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相关问题探讨(附60例报告)

合集下载

186例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疗效评估关系的分析

186例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疗效评估关系的分析

186例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疗效评估关系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的相关实验室指标、血小板有效输注及无效输注后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评价提供更多客观的实验室指标。

方法186例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输注前和输注后的PLT、CCI、MPV、PDW、PCT,观察输注前后的变化情况。

结果110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输注后CCI为9333,PLT、MPV、PDW、PCT均值均较输注前升高。

76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输注后CCI<4500,PLT、MPV、PDW、PCT均值均较输注前降低。

结论血小板输注有效时,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输注前增高。

血小板输注无效时,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输注前降低。

此结果可为血小板输注后疗效评价提供新的实验室客观依据。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有效;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深入推广使用,血小板输注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小板输注是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各种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即治疗性输注与预防性输注,但由于血小板表面存在众多复杂的血型抗原,包括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以及相关抗原(HLA-A、B)位点和ABO抗原。

通常输血、妊娠或骨髓移植等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免疫刺激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是造成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但非免疫因素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异基因移植、输血前血小板储存不佳、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上述诸原因给血小板疗效评价带来一定困难[1-4]。

为此作者对186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并观察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与相关参数的关系,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评价提供相应的实验室客观指标。

血小板输注无效-抗体检测与供者选择

血小板输注无效-抗体检测与供者选择

血小板输注无效:抗体检测与供者选择作者:周晓华王明元徐惠新【关键词】血小板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发展,血小板(platelet,PLT)的使用日益广泛。

但是,随着大量使用血小板的情况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即反复输血者可能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输血小板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

一般情况下,把监控血小板输注结果常用的公式,即校正计数增值(CCI)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判别依据,当输注后1h CCI&lt;7.5和20h CCI&lt;4.5或1h回收率&lt;20%,则认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有非同种免疫因素和同种免疫因素,非同种免疫因素包括血小板质量、发热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骨髓移植、脾肿大等因素,另一方面,血小板上由于存在血小板相关抗原,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

目前,HPA被国际正式命名的有22个抗原,其中12个抗原被列入6个遗传系统,分别命名为HPA-1~5和HPA-15。

这些抗原产生的同种免疫可导致RPT的发生。

研究证实血小板相关抗体中79.9%为HLA抗体,HLA抗体与血小板抗体共存占17.6%,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占2.7% [1]。

国外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处理、抗体实验评估及应用有相当多的讨论[2~4]。

血小板相关抗体常出现在血小板输注6次以上的患者中,有报道称反复大量的输注血小板可导致50%左右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

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NAIT)也不时有病例报道,其主要因素是人类PLT抗原抗体反应,但Saito [5]却发现了1年中3例HLA抗体引起的NAIT。

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血液输注无效主要指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机体不起作用,如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不升高或者减低;输注红细胞后血色素升高达不到预期值,这种现象统称为输注无效。

临床主要见于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无效。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连续两次接受足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或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下降,未达到治疗效果,临床应查找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一)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1、免疫因素(1)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小板相关抗原不同(HL A-Ⅰ类抗原和ABH抗原)(2)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不同(HPA)(3)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不合(4)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所致2、非免疫因素:(1)血小板的质量(2)发热感染(3)脾肿大(4)DIC(5)药物(7)自身抗体(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DIC;2、停用可疑药物;3、从临床上查找不到原因,可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

4、进行血小板HL A配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ABO同型血小板;5、使用免疫抑制剂;6、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7、白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8、机采自身血小板恒温振荡或冰冻保存。

9、对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可适当增加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和次数;对脾肿大患者可增加每次的输注量。

二、红细胞输注无效: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应该复查患者血红蛋白,以评估红细胞的输注疗效。

血红蛋白恢复率<20%(即输注2U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约<2.5g/L)则考虑输注无效,有的患者输注后血红蛋白反而下降,应查找原因。

(一)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1、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不规则抗体2、发热感染3、DIC4、药物6、恶性肿瘤性疾病及其相关放、化疗7、急性或慢性失血8、脾脏肿大(二)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1、临床医师一旦发现红细胞输注无效,要查找原因,检测患者不规则抗体,看是否发生了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并在病程记录中对血液输注无效进行原因分析。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血小板输注对于各种血液病中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

约有20%~50%白血病患者,80%的再障患者长期输注血小板后输注无效[1]。

不仅如此,血小板输注后还会引起发热反应、输入后紫癜等并发症。

了解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病因及治疗,对于血液病患者,尤其是骨髓衰竭的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1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关概念111血小板无效输注是指病人在输注血小板后没产生/适当的反应0,即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病人至少连续两次输注足量随机血小板后,没有达到合适的CCI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判断依据主要是输注后血小板纠正计数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2]。

