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及其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组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基因表达发生的改变也是可以遗传的,导致可遗传的表现型变化。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调控、基因组印记、假基因、内含子、核糖开关等。和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肿瘤、心血管病、成瘾、自身免疫系统性病等。本文就表观遗传学与疾病进行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疾病

一、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算的碱基序列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DNN、组蛋白、染色体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这种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遗传信息的现象成为表观遗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1]。Epigenetics这一名词的中文译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表观遗传学”、“表现遗传学”、“后生遗传学”、“外因遗传学”、“表遗传学”、“外区遗传学”等等。表观遗传学是Waddington于1942年在描述生物体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提出的,他指出基因型的遗传(heredity)或传承(inheritance)是遗传学研究的主旨,而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则属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范畴,他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一个控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机制。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这个词的意思越来越窄[ 2]。1987年,Holliday指出可在两个层面上研究高等生物的基因属性:第一个层面是基因的世代间传递的规律,这是遗传学;第二个层面是生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基因活性变化的模式,这是表观遗传学。1994年,Holliday又指出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发育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生物体已分化的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某种变化可通过有丝分裂的细胞遗传下去,他进一步指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上代向下代传递的信息,而不是DNA序列本身”,是一种“不以DNA序列的改变为基础的细胞核遗传”。1999年,Wollfe把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与遗传学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的学科。它现在有很多新的定义,在非神经学中它的定义是不依赖于染色体上DNA序列的改变却能稳定遗传的表型变化。在Allis et al最近的一本书中可以找到两种定义,一个是:表观遗传是和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另一个定义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3]。从1989到2008年期间和表观遗传相关的著作将近6000多本,不论人们怎样定义表观遗传学,它始终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在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方面和遗传的变化相关,是一个细胞转录水平长期、稳定的改变因素,但并不一定是必须的遗传因素。本文就针对表观遗传学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二、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和分子机制

1. 1 DNA甲基化

尽管DNA碱基的共价修饰从1948年开始就一直在研究,但直到1969年Griffith 和Mahler才提出DNA碱基的共价修饰可以调节基因表达。在人类DNA 中,碱基的共价修饰占重要地位的是胞嘧啶甲基化,紧接着是腺嘌呤甲基化和鸟嘌呤甲基化。DNA胞嘧啶的甲基化通常情况下在CpG岛处高发,也有研究显示胞嘧啶在很多非CpG处也经常被甲基化。启动子区的胞嘧啶甲基化通过阻止特异转录因子的结合或者促使核染色质重塑来抑制基因表达,比如组蛋白修饰酶或其他基因表达抑制子。DNA甲基化主要是因为DNA甲基转移酶实现的。一般认为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转移酶主要有四种,分为两个家族:Dnmtl和Dnmt3(还有一个Dnmt2,主要为tRNA 的甲基转移,该酶有微弱的DNA甲基转移酶活性)。Dnmt1家族在DNA复制和修复中使其甲基化;而Dnmt3家族则催化CpG从头甲基化。Dnmt3包括了两个从头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和一个调节蛋白Dnmt3L,研究显示Dnmt3a和Dnmt3b根据细胞类型和不同的发育阶段对不同的位点甲基化修饰,它们可能直接作用于DNA序列或是其他的DNA结合蛋白所必须或者在RNAi 的指导下的DNA甲基化。甲基转移酶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Dnmtl结构域为:N端与某些蛋白特异结合区,C端的酶活性区及其他未知区域;Dnmt2主要为tRNA甲基转移酶;Dnmt3a和Dnmt3b的结构域为:N端的可变区,PWWP结构域,半胱氨酸富集区,C端的酶活性区;Dnmt3L的半胱氨酸富集区,但C端不具单独的催化活性。罗马数字表示没结构中的一些保守区域[10]。

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甲基化还包括DNA去甲基化,是在DNA去甲基化没的作用下进行的,去甲基化包括非特异性去甲基化和特异性去甲基化。

1. 2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包括H1、H2A、H2B、H3 和H4, H2A、H2B、H3 和H4组蛋白各两个

分子形成一个八聚体,真核生物中的DNA 缠绕在此八聚体上形成核小体,组蛋白H1 起到连接的作用,把每个核小体连接到一起。在5 种组蛋白中,H1的N 端富含疏水氨基酸,C 端富含碱性氨基酸,H2A、H2B、H3 和H4种都是N 端富含碱性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C 端富含疏水氨基酸(如缬氨酸、异亮氨酸)。在组蛋白中带有折叠基序(motif)的C 端结构域与组蛋白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并与DNA 的缠绕有关。而N 端可同其他调节蛋白和DNA 作用,且富含赖氨酸,具有高度精细的可变区。组蛋白N端尾部的15~38 个氨基酸残基是翻译后修饰的主要位点,调节DNA 的生物学功能[8]。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泛素化与去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组蛋白有两个活性末端: 羧基端和氨基端。羧基端与组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DNA 缠绕有关,而氨基端则与其他调节蛋白和DNA 作用有关,且富含赖氨酸,具有极度精细的变化区,这类变化由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等共价修饰引起。这些修饰可作为一种标记或语言,是“组蛋白密码”的基本组成元素。这种组蛋白密码可被一系列特定的蛋白质所识别,并将其转译成一种特定的染色质状态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调节,这显著地扩大了遗传密码的信息储存量。

1. 3 染色质重塑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组合而成的一种物质。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核小体,它是147bp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每个组蛋白包括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图2),染色质核小体的这种结构能使DNA在细胞核中有组织的紧紧折叠。复杂的重塑可以确保DNA很容易的进入转录机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染色质是静态的、抑制转录的结构,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染色质是高度动态的,其丝状结构经常由于各种复合体的修饰而改变,染色质结构影响着DNA复制、重组、修复以及转录控制等诸多方面[10]。真核生物正是通过一系列转录调节因子对染色质修饰的精确控制来感受各种细胞和环境刺激,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正确的时空发育。

图2 核小体结构

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是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染色质结构变化的总称。染色质重塑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学中最重要和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人们提出了与基因密码相对应的组蛋白密码来说明染色质重塑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目前,对染色质重塑的了解主要得益于人们在动物和微生物中的研究成果。染色质重塑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通过对突出于核小体核心结构之外的组蛋白氨基端尾巴的修饰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表达。组蛋白修饰包括位点特异的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以及相应修饰基团的去除。第二,SWI/SNF和有关的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利用ATPase和解旋酶活性来改变核小体在DNA上的位置。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可以使与核小体结合的DNA暴露出来,使核小体沿着DNA滑动并重新分布,在改变单个核小体结构的同时改变染色质的高级结构,从而在DNA修复、重组、复制及转录过程中调节全基因组的柔顺性和可接近性。第三,DNA的甲基化,即对CpG中的胞嘧啶进行甲基化修饰。DNA 甲基化可以以表观遗传的方式标记顺式调控序列从而调节转录因子与DNA的相互作用,也有人说DNA甲基化是通过形成不活跃的染色质结构来发挥其作用的[11]。

真核生物染色质是一切遗传学过程的物质基础,染色质构型局部和整体的动态改变,是基因功能调控的关键因素。染色体重塑是指染色质位置和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在能量驱动下核小体的置换或重新排列,它改变了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的排列,增加了基因转录装置和启动子的可接近性。染色质重塑的发生和组蛋白N 端尾巴修饰密切相关,尤其是对组蛋白H3 和H4 的修饰。修饰直接影响核小体的结构,并为其他蛋白提供了和DNA 作用的结合位点。染色质重塑主要包括2 种类型: 一类是含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脱乙酰酶的化学修饰;另一类是依赖ATP 的物理修饰,利用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解开组蛋白和DNA 的结合,使转录得以进行。

