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关系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关系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单位,它们编码蛋白质和RNA分子,这些分子起着构建和维护生物机体的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可能影响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RNA的性质和功能。
表观遗传现象是指影响基因表达而不是基因序列的传递给后代的遗传变化,在不同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下可以被调控。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极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首先,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表观遗传现象,例如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影响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其次,表观遗传现象也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此外,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还可能共同调控特定的生物过程,例如基因表达与染色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尤为重要。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相互作用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应用前景。
例如,研究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现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和演化机制。
当前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研究已经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对基因突变制定的药物和针对表观遗传现象调节的药物。
例如,经过改良的RNA干扰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切断携带基因突变的RNA分子,防止错误的蛋白质合成,这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等一些基因突变相关疾病的治疗有利。
此外,某些基因突变通过影响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导致癌症的发生,治疗中可以使用多种DNA甲基化剂和组蛋白修饰酶调节剂来影响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相互作用也在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展现出潜在融合和创新的机会。
农业生产中,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可以用来改进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产量、速度和适应性。
例如,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结构基因组的变异体,研究结果表明,其易感基因BPH14编码了细胞色素P450酶,能够降解种间互惠虫(BPH)芳香族化合物,从而提高了水稻的抗性。
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

班级:酿酒151 姓名:张彦学号:2015080050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前言:从300万年前不能直立行走的早期猿人,到今天“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小鲜肉。
人类经历了岁月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遗传学来讲就是不断地遗传与变异的过程。
被我们所熟知的可遗传变异主要有三种: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
但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迅猛的表观遗传学正在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获得性遗传”很有可能作为一个辅助机制来完善“自然选择”理论。
关键词:表观遗传基因突变机制一、背景基因突变首先由T.H.摩尔根于1910年在果蝇中发现。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DNA核苷酸顺序分析等技术的出现,已能确定基因突变所带来的DNA分子结构改变的类型,包括某些热点的分子结构,并已经能够进行定向诱变。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过生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它所揭示的“基因型决定表型”的遗传模式被人们广泛接受。
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遗传现象却令人困惑。
为什么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外表特性?为什么每个细胞拥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却分化为不同组织?表观遗传学就是在这些经典遗传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早在1942年,著名的英国发育生物学家Wellingdon就将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现象和机制)的学科,首次提出了在基因型与表型环境与生命体间存在有一个新的不由DNA排序决定的遗传信息界面。
这种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而且这种改变是可遗传的。
很显然,这对经典的遗传观念正形成极大的冲击。
当我们追溯到更早之前,拉马克是第一批支持获得性遗传的科学家之一,“用进废退”就是他的观点。
虽然在具体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由拉马克提出的“拉马克主义的”命题都是错的。
可是,我们仍要注意到,虽然表观遗传中并不是所有现象都是拉马克主义的,但现实生活中,所有拉马克式的遗传现象本质上都很可能是表观遗传。
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和选择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通过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 变异,使生物适应环境。
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的相互作 用,使得生物不断进化,适应 环境变化。
人工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一种 形式,通过人工干预,加速生 物的进化过程。
选择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选择可以改变种 群的基因频率
选择可以导致新 的遗传变异出现
选择可以影响遗 传变异的方向和 强度
