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概述一、内能的定义内能(Internal Energy)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由于热运动和相互作用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它是热力学系统的一种状态函数,通常用符号U表示。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微观粒子的运动加剧,内能增加;温度降低,粒子运动减缓,内能减少。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有关。
三、内能的测量内能本身无法直接测量,但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来间接计算。
热量的单位与内能相同,都是焦耳(Joule)。
四、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1. 做功:当外界对物体施加力并使物体发生位移时,外界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反之,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其内能会减少。
2.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的方式传递,都会改变物体的内能。
五、热容量与比热容1. 热容量:物体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时,其温度变化的量度。
热容量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耳/摄氏度(J/℃)。
2.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
六、内能与相变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换时,会伴随内能的变化。
这种转换称为相变。
相变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潜热。
1. 熔化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
2. 汽化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
3. 结晶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放出的热量。
4. 凝华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时放出的热量。
七、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其总量保持不变。
八、内能的应用1. 热机:利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如汽车引擎、蒸汽机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及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及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一、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能量的总和,是物质的一种宏观性质。
它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是描述物质热平衡状态的重要参数。
二、内能的特点1. 内能是一种宏观性质,它是由物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能量所组成的。
2. 内能与物质的温度有直接关系,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函数,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关,与路径无关。
三、内能的变化1. 内能的增加:当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会增加。
例如,当我们加热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内能增加。
2. 内能的减少:当物体释放热量时,内能会减少。
例如,当我们冷却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内能减少。
四、内能的转化1. 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当物体发生机械运动时,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例如,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 内能与电能的转化: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导线内的电子发生热运动,内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例如,电热水壶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五、内能的传递1. 热传导:当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实现内能的传递。
2. 热辐射:物体表面的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量的,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可以传递到地球上。
3. 对流传热:液体和气体的传热方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热量,例如,风扇吹来的风可以带走我们身体的热量。
六、内能的应用1. 温度调节:通过控制物体的内能变化,可以实现温度的调节,例如,空调可以通过吸收室内热量来降低室内温度。
2. 能量转化:内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等,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内能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总结:九年级物理中,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能量的总和。
内能与物质的温度有关,可以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来改变。
内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利用内能的特性和转化来实现温度调节和能量转化。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温度高的物体,但质
量小,内能不一定大
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晶体熔化过程中, 质量、温度不变,
但吸热,故内能增
加且温度不升高
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10℃的冰既没有机械能,也没有内能 B.静止的汽车一定没有机械能,但有内能 C.在空中飘动的白云只有机械能,没有内能 D.静止的汽车可能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
人教版 九年级 物理 上册
第十三章 内能
第2节 内能
炽热的岩浆
冰冷的积雪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寻找与热有关的某种 能量。
“热”是一种能量吗?它能做功吗?
2. 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 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判断物体内 能是否发生改变及内能改变的方式。
1. 知道内能的含义;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 因素有关;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理解 热量的概念。
炙热的熔岩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然很低, 其中的水分子仍然做着热运动,所以也具有内能。
炽热的熔岩
冰冷的雨度 分子间距大小变化
宏观 质量大小 温度变化 体积大小变化
特别说明: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反 过来,物体内能改变时,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水结冰时,放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含 有”热量,应该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例 【多选】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 的是( AD ) A.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至低温物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物体单位质量的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一般来说,固体的比热容最小,液体次之,气体最大。
3、比热容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4、比热容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水的比热容在液态和固态下不同。
5、比热容还与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比热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它表示在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C))。
比热容可以用公式c=Q/(m(t-t0))来计算,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末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
在比热容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这意味着,当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比热容。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小。
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cm△t=cm(t-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t表示末温度。
对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当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适合用作冷却剂或取暖剂。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复习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3)扩散现象 ①定义:由于分子运动,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 一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扩散。 间隙 ;b.分子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在不停地做________ 无规则 运动。 [注意] 固、液、气三态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 度与温度有关。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类型五 物质的比热容
例 1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物质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质的比热容与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D.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温度、质量都没 有关系
[解析]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 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 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 少、温度的高低、质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与物质的种 类、状态有关。
《内能》复习
类型二 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例 2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 A.环境恶化尘土满天飞 B.炒菜时放盐使菜变咸 C.酒香不怕巷子深 D.教室里喷清新剂,香气四溢
[解析] 飘在空中的尘埃是固体小颗粒,比分子 要大得多,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尘土满天飞是固体 小颗粒做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A符合题意。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温度 质量 材料 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 高 ,物体内能越大 温度越______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 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 存在状态 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 能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3章第2节 内能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内能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势能?
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
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
分子动能;
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
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 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分子和足球是否 有相似之处?
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那 么它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 关?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热__传__递___和_做__功____,这两种 方法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4.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在热传递过程中,传__递__能__量__的__多__少_ 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__焦__耳__.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 _放__出__热量,内能__减__少__;低温物体__吸__收__热量,内能_增__加___.
发高烧的病人常用湿毛巾进行冷 敷。冷敷时,热从_病__人__传给_湿__毛__巾_。 传热的结果,__病__人__的温度降低, 湿__毛__巾__的温度升高。
7.“热”字有着多种意义,有时表示温度,有时 表示内能,有时表示热量,请说明以下例子中 “热”所表示的物理量。
(1)天气真热___温__度___ (2)摩擦生热 __内__能____ (3)物体放热___热__量___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 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
性形变时具有势能
之间具有势能——分子势能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
机械能
能
大小可以为0
物体任何温度及状态下都具有内能
单位:J
单位:J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1:机械能与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与 整__个__物__体__运动及形变有关,内能与__分__子__运动有关; 机械运动与温度无关,内能与温度__有__关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体、液体、气体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
散现象越明显.。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
第二节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分子动能:物质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动能越大。
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具有一定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②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等
(1)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无论温度高低.(任何温度下物体的内能都不为零)
(2) 温度不变时,状态改变,内能也会改变,如:水结冰时,质量不变,温度不变,
状态发生改变,放出热量,导致内能减小.
(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内能增大.
(4)内能与分子动能和势能(微观)有关,机械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宏观)有关.
③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分子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
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事例: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汤锅放一勺
盐,整锅都有咸味;煤炭堆放在石灰墙傍边几年后,石灰墙变黑;二氧化氮能够进入
上面的瓶子;硫酸铜和水融合等
分子运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肉眼能直接看见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如扫地时的灰尘.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内能和机
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如如:钻木取火(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如:压缩的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
②实质: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相互转化.
(2)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
①发生条件: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②终止条件:物体之间的温度相同.
③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④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符号:
J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注意:①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即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②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物体本身没有热量,不能说一个物体“有多少”热量,不能比较
物体的热量大小。
只有热传递能讨论热量问题,才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能量(内能)转移的数量,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能量的多少、物体
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第三节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定义式:)(吸
0t -t m Q c =或)(放
t -t m Q c 0=)。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
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
2、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①用水作为冷却剂或散热剂;②调节气候.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
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4、热量计算公式:Q 吸=cm (t-t 0) Q 放=cm(t 0-t) 。
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物质的比热容有关,跟物体的温度高低无关.(c 为物质的比热容,m 为物体的质量,t 0为物体的初温,t 为物体的末温,Δt 为物体的温度差.) 注意:(1)要能区分“升高”、“升高到”和“降低”、“降低到”的不同
(2)热平衡方程: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被其他物体吸收的热量,即 Q 吸=Q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