通常,DNA 甲基化与染色体的压缩状态、DNA 的不可接近性以及与基因处于抑制和沉默状态相关;而DNA 去甲基化、组蛋白的乙酰化和染色质去压缩状态,则与转录的启动、基因活化和行使功能有关。这意味着,不改变基因本身的结构,而改变基因转录的微环境条件就可以左右基因的活性,或令其沉默,或使其激活。

1. 4 RNA调控

早在1990年,研究人员就对两个小调控RNA(lin-4 和let-7)进行了描述,它们控制线虫幼体的发育时间。这些最初被定义为lin-4 和 let-7的RNA和在蠕虫、苍蝇、人类发现的一系列RNA一起定义为microRNA。后来证明在植物、绿藻以及病毒等中同样发现了小分子调控RNA。在动物、植物、真菌中也发现了其他类型的小RNAs,小干扰RNA(siRNA)和Piwi-interacting RNAs(piRNA)就是两个例子。miRNAs和这些小类型的RNAs不同,他们形成于转录后自身向后折叠,然后形成发夹结构;小RNAs形成于长发夹或者形成于缺乏双链结构的的区域。总的来说,由于这些小调节RNA分子在没有基因编码序列的改变下能够改变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所以他们在表观调节中有着重要作用[9]。由于这些RNA不能翻译为功能性的RNA分子,所以叫做非编码RNA ( Non-coding RNAs)。非编码RNA分为看家非编码RNA(Housekeeping non-coding RNA)和调控非编码RNA(Regulatory non-coding RNA),其中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按其大小主要分为两类::短链非编码RNA(包括siRNA、miRNA、p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表1)。大量研究表明非编码RNA 在表观遗传学修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能在基因组水平及染色体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决

定细胞分化的命运[11]。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不符合传统孟德尔遗传的表观遗传现象,它是指来自父方或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卵子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某种修饰,这种作用使其后代仅表达父源或母源等位基因的一种,这就成为基因组印记。它和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亲代特异性的DNA甲基化和某些亲代基因特异性的关闭相关,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印记的基因修饰仅保留了双亲中的一份。研究者在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中都发现了基因组印记现象。印记基因在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一般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在小鼠和人体中已知有八十多种印记基因。等位基因的抑制(allelic repression)被印记控制区(ICRs)所调控,该区域在双亲中的一个等位基因是甲基化的。ICR在不同区域中对印记的调控存在差异。在一些区域中,未甲基化的ICR组成一个绝缘子阻止启动子和增强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其它区域中,可能有非编RNA(non—codingRNAs)的参与,这种沉默机制与X染色体失活相似[12]。

1.6X染色体失活

X染色体失活是指雌性哺乳类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的其中之一失去活性的现象,过程中X染色体会被包装成异染色质,进而因功能受抑制而沉默化。X染色体失活的Lyon假说在1961年提出,主要内容是:雌性哺乳类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的只有一条有活性,另外一条失活;失活开始于囊胚期;失活是随机的。由于Lyon 假说假说不能解释XO的Turner综合症患者的各种异常现象,以及多X患者的各种症状,1974年Lyon又提出了新的Lyon假说,认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部分片段的失活。

1.7、假基因

通过分析基因组序列可以得知,基因组中存在与基因数量几乎相等的假基因,假基因与有功能的基因在核苷酸顺序的组成上非常相似,却不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是相应的正常基因在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复制品,由于突变积累的结果而丧失活性。1977年在研究非洲爪蟾核糖体RNA的基因时最早发现。假基因具有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Hirot认为一个假基因可能调节与它们同源的功能基因表达;假基因具有基因调控的作用,Healy证实了假基因Est26对功能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作用;假基因干预细胞的基因沉默机制,Frank等(2002)研究结果表明,有些假基因包含着许多重复多次的DNA序列,这种重复的DNA序列能够激发某种反应,最终阻止特定的基因被打开,干预细胞的基因沉默机制,进而影响到疾病;假基因产生基因的多样性,假基因可以说是产生基因多样性的源泉。

1.8内含子

真核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内含子序列,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前体mRNA的内

含子可能有自我剪切Ⅱ型内含子进化而来,他们不仅具有相似的剪切机制,还具有可移动和转座子功能。内含子很可能参与了RNA介导的细胞调节功能。内含子可调节真核生物mRNA的选择性剪切,而且还可以产生有功能活性的RNA。在高等生物中,许多核内miRNA来源于编码核糖体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的原初转录物。最近还发现,剪切后产生的内含子还可以形成发夹状的miRNA,利用RNAi 机制调节影响其他基因活性。

1.9核糖开关

核糖开关是一类位于mRNA 3'- 末端或5'-UTR 上的能够结合小分子代谢物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m R N A 元件,它与小分子代谢物的结合不依赖于任何蛋白质,从而使构象发生改变,在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不同的核糖开关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核糖开关主要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上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分为抑制和激活两类。适体与AD 特异性结合,使EPD构象发生变化,形成有选择性的茎环结构,导致m R N A 转录提前结束或者抑制翻译的起始。

三、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关系

传统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DNA 的序列中,它主要研究基因序列改变所致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是基因质的变化;表观遗传学则认为遗传信息是DNA 甲基化形式和组蛋白密码、RNA 干涉等,它实际上是以基因表达水平为主的量变遗传学。表观遗传变异也能遗传,并具重要的表型效应,但其不同于基因突变。首先,表观遗传学是渐变的遗传过程而非突变的过程,而且表观遗传突变及其回复突变的频率也高于基因突变及其回复突变;第二,表观遗传变异常常是可逆的;第三,表观遗传改变多发生在启动子区,而遗传突变多发生在编码区等。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也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即它们都主张遗传连续性和体质的不连续性。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遗传学信息提供了合成包括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内的各种蛋白质的蓝图,而表观遗传学信息调控着适当的一组表达基因及其表达的程度,即表观遗传学信息提供何时、何地和怎样地应用遗传学信息的指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机制能对激素、生长因子等调节分子传递的环境信息在不改变DNA 序列的情况下作出反应。因此,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生命过程才能按序正常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异常。由此可见,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系统既相区别、彼此影响,又相辅相成,共同确保细胞的正常功能。

四、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1、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在癌症中,DNA甲基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甲基化缺失的现象,但在一些特殊的启动子区也出现了DNA甲基化的获得的现象。关于这个机制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太清楚,但是已经验证至少一部分甲基化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发生了变化并且一些甲基化起始癌症的形成。Knudson提出二次突变假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假说中概述了异常的DNA甲基化是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机制。在那个年代许多研究是关于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导致肿瘤抑制基因功能丧失的原因[7] 。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是非甲基化的,当其发生甲基化时,常导致基因转录沉默,使重要基因如抑癌基因、DNA 修复基因等丧失功能,从而导致

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失调以及DNA 损伤不能被及时修复,这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众多恶性肿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或多个肿瘤抑制基因CpG岛甲基化。第二个是细胞的大量去甲基化影响染色体的稳定性。整个基因组中很多区域普遍存在低甲基化现象[19](如图3),主要发生在DNA 重复序列中,如微卫星DNA、长散布元件(LINES) 、Alu顺序等,这种广泛的低甲基化会造成基因组不稳定,并与多种肿瘤如肝细胞癌、尿道上皮细胞癌、宫颈癌等的发生有关。另外,当甲基化对印记基因修饰紊乱时会造成印记丢失、抑制和刺激生长的信号失衡,这也会造成多种肿瘤的发生;miRNA的表达水平的改变也和癌症有关。

图3、目前关于在肿瘤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改变的一些理解。在正常细胞中,在常染色之中活跃的转录基因未发生甲基化,异染色质和被甲基化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在癌症中,抑制被解除,导致正常的沉默基因抑制基因的不正常表达。缩略词:HAT,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SWI/SNF, 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 nucleosome remodelling complex;MeCP2, methyl- CpGbinding protein 2; HDAC, histone deacetylase[19].

