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下的爱情与自由

合集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较分析三首爱情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较分析三首爱情诗歌

名 ” “ 辉 ” 而这 位 骑 士 为 她 所 有 的 行 动也 不 再 是 仗 剑 天 和 光 。
捱 。 是 化 简 为 一 个 单 调 的 举 动 : 把 她 名 字 写 在 沙 滩 ” 这 一 而 “ , 行 为既不与 她相接触 . 不会 留下踪迹 。 为 “ 浪来了 ” 又 因 海 会 “ 把那 个 名 字 冲跑 ” 这 种 行 为 更 像 是 一 位 冥 想 者 所 为 , 不像 , 而
谈 到 爱 情 . 论 细 腻 与 否 、 高 与 否 , 们 总会 想 到 恋 人 无 崇 我 间 炽 热 的感 情 或 是 二 人 世 界 里 的 卿卿 我 我 、 依 我 侬 。 而 在 你 然 爱 德 蒙 ・ 宾 塞 的《 一 天 , 把 她 的名 字 写 在 沙 滩 》 诗 中 , 斯 有 我 一 人们 在 浪 漫 主 义诗 歌 中体 会 到 的奔 放 感 情 。或 是 早 已在 古 希 腊 戏 剧 中熟 悉 的壮 烈 行 动却 不 见 踪 迹 。诗 中 的女 主角 和 “ ” 我 更 像 两 位 玄学 家而 非恋 人 , 在 谈 玄论 道 而 不 是 在谈 情 说 爱 。 是 称 呼 彼此 时 也 让人 感 到并 无 热情 。诗 中 出现 的称 谓 也 并 非 关 乎 眼 前 那 具 体 生 动 的 恋 人 形 象 。而 常 关 乎 诸 如 “ 朽 ” “ 不 、美 名”“ 德 ” 、美 之类 的抽 象 概 念 。 管 在 诗 人 的 心 中 ,你 ” 尽 “ 的名 字 满 是 “ 辉 ”但 只是 “ 在 天 国 ” 而 女 主 角 对 男 主 角 的 呼语 。 光 , 写 ; 只是一句“ 自负 的 人 ” 听 上 去 并 无 半 分 激 情 。 过 是 一 句 客 观 . 不 冷 静 的 批 论 而 已 。 中 所 言之 爱 , 并无 一 句 关 系 到 此处 的二 诗 也 人 ,却 是 在 写 “ 的诗 ” 和 永恒 :我 的诗 使你 罕 见 的美 德 长 我 “ 留 。” 中 的“ ” 像 是 一 位 中世 纪 的骑 士 , 是 手 中 的 长剑 诗 我 更 只 变 成 了 十 四行 诗 , 为 这 位 在 诗 中隐 其 容 貌 的 女 主 角 赢 得 “ 来 美

浅析英美文学中爱情观的流变

浅析英美文学中爱情观的流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英美文学中爱情观的流变时苗苗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爱情是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但纵观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观在各个阶段都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十九世纪等时间段的文学代表作品来阐释不同时期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文学作品;转变作者简介:时苗苗(1993-),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114-01一、引言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和本能。

爱情以其无穷的魅力、莫测的变化成了文学的永恒主题。

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会受到社会条件、文化背景、时代变化、阶级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深刻影响,所以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会发生显著变化。

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发展,人类的爱情观经历了种种变化。

本文将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及20世纪的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观的描写进行分析,纵向展现爱情观的流变。

二、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一)古希腊时期的爱情观希腊神话和传说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爱情这一主题在希腊神话中当然也不例外,神话中众神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系列爱情故事。

例如:宙斯有为了追求爱情很多疯狂的举动,他虽拥有合法妻子赫拉天后,却幻化成各种假象,如白云、天鹅之类,去猎取仙女凡姑们的爱情。

希腊人的爱情观是对人本身欲望的强调和对表象美的追求,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爱情采取不理智疯狂行动。

虽然这种爱情观推崇的自由爱情是生命自由的一种展现,但这种爱情观并不是值得被歌颂和赞扬的,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规约。

