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古诗文阅读》专项精选试卷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40分)(一)溪居①即事②(20分)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③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④去却关。
【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
②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③系:拴,捆绑。
④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
1.诵读这首诗时,语调应该是( )(5分)A. 轻快且活泼。
B. 奔放且雄伟。
C. 低沉且悲痛。
D. 舒缓且无奈。
2.由“溪居即事”这个题目,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以此为题目的好处是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让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写。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用“疑”“急”二字写出了孩童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试联系全诗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20分)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①,芭蕉分绿与窗纱②。
日长睡起无情思③,闲看儿童捉柳花④。
【注释】①软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②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衬在纱窗上。
③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2)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2)一、对比阅读。
[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乙]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①[宋]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②。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③风波一任。
别浦④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⑤。
闲管兴亡则其⑥。
【注释】①词人虽深受朝廷赏识,由临安赴任湖北转运副使,但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重重。
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
②落日镕金:落日时的光像熔化的金子那样通红。
③选甚:论怎么,管什么。
④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⑤沉沉:悠远。
⑥则甚:做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中的“明月”和“鸣蝉”动中有静,描绘出半夜“清风”“明月”的景色。
B.甲词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对仗手法,与清幽夜色、聒噪气氛相吻合。
C.乙词中,上片后两句的意思: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D.乙词中,下片后两句借景抒情:前尘往事已随时间深埋,是兴盛风光还是衰败落寞又有什么关系呢?2.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所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注释分析:同样都是《西江月》,词人在两首词中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初中课外古诗文、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学校年级姓名一.古诗文阅读(25分)(一)忆钱塘江(5分)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黄昏(傍晚)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醉”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二)愚公移山(节选)(10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水的南岸(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4.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A. 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 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 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三)钱镠liú(12分)钱镠,临安石鉴乡人。
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
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4)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4)一、古诗阅读。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①白玉条,迥②临村路③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④,疑是经冬⑤雪未销⑥。
【注释】①寒梅:梅花。
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寒梅。
②迥:远。
③村路:乡间小路。
④发:开放。
⑤经冬:经过冬天。
⑥销:同“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1.“一树寒梅白玉条”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梅花比作__________,突出了梅花晶莹洁白的特点。
2.“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
(用诗句填空)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笔下的梅花具有怎样的特点·()(多选)A.洁白俏丽B.不畏严寒C.艳丽夺目D.品质高洁二、对比阅读。
【甲】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ē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文阅读。
春望[唐]杜甫国破①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④簪⑤。
(注释)①破:沦陷。
②烽火:这里指战争。
③浑:简直。
④胜:能承受。
⑤簪(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1]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作者在______(季节)的时候写的。
[2]从“草木深”三个字可以看出长安城的现状是()A.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草木繁茂,一片生机。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诗中反映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通过描写______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和______,更加体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 课外阅读。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解释词语。
若:______________ 何: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里的问题是什么?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按要求完成练习。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____。
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
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歌颂________的古诗。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4]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补充诗句并完成各题。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十一)(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小升初古诗阅读专项训练十一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①宿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
②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③家童:童仆。
④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⑤犹眠:还在睡眠。
1.“朝”在诗中的读音是______。
2.本诗描写的季节是___,我是从“_____、柳绿、_____”这些词语中知道的。
3.诗的三、四句描绘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生活。
“莺啼”二字在诗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啼:_______犹:______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江上渔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你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后两句使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含
答案)
1. 诗歌阅读
题目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描述诗人在何时何地写下这首诗?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诗人在宿舍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诗。
2. 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寂寞和孤独的心境。
题目2:
下面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的部分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2. 诗人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夜空、农田和村庄的情景。
2.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家乡的想念。
2. 文言文阅读
题目1: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答案:
"有真知识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
题目2:
下面是《史记》中的开头一段,请简要概括其内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答案:
这段文字指出了天地宇宙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光阴如百代过客,而人的一生很短暂,如同梦中仅是一瞬间,人生欢乐又有多少呢?