表观遗传学对肿瘤的作用不仅限于肿瘤早期转化也影响到肿瘤转移,而且转移是实体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转移过程由相互关联的步骤组成:包括原发性肿瘤细胞获得侵袭相邻组织的能力、进入全身循环(intravasate)、通过脉管系统易位、远端毛细血管滞留、离开循环到周围间质组织,最后从微转移灶增殖为肉眼可见的继发性肿瘤。为达到这一目的,肿瘤细胞需获得某种基因型和表型,从而播散原发肿瘤,或在播散的组织部位存活、增殖。因此,转移也是一种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疾病。一方面,转移具有复杂的基因标记特征,这些标记有可能反映转移的潜能,例如,可以确定转移细胞个体在特异的继发组织部位的存活能力。另一方面,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表观遗传学模式的破坏可解释部分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直接或通过影响染色质间接改变了基因转录水平。此外,表观遗传学机制不仅调节“经典”的肿瘤和转移相关基因,而且调节参与肿瘤发生与发展相关的miRNA基因。可见,

调节转移相关基因和miRNA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阐明转移。随着对转移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识别新的转移相关基因和miRNA、发现有助于转移诊断的新型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制定基于表观遗传学药物的新的肿瘤治疗方案[14]。

2、表观遗传学与精神病

2.1、抑郁的表观遗传机制

抑郁是种普遍的、长期的、容易使人衰弱的疾病,目前通过抗抑郁治疗、电刺激疗法和心理疗法等对这种精神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抑郁症患者得到缓解,这说明了需要更有效的药物。产生抑郁的分子机制,比如压力,现在一点也不清楚。这个疾病的奇怪之处就是持久性和对抗抑郁治疗的滞后反应。很多研究已证明表观遗传修饰包括长期的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在模式动物的压力形成、抑郁和抗抑郁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Bdnf和GR基因在海马中的变化。但是现在还需要研究和抑郁相关的所有的大脑区域。

2.2、成瘾中的表观遗传研究

滥用的药物通过劫持大脑的天然奖赏区域来控制人的行为,包括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这个过程包括VTA的多巴胺神经元,它直接决定NAc—腹侧纹状体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做了很多关于大脑奖赏支路以及药物滥用是如何影响它的功能的研究,但是成瘾的行为可以持续停药后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原因仍然没有搞明白。很多研究已经确定在药物诱导下能使VTA、NAc等大脑相关区域的mRNA的表达发生变化。这种表达的变化在停药几个月后仍然能够持续。这些长期的变化是在组蛋白修饰的驱使下导致基因表达的长期变化。急性可卡因处理可以诱导纹状体c2fos和FosB基因的表达,这与组蛋白H4乙酰化瞬间增加有关。CBP具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在FosB基因区域,对可卡因诱导的组蛋白乙酰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其它基因也起到相同作用。在蛋白激酶MSK1参与下,急性可卡因处理还可以引起c2fos基因启动区域组蛋白H4磷酸乙酰化。慢性可卡因注射引起FosB基因启动区组蛋白H3乙酰化,也可引起Cdk5和Bdnf 基因相关区域组蛋白H3乙酰化。在海马区域,由急性电刺激变为慢性电刺激后,也观察到了相似的由组蛋白H4到H3乙酰化的转变。由此得出,H3乙酰化可能标记了一个由染色质改变介导的长期反复的基因激活。由急性处理变为慢性处理后,是否通过募集不同的HATs或HDACs,选择性地催化组蛋白H4和H3特异的氨基酸残基末段乙酰化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其机制还不清楚。转录因子FosB 也参与了物质成瘾的形成。FosB 直接引起Cdk5基因的表达,但并不直接引起Bdnf 基因表达。慢性可卡因成瘾引起的Cdk5基因的表达使伏核的树突发生变化。这些证明,在特异的启动区域,积聚FosB与染色质重塑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对成瘾的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急性酒精处理使HDAC活性增高,抑制组蛋白乙酰化;由急性变为慢性酒精处理后,HDAC活性降低,可以引起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从而导致染色质结构的改变,使染色质由异染色质变为常染色质。

2.3、其他神经错乱的表观遗传研究

2.3.1、学习和记忆长期记忆的形成和抑郁及成瘾的机理一样,都涉及到基因表达的长期改变,现在已经逐步证实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可能涉及到。

2.3.2、Rett综合症 Re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疾病,发病率为1/10000-1/15000。临床特征为常见女孩得病,呈进行性智力下降,

孤独症行为,手的失用,刻板动作及共济失调。Rett综合症是一种表观遗传失调疾病,因为它是编码MeCP2转录因子的基因的突变造成的。很多研究已经定义了MeCP2对CNS的影响和Rett综合症在行为、功能和分子层次的病理。

2.3.3、精神分裂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表观遗传机制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相关。这方面的很多研究都是关于络丝蛋白启动子的表观遗传改变。络丝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在成年人GABA包含神经元的发育过程中表达,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对神经正确位置的确认起着重要作用。在精神病人的验尸报告中显示络丝蛋白在一些大脑相关区域表达下调。络丝蛋白的启动子还有大量的CpG岛,这可以说明DNA甲基化可能对这个基因的表达有影响。组蛋白修饰可能也和精神分裂症有关。精神分类药物氟哌丁苯和雷氯必利能够快速的导致小鼠纹状体H3的磷酸化,尤其是在c-Fo基因的启动子区[20]。

3、表观遗传学与产前诊断

疾病基因水平表观遗传的改变,对早期产前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深远的影响。

3.1 宫内胎儿生长迟缓(IUGR)大多数的小于胎龄儿(SGA)是由于其胎盘的病态发育而影响胎儿正常发育,使他们发生宫内胎儿生长迟缓(IUGR)、出生时低体重和围产期死亡,儿童时期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几率也增加了。有研究证明几种印记基因的失调和IUGR 相关,LinGuo,Sanaa Choufani 等人推测表观遗传控制机制的改变会导位于11p15 上的印记基因的失调,影响胎儿和胎盘的发育最终导致IUGR,并证明了H19 DMR (IC1) 和KvDMR(IC2)调节11p15 染色体上的印记的主要的两种差异性甲基化基因组区域(DMRs),它们在IUGR 中的表观遗传发生畸变,进而使其表达状态异常。这种畸变而导致的基因表达失调会影响胎盘的发育,使胎儿在子宫内多方面的成长和发育受限,并造成出生后的多种疾病的发生。

3.2 儿科综合症除了表观遗传改变外,特异性突变会影响表观遗传通路上的元件,导致一些综合症的发生,如ICF综合症的DNMT3B,Rett综合症的MECP2,ATR-X综合症的ATR 。以Rett 综合症为例,MECP2 编码了与甲基化的DNA 结合的蛋白,这种蛋白的突变会在生后一年发生异常的基因表达构型。患有Rett 综合症的女孩,其大脑发育迟缓,失去阶段性的发育特征,并有精神障碍。类似的,ATR-X 综合症因为失去了一种能维持DNA 浓聚和失活状态的ATRX 的蛋白,而表现出发育上的缺陷。MECP2和ATRX 缺失和突变,使正常的表观遗传模式受到影响,以至其基因表达失调,产生多种不同的负面临床结果。表观遗传学改变在产前诊断的应用。

