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总结导学案-(上课用)

合集下载

诗歌形象导学案2

诗歌形象导学案2
【课题名称】
诗歌鉴赏——形象2
课型
复习课
总课时
1
【考纲要求】
“鉴赏诗歌形象”等级:D级。
诗歌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学法指导】
自主朗读、指导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归纳总结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真题演练】
2013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展示导思
课中合作探究
1、(2012山东)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
课前自主学习景物形象
一、景物类型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二、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4、(2008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认识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 能够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作用2.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3. 诗歌形象的分析与理解三、教学重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作用2.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3. 诗歌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四、教学难点1. 诗歌形象的具体分析与理解2. 不同类型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象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好奇心。

2.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教授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描写、感受情感、分析象征等。

4. 诗歌形象的分析与理解: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练习完成情况、课后阅读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以丰富学生的鉴赏经验。

2. 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从形象描写、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相互学习。

七、诗歌形象类型讲解1. 人物形象:介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传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景物形象:解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探讨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 事物形象:探讨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如器物、动植物等,理解事物形象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 人教版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 人教版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教学目标: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诗歌形象的归纳和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基本常识:1、问:诗歌有哪两大传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各时期)?特征是什么?要鉴赏诗歌就应该了解有关诗歌的一些常识,如:古诗的不同传统、风格、流派等1、问:诗歌有哪两大传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各时期)?特征是什么?《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2、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潜诗风——恬淡自如,王维诗风——诗中有画,李白诗风——清新飘逸,杜甫诗风——沉郁顿挫3、流派:文学创作中的派别。

如宋豪放派、婉约派等。

豪放派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气魄大而无拘束。

如:苏辛之作。

婉约派委婉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

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之作。

总结:了解诗作属何种传统、何种风格、何种流派有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内涵。

二、考点要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内容等一般不单独考查。

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II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8分。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前者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鉴赏诗歌形象导学案

鉴赏诗歌形象导学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作者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杜甫《春望》。

另一类是作者在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有时,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折射自己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志向或追求。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二、提问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的眼睛,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的拟立。

2、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联系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进行分析;3、从细节入手,抓住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分析;4、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注意意境的衬托作用;5、分析诗中出现的特殊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6、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形象特点。

四、解答思路:(1)读懂诗歌大意,审读题干,圈点勾画出描写该人物形象的语句;(2)联系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借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细节以及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诗中出现的特殊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

(3)概括形象的特点(4)揭示形象的意义或表达的感情。

【有时不需要】五、答题模式:(1(2(3(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不需要这一步)六、答题示例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高考复习教案第一章:诗歌形象概述1.1 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诗歌形象的基本含义强调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1.2 诗歌形象的种类介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形象分析各类形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和作用1.3 诗歌形象的特征探讨诗歌形象的生动性、鲜明性、贴切性等特征举例说明诗歌形象的特征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第二章:人物形象的鉴赏2.1 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效果2.2 人物形象的特点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外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人物特点2.3 人物形象的意义强调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第三章:景物形象的鉴赏3.1 景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写景物形象的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景物形象时的效果3.2 景物形象的特点探讨景物形象的季节、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景物特点3.3 景物形象的意义强调景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景物形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第四章:事物形象的鉴赏4.1 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讲解比喻、拟人等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表现手法在塑造事物形象时的效果4.2 事物形象的特点探讨事物形象的大小、形状、质地等方面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鉴赏事物特点4.3 事物形象的意义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事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第五章:诗歌形象的综合鉴赏5.1 诗歌形象之间的关联讲解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对于诗歌整体理解的重要性5.2 诗歌形象的深层含义探讨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综合鉴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5.3 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与方法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和方法提供鉴赏诗歌形象的步骤和思路第六章: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关系6.1 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通过诗歌语言得到表达和塑造6.2 诗歌语言的特点探讨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修辞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语言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6.3 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语言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形象的深层含义第七章: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7.1 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传达和表达诗歌情感7.2 诗歌情感的特点探讨诗歌情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情感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7.3 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第八章: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系8.1 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密切联系强调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诗歌形象如何揭示和体现诗歌主题8.2 诗歌主题的特点探讨诗歌主题的多样性、深刻性、独特性等特点举例说明诗歌主题在塑造诗歌形象时的作用和效果8.3 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互动关系讲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第九章: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9.1 诗歌形象鉴赏的案例分析提供具体的诗歌案例,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分析案例中的诗歌形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寓意9.2 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策略提供鉴赏诗歌形象时的答题步骤和要点9.3 诗歌形象鉴赏的练习与反思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练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高鉴赏能力第十章: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提升10.1 诗歌形象鉴赏的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提高诗歌形象鉴赏的能力10.2 诗歌形象鉴赏的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形象鉴赏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鉴赏水平10.3 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提升总结诗歌形象鉴赏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强调诗歌形象鉴赏在诗歌学习和鉴赏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和鉴赏能力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鉴赏诗歌形象”的专题高考复习教案,内容涵盖了十个章节。