以上是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专题训练的部分题目和答案,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综合训练。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①,千朵万朵压枝低②。
留连③戏蝶时时舞,自在④娇莺⑤恰恰⑥啼。
[注释] ①花满蹊:花很多,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
蹊,小路。
②压枝低:形容花开得很茂盛,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了。
③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④自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⑤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
⑥恰恰:黄莺的鸣叫声。
[1]本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七言绝句D.七言律诗。
[2]本首诗在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押韵,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二二三”式的朗读节奏在第三、四句诗上做出停顿标记。
[4]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读几遍,我们会找到诗中表现花开得繁盛的两个字: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诗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想象诗中的景物,补充下面的文段。
黄四娘家的花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的花连枝条都压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飞来了,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久久不肯离去。
花枝间传来“恰恰”的啼叫声,仿佛是可爱的黄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5)一、古诗阅读。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①短篷②,杖藜③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①系(xì):拴;绑。
②短篷:小船。
篷,船帆,船的代称。
③杖藜:“藜杖”的倒文。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干直立。
1.从“杖藜扶我过桥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的是_______早春(填季节)的景色。
请结合诗中信息,至少说明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后两句,作者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
“________”二字,描绘了细雨似有若无的景象;“________”二字,写出了迎面而来的风带着暖意,蓬勃有生气。
4.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其中不包括()A.作者游览时的喜悦之情B.作者对生活的热爱C.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D.作者人到暮年的感慨二、对比阅读。
【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B】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
令初不知爱,漫③悬于壁。
旦④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
黎明物色⑤,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⑥举轴,则踉跄逐之⑦;以试群猫,莫不然者⑧。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东安:县名。
②邑令:县令。
③漫:随意。
④旦:清晨。
⑤物色:查看;观察。
⑥逮:等到。
⑦踉跄逐之:跳起来追赶它。
⑧莫不然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都是这样。
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翻译:2.蔡洪赴洛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乎..诸君是其苗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翻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3.司马徽别传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
有人伦鉴识,居荆州。
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
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
其妇谏曰: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
’其婉约逊遁如此。
尝有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刘表子琮往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邪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其丑陋骂曰死佣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
徽归,刈头着帻出见。
琮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
琮起,叩头辞谢。
徽乃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
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
’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
②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
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
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
’表后见之,曰:‘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
’其智而能愚皆此类。
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
——《司马徽别传》,作者未详翻译①:翻译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新课标卷2)。
1.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唐·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古诗文阅读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4.王羲之诈眠逃祸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翻译:5.陶侃治军侃练核..庶事勤务.稼墙虽戎陈武士皆劝厉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营种柳都尉夏施盗拔武昌郡西门所种侃后自出驻车施门问此是武昌西门柳何以盗之施惶怖首伏三军称其明察侃勤而整自强不息又好督劝于人常云民生在勤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岂可游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以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弘达邪——晋·孙盛《晋阳秋》翻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6.落帽风流嘉字万年,江夏鄳人。
曾祖父宗,吴司空。
祖父揖,晋庐陵太守。
宗葬武昌阳新县,子俗得失对曰待还当问从事吏亮举麈尾掩口而笑语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之。
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寮毕集,时佐史并著——《孟嘉别传》,作者未详翻译①:翻译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新课标卷3)。
2.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古诗文阅读训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7.王安期为东海(二则)王安期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池鱼复何足惜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敕.曰夜不得私行吏收得一宵行人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反.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第三》翻译:8.有志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宋·朱熹、李幼武撰《宋名臣言行录》翻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9.胡威绢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晋·孙盛《晋阳秋》翻译①:翻译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北京卷)。
3.西村宋·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耿:微明的样子。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古诗文阅读训练(四)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0.怀安丧志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先秦《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翻译:11.处之不易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翻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2.赵志向学赵至字景真,代郡人,汉末,其祖流宕客.缑氏,令.新之.官,至年十二,与母共道旁看,母曰:“汝先世非微贱家也,汝后能如此不?”至曰:“可尔耳。
”①归便就.师诵书。
蚤.闻父耕叱牛声,释书而泣。
师问之,答曰:“自伤不能致.荣华,而使老父不免勤苦。
”年十四,入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何以问我?”..,遂随车问先君姓名。
先君曰:“年少至曰:“观者风器非常,故问耳。
”先君具.告之。
②至年十五,阳.病,数数..狂走五里三里,为家追得,又炙身体十数处。
年十六,遂亡命,径至洛阳,求索先君不得;至邺,沛国史仲和,是魏领军中涣孙也,至便依之,遂名翼之,字阳和。
先君到邺,至具道太学中事,便逐.先君归山阳经年..。
至长七尺三寸,洁白黑发,赤唇明目,鬓须不多,闲详安谛,体若不胜衣。
先君尝谓之曰卿头小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停谛有白起风至论议清辩有纵横才然亦不以自长也孟元基辟为辽东从事在郡断九狱见称清当常自痛弃亲远游母亡不见吐血发病服未竟.而亡。
——晋·嵇绍《赵至叙》翻译①:翻译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江苏卷)。
4.八声甘州宋·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将本词改写成散文:古诗文阅读训练(五)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3.王充阅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传》翻译:14.服虔既善春秋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翻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5.牛屋贵客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
①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
”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
”②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
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
令送公至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翻译①:翻译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江苏卷)。
5.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