4、表观遗传学与心血管病

4.1 动脉粥样硬化与DNA甲基化异常

冠心病心绞痛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始动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980年就有关于高胆固醇血症对染色质结构影响的研究,1999年才出现关于AS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异常甲基化的报道。该研究认为高半胱氨酸抑制了甲基化供体赖以产生的叶酸和维生素B 依赖的甲硫丁氨酸一S一腺蛋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转化过程,从而影响了DNA 的甲基化反应。DNA低甲基化对AS的恶化作用是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增殖及纤维沉积,同样外部损伤也会引起

新生血管内膜组织DNA低甲基化。

4.2 SMCs和心肌细胞的表观遗传学

生长发育期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cells,ESCs)分化出血管平滑肌主要依赖于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a—actin、SM 相关肌球蛋白重链(SM—myosin heavy chain,MHC)等蛋白的合成。这些蛋白都是SMC受限型并受成年以后的血压等生理条件限制。但不同于心肌细胞的永久性分化,成年动物SMC表型极易受外环境的影响。例如,正常情况下血管SMC表达高水平SMC特异性可收缩蛋白,且不具备增殖、迁移和分泌大量胞外基质的现象,但是随着胞外信号从血管损伤或AS等部位释放,这一现象呈负相发展。这可随着疾病的好转呈现可逆过程。SMCs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体现了典型的表观可塑性。例如,血管SMC在新生血管内膜结构表现型会因为包括AS的血管损伤而发生改变。血清反应元素(serum response factor,SRF)及其辅助因子与SMC染色质启动子区的CArG box DNA序列相互反应,是引起SMC在生长发育或疾病过程中分化的信号通路关键环节。在生长发育期,翻译后组蛋白修饰的SMC限制性位点位于SMC基因染色质的CArG box序列。组蛋白修饰通过调控SRF及其辅助因子与染色质模板的结合,编码SMC特异性的表观遗传学程序,从而在胞外环境变化影响SMC分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血液流变学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影响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覆盖血管内表面,是血管与血流之间的界面。而血流的剪切力(shear stress,SS)则对EC 的功能与血栓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血液流变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心脏构建,SS不足会导致心室和瓣膜畸形。进一步研究证实SS影响了小鼠及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期的形态发生。SS通过引发组蛋白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和激活转录复合物诱导的乙酰转移酶调节基因表达,并进而影响ESCs分化。SS可影响赖氨酸H3组蛋白的乙酰化、丝氨酸的磷酸化和赖氨酸的甲基化,并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2,VEGFR2)启动子的转录,从而引起心血管特有蛋白包括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蛋白22 、血小板一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EG—FR2等的早期表达。血液流变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心脏构建的研究充分表明了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子代发育的规律

5表观遗传学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在代谢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程序具有重要作用。表观遗传机制对于环境或营养影响是易感的,妊娠期间限制蛋白质会增加在小鼠后代中胰腺细胞凋亡的速率,导致胰腺B细胞量降低和影响下一代胰腺的发育。在成年动物中,一些基因甲基化方式的改变影响代谢综合征发展。瘦素(1eptin)启动子去甲基化与脂肪细胞前体分化为脂肪细胞紧密相关。在衰老过程中随着时间不断累积的DNA甲基化错误可能会通过降低某些基因的反应度而加速Ⅱ型糖尿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糖尿病和肥胖是与基因组印记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在营养物质代谢调节和出生后发育中,印记基因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剔除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sa亚基的父系与母系等

位基因对能量代谢产生相反的影响。父系功能的丢失表现肥胖倾向的降低、代谢功能亢进、血糖过低、运动能力下降以及对甲状旁腺素拮抗,而母系功能的丢失表现更严重的肥胖倾向。

6、表观遗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观遗传机制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外界因素影响使表观遗传在免疫反应中出现不平衡就会导致基因异常表达,就会使免疫系统紊乱,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导致自身的先天性免疫疾病的发生。T淋巴细胞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表观遗传在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的表达,比如Th1细胞中的IL-4、Th2细胞中的IFN-γ和CD4 +细胞中的穿孔蛋白,都涉及到DNA甲基化的改变,药理学的去甲基化会导致这些基因的表达。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比如ITGAL 和 TNFSF7,是靠启动子区侧面的甲基化修饰。当前观点认为不保持那些甲基化方式会改变T细胞基因表达和免疫功能,从而会使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狼疮、皮肤病等的发生[18]。DNA甲基化是DNA甲基化酶(DNMTs)在CpG岛上的胞嘧啶残基上加一个甲基。DNMTs 的突变会导致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ICF综合症,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着丝点不稳定、面部畸形、轻度智力落后。

免疫系统作为人类的防御屏障,在人类与环境的斗争中留下了诸多痕迹。所以免疫系统可作为研究表观遗传的模式材料,研究环境变化造成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从而阐明表观遗传修饰在生物体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为免疫学研究开拓新领域。

7、表观遗传与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中有些外源化学物与激素相关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不良生殖效应(如男人精子数减少与不育症)有关系。由于这些外源化学物到体内后呈激素的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引起健康效应,故统称为激素类似物,也可称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或EDCs)。激素类似物包括天然存在的(如植物性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如农药硫丹)。在植物性食物中含有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黄豆中有丰富的异黄酮类,如金雀异黄素(genistein)、黄豆甙原(daidzein)。人类从食物中摄入的植物雌激素量比从环境中获得的合成雌激素多4千倍。激素类似物是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的激活剂或抗激活剂。激素类似物在体内与激素一样,进入靶细胞后相互竞争甾类受体(或结合蛋白)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进入细胞核,与 DNA结合,从而改变细胞功能。每种激素类似物可以同时影响多个甾类信号通路,而多种激素类似物可以对雌激素有关基因呈协同作用。我们知道EDCs像内源激素一样能控制基因的表达过程,改变表型,我们现在猜测这些表型变化的机制可能就是表观遗传;换句话说,它们在没有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却导致了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并且没有发生突变。事实上,EDCs不仅仅作用于基因,还作用于发育过程机制,把遗传和表观遗传联系起来共同导致表现型变化。EDCs其中的一个导致表观遗传变化的是DNA甲基化,现在一系列文章已经说明了EDCs的表观遗传机制和DNA甲基化。当这些变化发生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时能够长久的遗传给后代[15]。

8、表观遗传学与衰老

表观遗传和衰老的关系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Berdyshevetal(1967)指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在驼背大马哈鱼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接着Vanyushinetal.(1973)指出大脑和心脏中的胞嘧啶甲基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

少,Wilsonetal.(1987)指出变异的老鼠组织和人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甲基化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同样Fukeetal.(2004)发现人的白细胞的甲基化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最后,通过对连续十多年收集的100多人DNA样品的长期研究,DNA甲基化的模式的在人体内部的表观遗传变化也提出来了(Bjornssonetal.,2008)。除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一些特异位点也会随着衰老而出现甲基化。因此,随着衰老会出现两种甲基化变化,一个是全局5-胞嘧啶甲基化的减少、另一个是特异位点的甲基化。其他的表观遗传现象,比如组蛋白修饰也随着衰老而变化。尽管表观遗传在衰老生物学方面能够解释很多现象,我们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关于表观修饰在衰老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五、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表观遗传学补充了“中心法则”忽略的两个问题,即哪些因素决定了基因的正常转录和翻译以及核酸并不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唯一载体;在分子水平上,表观遗传学解释了DNA序列所不能解释的诸多奇怪的现象。如: 同一等位基因可因亲源性别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基因印记疾病,疾病严重程度也可因亲源性别而异。表观遗传学信息还可直接与药物、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联系起来,营养状态能够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以导致癌症发生,尤其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

此外,表观遗传学信息的改变,对包括人体在内的哺乳动物基因组有广泛而重要的效应,如转录抑制、基因组印记、细胞凋亡、染色体灭活等。DNA 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尤其是某些抑癌基因局部甲基化水平的异常增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DNA 存在广泛的低甲基化和局部区域的高甲基化共存现象,以及总的甲基化能力增高,这3个特征各以不同的机制共同参与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众多恶性肿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或多个肿瘤抑制基因CpG 岛甲基化。而表观遗传学改变在本质上的可逆性,又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所以,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肯定会对人类生长发育、肿瘤发生以及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做出新的贡献,也必将在其他领域中展示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Takeo Kubota,Kunio Miyake et al (2010).Novel Et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eurodiseases:Epigenetic Understanding of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J].J Pharmacol Sci .113, 3 – 8

[2]Cathérine Dupont, D.Randall Armant,Carol A. Brenner (2009).Epigenetics: Definition、Mechanism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 [J]. Semin Reprod Med. September ; 27(5): 351–357.