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 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导 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 素,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遗传变异的研究对于人类疾病 治疗、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变异的类型
基因突变:DNA 序列的改变,包括 点突变、插入突变、 删除突变等
染色体变异:染色 体数目或结构的改 变,包括整倍体变 异、非整倍体变异 等
抗性等
多样化选择:保持生物多 样性,如保护濒危物种、
推广优良品种等
人工选择的应用
农业:通过人工选择 培育出更高产、抗病、
抗虫的作物品种
渔业:通过人工选择 培育出更高产、抗病、
抗逆的水产品种
畜牧业:通过人工选 择培育出更高产、抗 病、抗逆的畜禽品种
生物制药:通过人工 选择培育出更高产、 抗病、抗逆的微生物
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 和选择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2
遗传变异
03
自然选择
04
人工选择
05
遗传变异与选 择的关系
1 添加章节标题
2 遗传变异
高中生物解题技巧:高频材料分析题专练(6)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

高中生物解题技巧:高频材料分析题专练(6)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Ⅰ.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Ⅱ.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
如图是结肠癌的发生原因:请回答:(1)表观遗传是否属于基因突变?,依据是。
(2)从基因角度看,结肠癌发生的原因是,与正常细胞相比,癌变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情况是,从而使细胞出现特征。
细胞发生癌变后,由于癌细胞膜表面减少,而易扩散和转移。
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
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
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
材料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
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
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多样性。
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是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
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
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图:①计算A地区中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__。
生物学中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

生物学中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变异,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重组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三类。
点突变是指单个核苷酸被替代、插入或删除,重组突变是指两个不同的DNA分子发生交叉,而染色体突变则是指整个染色体的重排、缺失或复制事件。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改变,包括有益、无害和有害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和可逆性,是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学不仅关注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化,还研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和染色质结构等在内的影响基因表达的各种遗传变异。
表观遗传学认为这些遗传变异对生物表型的形成和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复杂生命现象。
例如:胚胎发育、生理周期、代谢途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等。
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研究。
DNA甲基化是指DNA分子上的甲基化基团添加到胞嘧啶环上,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是指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被化学修饰,进而影响基因表达。
这些表观基因变异有助于制定基于遗传因素的医学治疗方案,以及研究复杂疾病的致病机制。
尽管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变化。
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疾病,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机制都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有影响。
大规模的基因突变如基因重组和整个染色体缺失,则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生命的威胁。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在医学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些研究带来的进步将促进人类健康和福祉。
其中一个最具有潜力的应用方向是个性化医疗。
通过对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的综合研究,人们可以制定更加准确的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针对个体的独特基因和表观遗传学遗传因素的影响。
这种新型的医疗方式对于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癌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们相互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推动着生物进化的步伐。
人类疾病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

人类疾病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每个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数以亿计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含有一个遗传密码——基因。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基因的序列会产生变异,使人类疾病得以深入人心,导致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命运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表观遗传学也成为了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表观遗传学不仅可以帮助解决病因问题,还能揭示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复杂过程。