然而,希腊也有值得人们歌颂的爱情,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是人们心中对爱情的追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爱情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爱情观
Po sition im Pro v em en t of fem ale and P u rifyin g o f h u m an ists.
K e y w o r d s : e o u r tly lo v e 、 Ita ly 、 H u m a n is m
川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绪 论 .......................................… … 1
lo v e ,,a n d “L o v in g to b e d e str o y e d ,,o f B o c e a c e io in e a rly P h a se . B e sid e s,th e se w o r k s in e lu d e “11 M o r g a n te ,,o f P u le i,“O rl a n d o in n a m o r ta to ,,o f B o ia rd o ,“O rla n d o F u ri o so ,, o f A r io sto , “R in a ld o ,,, “A m in ta ’,a n d ”L a G e ru s a le rn rn e L ib e ra ta ,, o f T a sso ,,,G li A so la n i,,o f B e m b o in m id 一la te P e r io d .
笔者在 求 学过程 中有幸接触到 了一些这一时期著名人 文主义者 的文学作 品 , 发现这些文学作 品中包含着 各种各样 的爱情 故事 ,却反映 了作者相似 的爱情 观 。 这 种 典 雅 爱 情 观 念 对 人 文 主 义 者 的 创 作 方 向和 伦 理 观 念 都 有 着 重 要 的 影 响 。但 因 文 艺 复 兴 运 动 是 从 中世 纪 社 会 中 萌 芽 的 ,所 以这 一 时 期 的 典 雅 爱 情 观 也 不 可 能 完 全与 中世纪 的典雅 爱情观 决裂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概述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十四行诗,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成就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类和个人思想的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涉及的一些主要思想。

1. 爱情与欲望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经常探讨爱情与欲望这一永恒的主题。

他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情,包括浪漫之爱、激烈之爱、失望之爱等等。

通过对角色和情节的塑造,他深入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关于爱情和欲望的需求、冲突和困扰。

2. 时间与流逝莎士比亚通过十四行诗表达了对时间和流逝不可改变性质的体验。

他常用“岁月无情”、“时光飞逝”等词语来描述人们面对时间推移而感到无力和无奈。

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瞬息万变,也传递了人们对永恒和不朽的渴望。

3. 多重性与表演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经常展现多层次的意义和不同角色的扮演。

通过剧作家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他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伪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多重性和表演性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现实世界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4. 生死与存在莎士比亚尤其擅长通过十四行诗来表达存在主义主题。

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无疑影响了后来文学、哲学领域的发展。

他思考人类存在意义、追问死后世界等问题,在文字中诉说着关于生命的真谛和对未知命运的猜测。

5. 社会阶级与权力莎士比亚所描绘的社会往往充满权力斗争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

他通过十四行诗展示了权力对个体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他审视统治者、贵族、平民和劳工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社会困境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结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深刻而多样化,涉及了爱情、时间、多重性、生死以及社会阶级与权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超越了时代限制,使得莎士比亚在世纪之后仍然被尊为文学大师,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巴黎野玫瑰爱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故事

巴黎野玫瑰爱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故事

巴黎野玫瑰爱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故事巴黎野玫瑰:爱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故事在巴黎的街巷间,有一种野玫瑰绽放的花朵。

它们以独特的美感和浪漫的气息,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观赏。

这些野玫瑰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将人们带回了一个充满浪漫和爱情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和冲突的时期,然而,它也孕育了许多浪漫故事,其中最为著名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之一就发生在巴黎的街道上。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玛丽的年轻女子。

她身着华丽的长袍,梳着盘发,优雅地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巷尾。

她的美丽和温柔让无数男子为之倾倒,但她的心里只装得下一个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勃鲁塞洛。

勃鲁塞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和雕塑家,他精于绘画和雕琢,以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了许多惊艳世人的作品。

他的画作带有一种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仿佛是天使的倩影与恶魔的誓言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艺术感染了玛丽的心灵,让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勃鲁塞洛的爱恋之中。

一天,玛丽决定亲自去找勃鲁塞洛,并表达她的爱意。

她穿过街道和广场,来到了勃鲁塞洛的工作室。

勃鲁塞洛正在创作一幅画作,他的手指轻轻地在画布上舞动,画出了一个天使的笑容。

玛丽静静地站在勃鲁塞洛的背后,欣赏他的作品。

她的目光越过勃鲁塞洛的肩膀,与他的视线交汇在一起。

他们的目光交织,彼此间似乎能够读懂对方的内心。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段爱情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玛丽的父亲是一位势力强大的大臣,他执意要安排玛丽嫁给另一个有足够权势的婚姻对象。

