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影像诊断CT基础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目录
•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影像表现 • 腹部CT影像的解读与诊断 •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01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腹部CT影像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腹部CT影像是指通过CT(计算机 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进行扫描, 获取的图像信息。
胰腺常见病变
胰腺炎、胰腺癌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胰腺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胰腺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 的性质。
肠道的CT影像
肠道CT影像特点
肠道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弯曲、管腔较大的器官,其内容物对密 度有一定影响。正常肠道的轮廓清晰,管壁光滑。
肠道常见病变
类似病变的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要性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 器的形态、位置及病变情况,为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CT影像的扫描范围
01
02
03
上腹部
包括肝脏、胆囊、胰腺、 脾脏等器官。
下腹部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
全腹部
包括整个腹部的所有器官。
腹部CT影像的成像原理
X射线
CT设备利用X射线对腹部进行多 层扫描,获取不同角度的图像。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

腹部CT_断层解剖结构腹部CT可以显示以下器官和结构:1.胃:胃位于腹部的上部,位于膈肌之下,是一个呈弯曲状的器官。
腹部CT可以清晰显示胃的形态、位置和大小,帮助医生评估胃的功能和病变。
2.肝脏:肝脏是腹部最大的器官,位于右上腹部。
腹部CT可以显示肝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包括肝叶、肝窦、肝小叶等。
此外,腹部CT还可以评估肝脏的血液供应和肿瘤的存在。
3.胆囊和胆管:胆囊是一个位于肝脏下方的袋状结构,储存胆汁。
胆管是将胆汁从肝脏输送到小肠的管道。
腹部CT可以显示胆囊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胆囊和胆管是否存在结石或炎症等问题。
4.胰腺:胰腺是一个位于腹部中央的背面器官,主要负责产生胰岛素和消化酶。
腹部CT可以评估胰腺的大小、形态和结构,帮助检测胰腺炎、胰岛细胞瘤等疾病。
5.肾脏和肾上腺:肾脏是两个位于腹部上部的器官,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腹部CT可以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评估肾脏的功能和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异常。
同时,腹部CT还可以显示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6.肠道:腹部CT可以显示小肠和大肠的形态和结构,帮助评估肠壁的异常、梗阻和炎症等情况。
此外,腹部CT还可以检测肠道的病变和肿瘤。
7.脾脏:脾脏是一个位于腹腔左上侧的器官,主要负责过滤血液和免疫功能。
腹部CT可以显示脾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评估脾血供和是否存在肿瘤等异常情况。
除了以上器官和结构,腹部CT还可以显示腹腔内的血管、淋巴结、神经和腹腔壁等。
腹部CT的图像可以以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重建和解剖观察,有助于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手术规划。
总而言之,腹部CT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显示腹部各种器官和结构的解剖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腹部疾病。
在进行腹部CT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适当的体位,遵守医生的指示,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儿童腹部疾病的CT诊断课件

肝脏炎性假瘤
CT表现: ⑴平扫:肝实质单发或多发肿块影,形态多样,多 呈葫芦状、三角形、杵棒状或类圆形,边缘模糊且 不规整,常可见结节样突起,病灶多为低密度,也 可为高等低混杂密度,有时伴钙化,出血罕见。 ⑵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一般无强化,少数病灶周 边或一部分可见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 较复杂,可出现无强化、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其内可见高密度分隔。 鉴别诊断:⑴、肝细胞癌⑵、肝转移瘤⑶、胆管细 胞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FNH典型CT表现为: ⑴平扫:病灶多呈低或等密度。⑵增强扫描:动 脉期均匀强化,可见中央疤痕延迟强化及供血动脉, 门脉期为等或稍高密度。而肝腺瘤平扫为低或稍 高密度,动脉期强化欠均匀,没有疤痕,有时可见被 膜下供血动脉,门脉期常表现为低或等密度。 鉴别诊断: ⑴、肝细胞癌 ⑵、肝腺瘤