一、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一个生物基因序列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在DNA序列的单个碱基或更大的段或有机体的染色体水平上发生。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如果有机体的某个基因有突变,可能会导致有机体产生异常或不完整的蛋白质,从而影响其生命体系的正常运行。
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
例如,细胞和分子的研究表明,DNA复制在部分基因组中不稳定,导致基因重复或缺失。
这些变异与各种癌症、自闭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还有一些继承性疾病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如囊性纤维化、息肉病、血友病和镰状细胞病等。
二、什么是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维持和调控基因表达状态,而这种表达状态往往会影响一个细胞、一组细胞或整个有机体的运作。
与传统意义上的遗传学不同,表观遗传学更专注于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而非基因本身。
表观遗传学在理解人类疾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后果或贡献因素。
此外,表观遗传变化还能够通过削减基因表达或增强基因表达来影响某些疾病,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和白血病等。
三、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的交互作用虽然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在疾病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并不孤立存在。
这两个领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表观遗传变化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表观遗传变化又能够对基因突变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它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平衡基因突变。
《医学遗传学》背诵重点分章

《医学遗传学》背诵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遗传性疾病(genetic disease):简称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大多数是遗传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和畸形。
3、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同患一种疾病。
【简答题】遗传病的特征及分类(1)特征:①垂直遗传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遗传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遗传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
③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不能向后代传递。
④遗传病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2)分类:(一)单基因病:由染色体上某一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导致的疾病。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③X连锁隐性遗传病④X连锁显性遗传病⑤Y连锁遗传病⑥线粒体遗传病(二)多基因病:由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三)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所致的疾病。
(四)体细胞遗传病: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基因【名词解释】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2、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结构基因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编码顺序在DNA分子中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顺序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
3、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4、外显子(exon):编码顺序称为外显子5、内含子(intron):非编码顺序称为内含子6、多基因家族(mumlti gene family):指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
7、假基因(pseudo gene):基因序列与具有编码功能的类α和类β珠蛋白基因序列类似,因为不能编码蛋白质,所以称为假基因。
遗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化的关联探究

遗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化的关联探究基因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继承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然而,基因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它们可以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和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甚至整个种群的进化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基因突变的同时,表观遗传贡献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就来探究一下遗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化的关联。
一、遗传突变的类型和影响遗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化和分子变化,经过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翻译,最终产生影响表型的新物质,影响个体的生长和发育。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基因型突变和表现型突变两种类型。
基因型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它们可以导致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或者失去功能。