[3]Susan C,McQuown,Marcelo A. Wood(2010).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Substance Use Disorders[J]. Curr Psychiatry Rep.12:145–153

[4]Cheng X,Blumenthal RM (2008).DNA methyltransferases:a structural perspective.Mammalian[J].16(3):341—350

[5] Holliday R(1994).Epigenetics:an overview[J].Developmental Genetics.15:453—457.

[6]Slim Kacem,Robert Feil(2009).Chromatin mechanisms in genomic imprinting .Mamm Genome[J] .20:544–556

[7]B. Sadikovic,K. Al-Romaih,J.A. Squire,M. Zielenska(2008).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 Human Cancer.Current Genomics[J].9,394-408

[8]Peterson C L,Laniel M A(2004). Histones and histone modifications. Curr Biol[J], 14 (14): R546~55

[9]Matthew A,Maccani, B.A. and Carmen J. Marsit, Ph.D(2009) Epigenetics in the Placenta .Am J Reprod Immunol[J]. August ; 62(2): 78

[10]苏玉王溪遗等 DNA甲基转移酶的表达调控及主要生物学功能[J] 遗传2009年11月

[11]于红表观遗传学: 生物细胞非编码RNA 调控的研究进展遗传[J] 2009 年

11 月, 31(11): 1077―1086

[12]董玉玮,侯进慧等表观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生物学杂志[J] 第22卷第1期2005年2月

[13] 南娟丁燕表观遗传学如何诠释人肿瘤转移microRNA的新作用中国肺癌杂志[J].2 0 0 9年8月第1 2卷第8

[14]郑咏秋李欣志心血管疾病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国际心血管病杂志[J].2008年3月第35卷第2期

[15]David Crews and John A. McLachlan(2006). Epigenetics、Evolution、Endocrine Disruption、Health、and Disease. Endocrinology[J]. 147(6)(Supplement):S4–S10

[16]Yan Jiang .BrettLangley. FarahD.Lubin et al(2008). Epigenetics in the Nervous System.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November12, 28(46):11753–11759? 1175

[17] Vincenzo Calvanese,EsterLara,Arnold Kahn,MarioF.Fraga (2009) .The role of epigenetics in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Ageing Research Reviews[J]. 8268–276

[18]FAITH M.STRICKLAND,BRUCE C. RICHARDSON(2008).Epigenetics in human autoimmunity Autoimmunity. May ; 41(4): 278.

[19]J Lopez,M Percharde,HM Coley,A Webb, T Crook(2009). The context and

potential of epigenetics in onc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J].100,571 – 577

[20]Nadia Tsankova,William Renthal,Arvind Kumar and Eric J. Nestler(2007).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NATURE REVIEWS[J].NEUROSCIENCE VOLUME 8 MAY 355-365

[21] 薛开先.肿瘤表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3( 26) :1- 5.

[22] 郭宏兴, 刘亮明, 张吉翔.副突变———一种打破常规的遗传模式[J].生命的化学, 2006, 26( 6) : 562- 564.

[23] 吕斌斌, 彭剑雄.DNA 甲基化与基因沉默及肿瘤[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 1) : 52- 54.

[24] 赵寿元, 乔守怡.现代遗传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5] 群芳.美科学家发现RNA 引发副突变[N].科学时报, 2006- 07- 24( A2) .

[26] 彭恩兰, 涂洪谊, 陈卫民.表遗传学与肿瘤[J].生命科学研究, 2006, 10( 2) : 52- 55.

西南大学[1194]《生活中的DNA科学》答案

1、下面哪种酶是在重组DNA技术中不常用到的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DNA聚合酶 3.DNA连接酶 4.DNA解链酶 2、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后代遗传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生 殖细胞发生() 1.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 3.基因互换 4.基因分离 3、朊病毒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 1.RNA 2.蛋白质 3.多糖 4.DNA 4、Western blot是() 1.检测DNA的方法 2.检测RNA的方法 3.检测蛋白的方法 4.检测酶的方法 5、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 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1.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2.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3.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4.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6、在真核细胞中肽链合成的终止原因是( ) 1.已达到mRNA分子的尽头 2.具有特异的tRNA识别终止密码子 3.终止密码子本身具有酯酶作用,可水解肽酰与tRNA之是的酯键 4.终止密码子被终止因子(RF)所识别 7、tRNA的作用是( ) 1.将一个氨基酸连接到另一个氨基酸上 2.把氨基酸带到mRNA位置上

3.将mRNA接到核糖体上 4.增加氨基酸的有效浓度 8、“转基因动物”是指( ) 1.含有可利用基因的动物 2.基因组中插入外源基因的动物 3.本身具有抗体蛋白类的动物 4.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9、a和b是不同顺反子的突变,基因型ab/++和a+/+b的表型分别为() 1.野生型和野生型 2.野生型和突变型 3.突变型和野生型 4.突变型和突变型 10、法医DNA科学涉及的学科有() 1.分子遗传学 2.生物化学 3.生物统计学 4.以上都是 11、下列哪种碱基不属于DNA/RNA的碱基() 1.腺嘌呤 2.鸟嘌呤 3.次黄嘌呤 4.胸腺嘧啶 12、下列哪项不是法医DNA分析技术的衍生技术() 1.RT-PCR 2.SSP - PCR 3.PCR - SSOP 4.MVR – PCR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现在主要开发研究的微型化DNA分析仪器() 1.微芯片毛细管电泳装置 2.微型热循环仪 3.杂交阵列 4.流式细胞仪 14、不属于质粒被选为基因运载体的理由是() 1.能复制

第十六章表观遗传学(答)