肝脏炎性假瘤
女,13岁,右腹疼痛3月余,无其他不适。
肝脏炎性假瘤
女,13岁,右腹疼痛3月余,无其他不适。
肝脏炎性假瘤
女,13岁,右腹疼痛3月余,无其他不适。
肝脏疾病
例4、肝脏局限性结节增生( FNH ) FNH (局灶性结节增生)为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常 为单发,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见, , 发生于儿童 罕见。 临床特点:FNH多有中心或偏心有瘢痕,无包膜 ,有人认为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是触发肝细胞局 灶性增生的因素之一。肝功能及AFP正常。
肝脏疾病
例5、肝脏错构瘤 肝脏错构瘤又称肝间叶性错构瘤是一种极罕见的先 天性肝脏肿瘤样畸形。该肿瘤常见于肝脏创伤或穿 刺后,近年来有人认为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病因一直 不清楚. 临床特点:多见于男性幼儿,早期无任何症状,绝 大多数病例以腹围进行性增大或上腹部触及质硬肿 块为主要临床特点。
腹部CT影像诊断PPT课件

• 1、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出定性诊断。 • 2、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及与邻近组织
器官的关系。
• 3、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它病变。
2
1、平扫 静脉内注射造影剂以前的扫描,称平扫。
口服造影剂,仰卧位,扫描层厚和间距为 10mm,小病灶可用3--5mm。
3
2、增强扫描 ①、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
– 弥漫性脂肪浸润:全肝密度降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 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
– 局灶性脂肪浸润: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 CT值测量低于正常:正常肝脏密度高于脾,如肝与脾
CT值之比小于0.85,可诊断脂肪肝
• 增强:肝脏强化程度低于脾,肝内血管在
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无受压表现
46
47
48
• 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
42
• 早期:患者CT可为正常。 • 中晚期:肝脏缩小,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
不平,肝叶比例失调,肝门及肝裂增宽, 脾脏增大,可伴有腹水。
43
– 脾大,脾梗塞 – 门静脉扩张,血栓形成 – 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脾周、胰周、贲门胃底、
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增粗扭曲 – 腹水
44
45
• 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
5
6
7
8
• 动脉期:肝内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无强
化。
• 门静脉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肝
实质开始强化。
• 肝实质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内造影剂迅速
下降,肝实质达强化峰值。肝内胆管分支 细小,平扫及增强都不能显示。
9
• 肝动脉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带你了解腹部CT检查

带你了解腹部 CT检查我国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正在逐渐发展,通过腹部CT检查可以对占位性疾病、腹腔脏器感染性疾病、急腹症等疾病进行有效诊断。
由于腹腔脏器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为了提高整体的诊断质量,在应用腹部CT检查的时候也会采取比较特殊的准备方式。
一、腹部CT检查的注意事项(一)检查前要嘱咐病人多喝水多喝水可以让对比剂充满肠腔,不仅可以减少肠腔积气在整个X线作用下产生的伪影,同时还可以在对比剂充盈肠腔之后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诊断,减少其他因素给诊断结果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体诊断的准确性。
但是要注意的是,病人在喝完水之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够让对比剂充盈所检查的肠腔之后再接受CT检查。