比如缺失一个转化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会导致骨骼畸形、智力低下等症状的发生。
插入突变也会导致基因信息出错,从而引起人体自身的认识偏差和免疫系统的异常。
表现型突变则是基因的突变对外部表现产生了影响。
比如,在无数的血红蛋白分子中,包含一些产生了错变的分子,造成红细胞的变形高度机率发生溶血性贫血,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型突变的表现。
二、表观遗传变化的类型和影响表观遗传是指控制基因表现的非基因DNA序列的遗传信息。
表观遗传主要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个方面来控制,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调节基因表达过程。
DNA甲基化是指在基因组中的部分位点上,DNA分子上面的氢原子被甲基(CH3)基团取代,使得DNA链上的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相互作用。
组蛋白修饰则是指在核糖体上加入一些酰化基团,包括甲基、乙酰、磷酸酰等,它们会影响核糖体对DNA的细节结构,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表观遗传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比如印迹失衡、染色体疾病、免疫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三、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关联遗传和表观遗传实际上是在细胞发育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
在遗传突变之后,细胞会通过表观遗传调节机制修复或者适应其环境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物质诱发的突变
• 1.碱基类似物诱发的突变; • 2.碱基的修饰剂改变DNA化学结构从而导致 • 突变; • 3.DNA插入剂。
碱基类似物诱发的突变
• 当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很像天然化合物时,在某 个化学反应中就可能取代天然化合物。在DNA复制 中,少数碱基类似物可以代替这种或那种天然碱基, 引起配对错误,由一种碱基代替另一不同碱基对, 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 例如:5-溴脱氧尿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 跟胸腺嘧啶T结构很相似,它有两种异构体:一种 是酮式,另一种是烯醇式,它们可分别与A及G配对。
主要内容
• • • • • • • 1.基因突变的类型; 2.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3. DNA的体外定点诱变; 4.突变剂的检测; 5.基因突变的生物学防护与修复; 6.基因突变的检出; 7. 表观遗传变异;
基本概念
•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也称点突变, 是指组成基因物质的DNA分子中碱基的改变。 这种改变无法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只能通过 化学反应或遗传实验来证明。 • 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tic variation):则是另 一种类型的遗传性变化,指在基因的DNA序 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在基因表达时发生 的可遗传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导致表型的 改变。
由碱基的互变异构引起的错误碱基配对
• 碱基本身存在着交替的化学结构,称为互变 异构体。当碱基以它罕见的形式出现时就可 能和错误的碱基形成碱基对。这种碱基化学 结构的改变过程称为互变异构移位。由于互 变异构移位导致在DNA复制时可能产生碱基 的错配,如A和C配对。
DNA环出或跳格(slippage)
迈克尔· 史密斯与定点突变技术
• 根据生物学理论知识,基因会发生突变,突变可以自发,也可以 诱发。但在加拿大生物化学家M· 史密斯(Michael Smith ,1932- 2000年)发明定点突变法之前,突变株的产生必须经由自然界或用化 学等方法诱使基因体突变。这类方法属于随机突变,突变株必须在生 物形状上有所改变,才能确定有突变发生,但除非用分子生物方法或 遗传方法找到此突变处,否则无法确定突变位置。也就是说,这种突 变是盲目的。而史密斯发明的定点突变法却是有目的的,该法可经由 设计好的寡核苷酸,在任何一个基因片段上进行随意或设计好的突变, 也就是说,这种突变是预先设定好的,所以也有人将该法称为“反遗 传法”。 有意思的是这一给生命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的方 法竟然是史密斯和其同事在喝咖啡时闲聊出来的。现在,几乎每个生 物实验室都会用定点突变法来研究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定点突变法 的应用不仅广泛用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还可用于农业培育抗虫、抗 病的良种,用于医学矫正遗传病、治疗癌症等病。
2.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 (1)DNA复制错误引起的基因突变: • DNA聚合酶复制1010个核苷酸仅一个会发生错误, 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对中,每分裂三次才会有 一次错误发生,而且这些突变中仅有一小部分是可 见的,因为它们大部分发生在非基因区或为沉默突 变,因而自发突变的几率很低。但考虑到一个个体 发育,如人体是由1016个细胞组成,那么累计起来 的突变也就不少了。 • 突变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种突变发生的概率,
逆向思维的例子
• 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司马光砸 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 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 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 “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逆向思维的例子
• 日本有一家企业生产圆珠笔,其产品优势是使用时间 长。然而投放市场后销路并不好,原因在于圆珠笔芯中的 油墨还没有使用完,笔芯上的圆珠就坏了。厂家不惜重金 请来许多专家对笔芯上的圆珠质量进行攻关,效果都不理 想,专家断言:只能改进到目前这种效果了。 • 后来,这家企业的一名普通的操作工用一个极为简单 的方法,解决了这个令许多专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他将 笔杆截去了一段。这样,笔芯上的圆珠报废时,油墨也正 好使用完了。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当我们走到绝路时,不妨转过身, 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模式,换另一个方法去思考问题, 也许柳暗花明的惊喜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紫外线诱变
• 是最常用的诱变手段。 • 紫外诱变的原理:DNA中的嘌呤和嘧啶有很 强的吸收光的能力,特别是对波长为254260nm的UV。这种波长的UV能通过DNA光 化学变化初步诱导基因突变,使DNA合成延 伸衰减。 • UV诱变最明显的变异是引起DNA同一链上的 两个嘧啶核苷酸共价联结,形成嘧啶二聚体, 其中最常见的是T=T。
转座子和插入序列引起的基因突变
