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型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微型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微型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过控08-1 楚蓝天 06082876摘要:本文介绍了微型换热器的特点、材料及形式,分析了换热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换热器的进一步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字:微型换热器;现状;不足;展望换热器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在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 (如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空调、动力、冶金、轻工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制造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热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有关换热器的节能设计和应用越来越引起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能源与材料费用的不断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对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究,地下工程空间有限,高效率的换热器能节约地下工程的使用空间和能源。

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要战略的举措,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究也成为当今地下换热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微型换热器简介微型换热器及微型散热器是体积小、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的一种超紧凑式换热器,在微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化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高温超导体的冷却、薄膜沉积中的热控制、强激光镜的冷却,以及其他一些对换热设备的尺寸和重量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与普通换热器相比,微型换热器的主要特点在于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很大,相应地,其单位体积传热系数高达几十到几百MW/(3m K),比普通换热器要高 1—2个数量级。

微槽式微型换热器是目前微型换热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流动槽道一般是在很薄的硅片、金属或其他材料的薄片上加工而成,这些薄片可以单独使用,形成平板式换热器,又称“微槽散热器”;也可多片焊在一起,形成顺流、逆流或交叉流换热器。

Tucker—Inan和 Pease在 1981年率先提出了“微槽散热器”的概念,并对其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温差不超过 70℃时,这种微槽散热器的单位面积散热量最高可达 1300W/2cm。

此后,很多人对微槽散热器的传热性能及传热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

微通道换热器的探讨

微通道换热器的探讨

微通道换热器的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换热器,其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节能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设备散热、汽车工业、太阳能、航天航空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的原理、性能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微通道换热器是指在压力容器中使用微细孔隙薄板来传导热量的设备。

与传统的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好的传热性能。

这是因为微通道换热器的通道直径通常在微米量级,增加了流体与壁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传热效率。

1.结构紧凑:微通道换热器的通道直径较小,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大的传热表面积。

这意味着它可以在相对较小的体积内实现相同的传热效果,从而减小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

2.传热效率高: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通道直径小,流体与壁面的接触面积增大,导致传热均匀且快速。

此外,在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速度较高,可以增强流体的对流传热效果。

因此,微通道换热器能够实现更高的传热系数,提高传热效率。

3.节能环保: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效果好,可以在相同的传热量下降低能源的消耗。

此外,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材料使用量少的特点,减少了能源和环境的耗费。

4.可扩展性强: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

不同的通道形状和排列方式可以实现不同的传热效果。

并且,微通道换热器可以通过增加通道的数量来实现更大的传热表面积,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

目前,微通道换热器已经在电子设备散热、汽车工业、太阳能、航天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子设备散热中,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提高其工作稳定性和寿命。

在汽车工业中,微通道换热器可以替代传统的散热器,减小汽车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燃油利用率。

在太阳能领域,微通道换热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在航天航空领域,微通道换热器可以应用于航天器和航空发动机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虽然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很多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1.制造难度高: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的通道直径较小,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微米级的加工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杨海明朱魁章张继宇杨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合肥230043)摘要:通过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结合流动、传热特性的相关准则,得出了雷诺数Re-摩擦系数f,雷诺数Re、普郎特数Pr-努谢尔特数Nu间关系的实验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流动特性;传热特性;实验模型1引言通道式换热器是利用传热学原理将热量从热流体传给冷流体的,冷热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过,热流体的热量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传给冷流体。

由于它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效果好,已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电子设备、生物医疗等工程领域的冷却中。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被冷却的器件、设备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小,结构趋于复杂化,散热要求越来越苛刻,迫使采用通道式换热器的制冷器件向小型化、甚至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半导体激光器、T/R收发组件、微电子集成器件等电子仪器、设备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于是微通道换热器(特别是微型节流制冷器MMR)的研制开发已迫切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所谓微通道换热器即是采用拉丝或光刻等技术在金属、玻璃等基材上刻出几十至几百微米的细微槽道来构成换热器的壁面,再采用焊接或胶粘等方式形成封闭腔体来进行冷热流体的热交换,达到制冷的目的。

国外对微通道换热特性的研究较多,但主要是进行直线微通道换热器特性的研究,早期关于其流动问题的研究是在微型Joule-Thomson制冷技术中完成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利特尔(W.A. Little)教授发明,采用现代半导体光刻加工技术, 在微晶玻璃薄片上刻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细微直线槽道,并采用胶粘技术构成气流的微型换热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从而获得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微型平面节流制冷技术以及一定的成果和专利。