如果病人是要检查前列腺、肾脏、子宫、膀胱等部位,则需要接受全腹部CT检查,这种情况需要在喝完对比剂之后2小时才可以进行,而且第一次喝之前要去一次厕所,排尽尿液,随后喝1000毫升对比剂,另外在检查之前再喝400毫升,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最好不要上厕所,保证膀胱充盈。
喝水对于接受腹部CT检查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一定要按照医嘱将类似白开水的对比剂喝完。
(二)消化道钡餐造影患者接受腹部CT检查需另预约时间由于接受消化道钡餐造影的病人所使用的对比剂密度要比正常CT检查病人的高,在接受X线检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伪影,所以这两项检查项目需要分开进行。
在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的时候,要保证病人空腹,这样才能够让钡剂充分的分布在肠粘膜和胃粘膜上,而进行腹部CT的时候需要喝对比剂,所以在进行腹部CT检查之前需要进行腹部透视,保证腹部内没有钡剂残留,才可以进行CT腹部检查。
(三)腹部CT普通平扫和增强扫描由于两种检查方式是不同的,在接受腹部CT平扫的时候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检查的时间就比较短,如果发现了肿块或者低密度阴影,并且处于肝血管瘤、肝癌、肝囊肿等部位,则就表明病人存在严重疾病。
由于肿瘤疾病属于一种恶性病变,与炎症、结石等良性病变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果出现了恶性病变,必须要在CT平扫的基础上联合CT增强检察,也就是说通过在静脉血管里注射碘对比剂进行扫描,同时还要对静脉期肝脏病变以及动脉期变化进行观察,所以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医学影像科三基考试 医学影像诊断 第六部分腹部影像诊断

第六部分腹部影像诊断(总分109,考试时间600分钟)单项选择题1. 关于食管的影像解剖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 食管入口处相当于颈6椎体水平,止于胸10~11 椎体水平与贲门连接B. 食管全长约25~30 cm,自门齿至贲门约40~45 cm,食管宽约2~3 cmC. 左前斜位,吞钡造影食管前缘可见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和左心房压迹D. 第三蠕动波常见于老年人,边缘可呈波浪状或锯齿状E. 吞钡造影时,食管黏膜像可见3~5条食管黏膜线2. 下述正常食管X线解剖中,错误的是:()A. 通常有3个生理性狭窄B. 老年人可见第三收缩波C. 通常分颈段、胸段、腹段D. 黏膜纹与胃相似E. 钡剂检查时可见到3个生理压迹3. 下述胃X线解剖知识,错误的是:()A. 角切迹至幽门间为胃窦B. 仰卧位检查,胃窦靠右侧,胃底靠左侧C. 胃大弯黏膜皱襞比胃小弯黏膜皱襞粗D. 胃底黏膜皱襞走向比胃窦部黏膜皱襞规则E. 胃窦部胃小区显示率最高4. 正常胃体部黏膜皱襞宽度一般不超过:()A. 3 mmB. 4 mmC. 5 mmD. 6 mmE. 8 mm5. 下列关于胃的钡剂检查的说法,错误的是:()A. 正常胃一般可同时有3~4个收缩波B. 胃蠕动一般由胃体上部开始C. 胃蠕动为向心性收缩D. 胃排空时间一般为1.5~3 hE. 胃排空与胃张力、蠕动和幽门功能等有关6.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正常空肠黏膜皱襞多呈:()A. 弹簧状B. 腊肠状C. 羽毛状或雪花状D. 鱼骨状E. 线状7. 右侧膈下游离气主要须相鉴别的症状是:()A. 胃泡B. 间位结肠C. 先天性巨结肠D. 气胸E. 气肿性胆囊炎8. 立位片上,腹部游离气体的典型影像为:()A. 球形B. 不规则形C. 新月形D. 半球形,有“气液面”E. 与胸腔间距大于15 mm9. 下列疾病中,没有龛影表现的是:()A. 食管憩室B. 胃溃疡C. 胃癌D. 食管癌E. 肠结核10. 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最常应用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是:()A. 食管钡餐检查B. 食管CT检查C. 食管MRI检查D. 血管造影检查E. 超声检查11. 下列食管癌与食管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中,最有价值的是:()A. 发生部位B. 呕血C. 男性多见D. 中老年多见E. 食管钡餐透视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12. 关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患者B. 轻度患者,病变主要局限于食管下段,黏膜皱襞稍增宽,管腔边缘稍不平整C. 中度患者,病变累及食管中下段,黏膜皱襞增粗呈结节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D. 重度患者,可累及食管全长,黏膜皱襞增粗呈结节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排空延迟E. 只有中度或重度患者才能在吞钡造影时发现13. 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在检查中较高的方法是:()A. X线B. CTC. MRID. 超声E. DSA14. 疑有食管异物,在X线检查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食管异物最易停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B. 透视可清晰显示如金属或骨类的不透X线异物影C. 透X线的异物需要用钡棉检查,无挂棉现象即可排除异物D. 食管异物可引起食管周围脓肿E. 