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

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2、清算制度的建立

3、股票市场的形成

4、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资金融通

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

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

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

发展原因:

1、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

东方贸易逆差

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

4、货币短缺

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

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

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

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

“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

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

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密西西比泡沫

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

二、竞争有序化

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

三、政府行为的界定

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

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上政府的行为特征

四、资本原始积累

基础:对农民剥削

1、圈地运动

2、对土地掠夺

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

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

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棉布价格上涨,刺激棉纺织业技术更新,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没有创新)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创新

交通运输的变革

航运业、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兴起

三、生产方式转变

分散——集中

工厂制度建立

四、劳动力市场形成

教会安置制度及其废除

学徒条例废除

自由工资制度的建立

五、人民生活的变化

收入受供求关系影响

收入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

新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英国的强大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

第三章亚洲起飞尝试

印度起飞尝试:

1、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

印度最早遭受侵略,最早接受西方文明,英国对印度采取直接掠夺四种方式

1)索取战争赔款

2)征收天赋

3)掠夺大量棉花,转运纺织品

4)渗入印度手工业生产部门

2、实行片面自由贸易政策

为了保护英国工业发展和便于商品输出

3、近代工业的产生

铁路、采矿业和原料初加工

4、民族资本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轻纺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国外市场需求的刺激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钢铁工业

5、民族工业特点:

1)工业化水平不高

2)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

3)有买办性,封建性特点

中国起飞尝试:

一、洋务运动

闭关锁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国家投资兴办的军事工业

工厂管理模式:封建管理模式

19世纪70年代,“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创办民用工业

19世纪70年代,民营工业出现

甲午战争后,民营工业突破困境,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二、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

第二次工业化尝试

1)主张工商自由,颁布鼓励法令

2)列强无暇顾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投资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封建土地关系仍然存在

三、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

1927-1937年,消灭军阀割据,国家初步统一,国民政府开始着手与经济建设问题

1)争取关税自主

2)健全金融体系,统一改革币制

日本工业化

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

1)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冲开日本海关

2)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1871年,废藩置县

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

三、贸易立国与富国强兵

日本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与战争有关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世界现代史论文

世界现当代史论文 题目:日本的参谋们 班级:08历史1班 学号:2008020608 姓名:许强

日本的参谋们 摘要:日本人喜欢把那些飞扬跋扈,欺上瞒下,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的人称为“大本营参谋”。今天日本的不少战争幸存者谈起那场战争,就会咬牙切齿地骂“大本营参谋”。在日本,就是极右派,也不敢公开说“大本营参谋”的好话。那么,这“大本营参谋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怎没会有这样一群人出现?这群人又干了些什么?确实令人惊奇。 关键字:日本参谋山县有朋陆军士官学校 60多年前日本全民投入侵华战争,也许我们今天还会认为所有日本国民都还像60多年前那样好战,希望吞灭中国。其实不然,当时的日本民众只是受到一群特殊群体的蛊惑,他们利用了国民们对经济危机的不满情绪,向他们做了负面的宣传。直至战争结束,民众才醒悟过来,大骂这一特殊群体。 那么这一群体究竟是什么人呢?是政府的这一群人吗?不是,他们是一群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不管其他厉害关系的人,同时也是一群先天不足、充满政治短视和社会无知的落后于时代的自大狂。 先来看看这么一些人:荒木贞夫、木户幸一、铃木贞一、平沼骐一郎、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东乡茂德、广田弘毅、梅津美治郎、小矶国昭、东条英机、新野直树、大川周明、佐藤贤了、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大岛浩、重光葵、永野修升、松冈洋右、冈敬纯、岛田繁太郎、桥本欣五郎、南次郎、贺屋兴宣、白鸟敏夫、烟俊六、武藤章。这是些什么人?这些可都是二战时日本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东京审判时被正式起诉的28名甲级战犯。那么划的横线是什么意思?很简单,这些划横线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过参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甲级战犯中大多数都是当过参谋的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群在大本营呆过的人。还有好多乙级、丙级战犯同样都是出生于这个大本营。正是这群大本营的参谋们将整个日本帝国逐渐拖入战争的深渊,直至崩塌。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些参谋们这么大的能耐,能比将军还牛,比政府还牛?这还得回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寻找原因。 一、日本参谋们的由来 日本近代陆军(即所谓的“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明治维新后的1871年,从萨摩、长洲、土佐这三个藩献给天皇的6300名“御亲兵”开始的。这些“御亲兵”当时是忙得昏天黑地,干嘛?忙于镇压各地藩主士族的反叛。到了1877年,一场被称为“西南战争”的大规模反叛发生了。被内讧下台的明治维新的最大功臣,陆军大将、前近卫都督的西乡隆盛带着几万人向北进军,叫囔着要去东京和政府谈谈。 这样一来,明治政府可慌了,赶紧派了个文官叫炽仁亲王的做征讨总督,又找了两个武将陆军中将山县有朋,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帮忙做参军,带兵前去镇压,打了七个多月,叛乱总算是镇压下去了。明治政府军的实力当时可是大大超过叛军的,可这仗怎么打了七个月?于是开会总结,开了好久,总算是得出结论了:文官掌握了统帅权。文官不是武将,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汇报,把个战机给延误了。还有一条就是参谋的水平太差,一个好招儿想不出,还尽出些臭招儿。 这边总结会还没开完呢,那边又出事了。什么事?西南战争打完了,得论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外国经济史期末论文