• 生物体内含有一类能从一个位点跳到另一个 位点的可移动的DNA序列,称为转座子 (transposon)或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它们插入基因序列中经常引起 基因功能的失活。如果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 的产物,那么就会引起一个突变表型的产生。
不等交换所引起的基因突变
•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组错误也会产生自发突 变。在正常情况下,配对同源染色体间的交 换是非常精确的,然而,当含有随机重复的 染色体时,就会在重复序列间发生错误配对。 错配区中所发生的重组叫不等交换,这种不 等交换会产生重复和缺失突变。 • 前提条件:染色体上的基因A和基因B的绝大 多数序列是同源的(可以配对),因此在减 数分裂时,这两个基因就可能错配。
史密斯的贡献
• 史密斯的上述方案的实施, 使基因定位突变方法有了 很大变化和发展。揭示蛋 白质功能原理是人们长期 研究的目标。史密斯为实 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方法, 对生物学和化学研究均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此, 史密斯因创立寡核苷酸导 向的定位,而与穆利斯同 时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 学奖。史密斯获奖时年已 61岁。
•
•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史密斯 个人简介
迈克尔· 史密斯,加拿大化学家。1932年生于英国布莱克 普尔,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58年移居加拿大, 曾任加拿大温哥华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主 任。 • 1978年,史密斯提出用一个改变了部分密码子的寡核甘 酸与一个单链质粒载带的蛋白结构基因配对,然后在合适的 宿主细胞中复制扩增,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构基因发生定位突 变的质粒。于是,当这个突变后的质粒进行基因表达时,就 可以得到含特定氨基酸改变了的蛋白质。其工作原理就是分 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编码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顺序决 定相应的蛋白质氨基酸顺序,改变特定部位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顺序,就可以改变相应的蛋白质中的特定氨基酸品种 及排列顺序。
基因突变的后果
• • • • 1.转换和颠换的后果: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密码子的改变引起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氨基酸的改变。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当碱基替换使mRNA上的密码子成为终止密码子时,就 出现无义突变。如无义突变出现在基因中间,翻译进行到无义密码子时,肽链停止伸长, 因而无义突变通常产生较大的表型效应。 同义突变(silent mutation):虽然由于突变密码子不同了,但它们仍然编码相同的氨基 酸,这样蛋白质的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 中性突变(neutral mutation):虽然由于突变产生了不同的氨基酸,但这个氨基酸与原来 的氨基酸有类似的结构和性质,因而并没有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另外,中性突变也 可能是由于发生突变的氨基酸对蛋白质的功能并没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引起表型 改变。 2.移码突变的后果: 移码突变包括插入突变和删除突变。插入或删除1或2个碱基对将引起mRNA读码框的改变, 因而引起蛋白序列的较大改变。另外,发生移码后,正常的翻译终止信号消失,蛋白质被 提前或推迟终止,因此所产生的蛋白质将失去活性。 3.缺失突变的后果: 所产生的蛋白质不完整或发生错误,因而多数情况下也将失去活性。
由5-溴尿嘧啶所引起的突变
叠氮胸苷(AZT)
• 是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它是一种碱基类 似物,能作为T的类似物掺入DNA中。AZ T在病毒RNA-DNA的阶段是反转录酶 的底物,但在细胞中它却不是DNA聚合酶 的合适底物。因此是一种选择性毒物,可以 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从而阻断新的病毒 的产生。
在DNA复制中发生的另一种错误形式是DNA环 出,这导致移码突变、小的缺失或增加小的 重复单位等。
人类中DNA跳格突变导致的疾病
• 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fragile-X syndrome): 遗传性智力迟钝,男性发病率为1/1200,女 性发病率为1/2500。这种病患者是由于X染色 体上脆性位点随机重复的三核苷酸序列CGG 的数目的增加引起的,推测是由于DNA跳格 加工引起的。此外,患者除了重复单位不同 外,X染色体上还存在缺失或点突变。
碱基的修饰剂改变DNA化学结构从而导致突变 • 有的诱变剂并不是掺入到DNA中,而是通 过直接地修饰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其性质 而导致诱变,如亚硝酸、羟胺、烷化剂(芥 子气、甲基甲黄酸和亚硝基胍等)等。
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 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使用诱变剂可以增加 突变的频率。常用的两类诱变剂是放射线和 化学物质。 • 1.射线诱发的突变: • 由于当波长减少时能量增大,因此紫外线比 可见光的能量要高一些,离子射线比非离子 射线的能量大,γ射线比X射线能量大。电离 射线可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的断裂。
逆向思维-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第二章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异
By Li Gang
什么是逆向思维法?
•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 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 导启发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 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 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 我退,人动我静等。
1 基因突变的类型
• (1)碱基替换(base-pair substitutions):一个碱基 对被另一碱基对代替,如GC对替换成AT对。碱基 替换时,如果嘌呤被嘌呤代替,嘧啶被嘧啶代替, 叫做转换(transition);而嘌呤被嘧啶代替,嘧啶被 嘌呤代替,则叫颠换(transversion)。 •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增加或减少 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改变的碱基数不是3或3的倍数) 所致,使得该位点后面的RNA序列发生移码,从而产 生无功能的蛋白质。 • (3)基因缺失(deletion mutation):缺失大片段 DNA(从十几个到几千个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