食管异物可引起大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15. 关于食管平滑肌瘤,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患者病史较长,可以有进食梗阻和胸骨后疼痛感B. 肿瘤边界锐利,充盈缺损明显C. 肿瘤表面钡剂涂抹不均匀,可有小的溃疡形成D. 食管壁光滑柔软,食管蠕动正常E. 食管黏膜皱襞无黏膜破坏,典型征象可见“环形征”16. 早期食管癌的描述,错误的是:()A. 指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病变B. 不论病变范围多大,无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C. 吞钡检查可见黏膜有中断和破坏D. 吞钡检查可见小的龛影和充盈缺损E. 双对比造影和食管吞钡连续摄影检查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17. CT可对食管癌进行分期,对其可切除性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学-腹部

肝转移瘤
概述:30-50%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以消化道和
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表现:USG首选,进一步选CT、MRI
CT、MRI:
平扫:多发低密度,或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边缘不光整,可有坏死 增强:30%呈“牛眼征”,中心低密度/信号,边缘环状 强化,最外缘又略低于正常肝。少数为富血供
CT、MRI 平片、CT:阳性结石为高密度 造影:阴性结石为充盈缺损 MRI:T1WI低信号,T2WI、MRCP为充盈缺损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
病因: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胰液返流 影像表现:
平片:胆囊增大 造影:少用 CT:壁增厚(>4mm),增强后粘膜强化,浆膜层因水肿呈
低密度环状影
MRI:一般不用
基本异常表现-造影
功能改变:
张力改变:张力增高(牛角胃、痉挛)、张力降低( 无力胃、胃下垂) 蠕动改变: 运动力改变: 分泌功能改变:
基本异常表现-CT、MRI
结石、钙化: 空腔脏器:扩张、狭窄、积液、壁增厚(食管>3mm、胃
>5mm)
实质脏器:密度/信号改变(平扫、增强,数目、形态) 淋巴结肿大:
溃
疡
疡
影像表现-胃溃疡
愈合:龛影变浅变小,水肿带减轻或消失。大溃疡可
有瘢痕,但无龛影
恶变: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 粘膜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90%发生在球部,较小,多在前、后壁 龛影:呈小圆点,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透明
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
主要依靠USG和CT 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破裂: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包膜不完整):腹腔内积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常合并有炎性化脓中毒症状,如 高热、寒战、肝区痛或全身衰竭等。化验白细胞计数明显 增高。
轻度强化
门静脉期, 65~75秒,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肝 实质开始强化
延迟期(门静脉晚期、肝实质期、平衡期),180秒以 上,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对比剂浓度迅速下降,肝实质 达到强化的峰值,此时静脉血管的密度与肝实质相当 或低于后者。
正常肝内胆管分支细小,平扫增强都不易显示
肝脏常见疾病
B超——实质脏器的基本检查,胆系疾患如 胆结石的首选检查方式
CT——密度分辨率高,对于实质性脏器病 变敏感性、准确性较高,并可以使用CT增 强对比技术进一步定性检查
MR——可三维成像观察,观察胆道、尿道 系统三维成像有优势,但价格较贵
腹部CT平扫检查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 的复方泛影葡胺(离子型单体碘造影剂)或温开 水800-1000ml。如观察盆腔、膀胱,需憋尿。
每秒2~5ml大量快速注射后,根据所检查的器官不 同,采用不同延迟时间进行扫描 各脏器推荐延迟扫描方案: 肝脏三期:动脉期20~25秒,门脉期65~75秒,
延迟期180秒以上 (小半分--1分--3分+) 胰腺两期:动脉期25秒,静脉期60~75秒; 肾脏两期:皮质期25~30秒,髓质期70~100秒
右肝
左肝 胃
脾
降主动脉
肝门区门静脉
下 腔 静 脉
胆囊 下腔静脉
胃 胰腺
门静脉 十二指肠 胆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 腔 干 脾
十 二 指 肠
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会合为门静脉
胰尾
双肾 肠系膜上动脉
十二指肠水平部 左肾静脉汇入下腔
肝脏的正常CT增强表现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 20~25秒,肝内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无或
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分为 限局性和弥漫性两种。病理及临床病程为 可逆性