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班级:09广告2班姓名:石智慧学号:2009532023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诸多作用因素。这不仅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二战后;日本经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发展战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宣告无条件投降。此时的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也陷入极度混乱和疲乏的状态。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国家财产损失惨重,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保护伞”,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二、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三、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1951年9月8日,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战后初期日本政府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论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摘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 特征; 对比 一、美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幅员辽阔,天然资源丰富,煤、铁等矿藏和石油、黄金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3)、欧亚两洲的移民源源而来,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其中许多熟练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4)、美国内战结束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经济发展的情况 1)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已经超过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一位。 2)重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帝国主义特征

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八大财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且 控制国家政权。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美国两大托拉斯美孚 石油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是两个最大的财团,它们独占了1/3的全 国国民财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能够达到美 国这样的程度。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列宁指出: “美国托拉斯是帝国主义经济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表现。” 二、德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1)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资 金。 3)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储藏的丰富矿藏,为发展工业补 充了重要的资源。 4)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 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经济发展情况 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工业生 产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3、帝国主义特征 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德国成为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这是 因为:德国完成统一后,国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容克地 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剥 削的同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投资于工厂、银行, 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 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 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这种 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结合,便形成 了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英国经济发展 1、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 1)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企业设备和技术陈旧落后,资本家宁愿 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赚取超额利润,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18春西南大学0559《世界经济史》作业答案

1、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是 1.优先发展服务业 2.优先发展商业 3.优先发展重工业 4.优先发展农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 1.电气技术 2.生化科技 3.生物技术 4.机器大生产 3、下列属于地理大发现影响的是 1. B. 商业革命 2.文艺复兴 3.七年战争 4.宗教改革 4、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1.敲击石器 2.磨制石器 3.打制石器 4.青铜器 5、种姓制度盛行于以下哪个古代国家 1.古代印度 2.古代中国 3.古代希腊 4.古代罗马 6、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地区是: 1.北美地区 2.东南亚地区 3.中东地区 4.西欧地区 7、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是

1.孔多塞 2.斯宾塞 3.达尔文 4.斯宾格勒 8、美国垄断资本的表现形式 1.托拉斯帝国主义 2.殖民帝国主义 3.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4.高利贷帝国主义 9、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广泛推行的政策是 1. E. 重农政策 2.工业政策 3.重商政策 4.农奴政策 10、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1.推翻沙皇制 2.推动工业 3.发展手工业 4.摧毁村社 11、欧美工业化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支配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是 1. C. 劳动力输出 2.商品输出 3.资本输出 4.技术输出 12、近代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 1. F. 文化影响 2.工业发展水平 3.政治制度 4.军事力量 13、英国工业革命中最早实现机械化的行业是 1.棉纺织业 2.服装业

