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阅读材料《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先来说说这诗的全文。
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在这春夜之中,不知从谁家悄然飘出了笛声,“暗”字不仅点明了笛声的不知出处,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想象一下,春风轻拂,悠扬的笛声随之飘散,仿佛无处不在,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人在这夜里听到的曲子是《折柳曲》。
“折柳”在古代是送别之意,常常蕴含着离别的愁绪。
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意思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是一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诗人相信,每一个在他乡漂泊的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心底对故乡的眷恋。
接下来咱们深入赏析一下这首诗。
从意境营造上看,诗中的春夜、笛声、春风,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画面。
春夜本就宁静,而那悠悠的笛声在春风中飘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和悠远。
这种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在情感表达方面,李白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后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深深的眷恋。
这种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从语言运用上,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李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场景和情感。
比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个“满”字,将笛声的传播范围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其影响力之大。
再看诗歌的结构,它层层递进,逐步将情感推向高潮。
从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到笛声传遍洛城,再到点明所闻之曲为《折柳》,最后引发所有人的思乡之情,一气呵成,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洛城”点出地点。
B.次句“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笛声的悠扬和夜的宁静。
C.“折柳”指汉代乐府曲《折杨柳》,诗人春夜听到此曲,勾起了乡情。
D.本诗着重以诗人感情变化来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
10.结合《逢入京使》和本诗,分析两首诗中“故园”这一意象的意思及其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并据此谈谈你对阅读古代诗歌方法的发现。
【链接材料】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答案】9.D 10.相同,两首诗中的“故园”都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诗歌时,可以通过关注意象或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D.有误,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分析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烘托吹笛人技艺高超和笛声的魅力”理解有误;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故园”指的是故乡。
岑参《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其中的“故园”也指故乡。
通过这两首诗中的“故园”这一意象和关键词语,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这启示我们,鉴赏诗歌可以通过抓住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或关键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2分)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
(2分)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4分)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分)。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原文白话译文及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原文白话译文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整首诗感情真挚,读来令人感到余韵无穷。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唐诗原文白话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诗中能揭露要旨的诗句
是:,。
(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
是:。
(2分)
23.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成效。
(4 分 )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
音,因此先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友挚友分别时的迷恋之情,
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 分)
答案: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尽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惹起人们无穷的隐忧;“满”字
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安静,笛之婉转,反衬诗人心里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写全一个字各得 2 分 )
2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春夜洛城闻笛⑴谁家玉笛暗飞声⑵,散入春风满洛城⑶。
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⑸。
词句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作品鉴赏: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阅读材料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题目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1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9.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10.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
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12.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练习与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晨读材料十九
诗歌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
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袁行霈)附: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
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