脂肪肝的CT表现
1、平扫:形态饱满,密度低于脾脏,血 管影显示清楚
2、增强: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3、局灶性:肝内不规则或扇形分布的密
度减低区,无占位,血管走行正常 4、弥漫性:肝内实质密度普遍降低,
CT值低于正常10HU以上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屏气,腹部为从膈 顶扫至双肾下缘,盆腔为从髂嵴连线扫描至耻骨 联合下缘,多行螺旋扫描,层厚较大脏器一般为 8~10mm,较小脏器用3~5mm
(三) 窗宽窗位:腹部 窗宽200~300 窗位40~60
盆腔 窗宽300~400 窗位30~60
腹部CT增强检查
必须先做碘过敏试验,阴性后方可进行 通常采用团注法:将50~100ml含碘造影剂经静脉
脂肪肝 肝硬化 肝脓肿 肝内占位----肝囊肿
肝血管瘤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肝癌 肝转移瘤 胆管细胞癌
混合性肝癌
脂肪肝
脂肪肝为肝内脂类代谢异常,主要是甘油 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导致肝细胞 脂肪变性。
主要原因有:①肥胖症肝内脂肪浸润。② 糖尿病。③酒精中毒。④肝炎、肝硬化。 ⑤药物性。⑥肝代谢性疾病。
腹部影像诊断 CT基础
主要学习的内容
腹部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腹部脏器的断层解剖学基础 腹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CT) 分类:肝、胆、胰、脾、腹膜及腹
膜间隙、肾、肾上腺、输尿管、膀 胱、生殖
腹部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X线——空间分辨率高,造影检查有优势, 通常用于空腔脏器的造影检查(胃肠道)
(中晚期)肝硬化的CT表现
形态改变:肝普遍萎缩、肝叶比例失调、 肝裂增宽、肝表面凹凸不整。
密度改变:肝硬化再生结节为相对较高密 度;合并脂肪变性时,肝脏密度可减低
继发门静脉高压改变:门脉扩张变形、 脾大、腹水、 侧支循环形成
(食道、胃底、脾门附近“蚯蚓状”静脉曲 张)
肝脓肿
是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前者主 要继发于胆道、腹腔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而后者常继 发于肠道阿米巴病。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 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4、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一)正常CT片
肝脏:实质密度均匀,各叶 比例正常,轮廓光整。 胰腺:为横行长条状,密度 亦较均匀;在腹部中央区粗 条状软组织密度灶,为胰体 部,下腔V的前方,肠系膜 上 A,V的右则为胰头部,近 脾门处为胰尾部。 双肾:位于脊椎两旁,呈椭圆 形,周围实质密度均匀强化. 脾:密度均匀,位于左上腹 部,胰腺后方可见由左侧 (脾门)向右走行的显著增 强的粗条状影为脾V。
肝脏CT检查的目的
肝脏CT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出定性定位诊断 ②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以及与周围邻近
组织器官的关系 ③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它病变,如门静脉高
压的原因及程度。
肝脏的正常CT平扫表现
1、肝大小、形态、轮廓
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正常应高于 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
肝脓肿CT表现
(1)平扫:肝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但以右叶多见,可单 发或多发,呈大小不等片状低密度影,CT值-10~35HU, 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脓肿周围壁则较厚。 (2)增强:由于典型三层病理改变,增强CT表现为,中 心坏死区无强化,可有气体,中间层为介于液化坏死区与 正常肝组织之间,呈以低密度为主的轻度强化“花环”, 外围层为移行层,血管丰富,表现为与正常组织分界模糊 的强化“晕环”。慢性肝脓肿由于脓肿周围形成血管丰富 的结缔组织包膜,脓肿壁呈边界清晰的显著环形强化。 (3)脓腔内若含局限性少量气体或气液平面为其特征性 表现。
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以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 的慢性肝病,肝实质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坏死, 继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代偿性结节状再 生,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取代。至晚期肝脏则呈现 硬化、萎缩,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门静脉梗阻 及高压为主要表现。
主要原因分为:肝炎、酒精中毒、慢性胆道梗阻、 心功能不全、药物中毒、寄生虫等,还有一些原 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