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引言:诗歌是语言和形式的美的完美结合。

形象是体现诗歌美的关键之一。

如何理解诗中的形象?如何描绘诗意中的形象?如何欣赏和写作绘制形象的诗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形象的定义、诗中形象的作用、绘制形象的诗歌技巧、形象的欣赏方法和写作形象的诗歌要点等方面,对形象进行导学案设计。

一、形象的定义形象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形态。

形象通常包括物象、情感、思想、境界等方面,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象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也是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诗中形象的作用1. 丰富诗歌意象通过绘制形象,诗歌像画一样,能够展现出自然、人文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指示出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色彩,让读者领略到它深邃的含义。

2. 明确诗歌主题诗中所表现的形象是主题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往往代表着作者对于人类生命、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梦想追求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表达形象,使得主题更加清晰、突出。

3. 强化诗歌表现手段形象在诗歌中既起着情感表达的作用,又起着抒情、抒怀、抒情感的作用。

形象的运用不仅可以呈现事物形态,还可以描绘事物的情感色彩和意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个性魅力。

三、绘制形象的诗歌技巧1.采用生动明了的形容词与动词诗歌中的形象绘制要生动具像,以使形象更加清晰明了。

常常采用形容词、动词等修辞手法来具体描述所表现的形象,如:婉转的竹叶,毒辣的钢刺,威武的山脉,汹涌的海浪等。

2. 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经常运用于形象绘制中的手法。

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或接近进行描绘,以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生动的意象,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情感的反应。

如:“蚂蚁搬家”比喻形容迁徙,人化食物表示爱情、人间烟火气氛。

3.利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典故和象征手法常常被用于表现诗歌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帮助诗人赋予形象更多的意义,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诗歌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诗歌形象的概念解析1.2 诗歌形象的重要性1.3 诗歌形象与诗歌内容、形式的关系第二章:诗歌形象的分类与特点2.1 人物形象2.2 景物形象2.3 事物形象2.4 诗歌形象的特点第三章:诗歌形象的创作手法与技巧3.1 直接描写法3.2 间接描写法3.3 对比衬托法3.4 寓情于景法3.5 诗歌形象创作手法的实际运用案例分析第四章: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与步骤4.1 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与背景4.2 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特征4.3 理解诗歌形象的意义与作用4.4 鉴赏诗歌形象的审美价值第五章: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演练与分析5.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鉴赏5.2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鉴赏心得5.3 教师点评与指导5.4 诗歌形象鉴赏的拓展练习第六章:诗歌形象的情感表达与内涵挖掘6.1 诗歌形象与情感关系的理解6.2 情感表达的手法与技巧6.3 内涵挖掘的方法与步骤6.4 诗歌形象情感表达与内涵挖掘的实践案例分析第七章:诗歌形象的审美评价与鉴赏7.1 诗歌形象审美评价的标准7.2 诗歌形象审美评价的方法7.3 诗歌形象鉴赏的审美体验7.4 诗歌形象审美评价与鉴赏的实践案例分析第八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8.1 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与鉴赏方法8.2 古代诗歌中的典型形象解析8.3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实践案例分析8.4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拓展练习第九章:现代诗歌形象鉴赏9.1 现代诗歌形象的特点与鉴赏方法9.2 现代诗歌中的典型形象解析9.4 现代诗歌形象鉴赏的拓展练习第十章: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训练与提升10.1 诗歌形象鉴赏的全面复习与巩固10.2 提升诗歌形象鉴赏能力的策略与方法10.3 诗歌形象鉴赏的模拟测试与解析10.4 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训练与提升实践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诗歌形象的概念理解,诗歌形象与诗歌内容、形式的关系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重要性,以及诗歌形象与诗歌内容、形式的关系二、诗歌形象的分类与特点重点:掌握诗歌形象的分类,理解各类诗歌形象的特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类型诗歌形象的特点,以及如何将这些特点应用到诗歌鉴赏中三、诗歌形象的创作手法与技巧重点:掌握诗歌形象的创作手法与技巧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创作手法与技巧进行诗歌形象的塑造四、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与步骤重点:掌握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与步骤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鉴赏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和步骤,深入理解诗歌形象重点:通过实战演练,巩固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诗歌形象鉴赏的能力六、诗歌形象的情感表达与内涵挖掘重点:理解诗歌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掌握情感表达与内涵挖掘的方法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形象的内涵,以及如何评价诗歌形象的审美价值七、诗歌形象的审美评价与鉴赏重点:掌握诗歌形象审美评价的标准与方法难点:如何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体验诗歌形象的审美价值,并进行恰当的评价八、古代诗歌形象鉴赏重点:掌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与鉴赏方法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并进行深入的鉴赏九、现代诗歌形象鉴赏重点:掌握现代诗歌形象的特点与鉴赏方法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现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并进行深入的鉴赏十、诗歌形象鉴赏的综合训练与提升重点:通过综合训练,提升诗歌形象鉴赏的能力难点:如何设计有效的综合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全文总结与概括:本教案以“鉴赏诗歌形象”为主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诗歌形象的概念、分类、创作手法、鉴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诗歌形象导学案3