第十一章表观遗传学 、名词解释 epige netics; huma n epige nome project,HEP; hist one code 一、A型题 1脆性X综合征是何基因发生重新甲基化而沉默导致?(D) A.H19基因 B. MeCP2基因 C. IGF2基因 D. FMR1 基因 2、对表观遗传的生物学意义的表述错误的是(D) A、补充了“中心法则”,阐明核酸并不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唯一载体。 B “表观遗传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C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可遗传性在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D“表观遗传修饰”不能在个体世代间遗传。 3、 Prader-Willi ( PW$综合征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 印记基因缺失引起。(A) A、父源15q11-q13缺失 B 、母源15q11-q13 缺失 C父源和母源15q11-q13缺失 D 、父源11P15.5缺失 4、 Amgelma n (AS)综合征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 印记基因缺失引起。(B) A、父源15q11-q13缺失 B 、母源15q11-q13 缺失 C父源和母源15q11-q13缺失 D 、父源11P15.5缺失 5、表观遗传学三个层面的含义不包括:(D) A、可遗传性,可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B、基因表达的可变性; C、无DNA序列的变化。 D、可遗传性,可在细胞世代间遗传但不可在个体世代间遗传; 6、 siRNA相关沉默修饰的作用机制是:(A ) A.与靶基因互补而降解靶基因 B. 抑制靶mRNA翻译 C.去除靶mRNA勺多聚腺苷酸尾巴,使其被 3 '核酸外切酶水解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 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下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上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上调基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XX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20XX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 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DNA甲基化抑制剂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 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 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有关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最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讲的不一定对,就是自己的理解,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可以讨论。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表观遗传学概念 2、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一、表观遗传学概念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 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DNA、组蛋白、染色质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这种基因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其表达发生改变的遗传变化叫表观遗传改变。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有机体发育与分化过程中,导致基因发生表观遗传改变的新兴学科。 1939年,生物学家Waddington CH 首先在《现代遗传学导论》中提出了epihenetics这一术语,并于1942年定义表观遗传学为他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一个控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机制。 1975年,Hollidy R 对表观遗传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他认为表观遗传学不仅在发育过程,而且应在成体阶段研究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这些信息能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细胞和个体世代间传递,而不借助于DNA序列的改变,也就是说表观遗传是非DNA序列差异的核遗传。 Allis等的一本书中可以找到两种定义,一种定义是表观遗传是与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另一种定义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二、表观遗传学研究内容 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表观遗传学变化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这三个方面各自影响特有的表观遗传学现象,而且它们还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因此,表观遗传学也可理解为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DNA甲基化 组蛋白共价修饰 染色质重塑 基因组中非编码RNA 微小RNA(miRNA) 反义RNA 内含子、核糖开关等 基因印记 1、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研究得最清楚、也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主要 是基因组DNA上的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和甲基间的共价结合,胞嘧啶由此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

2015年武汉大学885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真题

一、专业术语翻译与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Exon 2.Promoter 3.Proteomics 4.Frame-shift mutation 5.Wobble hypothesis 6.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7.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8.Chromation remodeling 9.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10.Alternative splicing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真核细胞蛋白质磷酸化主要发生在哪三种氨基酸上?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酶是什么?请举两个例证说明蛋白磷酸化对功能的影响。 2.请简述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3.什么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请简述RNA于扰的作用机制。 4.遗传密码有哪些特点?请简述。 5.什么是表观遗传学?为什么研究与组蛋白乙酸化修饰相关的酶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M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请从主链、碱基配对、大沟小沟以及结构参数等多方面介绍DNA双螺旋结构。 2.请从基本结构、作用形式、功能特点等多方面论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mRNA的主要区别。 3.假设你想要分析在果蝇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此,你从果蝇胚胎和成虫中分别提取了总mRNA,并针对果蝇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基因Z的mRNA序列,利用特异识别该基因编码区中间部分的DNA标记探针进行了Northern Blot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

项目名称: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首席科学家:裴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2005.12至2010.11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将探索和回答:细胞内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的表观遗传谱式的建立及其动态平衡的维持机制;表观遗传信息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表观遗传失调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 本项目组织了国内优秀团队,分四个部分八个课题,开展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两个方向的研究,将细胞增生性疾病(肿瘤)和(神经)细胞退行性疾病与正常生命活动过程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采用模拟正常生理状态的细胞、动物模型,从分离筛选调控染色质修饰的因子出发,研究细胞如何建立和维持表观遗传谱式的机制,阐明负责细胞增殖、分化与功能特化的关键基因在染色质水平上的转录调控规律。 第二部分从基础和病理两个方面研究肿瘤细胞去分化及无节制增殖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揭示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的异常及其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研究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死亡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各阶段中重要功能基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染色质重塑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引起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及病变的环境因素对表观遗传网络的影响。 第四部分针对正常细胞生长分化与疾病状态下基因组甲基化谱式重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表观基因组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资料,规模化系统鉴定发生表观遗传调控异常的疾病相关基因,确定这些基因在药物筛选与诊断治疗方面的意义。 本项目四个部分,分别侧重于表观遗传学基础问题、肿瘤细胞去分化与增生、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的分化与死亡和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较系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既突出重点,又相互促进。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肿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基本问题,整合国内优秀团队,通过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二个方向的研究,从染色质水平上揭示表观遗传调控缺陷及其动态变化与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及以老年痴呆症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阐明引起相关功能基因发生表观遗传调控紊乱的关键信号分子、途径及网络;绘制一个正常生长分化过程中细胞响应内外因子变化而发生分化、功能特化及死亡,连接受体、转录因子、转录调控顺式元件及染色质修饰酶的运行通路,从而建立研究病理变化的参照系统;获得一批

浅谈表观遗传学

浅谈表观遗传学 摘要: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作用等,产生基因组印记、母性影响、基因沉默、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等效应。表观遗传变异是环境因素和细胞内遗传物质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效应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控制生物学表型来实现。本文则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述了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以及基本原理。 经典遗传学认为,核酸是遗传的分子基础,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每个个体内虽然所有细胞所含有的遗传信息是相通的,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所表达的基因种类不同,这些来源相同的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后将变成功能形态各不相同的细胞,从而组成机体内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几年来发现,在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也可发生能够遗传的改变,这种现象就被定义为表观遗传。它的主要论点是生命有机体的大部分性状是由DNA序列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传递的,但是DNA序列以外的化学标记编码的表观遗传密码,对于生命有机体的健康及其表型特征,同样也有深刻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作用等,通过这些调节模式,影响基因转录和(或)表达,从而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及病理过程。这些调节模式相比核酸蛋白质的经典遗传途径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表观遗传学更加关注环境诱导的表观遗传变异。因为表观遗传的这些调节机制易受环境影响,而任何一种调节机制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细胞状态、功能等发生紊乱,进而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又由于许多表观遗传变异是可逆的,导致表观遗传异常引发的疾病相对容易治疗,因此近年来表观遗传学致病的研究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之一。 组蛋白在DNA组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利用核心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包括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及特定氨基酸残基N-末端的SUMO化传递表观遗传学信息。修饰的主要靶点是组蛋白氨基末端上的赖氨酸、精氨酸残基,这些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对基因特异性表达的调控,是其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标志。正常机体内,组蛋白修饰保持着可逆的动态平衡,当平衡打破,组蛋白去乙酰化则使得乙酰基从乙酰化组蛋白转移到乙酰辅酶A上,形成了致密的染色质状态, 从而使基因转录下降或沉默。

