细菌性输血反应(de)预防一.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de)合格(de)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产品二. 采血、成分血制备、贮存、运输及输入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 可疑细菌污染(de)血制品不得发出,不能输注四. 存在感染病灶(de)献血元应暂缓献血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及时终止输血27.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预防HTR发生(de)关键在于严格而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包括ABO 正反定型、RhD定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建立严格(de)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避免在血样采集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发血、输血过程中因疏忽而发生差错.2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预防1.避免不必要输血.2.需要输血时尽可能选择少血浆成分或不含血浆成分(de)血液制品,最好选择无输血史(de)男性作为献血者.3.妊娠3次以上女性不宜献血.4.改良血液制品(de)制作工艺,减少有潜在致TRALI(de)血液制品中血浆含量,不再使用有潜在致重症TRALI(de)献血员血液制品.5.若抗体来自受血者,输血时应进行白细胞过滤.6.在条件允许时也可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29. 输血传播疾病(de)预防和控制一. 严格筛选献血者二. 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de)筛选检测三. 加强采血和血液制品制备(de)无菌技术操作四. 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五. 合理用血,大量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30.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de)预防FNHTR发生率导输人白细胞(de)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x10∧6时,即能有效预防FNHTR发生.因此,预防FNHTR(de)方法之一就是输注去除白胞(de)血液制品.①粒细胞制品不能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输注前常规给予解热药②对于易患FNHTR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如对乙选氨基酚(醋氨酚)或阿司匹林有效减轻发热反应(de)程度③既往无FNHTR病史,不必输血前用药.。

国内外临床输血指南解读 (1)

国内外临床输血指南解读 (1)

大失血处理指南
应经常测定Hb和Hct 急性失血时Hb不能很好反应失血量,但 当Hb>100g/L,极少需要输红细胞;但 Hb< 60g/L时,几乎总是需要输红细胞 血型鉴定耗时不到10分钟,因此不应输 注大量的O型红细胞 输注库存时间长的血液对氧供有影响
大失血处理指南
红细胞进入体内24h内,2,3-DPG可再生 血液回收是常规工作 正在出血的患者,血小板>75×109/L 出血速度快的多发性创伤和中枢神经系统 的损伤,血小板>100×109/L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心肺旁路、肾功能不 全、抗血小板治疗,需要根据经验输Plt
减少血小板输血的措施
将血小板输注阈值降低至10×109/L甚至 5×109/L,但需具备血小板精确计数方法 坚持血小板使用原则(如前述) 进行血小板输注审核 氨甲环酸可减少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用量 化疗或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使用TPO 使用同一献血者的血小板
减少血小板输血的措施
大失血处理指南
大失血时,如果没有DIC发生,少见凝血 因子耗竭 只有输血量达到循环血容量时,凝血机制 方被破坏 DIC发生很可能是休克复苏不及时的后果 血小板数量与微血管出血高度相关 当失血量为血容量的150%,纤维蛋白原 出现明显不足,比其他凝血因子异常更早 出现
大失血处理指南
国内外输血指南解读
依据
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 新版》 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 践· 第三版》 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 第二版》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血液成分治疗专业组 英国皇家血液服务中心《临床输血手册· 第四版》 英国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师协会
紧急情况下的血小板输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指的是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后,患者的病症或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或减轻。

这可能是由于输注的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者输注的血小板质量不佳,或者可能是由于其他并发症导致的。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用于缓解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以帮助患者恢复凝血功能,改善症状。

但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较高。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例如,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或质量不佳,从而导致输注的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原因外,血小板输注无效还可能与输注的剂量、时间、方法和操作不当有关。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患者需要接受仔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输注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输注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来改善症状。

患者需要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