3.造船业 4.炼钢业 14、以下哪一项为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1.城市化发展 2.经济危机出现 3.农业衰落 4.奴隶制度瓦解 15、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从哪里开始 1. A. 田园 2.城市 3.农耕世界 4.南部世界 16、以下哪个历史事件直接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三十年战争 2.新航路开辟 3.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 17、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形式是 1. D. 工厂的兴起 2.货币地租 3.手工作坊的出现 4.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18、资本主义萌芽最初产生在 1.采矿业 2.建筑业 3.航运业 4.纺织业 19、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1.城市的兴起 2.商业的繁荣 3.机器的发明应用及工厂制的产生 4.政治民主化

经济史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的“经纪人” ——从近代买办的视角看近代中国经济 作者赵艳超091090163 商学院09经济学系 摘要:买办是中国近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既在经济领域积极活跃着,同时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在近代中国社会,他们出入于中西方之间,成为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符号。研究买办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对于我们深入近代中国的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国近代买办的生活史出发,尊重史实,全面看待买办的地位和作用,给近代买办阶层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Abstract: Chinese comprador i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they are active in the economic sphere, and is also China's modern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special product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ir access to in between the West and become a modern society important symbol. Comprador this particular study our in-depth social class for modern China has a special, extremely important val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if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omprador starting to respect facts,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mprador, modern comprador class to a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关键词:买办鸦片战争对外贸易洋行 Keyword: compradore Opium War 引言、文献回顾 买办这一在中国近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社会阶层,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很早就有了关于买办的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要不就是侧重于买办为西方列强服务,认为其客观上成为了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走狗,助推对其进行大肆批判;要不就是对其更多的是进行史实性的描述,忽略其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分析过于表面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买办的探讨经历了及格阶段,因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讨论的问题也存在差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民国时期的买办研究。那时的研究数量少,规模小,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追溯买办制度的起源,考察其运作过程与组织构成,探究其兴衰利弊,基本上没有超出经济生活本身。2、建国以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毫无疑问的形成了一阶级分析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体系。而这一研究体系的发展又可以按时间和新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时期大致是1957~1964,这是买办阶级分析论的形成时期,研究的内容则涉及买办的政治经济活动,与外国资本关系及地方性特点,研究的范围广,政治特点突出。①第二阶段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的买办研究具有如下特征:?阶级分析的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在对买办的研究中仍居主导地位。(2)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与外界学术交流加强,所以西方学者关于买办的研究成果此时得到重视。(3)各种具体研究、小型化研究兴起,与以往不同,这一时期开始从小的视角入手来研究买办,新认识新观点涌现出来,如侧重于对买办个人的研究,而不是笼统的对这个阶层进行研究。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买办的身影。如钱钟书先生曾在小说《围城》中描写过一位买办:这位张先生是浙江沿海人,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他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从“写字”(小书记)升到买办,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的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 ①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其政治因素过于突出,难免造成过于主观的评判,对史实缺乏应有的尊重,所以这一时期一些定性的结论性的东西对于我们当代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且应谨慎对待。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上)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上) 第一节 名词解释 1.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分别 于1492、1493、1498、1502年四次远征,其中第二次远征时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并出任其第一任总督。但这个殖民地始终没有兴旺起来,而哥伦布一职想到大中国和印度的愿望到死也没有实现,于1506年郁郁而终。 2.教皇子午线:一条关于土地归属权的分界线。当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 美洲返回西班牙时,西班牙害怕葡萄牙和他争夺合格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队这块土地的主权。1493年5月4日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改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归西班牙,该线以东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该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3.试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后果。 经济原因:1.根本动因:(1)中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西欧各国生产力迅速提高,东西方贸易不断发展。 (2)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增长,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使西欧向外扩张,展开殖民掠夺。 2.黄金热: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3.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传统东西方商路。 4.寻找商品市场 政治原因:西欧各国缓和、转嫁危机需要 宗教原因 1.传播基督教2.挽救西欧天主教危机 3.同伊斯兰教进行斗争 人文主义思想影向: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前提条件:1.造船航海技术进步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专制政府的支持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 Introduction 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 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 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 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 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 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新美国经济史论文