表观遗传学的试题例析

生物学教学2019年(第44卷)第7期?59? 表观遗传学的试题例析 肖安庆1颜培辉2 (1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深圳518083;2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 摘要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例析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染色体失活和非编码RNA调控5种表观遗传学方式。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例析高考模拟题 表观遗传学是指生物体基因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的现象。该知识点是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重要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收集和改编了有关表观遗传的试题,分析了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染色体失活和非编码RNA调控这5种方式。 1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催化下,将DNA中的某些胞嘧啶甲基化的过程,是表观遗传学最常见的方式。 例1(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2题)许多基因的启动子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部分胞嘧啶甲基化转化成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DNA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胞嘧啶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D.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 解析:本题以DNA甲基化抑制基因的转录为背景,考查了学生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DNA 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而不通过氢键连接;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基因转录被抑制,不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C选项的关键。题干中“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这一信息,可理解为: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C正确' 2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 组蛋白是染色体上基本的结构蛋白。组蛋白的修饰有甲基化、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等方式。这些修饰方式与基因的失活与开启、基因转录的调控、细胞周期和死亡等生理活动有关' 染色质重塑是指染色质位置和结构的变化。当染色质处于解螺旋状态,有利于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但在组蛋白修饰等方式作用下,发生染色体重塑。 例2(浙江省嘉兴市2017届高三9月模拟考试第33题改编)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MS-275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已证实MS-275可以抑制膀胱癌。研究发现,将MS-275与阿霉素(ADM)合用将产生更好的疗效。通过测定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率可判断疗效。请根据以下材料用具,回答问题。 材料与用具:膀胱癌细胞,细胞培养液,浓度分别为91、叫的MS-275溶液,浓度为n1、n2的ADM溶液,培养皿若干,CO2培养箱等。 (1)分组设计如下表' 表1MS-275与ADM联合抑癌实验分组表组别MS-275浓度ADM浓度 100 2m〔n1 (2)实验思路:①取一定数量的培养皿分成若干组并编号;②每个培养皿中均加入等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按上述分组设计加入相应试剂;③把培养皿放入_______中,培养适当时间;④分别测定各培养皿中癌细胞的抑制率,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研究表明,MS-275可使癌细胞染色质难以螺旋化。因此MS-275抑制癌细胞增殖,是通过MS-275使膀胱癌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期。 解析:本题以组蛋白修饰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验证MS-275与阿霉素合用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率,题②中应设置细胞培养液对照组和膀胱癌细胞组。为维持培养液的pH,题③中动物细胞培养应放在CO2培养箱中。综合运用有丝分裂的知识,根据题干有关组蛋白修饰的信息,是分析本题(3)的关键。题干“MS-275可使癌细胞染色质难以螺旋化”,可理解为:MS-275使膀胱癌细胞处于解螺旋状态,不进入分裂期,停留在间期。 参考答案:膀胱癌细胞细胞培养液CO2培养箱间。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比较通俗的讲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没有细胞核DNA序列改变的情况时,基因功能的可逆的、可遗传的改变。也指生物发育过程中包含的程序的研究。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的对象都包括在DNA序列中未包含的基因调控信息如何传递到(细胞或生物体的)下一代这个问题。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 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染色体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几十年来,DNA一直被认为是决定生命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但是近些年新的研究表明,生命遗传信息从来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决定的,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可以在不影响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组的修饰,这种改变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发育,而且还可以遗传下去。这种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表观遗传修饰的领域被称为“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表观基因组学使人们对基因组的认识又增加了一个新视点:对基因组而言,不仅仅是序列包含遗传信息,而且其修饰也可以记载遗传信息。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DNA 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系统既相区别、彼此影响,又相辅相成,共同确保细胞的正常功能。表观遗传学信息的改变,可导致基因转录抑制、基因组印记、细胞凋亡、染色体灭活以及肿瘤发生等。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 调控;副突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它最早是在1939 年由Waddington在《现代遗传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当时认为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1996 年,国内学术界开始介绍epigenetics 研究,其中译名有表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表型遗传修饰等10 余种,其中,表观遗传学、表遗传学在科技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1 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分子机制 基因表达正确与否,既受控于DNA 序列,又受制于表观遗传学信息。表观遗传学主要通过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 调控等方式控制基因表达。近年发现,副突变也包含有表观遗传性质的变化。 1.1 DNA 甲基化DNA 甲基化是由酶介导的一种化学修饰,即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蛋白质、DNA 或RNA上,虽未改变核苷酸顺序及组成,但基因表达却受影响。其修饰有多种方式,即被修饰位点的碱基可以是腺嘌呤N!6 位、胞嘧啶的N!4 位、鸟嘌呤的N!7 位和胞嘧啶的C!5 位,分别由不同的DNA 甲基化酶催化。在真核生物DNA 中,5- 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 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DNA 甲基化时,胞嘧啶从DNA 双螺旋突出,进入能与酶结合的裂隙中,在胞嘧啶甲基转移酶催化下,有活性的甲基从S- 腺苷甲硫氨酸转移至胞嘧啶5' 位上,形成5- 甲基胞嘧啶( 5mC)。DNA 甲基化不仅可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

浙江大学通识课《生命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课稿

浙江大学2012年秋冬学期生命科学考前复习重点内容 考试(2012年秋冬学期) 简述6 5 论述10 4 单选判断填空 名词解释;区分名词;是非;填空;论述;自由发挥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你所了解的合成生物学10’ 上课要求找的资料: 生物芯片的应用:DNA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诊断;药物筛选 芯片实验室:在同一芯片上细胞分离、基因扩增及产物电泳等联用装置,实现Lab-on-a-chip 技术 基因芯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进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种类和数量 生物芯片(来自百度百科)又称DNA芯片或基因芯片,它们是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该技术系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带荧光标记的DNA 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杂交技术:核酸杂交技术 探针标记技术:萤光探针标记法

检测技术:激光共聚焦检测技术 特殊之处:微阵列技术和微点样技术 蛋白芯片:蛋白质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功能分析技术,可用于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甚至DNA-蛋白质、R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筛选药物作用的蛋白靶点等。 探针:低密度蛋白质芯片的探针包括特定的抗原、抗体、酶、吸水或疏水物质、结合某些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化学集团、受体和免疫复合物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应用:诊断疾病:如传染病、肿瘤、遗传病及心血管疾病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1:获取基因的方法有哪些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2.化学合成法。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用DNA合成仪直接合成。 3.用PCR技术扩增技术提取。 4.cDNA文库法(逆转录法):cDNA文库,是指汇集以某生物成熟mRNA为模板逆转录而成的cDNA序列的重组DNA群体。 5.鸟枪法 2:合成生物学 (1)合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命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改造,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是其核心的技术手段。 (2)合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在基因组时代的延伸。 (3)它将原有的生物技术上升到工程化、系统化、标准化的工程高度,并正在学科交叉与技术整合的基础上,孕育技术创新飞跃。 (4)主要研究内容:合成新的生物元器件、有目的地对生物元器件进行组装、生产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的生命系统。 (5)合成生物学的目的:从冰箱里取出相应的生物零件,把他们组装起来,成为一个微小

表观遗传学简介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表观遗传学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刘松鹤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以不涉及到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但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进行遗传的生物现象为内容的生命学科。本文将细致的介绍表观遗传学所涉及的调控机制来加以对其了解,并将阐述其与有关疾病的关系。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疾病 Epigenetics and i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ease LIU Song-h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Zibo 255000) Abstract: Epigenetics refers to not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changed, but can be by mitosis and meiosis of genetic biological phenomenon for content of lif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meticulous epigenetics involve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b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Keywords: epigenetics, control mechanism, disease 引言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fie variation)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早在1942年的时候,C.H.Waddington就首次提出了Epigenetics一词,并指出表观遗传与遗传是相对的,主要研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几十年后,霍利迪(R.Holiday)针对Epigenetics提出了更新的系统性论断,也就是人们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即表观遗传学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1)表观遗传学涉及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内容(2)。 1调控机制 表观遗传学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种方式来控制表观遗传的沉默。(3)可以说,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将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1.1 DNA的甲基化 在DNA共价修饰中,最主要的是DNA甲基化,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以及细菌中,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家族以S一腺苷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体,将C转变为5一甲基胞嘧啶(5MC),在真核生物DNA中,5一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由于DNA甲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卢向成2012122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目前认识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癌症、肿瘤 1表观遗传学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癌症肿瘤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 2.1 DNA甲基化修饰与癌症肿瘤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进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2.2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肿瘤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

遗传学进展概述(选修课论文)