其中,CCI按下式计算: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Ll@体表面积(m2)血小板输入量@1011式中,体表面积=010061@患者身高(cm)+010128@患者体重(kg)+0101529。

若输注1小时后,CCI<7500/Ll,12小时后CCI<6000/Ll,24小时后CCI<4500/Ll,则可认为输注无效。

PPR的计算式为: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100%输注血小板总数@P式中,血容量=体表面积@215,P=2/3。

若输注1小时后,PPR<30%,24小时后PPR<20%,则可认为输注无效。

运用CCI或PPR可以减少判断的主观性。

但是由于这两个指标还受是否过滤清除白细胞及患者身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血小板的输入效果。

故建议用血小板输注后增值的回归分析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两个指标仍然是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最常用指标。

11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应以临床出血症状的改善为主,如输注血小板后出血减少或停止等为主要证据。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对临床8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效率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输注效率的护理对策,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血小板输注效率。

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率的因素和护理要注意的问题。

结果8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25%,白血组和再障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0%和40%。

结论血小板输注效率可能与再障组病例数以及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前多次输血导致抗体的产生有关。

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预防不同诱因发生破坏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效率;因素分析与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7-02对于临床中患有因血小板的缺失和减少或者血小板功能合成障碍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往往采用输注血小板的方法进行干预,实施干预以后,患者不会因为放化疗以后血小板骤然降低而致出血增加,减少了出血的致死率,因此,血小板输注率直接影响患者病死率,临床意义重大。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概念指的是患者实际的血小板输注增加值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一般无效输注率在30%-70%[1]。

本次实验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分析影响因素和护理评价,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按不同血液疾病分为白血病组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0例;纳入的80例患者无脾肿大,且均入院前均已经过多次输血,输血次数为3-20次,平均次数为(8.9±3.2)次,合并感染的患者有48例;入院治疗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的有35例,输注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的45例。

1.2方法采用静脉输注血小板。

6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6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6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梁志伟;余仲苟;李玉巧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5(002)011
【摘要】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收集我院近10年146例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血液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占(44.4%)分析其原因中免疫性因素41例(63.1%),其中HLA抗体占19例,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8例,自身抗体7例,其它抗体7例,而受者的非免疫因素24例(36.9%),其中脾肿大9例,高热4例,感染5例,Dic及严重出血4例,药物2例.结论血小板无效输注主要因素是免疫因素,其次是受者的非免疫因素,应引起注意及做好足够的预防措施.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梁志伟;余仲苟;李玉巧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529300;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529300;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529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杨润霞;胡兆坤
2.湛江市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韩日成;张家明;
冼观秀;唐汉物;袁婷;谢朝阳
3.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董莹莹
4.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相关因素研究 [J], 梁静;刘雯;叶海燕
5.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LA和/或HPA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敬媛媛;王洁;李冬妹;王丽君;范成艳;贾延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无效的关系及处理对策

探讨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无效的关系及处理对策
从临床上能引起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原因分析,可以分为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两类,主要以前者为主。其导致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多次输入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其身体内部会产生针对HLA和HPA的血小板同种抗体,其中引起PTR的主要原因是HLA类抗体[4](HLA抗体可以导致输入血小板的破坏)。所以对内科治疗输注次数大于两次的要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的,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具体分析是否输入血小板,尽量减少临床上使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尽可能避免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必须输入血小板治疗时,为了能增加血小板的相容性,需进行HLA A、B同型的血小板交叉配型,从而减少血小板输注后无效,提高其治疗效果。非免疫因素如血小板成分制品的质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脏肿大、异基因移植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还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病情的不同及处理方式(辐照剂量)的不同均可以造成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要结合各个病人的病因及原发病的对症治疗;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应首先选取肝素的适时适量治疗,骨髓移植病人采取血浆置换或者大剂量丙球输注后小剂量维持等方法,也可用脐血细胞扩增巨核细胞的新技术治疗,可显著提高血小板数量,脾肿大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采取脾切除,当然还包括血小板运输条件、输注前血小板储存环境、输注过程中患者的最大耐受的速度以及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等等都可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
【中图分类号】R331.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294-01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血小板作为正常人外周血中最小的有形成分,在血栓和止血、伤口修复、炎症和癌症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1]。

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减少[2]及体外因素导致的假性减少[3]。

临床上对血小板计数过低的血液病患者多采取血小板输注的方法,以降低出血风险[4]。

血液病合并多抗凝剂依赖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十分罕见,若未及时发现并纠正血小板计数易引发临床过度医疗。