新美国经济史论文:中国的西部大开放与美国的西进运动之比较纵观美国历史,西进是一篇华美的乐章,艰难而又恢弘,大气而又充满辛酸,磅礴而又引人遐想。是什么力量让这一场运动声势浩大的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又是什么让这场运动成为美国的发展的重大契机?为什么它不是破坏了环境而是使这一片土地成为了日后生机勃勃的乐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美国的西进是以战争,武力夺取,购买的手段取得土地之后发生的,有了广大的土地却无人耕种是一种浪费。林肯的<<宅地法>>解决了这一问题。缴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获得60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就可以成为土地的主人。现在听来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中国的房地产实在令人对地价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有谁不愿意去干呢。但是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人们才能放弃自己在东海岸已经得到的东西,去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寻找生存。没有人能肯定自己是到达心目中的WONDERLAND,但是他们依然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能踏上美国土地的移民者几乎都是强者,不仅仅是在体力上,更是在精神上,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以及对自由无限的向往,所以才能漂洋过海,到达新大陆。而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和传承,这个国家后来的人们才会有着种勇闯不毛之地的气概。我们中国人一般都安土重迁,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园,一旦要离开就会搞跟生离死别一样的调调说是“背井离乡”。毕竟我们是农耕文明,而且我们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所以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人家美国人对自由以及宗教信仰的执着。可能真的是我们的封建王朝历史太久远,百姓受的压迫过多,已经对自由不报任何的期盼了。在我们看来藏枪于民间简直不能想象的。 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所以他们到达了西部。然而这还不够,要想西部成为乐土,是需要到达那里的人们辛勤的耕耘的。在这里我觉得我们一直说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固然没错,但是人家美利坚民族也没有比我们逊色,甚至比我们干得漂亮得多。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块没有历史包袱的土地,就像一块未雕琢的璞玉,价值无限,只需你稍稍雕琢,成果就容易显现。再说我们的农民在土地上的耕种是受雇于人的,有很重的田租地租,这税那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根本就不能去想科技投入增加产出的问题,而地主能想这个问题,但是他不需要,甚至扼杀这个问题。因为正是小农经济保障了他的利益。反观美国,人家一直都在寻找怎样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到农业,怎样用科技提高产出,提高农业生产率。所以人家现在是5%从事农业的人养活其他95%的人,我们是98个人种的粮食只能养活100个人。 都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旦农业的生产率提高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人就会成为自由劳动力,这些大家都知道。只不过这个规律美国跟其他的国家有些不同,因为它是移民国家,前面已经说过能到这里的人几乎都精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知识技能混杂在一起,生发出无尽创新的火花。从欧洲带来的经验和技术是有限的,尽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只有自己创造的才有生命力。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人在第二次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得意了,美国和德国的发明创造大大的撼动了他们的神经。这些发明的应用对西进的影响没有人能衡量出来有多大。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是促进而不是阻碍。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初衷就跟美国的西进运动不一样。人家的土地是没人去开发,吸引人过去,我们的是开发已经过度了,需要做一些调整,不开发或者少开发。当然作用方面是有类似的,都是为了人类能更好地生存。美国人得到了发展的空间,过上了好日子。我们退耕还林还草也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且还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发展的空间。只不过,我们的西部大开发更像一个无奈之举,是在问题出现并恶化下的应对措施,以政府为主导,百姓虽也参与,但是如果政府不给百姓指路别的致富的话,百姓的这种参与并不是自愿的。而且人才由东向西引并没有让让你满意,尽管西部的地方政府和中央都有奖励扶持但是精英始终滞待在东部沿海。如果没有人才到达西部,西部大开发只能是一句空话。要扔掉重重阻碍的包袱,将人才吸引来西部才是大开发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