玛丽无法逃脱这个命运的束缚,她只能默默地为勃鲁塞洛祈祷,希望他能明白她的爱意。

就在玛丽和勃鲁塞洛相爱的那段时间里,巴黎的野玫瑰开始绽放。

野玫瑰的花瓣如绣球般鲜艳,将城市装点成梦幻的花海。

这些野玫瑰就像是勃鲁塞洛为玛丽创造的神奇画作,向世人诉说着他们之间那段无法言说的爱情。

然而,命运终究无法靠近玛丽和勃鲁塞洛。

玛丽的婚礼日子越来越近,她和勃鲁塞洛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他们之间的爱已经被命运的笼罩所掩盖,仿佛永远都无法得到解脱。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风格特点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风格特点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风格特点分析一、引言在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意大利,文学迎来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变革。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人们重新回归经典、追求个人表达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意大利文学出现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风格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二、人文主义倾向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

在意大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作品,并试图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与模仿来塑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启发意大利作家从古代经典作品中寻找灵感,并采用其写作技巧和形式。

例如,他们追崇希腊悲剧和史诗,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类似的叙事结构和戏剧张力。

2. 基于人性和人类尊严的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强调了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作家们关注人类性格、品质和情感。

他们试图通过绘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来探索人类本质。

3. 对语言表达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追求语言的优美与精确,注重修辞、声韵和节奏。

他们使用高雅而繁复的语言风格,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三、启蒙与知识传播文艺复兴时期是知识传播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特点:1. 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在此时代,古希腊罗马经典作品开始被重新发现,并广泛翻译成意大利语。

这些作品对当地作家产生了强烈影响,使得他们更加开阔眼界,创造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学形式。

2. 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同时期的意大利文学深受艺术家、建筑师和画家们的思想启发。

他们相互交流并合作,使得文学作品在描绘细节和充实感方面更加描述丰富。

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对绘画技法和视觉效果的追求也影响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

四、个人自我表达与情感抒发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和独特性。

以下是一些相关特点:1. 地方色彩浓厚意大利地域广阔,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下的爱情与自由
——《仲夏夜之梦》自由和爱情,从来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事物。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和爱情,哪一个更重要?正反各执一词。

那么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和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海伦娜这两对情侣,又是如何阐释这两大主题的呢?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女青年赫米娅,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

赫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

海伦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

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

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

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伦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伦娜大献殷勤,这让赫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
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伦娜,因而“旧情复燃”。

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

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伦娜而决斗。

后来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发生在古希腊时代,然而创作背景却是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相对巩固,社会比较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变,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入文主义运动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大举自由的旗帜,引领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应运而生的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两对青年男女,赫米娅为着爱情背弃父亲,拉山德围着爱情勇于争取,海伦娜为着爱情卑微而近乎乞求,狄米特律斯为着爱情纠缠不舍。

看,他们都为爱疯狂着,谁也不肯放手,到底,他们追逐的是爱情,还是心中那份对自由的渴望?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时代,但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却完全是以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为依据的。

比如说赫米亚,作为贵族之女,却是敢爱敢恨,立场分明,不惧父亲的逼迫,誓要追求爱情,她反抗如此激烈,竟然以死相逼。

很多人都会为赫米亚勇敢与决绝所震撼,然而她不惜以生命为赌注,就真的完完全全是为了爱情吗?她更多的是为了她心中的自由而
抗争着,她不愿意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她也要追求现世的幸福。

所以,她与父亲的矛盾会如此激烈,她会如此厌恶狄米特律斯。

对于她而言,拉山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由的象征。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
人生而孤独,也总是在追逐着,比如爱情,比如自由。

中世纪的教会对塑造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权大的影响力,在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上也不例外。

教会声称女人是夏娃的后代,只会诱惑男人走向堕落,这一观念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女人生而有罪,地位低下,爱情和自由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赫米娅却成了莎士比亚笔下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代表,她对父权制的勇敢抗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重新考量,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追逐。

赫米娅和拉山德,海伦娜与狄米特律斯这两对青年情侣与伊吉斯所代表的势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是勇于追求幸福,自由,平等;一方却是逼迫,想要掌控一切。

这也是对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与老旧一派之间的一种描述。

全剧悲喜交加,剧情也是跌宕起伏,着实揪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结局让我松了口气。

莎士比亚以喜剧结尾,不仅表达着他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颂扬,也饱含对于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信心。

自由与爱情,从来都是以自由为前提,如若没有了自由,哪里来的精神高谈爱情。

人生而孤独,很大程度上,人都是在朝着满足自我
的方向上前进着。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的爱情是使你成为你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需要的是自由,爱要有自由方可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