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事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诗歌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来塑造事物形象。

1.2 事物形象的概念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表现,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的形象。

事物形象是诗歌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2.1 直接描绘通过具体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示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2 象征手法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示例:《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3 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形成形象生动的事物形象。

示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第三章:事物形象的情感表达3.1 事物形象与情感的关联事物形象通过与情感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示例:《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3.2 事物形象的情感色彩事物形象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示例:《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第四章: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4.1 事物形象与象征意义的关联事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能够代表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示例:《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4.2 事物形象的象征作用事物形象通过象征作用,能够增强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示例:《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第五章: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的分析与应用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情感5.2 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示例:《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第六章:诗歌中的自然事物形象6.1 自然事物形象的特点自然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能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巧妙运用事物形象。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强调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提出问题:你们在读过的诗歌中是否遇到过描述事物的形象?这些形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探究:1. 分发几首诗歌给学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事物形象,如花、月亮、山等。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这些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实践:1. 提供一些简单的诗歌片段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补充完整诗句或创作新的诗句。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形象,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诗歌中事物形象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通过鉴赏事物形象,可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尝试用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事物形象,拍摄照片并撰写诗歌,形成一个小小的诗歌集。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研究和创作经验。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享。

2. 收集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评估他们对事物形象的运用和创造力。

3. 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作品来提升对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案延伸:1. 在其他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戏剧等作品中的事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和音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中事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1.4.1事物形象 导学案

1.4.1事物形象 导学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班级: 姓名: 学号:1事物形象一、基本概念: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是指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和杂事中的物。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XXX 物象具有什么特征?3、简析某句中的XXX 物象 三、解题思路(参照人物形象) (一)解题方法第一步:找:读懂诗词,明确是什么物,找到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方法:分析刻画事物的手法,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尤其注意对比衬托,写出了物怎样的特征。

第三步:明:点明描绘形象的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二)答题步骤①特征+形象;②手法+分析(结合具体诗句);③情感/哲理(作者寄寓在物象上的感情) (三)答题模式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刻画了一个A 、B 的C 形象;②分析A 、B ;③诗人托物自比,表达了D 、E 的志向/气节。

四、习题1.(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梅 唐·张渭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人是如何借早梅来展现自我形象的。

3、(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___导学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___导学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___导学案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一、鉴赏事物形象:【教学目标】1、概括事物形象特征。

2、掌握答题方法。

3、品味事物形象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准确规范答题。

【教学流程】(一)、考纲解读定义: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1.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美人神女灵修(国君)杜鹃磁针(坚贞)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青鸟鸿雁雁足尺素(书信、音信)白雪玉壶冰心(高洁)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答:(2)、规律总结1、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思路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导学案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导学案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导学案学习要点:复习鉴赏事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学习过程:一、考点分析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高考例题1、(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①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三、方法总结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三、课堂训练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认识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事物形象的提取和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从诗歌中提取事物形象,如何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事物形象定义、作用、提取和分析方法的PPT。

2. 诗歌案例:准备一些具有典型事物形象的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首具有鲜明事物形象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事物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分析诗歌事物形象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不同诗歌中的相同事物形象,分析其差异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运用事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事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诗歌鉴赏之形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引言:诗歌是语言和形式的美的完美结合。

形象是体现诗歌美的关键之一。

如何理解诗中的形象?如何描绘诗意中的形象?如何欣赏和写作绘制形象的诗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形象的定义、诗中形象的作用、绘制形象的诗歌技巧、形象的欣赏方法和写作形象的诗歌要点等方面,对形象进行导学案设计。

一、形象的定义形象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形态。

形象通常包括物象、情感、思想、境界等方面,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象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美学特征,也是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诗中形象的作用1. 丰富诗歌意象通过绘制形象,诗歌像画一样,能够展现出自然、人文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指示出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色彩,让读者领略到它深邃的含义。

2. 明确诗歌主题诗中所表现的形象是主题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往往代表着作者对于人类生命、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梦想追求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表达形象,使得主题更加清晰、突出。

3. 强化诗歌表现手段形象在诗歌中既起着情感表达的作用,又起着抒情、抒怀、抒情感的作用。

形象的运用不仅可以呈现事物形态,还可以描绘事物的情感色彩和意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个性魅力。

三、绘制形象的诗歌技巧1.采用生动明了的形容词与动词诗歌中的形象绘制要生动具像,以使形象更加清晰明了。

常常采用形容词、动词等修辞手法来具体描述所表现的形象,如:婉转的竹叶,毒辣的钢刺,威武的山脉,汹涌的海浪等。

2. 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经常运用于形象绘制中的手法。

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或接近进行描绘,以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生动的意象,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情感的反应。

如:“蚂蚁搬家”比喻形容迁徙,人化食物表示爱情、人间烟火气氛。

3.利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典故和象征手法常常被用于表现诗歌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帮助诗人赋予形象更多的意义,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思想。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学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学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学目标: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

3、规范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一、知识点指津(一)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认知理解形象例一: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二:(2004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互动二、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一)典型例题例一: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如何规范答题(一)典型例题例一: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步骤1:步骤2:步骤3: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1:步骤2:步骤3:课后巩固1、(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二、考点分析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明确事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
2)某物象有何作用
3)这首诗是如何刻画某物象的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步骤
一)事物形象
1、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2、事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步骤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步骤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3、演练体悟
1)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人是如何借梅来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
(步骤2)
(步骤3)
2)鹧鸪天
郑少微
谁折南枝傍小丛。

佳人丰色与梅同。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

应未许,嫁春风。

无教雪月伴玲珑。

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梅花形象
【答案】(步骤1)
(步骤2)
(步骤3)
3)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二)意象的作用
1.例题引路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提问模式: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
【答案】(步骤1)
(步骤2)
(步骤3)
反思总结:鉴赏方法
2.学以致用,巩固训练: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三)刻画事物形象方法
1、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2、学以致用,巩固训练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光可摘③,轩栅势堪呼④。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

②胡: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③绦:丝绳。

镟:铜环。

④轩楹:堂前廊柱。

诗人主要是如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知识积累·常见意象的内涵】
一、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4.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5.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3.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二、花草类:
1.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2.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3.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4.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5.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6.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7.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三、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恻。

6.猿猴:哀伤、凄厉。

2.鸿鹄:理想、追求。

7. 鱼:自由、惬意。

3.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8.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4.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9.马:奔腾、追求、漂泊。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10.沙鸥:飘零、伤感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2.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3.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4.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

5.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6.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7.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8.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9.东风:春天、美好。

13.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

10.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14.云:游子、漂泊。

11.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15.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2.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五、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六、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⑧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