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 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理解和识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而且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死记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意义甚微,而应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概念的理解、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向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应该从整体出发,掌握关键性的史实,抓住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此,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我们以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形态,两大时期,三条线索,五个单元。”大家知道,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现代史始于俄国十月革命,此后开始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正是在这 270余年期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近代史主要讲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两大时期: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40—1870)。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是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荷、英、美、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度以前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使一系列重要国家(俄、日、德、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19世纪 50、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 18)。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的(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和演进为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也可称之为近代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 在考虑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三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编组成五十单元: 第一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重心在英、美、法三国。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2、4、5章。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重要历史知识,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是怎样开始确立的。然后复习17至18世纪的俄国,这时的俄国还是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国家,重点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要理解与西欧先进国家(荷、英、法)相比俄国的落后性。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包括上册7、9、10、11、13、14章。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大工业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就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充分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呈现出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

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 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 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 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 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世界近代史论文——日本

浅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 摘要: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始于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终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又称“伏见城”)为名。 关键词: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最早记载日本的当属《汉书·地理志》,其中记有一句著名的话,即:“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较为系统地记述日本情况的则是公元289年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部记述日本的传,此后中国官方正史中均对日本立传记述。但直到《旧唐书》之前,均称日本为倭、倭国、倭人。《旧唐书》首次出现日本称谓时,亦是倭国、日本两称并用的。《旧唐书·日本传》记述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就小国,并倭国之地。”《新唐书·日本传》则更明确的记载道:“日本,古倭奴也。”“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是对日本国名最早的记述。每一个国家都经历过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日本当然也不例外。14世纪,日本室町幕府的建立即伴随着南北朝的分裂,此后幕府内部、幕府与大名之间又冲突不断,因此,尽管幕府在15世纪上半期已成功地将原来朝廷拥有的权能逐渐吸收于将军的权能之内,但是室町幕府始终未能达到镰仓幕府那样的集权程度,也始终未能平息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1467年,因将军职位之争发生幕府分裂,大名也因之分成两派,双方刀兵相向。史称“应仁之乱”。 此后,室町幕府丧失了统治能力,而守护大名的由于不直接参与领地的管理,也失去了实际权力。代之而起的是当地有实权的统治者。农民起义又此起彼伏。家臣、农民在起义的风潮中也反抗守护大名,出现了著名的“下克上”。权威进一步衰落,各地有实力的武士。日本进入近百年纷争混战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幕府权威衰落,各地有实力的武士、领主趁乱世之危,佣兵割据,自立为王。这些“战国大名”与之前由幕府任命、领地分散的守护大名不同,他们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将自己控制的地域称作“分国”,实行独裁的专制统治,彼此间则为扩充势力和争夺地盘而频启战端。 16世纪后半期,日本从长期纷乱割据的南北朝、战国时代开始走向封建统一国家的局面。由于大名们各自谋求领国的富强,开发农田水利,把工商业集中在自己的城下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加紧对战国诸大名的征服,镇压农民起义,逐步实现了全日本的统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因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城堡而得名。安土在今滋贺县,1576年织田信长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见区,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在此掌权约20年,因这里多桃树,故有桃山之称。 一、织田信长 战国时代,各大名领地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人。农民经济力量日益增强,但封建割据、分裂混战不仅破坏农业生产,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由于各国间关卡林立,货币和量制不统一,阻塞了商品流通。因此农民、商人都反对割据,渴望统一。封建主们面对农民起义,也企图集中力量,排除异己,建立全国性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