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论语 课件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

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 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 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 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 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 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 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 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 十二经。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 而:如果 ➢ 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待……呢?/把……怎么样
呢?/对……怎么办呢? ➢ 礼:礼仪制度 ➢ 乐:音乐舞蹈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 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 和不提倡做的事)
2024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文中
“
”字或句,我最受用。
它的含义是“
”,
给我“
”的感悟或
启发。
阅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 的前行。这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是至圣先 师以博爱的胸怀,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这 跨越2000多年的谆谆教诲,承载着中华民族为 师为学的优良传统,它提携我们后辈们踏着正 道的光,让我们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 与传播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分析文义
代词,它,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知识链接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 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 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 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学过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子曰:“温
故/
而知
它,指前面
可
以/
的内容
(之)为师矣。”
可以 凭借 成为
省略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新,
分析文义
迷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论语》教学ppt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距。
7.朝闻道,夕死可矣。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想内涵
• 中庸:中庸是指 儒家 的 道德标准 ,为历代儒客遵循与
推崇之道德标准。 中庸又称中用,庸古 同用 。 意为待人 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 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思想内涵
• 礼乐: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礼乐教化通行天
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 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 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 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 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
小挑战
•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 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温故而知新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 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 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 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大学语文论语五则教案课件

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五则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忠、信等儒家伦理观念。
2. 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语》五则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2.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观念。
2.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论语》原著或选段3.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为题,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二、新课导入- 展示PPT课件,介绍《论语》五则的选段和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阅读选段,初步理解其中的思想。
三、课堂讲解1. 《学而篇第一》- 讲解“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引导学生反思自身。
- 分析“尽心,忠心”等词语,强调忠诚的重要性。
2. 《为政篇第二》- 解读孔子的人生阶段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 讨论孔子对学习、立身、处世等方面的看法。
3. 《颜渊篇第五》- 分析子路和颜渊的志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 讲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含义,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就《论语》五则中的思想进行深入交流。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五则的思想。
二、课堂讲解1. 《八佾篇第三》- 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 分析“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含义,强调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责任。
2. 《里仁篇第四》- 解读“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 讨论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论语语文讲课PPT课件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 《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谢
谢
聆
听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 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 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 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 不必认定为三次。
选译及赏析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 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 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 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 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 很谦虚的求教。
选译及赏析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 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译及赏析
大学语文论语课件