遗传学进展概述 作者:戴宝生 克隆水稻分蘖的主控基因MOC1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3年5月23日报道,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和克隆了水稻分蘖的主控基因MOC1,该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国内独立完成的。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2003,422:618上,这是我国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第一篇源自国内的Nature文章,标志着我国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分蘖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在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枝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它直接确定作物的穗数并进而影响产量。虽然对水稻分蘖的形态学、组织学及突变体都有过很多描述,但是控制分蘖的分子机制一直没有弄清。自1996年起,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资助下,李家洋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水稻研究所的钱前博士等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鉴定了一株分蘖的极端突变体——单杆突变体MOC1。通过遗传图谱定位克隆技术,分离鉴定了在水稻分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MOC1,它的缺失可造成分蘖的停止。进一步的功能分析表明,该基因可编码一个属于GRAS家族的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主要在腋芽中表达,功能是促进分蘖和促进腋芽的生长。对这一重要基因的深入研究,将有望解释禾本科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于水稻高产品种的培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走出“基因决定论”的误区 自从基因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科学家的词汇表以来,它不仅是生物学家最为常用的词汇之一,也成为当今普通大众最为熟悉的科学术语之一。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不仅知道了基因的化学性质——DNA序列,而且还认识到了基因的功能——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广为流行的“基因决定论”:生命的各种性质和活动都是受基因控制的,甚至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在基因的控制之下。不久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某些患有诵读困难的病人中,发现了一种名为“DYXC1”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也就是说,人类的阅读可能受到这种“DYXC1”基因的控制。不可否认,基因对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因的异常通常就会导致生命的异常。但是,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生命活动从来就不是由一种因素就能完全决定的。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在向“基因决定论”挑战。科学家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理解生命现象。 不再是“垃圾” 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基因仅是其全部DNA 序列的一小部分。在人类基因组中,全部基因序列只占基因组的2%左右。基因组内的非基因序列曾一度被研究者称为“垃圾DNA”(junk DNA)。这些“垃圾DNA”中至少有一半是

国家基金申报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0-G---1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基因组学复习资料整理

基因组学 1. 简述基因组的概念和其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基因组:指一个物种的全套染色体和基因。广义的基因组: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等。 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①研究策略的高通量,彻底认识生命规律:基因组研究高通量,研究手段和 研究策略的更新,加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分工与协作,从不同层次深入研究生命现象。 ②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细胞生 物学生理学表观遗传学等 ③物种的起源与进化: Ⅰ.重要基因的发掘、分离和利用:遗传疾病相关基因,控制衰老的基因,工业价值的细菌基因,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等。 Ⅱ.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物种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揭示基因组序列的共性,探讨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④伦理学法律问题:伦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法律问题,社会保险问题。 2. Ac/Ds转座因子 Ac因子有4563bp,它的大部分序列编码了一个由5个外显子组成的转座酶基因,成熟的mRNA有3500bp。该因子本身的两边为11bp的反向重复末端(IR),发生错位酶切的靶序列长度8bp。Ds因子较Ac因子短,它是由Ac因子转座酶基因发生缺失而形成的。不同的Ds因子的长度差异由Ac因子发生不同缺失所致。 Ac/Ds因子转座引起的插入突变方式:玉米Bz基因是使糊粉层表现古铜色的基因,当Ac/Ds转座插入到Bz基因座后,糊粉层无色。当Ac/Ds因子在籽粒发育过程,部分细胞发生转座,使Bz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从而形成斑点。 Ac/Ds两因子系统遗传特点: 1)Ac具有活化周期效应,有活性的Ac+因子被甲基化修饰后会形成无活性的ac-因子,反之无活性的ac-因子去甲基化成有活性的Ac+因子。 2)Ac与Ds因子有时表现连锁遗传但更多表现独立遗传。 3)Ac对Ds的控制具有负剂量效应。 4)Ac/Ds可引发靶基因表现为插入钝化、活性改变、表达水平改变和缺失突变等。 5)Ds的结构不同,插入同一靶基因的位点可能不同,形成的易变基因的表型也不同。(分子生物学79-81) 3. 正向遗传与反向遗传 正向遗传学研究指从突变体开始的遗传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是突变体表型的变化是由哪一个基因功能丧失后引起。 反向遗传学研究指从基因序列开始的遗传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是基因功能丧失后会使植物的表型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表观遗传学(总结)资料

1.表观遗传学概念 表观遗传是与DNA 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且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 序列的改变。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内容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遗传印记、随机染色体失活及非编码RNA 等调节。研究表明,这些表观遗传学因素是对环境各种刺激因素变化的反映,且均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所必需。它们通过相互作用以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和表型,有助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然而表观遗传学异常也是诸多疾病发生的诱因。因此,进一步了解表观遗传学机 制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关键切入点。 别名:实验胚胎学、拟遗传学、、外遗传学以及后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表观遗传学现象 (1)DNA甲基化 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2)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指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传递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这种修饰常为DNA甲基化修饰,也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在形成早期,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印记将全部被消除,父方等位基因在精母细胞形成精子时产生新的甲基化模式,但在受精时这种甲基化模式还将发生改变;母方等位基因甲基化模式在卵子发生时形成,因此在受精前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等位基因具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目前发现的大约80%成簇,这些成簇的基因被位于同一条链上的所调控,该位点被称做印记中心(imprinting center, IC)。印记基因的存在反映了性别的竞争,从目前发现的印记基因来看,父方对的贡献是加速其发育,而母方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亲代通过印记基因来影响其下一代,使它们具有性别行为特异性以保证本方基因在中的优势。印记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伴有复杂突变和表型缺陷的多种人类疾病。研究发现许多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

项目名称: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治疗学基础

项目名称: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治疗学基础 推荐单位:中华医学会 项目简介: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分子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抗癌药物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非特异的细胞毒药物向作用于多信号传导分子、多环节的选择性靶向抗癌药物发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类对肿瘤治疗十分有效且比较特异的药物。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越来越多的作用被人们发现,理论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对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朱卫国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表观遗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及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对肿瘤发生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机制研究。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进展。主要创新点包括:1.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领域,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不仅可以诱导组蛋白乙酰化,还可以诱导非组蛋白发生乙酰化,其抑制肿瘤作用可能与HDACi诱导的乙酰化p53及FoxO1有关。并且发现第三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参与抑制肿瘤细胞自噬的生物学过程(代表性论文1,2,3,4,7)。2.在表观遗传学领域,提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抑制DNA甲基化的新机制,认为DNA甲基化也可能是基因失活的伴随现象,组蛋白修饰引起的染色质变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关键(代表性论文5)。3.在肿瘤治疗学领域,阐明了去甲基化药物-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和去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广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证明5-氮脱氧胞苷在该模型中并不完全依赖于调节DNA甲基化,而是与诱导DNA损伤有关(代表性论文6,8)。课题组在HDACi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其科学意义在于:1.对表观遗传治疗肿瘤的模型建立做出了贡献。在首次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脱氧胞苷和HDACi联用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基础上,探索了其机制,使肿瘤表观遗传治疗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扩展。2.有机的将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联系起来,对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有促进作用。3.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机制深化并与非组蛋白乙酰化的效应(如自噬等)有机联系起来。 课题组在该项目上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八篇代表性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达440次,其中他引396次,单篇最高他引116次。主要论文受到Nature、Science及Cell系列多篇文章的引用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同领域内受到关注与重视,2010年发表的NCB论文和2008年发表的JBC论文均被Nature China列为研究亮点。第一完成人朱卫国教授被邀在JBC、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主流杂志审稿数十篇,也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大会上做主题发言。培养35名研究生,其中已毕业15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完成人及学术贡献: 姓名:朱卫国 排名:1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对本项目贡献: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实施,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是新理论或发现的主要贡献人,对三个发现点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和建立了去甲基化药物-核苷衍生物(5-氮脱氧胞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