诗歌形象导学案3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3.(2012天津)
野菊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
课前自主学习事物形象
【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提问方式】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某物象有什么特征?”“某物象象征什么?”“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简析某句中的物象”等等。
【答题思路】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6、(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7、(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导学案【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的形象的内涵和种类。

2、归纳诗歌形象鉴赏的规律。

3、掌握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方法。

【重点难点】形象鉴赏规律的归纳和答题方法的掌握。

【复习方法】以典型试题为范例,结合练习;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

(一)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鉴赏指导具体要求(1)把握形象的特征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

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

“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意对即可)三、方法总结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

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1、高考题提问方式(1)为抒发情感,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2)诗中描写出意象的什么特点?(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解题的思维切入点(1)找出所写的景物;(2)体会单个意象的特征;(3)概括出诗歌中景物的共同特征;(4)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题例3、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宁夏卷)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总结方法: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第一步:用表时间地点的名词+概括景物特色的形容词。

——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江南水乡清幽恬静、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

第二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的内容复述一遍,有时是列举诗句中的有关意象。

(看分值或要求)4、这首诗颈联、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一幅白水青峰,水田平亮如镜,美丽自然的田园画面;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步骤一)画面明净清新,一动一静,人景和谐。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和对农事的关注。

(步骤三)5、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①以静衬动,“黄牛”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6、小结【答题步骤】找出意象体会各个意象的内涵概括意象共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注意问题】(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诗中的感情基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三)鉴赏诗歌中的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即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慨。

1、高考题提问方式:(1)这首诗通过写某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人是如何借某物来展示自我形象的?(3)请结合诗中所写的某物形象,评说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思想境界。

2、解题的思维切入点(1)找出诗中所写的主要物象(2)体会物象的特征,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3)明确物与志的“契合点”;(4)概括诗人之“志”。

3、【题例】问:请简要分析诗人借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题思路】(1)诗中的主要物象是什么?(2)诗中的“竹”有什么精神?(3)诗人品格与竹的精神有什么相似之处?(4)诗人之“志”是什么?【答案点拨】破岩千磨万击环境恶劣东西南北风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打击的刚烈坚韧的精神咬定立根顽强坚劲坚挺任尔4、【题例】问:诗人以蝉比兴,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

玄鬓影:蝉。

白头吟: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因丈夫司马相如再娶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问:诗人以蝉比兴,请分析诗中蝉的形象。

【参考答案】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无人信其高洁。

(步骤一)诗人以蝉自比,(步骤二)表现了高洁的情怀。

(步骤三)5、小结【答题步骤】明确诗中的主要物象体会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的内涵点明物与志的契合点明确诗人的“志”【注意问题】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品质、感情等。

二是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四)、课堂练习(1)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析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参考答案】本诗写了“早梅”。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即“远”,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参考答案】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