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项目一 《论语》节选

合集下载

论语1到3章原文

论语1到3章原文

《论语》前三章1.学而篇第一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字词详解:•“子” 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在这里特指孔子。

“学” 是学习的意思,包括学习知识、技能、道德等诸多方面。

“时”是按时、时常的意思。

“习” 有温习、实习、练习的含义。

“说”(yuè)是通假字,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朋”在古代指志同道合的人。

“愠”(yùn)是生气、怨恨的意思。

“君子” 指道德高尚的人。

•全句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释•字词详解:•“有子” 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孝弟(tì)” 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鲜(xiǎn)” 是少的意思。

“务” 是致力于、专心从事的意思。

“本” 是根本、基础。

“道”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人处世的道理、道德准则等诸多含义。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爱、仁德等诸多内容。

•全句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德准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解释•字词详解:•“巧言” 指花言巧语。

“令色” 指满脸堆笑、讨好谄媚的样子。

•全句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2.为政篇第二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释•字词详解:•“为政” 指治理国家、处理政务。

《大学语文》胡德才著,论语十则

《大学语文》胡德才著,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yì)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拼音:,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赐:人名。

子贡姓端木,名赐。

子曰:“吾十有(yî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大学语文-论语选读

大学语文-论语选读
——班固《 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 修养等方面。
❖汉代被列为经书。 ❖宋朱熹将其编入四书。
孔子思想
❖儒家学说以人与社会、群体的关 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的精 华部分,是有关社会伦理和个人 修养的一些内容。
❖没有学习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
孔子的政治主张
❖“礼”和“仁” 1、“礼”,一种政治秩序; 2、“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孔子地位的演变
❖经历过人,神、鬼的三个历程。 先秦、汉初——“圣人”; 汉代盛期到清后期——“神”;
“五四”以后——“鬼”。 ❖孔子的悲剧:“神”
孔子留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人有必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吗? ❖2、如何认识天、地、人的关系? ❖3、圣贤的意义何在? ❖4、现代人的价值观何在? ❖5、如何做人?
❖ 孔子生三年,而叔梁纥亡.
❖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集之一,是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 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论 语 》 选 读
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鲁国人,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
❖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于 学术和教育活动。
❖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 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
关于孔子的身世
❖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又 娶妾生了个残疾的儿子孟皮,都无法继 承家业。于是晚年又暗中求婚于颜氏, 得娶其第三女颜徵在为外室;在六十四 岁之后才遗腹生孔子。

《论语》十二章课文

《论语》十二章课文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大学语文第三版论语选读原文

大学语文第三版论语选读原文

大学语文第三版论语选读原文
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与有道的人
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注译评【原文】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5•22)【注释】(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

吾党意即我的故乡。

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

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注释】(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

孔子高兴了。

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评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7)。

好谋而成者也。

”(7•11)【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

藏,隐藏。

南财《大学语文》论语翻译

南财《大学语文》论语翻译

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原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看他做。

论语节选的文言文翻译

论语节选的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应有的态度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要持之以恒,温故知新。

同时,也表达了友谊的可贵,以及对待他人宽容的态度。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解读:这句话揭示了政治的本质是端正,政治家要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只有这样,政治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追求。

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就不去忍受。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生价值的看法,即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必须通过正当途径。

同时,也强调了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

四、《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

同时,要注重实际行动,善于思考和表达。

五、《论语·里仁》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贤人,就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同时也要反省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总结:《论语》中的这些章节,虽然都是简短的一句话,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 以语上也。(《雍 也》) ——因材施教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课文解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 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 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 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 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 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 越法度规矩。”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 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可见,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 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 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蕴、孕 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 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 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2、“仁”与“礼”之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 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 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 力图吧“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 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
矣”。(《里仁》) ——为己之学
孔子杏坛讲学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三、课文解析
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 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 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 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了呢?”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 课程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
心的仕、君子
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雍也》) 可见,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
之道。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 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 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 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 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项目一《论语》
课程导入: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 东南)人。
孔庙
孔林
孔府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 牧)等几任小官。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3、“为仁之方”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 贯之。”
——贯一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④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以为?”(《子路》)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 《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课程内容 一、孔子的“仁”学观念
1、“仁”之基本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 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 生。
*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 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