本文通过分析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反复输注无效的原因,探寻多抗凝剂依赖情况下血小板聚集的应对策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发热半月,发现全血细胞减少10d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查体:重度贫血貌,言语含糊,双下肢轻度水肿,右侧肢体肌力4级,余未见明显异常。

完善相关检查,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基因阳性。

预备接受化疗前患者血常规结果提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临床遂予以血小板输注,但效果不佳,血小板计数始终维持在20×109/L左右。

治疗期间患者并无出血表现,为明确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

1.2仪器和试剂BC-6800PL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XN-90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P-10推染片机及配套试剂购自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0.1g/mL阿米卡星注射液购自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购自碧迪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1.3方法1.3.1标本采集及制片采集患者EDTA-K2、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血标本,分别于采集后即刻、30min、1h、2h、4h使用推染片机制作外周血涂片,镜检观察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及分布情况。

1.3.2血小板估算方法肝素抗凝标本采集后立即涂片,计数体尾交界处20个油镜视野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相关问题探讨(附60例报告)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降低放疗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

某些患者在初次或几次血小板输注时,疗效十分明显,在反复输注后,疗效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无效,即称之血小板输注无效(PRT)[1]。

为此,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60例,就无效原因和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60例,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产妇、子宫肌瘤、肝炎病、胆囊炎胆石症、肾病、外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恶性实体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热待查、肝硬化等,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类药45例,年龄5~81岁,其中男38例,女22例,血小板计数
<20×109/L,伴出血症状。

诊断[2]根据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指标: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CCI<10×109/L和输注后24小时CCI <7.5×109/L为输注无效。

Correcfed count increment(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人血小板总数×1011。

其中体表
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血小板回收率(PPR)标准:输注1小时后PPR>30%,输注20~24小时后PPR>20%;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L)×100%÷输注血小板数÷2/3,其中全血容量=体表面积(m)2×2.5-体重(kg)×0.075。

临床表现:出现畏寒、发热、败血症、脾肿大、血尿、阴道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并且输血一定剂量的血小板,仍会出现;未见出血倾向的改善;出血倾向恶化;输血后第2天的血小板数未见增加。

输血后紫癜常在血小板输注后1周左右突然发生,大部分患者有突发性血小板减少和紫癜,严重者有内脏和颅内出血等,可持续2~6周。

绝大多数为女性,有输血史或妊娠史。

处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方法,非免疫因素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抗感染、脾切除术、以及增加血小板的输入量来提高输注效果[3]。

免疫因素所致检查血小板抗体、自身抗体和不规则抗体。

选择ABO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均相合的单一供者的血小板输注,即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去白细胞的血小板输注;大剂最静脉丙球输注。

单采血小板均由乌鲁木齐市中心血站提供,每袋容量约200ml,含血小板≥2.5×1011个。

结果
本组因感染、妊娠或外伤出血均为首次输血者,输注前血小板(10~
59)×109/L;从输注ABO配合单采血小板1小时、24小时后的CCI、PPR值可
知未见有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发生。

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血液病的患者34例中,因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输注7~19次,输注前血小板
(2~57)×109/L,输注血小板1小时、24小时后平均上升计数(8~26)×109/L,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2例(36.67%)。

讨论
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

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30%~70%[4]。

其原因主要有免疫因素:HLA抗体和血小板同种抗体引起,血小板表面含有复杂的抗原,包括ABO、HLA、P、HPA等系统。

当反复多次输血时,由于异体间抗原系统的差异,刺激机体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对外源性血小板产生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这是引起PTR 最主要的免疫性因素。

而血液病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治疗需要多次大剂量输注血小板等血液制品,更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研究报道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31%~63%[5]。

本组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6.67%。

非免疫因素由发热、感染、脾肿大、DIC和药物因素等引起,会影响血小板的代谢过程,从而破坏了血小板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以药物影响已引起高度重视,已知有上百种药物与之有关并且在增加。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临床输血难点,无特效治疗方法。

本组处理方法是大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大剂量静脉丙球输注,血浆置换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措施对症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小板计数。

抗纤溶制剂,如6-氨基己酸,也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出血。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第3、4代白细胞滤器可滤除99.99%
以上的白细胞,使白细胞数量<(3~5)×106L,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PTR的发
生。

但仍有输注少白细胞血小板发生PTR的报道,所以用去除白细胞来预防PRT 的做法不是总能得到100%的验证[6]。

参考文献
1 徐丽绢,卓海龙,刘斌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10):59-60.
2 李归宁,胡丽华.血小板输注无效[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10(22):565-566.
3 薄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研究与防治[J].医学综述,2009,2(15):420-421.
4 龚永启,王奕锐,胡悦.122例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21):89-90.
5 林军,杨欢,王文伟.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抗HLA抗体相关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8,5(26):373.
6 刘艳丽.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临床处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6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