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语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大学语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微子》)
政治家——积极参与政治
作为政治家,奔走在各国之间宣扬自己 的政治主张,常被忽视,但却一直执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教育家——私学开创者
第三则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 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 后获,可谓仁矣。” 少空想,多干实事,通过劳动获得该得的, 这就是“智”; 有难做的事抢在别人之前做,有收获的结 果,跟在别人后面去享受,这就是“仁”
第四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臆断,凭空猜测 必:绝对,钻牛角尖儿 固:执拗、固执 我:唯我独尊,自以为是
专题四
孔子、儒家思想与《论语》八则
本专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孔子生平、思想及其著作 2、解读《论语》八则篇目 3、体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一、关于孔子
所处时代:
春秋战国 身份: “士”,诸子百家之一 历史地位: 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思想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百家 争鸣的局面下坚持着自己的一套观点,并 宣传之、坚持之、推广之。
第七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这一则叙述《诗经》的价值和功用
第八则
尊五美,屏四恶 惠而不费:对人慈惠而不耗费财物 劳而不怨:使民有时、有限 欲而不贪:有所追求而不贪婪 泰而不骄:形象舒泰、庄重但不骄横 威而不猛:有威严,令人敬畏但不凶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侍坐》)
《大学语文》胡德才著,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yì)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拼音:,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赐:人名。
子贡姓端木,名赐。
子曰:“吾十有(yî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论语五则_大学语文_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五则经典语句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2.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语》五则经典语句的解读。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教学难点:1. 对《论语》中较为深奥语句的理解。
2.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五则经典语句。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论语》及其作者孔子,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论语》五则经典语句1.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五则经典语句进行初步理解。
2. 对每则语句进行详细解读,结合背景资料和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 第三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 第四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第五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五则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五则经典语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探讨儒家思想1. 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四、布置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论语》五则经典语句的学习心得。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论语》五则经典语句的学习心得,评估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学语文-论语选读

❖汉代被列为经书。 ❖宋朱熹将其编入四书。
孔子思想
❖儒家学说以人与社会、群体的关 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的精 华部分,是有关社会伦理和个人 修养的一些内容。
❖没有学习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
孔子的政治主张
❖“礼”和“仁” 1、“礼”,一种政治秩序; 2、“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孔子地位的演变
❖经历过人,神、鬼的三个历程。 先秦、汉初——“圣人”; 汉代盛期到清后期——“神”;
“五四”以后——“鬼”。 ❖孔子的悲剧:“神”
孔子留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人有必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吗? ❖2、如何认识天、地、人的关系? ❖3、圣贤的意义何在? ❖4、现代人的价值观何在? ❖5、如何做人?
❖ 孔子生三年,而叔梁纥亡.
❖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论语》
❖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集之一,是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 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论 语 》 选 读
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鲁国人,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
❖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于 学术和教育活动。
❖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 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
关于孔子的身世
❖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又 娶妾生了个残疾的儿子孟皮,都无法继 承家业。于是晚年又暗中求婚于颜氏, 得娶其第三女颜徵在为外室;在六十四 岁之后才遗腹生孔子。
大学语文论语六则讲读教案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论语六则》中每则论语的内涵,掌握其核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道德观、学习观和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六则》中的每则论语。
- 分析孔子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观点。
#### 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 深入挖掘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简要介绍《论语》的历史背景和孔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 二、课文讲解1. 第一则:《学而》- 朗读原文,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 讨论曾子的“三省吾身”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2. 第二则:《为政》- 朗读原文,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 分析孔子对诚信的重视,讨论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 第三则:《里仁》- 朗读原文,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 讨论古人“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的价值观。
4. 第四则:《泰伯》- 朗读原文,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 分析孔子的道德观,讨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的现代社会意义。
5. 第五则:《颜渊》- 朗读原文,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 讨论子贡与孔子的对话,理解孔子对治理国家的看法。
6. 第六则:子张问政- 朗读原文,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 分析孔子对个人修养和处世的建议。
##### 三、课堂讨论- 针对每则论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 四、总结与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布置作业:选择一则论语,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论语六则》中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
论语_大学语文

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 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 ,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 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 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 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 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
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
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
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
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大家好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 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宣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到二千五百年前 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大家好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大家好
? 教学内容: ? 一、 孔子形象的再认识 ? 二、《论语》概论 ? 三、《论语》一书的思想智慧
《论语》三则
大家好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
大家好
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 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 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 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大家好
当时的鲁国政权长期受控于大臣 ,而后来 鲁昭公(鲁国之二十四代君主)因政变被 臣子赶到了齐国。
1 鲁国的混乱政治格局。 2 齐国能够有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 机会。
三年后 ,孔子带着无奈又回到了鲁国。
大家好
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在 家著书立说,广招弟子,培 养人才。
在 51 岁时孔子被委以中都 宰(县长)的官位 ,开始了“五 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府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官衙和内宅合一的建筑, 占地240亩,现有楼、房、厅、堂 480余间,被誉为 “天 下第一家” 。
大学语文第三版论语选读原文

大学语文第三版论语选读原文
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与有道的人
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
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