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导学案2

合集下载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2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2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课型:古典诗歌学科:语文课文:第五课年纪:九年级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学习难点:赏析重点语句。

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把握特点。

2、捕捉意向、入景入情。

一、课前预习先学1、了解毛泽东在历史事件长征、遵义会议中的作用,体会其人格特征。

2、了解文学常识:《忆秦娥》:词牌名,相传始自李白《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语,抒写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为该词牌所抒感情定下调子。

该词牌为双调小令,46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中间三字的叠韵句必须重叠前句末尾三字,紧承其前、密接其后,使结构紧凑;句子短促,多押入声韵,因而音调急促,气势苍劲。

《忆秦娥﹒娄山关》中忆秦娥为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格式,故该词中上下阕都出现了重叠的句子“霜晨月”、“从头越”,使结构紧凑;上阕押韵字为烈、月、咽三仄声,下阕押韵字为铁、越、血三仄声,这六个字在古代声韵系统中属于入声韵,使音调急促,气势苍劲。

《忆秦娥•娄山关》中娄山关是词题,与该词的内容有关。

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推知该词内容应作者当年在娄山关的战斗生涯、峥嵘岁月有关。

3、释义:碎:。

咽(yè):。

雄关:。

漫道:。

长空:。

而今:。

迈步:。

4、语句扩展:在不改变词意基础上,扩充语句。

西风猛烈,高远的天空,雁群凄厉鸣叫,白霜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

5、下列两组短语中,每组任选一个,发挥想象,加入抒情主人公的因素,将之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1)声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2)景象:“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课堂研讨:(一)交流课前预习先学(二)课文赏析1、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思考:词中描绘的景物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结合具体语句和时代背景,用一段完整的话解说词中所叙事件。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及答案解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及答案解析

3《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课时1)【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①瓦菲( ) ②典押( ) ③火钵( ) ④天伦( )⑤忸怩( ) ⑥冰屑( ) ⑦炖肉( ) ⑧团箕( )⑨凌侮( ) ⑩咒语( ) ⑪保姆( ) ⑫檐头( )⑬油漆( ) ⑭荆棘( ) ⑮扯破( ) ⑯掐死( ) ⑰衬衣( ) ⑱抚摸( ) ⑲两臂( ) ⑳雕花( ) ○21酱碗( ) ○22大堰河( ) ○23童养媳( ) (2)多音字①炮⎩⎨⎧ ②菲⎩⎨⎧ ③臂⎩⎨⎧胳臂④埋⎩⎨⎧⑤泥⎩⎨⎧⑥泊⎩⎨⎧血泊⑦苔⎩⎨⎧二、词语辨用(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 昨天是元旦假日的第二天,广场上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我们高中的几个老同学也出来散心,享受天伦叙乐。

( )2.平时一贯豪爽的小李突然变得忸怩不安,涨红着脸半天不好意思开口。

( )3. 西子湖畔的碧桃花色娇美艳丽,有“桃花中的皇后”的美称。

( )4. 谈起这次获奖,孙淳说要感谢家乡的养育之恩:“是山东济南的这方水土把我养大,我从事表演所取得的成绩,是和家乡的这块土地分不开的。

”( ) 三、识记文学常识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32年加入“左联”(“左联”的全称是 ),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第一次使用了 这个笔名,并且一跃成为中国诗坛上的明星。

主要代表作有《北风》《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手推车》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四、文本助读1、漫天雪舞,狱中抒情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据说艾青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

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

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定稿

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定稿
小 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2、阅读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和尾联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请分析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即墨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编号:25
编写:魏孝磊
审核:高二语文组
时间:2016-11-22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规范诗歌形象类答题术语及思路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中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诗歌鉴赏导学案-2-炼字式

诗歌鉴赏导学案-2-炼字式

主备人:温长军审核:于春霞谭世珺时间:2010年11月12日一、学习目标:掌握炼字型(分析“诗眼”型)诗歌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答题模式。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三、预习内容1.你认为下面两首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晴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2.请替诗人分别选两个字填在空白处。

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A)春泪,无力蔷薇(B)晓枝。

A: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B: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四、课前检测:提问诗歌鉴赏一般思路。

五、导入新课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其中有两句是:他对“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建议将其中一个字改一下,这样更合诗意。

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对,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

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如果考试出现对这些“字”的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六、知识梳理㈠“诗眼”概念过渡:“诗眼”是种比喻的说法,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此在熟练使用“诗眼”去鉴赏古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专题02 抒情主人公形象(学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宝鉴

专题02  抒情主人公形象(学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宝鉴
登幽州台歌⑴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⑵,后不见来二.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三.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课前高考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词中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对策】
【课堂知识点拨】
一.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曲都有此形象,直抒胸臆的那些诗词曲,其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作者本身,因情感太过厚重、便直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因创作风格、思想经历、生活环境等的不同而不同。从抒情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思念丈夫的思妇、流落他乡的游子、已是暮年的忠臣、亡国落寞的君主、杀敌报国的士兵、怀才不遇的志士、厌世疾俗的隐士等等。
五.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第二节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
诗歌鉴赏——形象2
课型
复习课
总课时
1
【考纲要求】
“鉴赏诗歌形象”等级:D级。
诗歌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学法指导】
自主朗读、指导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归纳总结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真题演练】
2013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展示导思
课中合作探究
1、(2012山东)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
课前自主学习景物形象
一、景物类型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4、(2008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4、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5、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三、答题模式:
1、鉴赏意象类①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③总结形象意义。
2、描摹图景类:描绘形象图景→概括图景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3、鉴赏意境类: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4、概括作用类:一是交代时令季节特征 ,二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三是对全诗气氛的渲染,四是景和情的关系( 正衬或反衬),五是景和人物的关系。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2、(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3、(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检测导练(10分钟)
课堂自主检测
1、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概括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6、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5、(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