02
论语背景及作者简介
孔子生平及思想体系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 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 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 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去世 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 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论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探讨
领导力培养
论语中强调的“以身作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思想,对于培养企业领 导者的领导力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 行影响和带动团队成员。
企业文化建设
论语中提倡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可以应用于企 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差异,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 倡导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05
跨文化对比与影响研究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论语传播比较
传播方式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口传心授,强调个人体悟;西方文化则更依赖于书 面文献和课堂教学。
接受度对比
在东方社会,《论语》被视为儒家经典,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其 影响相对有限,主要局限于学术领域。
诠释角度多样性
东方学者多从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角度解读《论语》;西方学者 则更注重语言学、心理学等视角。
•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 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类在长期的群体生 活中,发展了一种相互承 认、尊敬以及互助、互爱、 同情、怜悯之情,此即道 德情感 。
仁 — 一 种 真 诚 的 态 度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 将感情上升为仁,它才成 为人的一种信念,一种信 仰,它因此甚至可以反过 来左右与决定人的情感 。
论语
孔 子
• 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 为中国历史文化两千五百年以 上的演进和中国文化理想的建 立做出了最深最大的贡献。 • 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 反映在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的 《论语》一书中。
•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 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 中反映在由门人记录整理 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 夜。”《朱子语类》 • 山东至今仍流传颂扬孔子 的民谚:“天下文官祖, 累代帝王师。 ”
孝 的 四 个 境 界
• • • •
一、无违 二、不忧 三、敬父母 四、和颜悦色
言 小必 人信 哉〄 《行 子必 路果 》〄 硁 硁 然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 之士矣?”子曰:“行己 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上矣。” 曰: “敢问其次。”曰:“宗 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 矣。” 曰:“今之从政者 何如?”子曰:“噫!斗 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
子 曰 : “ 巧 言 令 色 〄 鲜 矣 仁 。 ”
• 子曰:“巧言、令色、足 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 明耻之,丘亦耻之。”
名 不不 顺正 〄〄 则则 事言 不不 成顺 ; 言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 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 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 子 学 院
• 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截至 2009年8月,我国已在世界 八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 课堂。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 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 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 教师和招募志愿者。到2010 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 学院和孔子课堂。 •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004年 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挂 牌。
《 论 语 》 的 中 心 思 想 : 仁
孔子的“仁爱”思想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 心地位,孔子把“仁”作 为为人处世最高的道德原 则、道德标准,也是孔子 心目中“人的最高的道德 品质” 。 “ 仁”的内容包涵甚 广,政治秩序、社交礼仪、 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 育理论无不攘括在内。
仁 者 爱 人
—
中 的庸 状 态寻 找 事 物 最 合 适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乡愿,德之贼也。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 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 争也君子。”合 适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 之定理。—(程颐) •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 当然,精微之极至也。— (朱熹) • 人的最高境界既不是安于日 常生活,也不是要人们舍弃 日常生活去追求彼岸世界, 而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如 何实现不平凡与无限。
—
孝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 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 母唯其疾之优。”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 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论语》基本上是一 部语录体的散文著 作,共二十篇,主 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只有一小部分记载 孔门弟子(譬如曾 子、子夏、有子等 人)的言行。
《 论 语 》 的 体 式
•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 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 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 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里仁》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 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 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 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 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 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 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儒
• 儒:从人从需,即人所需 要的,与需要的人。 • 《说文解字》:儒,柔也, 术士之称。指性格柔和而 有学问的人。实际上就是 商朝的没落贵族,他们虽 然丧失了爵位,但精通古 代典籍学问,遂以教授古 代文化为生,所以儒就是 最早的教师,老师则是人 们需要的人。 • 孔子在继承古代思想文化 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们所需 要的儒家思想,真正将儒
子 也瓢 曰 不饮 : 改〄 “ 其在 贤 乐陋 哉 。巷 〄 贤。 回 哉人 也 〄不 〃 回堪 一 也其 箪 。忧 食 ”〄 〄 回一
名 不不 顺正 〄〄 则则 事言 不不 成顺 ; 言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候出。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合 名 分 即 合 情 、 合 理 、 合 法
《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 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人 。
•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 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 人。”子曰:“赐也,非 尔所及也。”
子 曰 : “ 巧 言 令 色 〄 鲜 矣 仁 。 ”
• “刚毅木讷近仁” • “敏于行而讷于言”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人至了仁的境界,他 的一切行为不仅纯出乎天 然,而且根本不用借助于 言去表达。
孔 子 生 平
•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他从母新那里接 受了他的启蒙教育。(吾少也贱,故多 能鄙事《论语》) • 二十到三十五岁这个阶段孔子鲁国做过 几任管理仓库(委吏)和牛羊的小官 (乘田)。 • 三十五岁时孔子出走齐国,开始他第一 次的列国之游。三年后回到鲁国,开始 著书立说,广招弟子,培养人才。凡带 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 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 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 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 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他是中国第 一个平民教育家,将文化学术普及到民 间。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门下有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
1988年1月,75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诺 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 学家汉内斯· 阿尔文博士发 表宣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 到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孔夫 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1982年8月27日,美国 总统的里根在致祭孔子大典 筹委会主任的信中說:“孔 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 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 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 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 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 原则。”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图
明代《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明代《圣迹图》:孔子问礼老聃
孔 子 生 平
• 在51岁时孔子被委以中都 宰(县长)的官位。 • 孔子在55岁那年,再次离开 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第 二次列国之游。 • 孔子在六十八岁这年回到鲁 国,开始著书立说,修订六 经(诗经、书经、礼经、乐 经、易经、春秋)——吾自 卫反鲁,然后乐正,《雅》、 《颂》各得其所。——《论 语· 子罕》 • 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 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
• 孔子在大河边上感叹道: “往事像此水啊,昼夜不停 留。”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与追求。
毋 《达 欲 子〄 速 路见 〄 》小 毋 利见 则小 大利 事。 不欲 成速 。则 不
• 不因求快而违背规律,不因 追逐小利而影响大道。
知 仁者 者乐 静水 。〄 知仁 者者 乐乐 〄山 仁。 者知 寿者 。动 〄
中国古时人们的权利义务依“名分” 或“名位”而来。孔子讲“正名”,强 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是强调 厘清不同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不同权利义 务。有什么样的“名分”,才有什么样 的权利义务。无此名必无些权利义务, 有此权利必要求此名。
子 《斯 在 子夫 川 罕〄 上 》不 曰 舍: 昼“ 夜逝 ”者 如
• 知者不惑,所以乐;仁者不 忧,所以寿。 •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 伤脾,焦虑伤肺,惊恐伤肾!
暮 《七春 先人者 进〄〄 》浴春 乎服 沂既 〄成 风〄 乎冠 舞者 雩五 〄六 咏人 而〄 归童 。子 六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 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 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 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点也。” •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装的时节,约上五六个 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 到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