目前已经开发成微型制冷器,用于低温电子器件的冷却,产品照片如图3所示。

跨临界CO2微通道换热器的进展

跨临界CO2微通道换热器的进展

增加通道数能改善气体冷却器的性能,但是在扁平管宽和微通 道管管径不变的情况下,通道数取得太多,使通道间的距离减 小,无法承受超临界的高压。
微通道气体冷却器仿真模型验证
扁平管数对气体冷却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注意: 由此可见扁平管也不需要太多,而且一般换热器也会受到尺寸的限质 。
微通道气体冷却器仿真模型验证
Thank You!
韩吉田等设计的微通道内部换热器示意图
微通道气体冷却器仿真模型验证
微通道管内径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气体冷却器性能的影响。
保持扁平管管宽、管 长和高度都不变,改 变微通道内径从0.6 mm到1.5mm。
换热量最大情况下,设计微通道管直径在0.8mm左右。
微通道气体冷却器仿真模型验证
微通道数对气体冷却器换 热性能的影响
非常稳 定的化 学性质, 既不可 燃,也不 助燃。
CO2与水 混合呈 弱酸, 不腐蚀 不锈钢 和铜类 。
CO2黏度 较小,液 体与气 体密度 的比值 较小。
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结构及特点
循环系统结构
CO2在压缩机压缩升至超临界进入气冷器冷 却,然后流体进入回热器冷却到节流阀节 流至亚临界两相流,然后进入蒸发器吸热 流入气液分离器,气态亚临界CO2进入回热 器吸收一部分从气态冷却器进入回热器超 临界CO2流体的热量,再进入压缩机压缩, 周而复始。
CO2 跨临界回热循环流程图
Add your text in here
微通道换热器结构及特点
由2个集管和2个集管之间沿水平方向展 开的许多扁平微通道换热管组成。
微通道的形状可以采用三角形、方形、 圆形和H 形等, 在CO2 微通道换热器中 多采用圆形。 微通道气体冷却器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冷装 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 , 其性能的改进对 于制冷装置的性能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

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

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性能。

首先介绍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分析了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机理,并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以提高其热性能。

通过实验测试,对比了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和传统换热器的热性能,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微通道换热器能够有效地提高传热效率和换热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1. 引言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换热设备,具有体积小、传热效率高等优点,在航天、汽车、船舶、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和传热机理使得微通道换热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性能对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机理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机理主要包括对流传热和相变传热两种形式。

首先是对流传热,微通道内流体由于与通道壁面的摩擦产生热量,从而实现热的传递。

其次是相变传热,即液体在通道内蒸发或凝结产生的相变热量。

这种传热机理使得微通道换热器能够实现高效的传热,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如流动阻力增大、传热面积减小等问题。

3. 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与改进为了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性能,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首先是通过调整微通道的形状和尺寸来优化流体流动路径,减小流动阻力,并提高传热效果。

其次是利用纳米技术在微通道壁面上制备高效的传热膜,增加换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最后,结合相变传热机理,研究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变过程中的传热机制,以实现更高的热传导率和换热能力。

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本研究通过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比测试了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和传统换热器的热性能。

实验参数包括流速、进出口温度差等。

实验结果显示,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传热效率和换热能力。

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性能与微通道形状、尺寸、壁面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

微通道换热器两相流分布研究现状与展望

微通道换热器两相流分布研究现状与展望

文章编号:0253-4339(2021)01-0023-13doi:10.3969/j.issn.0253-4339.2021.01.023微通道换热器两相流分布研究现状与展望熊通晏刚樊超超鱼剑琳(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西安710049)摘要两相流进入微通道换热器容易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显著降低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

本文对微通道换热器两相流分布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主要介绍了微通道换热器中两相流分布特性的影响因素、提升微通道换热器中两相流分布均匀性的技术方案、微通道换热器两相流分布特性的仿真研究及相分离技术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应用;论述了两相流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研究现状和方向。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两相流分布特性;提升分布均匀性;关联式;相分离中图分类号:TB61T;TK172文献标识码:AReview o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Two-phase Flow Distribution inMicrochannel Heai ExchangerXiong Tong Yan Gang Fan Chaochao Yu Jianlin(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XiS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Abstract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wo-phase flow usually happens in a microchannrl heao exchanger always results in a maldis-tributed low,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s tOe performance of We microchannel heaW exchangee.In this papee,research on the two-phase low disWibution in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e i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with focus on tOe factors affecting We two-phase flow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s,techniques W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of a two-phase low,simulo-tion studies on a two-phase flow disWiautWn of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s,and applications of phase separation technologz i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Finaty,the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o direction of a two-phase low in a microchannd heat exchanger is dis-ru sedIKeyworCt microchannd heat exchangee;two-phase low disWibution;disWibution uniformity;correlations;phase separation微通道换热器是由多根微通道扁管与两根集液管平行连接,两相流通过集液管分配至各个微通道扁管。

2024年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调查报告引言本报告针对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通过对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产品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厂商和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市场规模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该市场规模达到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Y亿元,增长率为Z%。

这主要受到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对舒适驾乘环境的需求提升的影响。

竞争格局当前,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竞争激烈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知名汽车空调供应商和各类专业化制造商。

市场上存在较多品牌,主要包括A公司、B公司、C公司等。

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竞争。

产品特点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要特点是高效换热、结构紧凑和节能环保。

相比传统的铜铝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同体积下能够实现更高的换热效率,更好的适应汽车紧凑空间布局的要求,且具有更低的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此外,微通道换热器还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易于自动化生产等优势。

发展趋势未来,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主要的发展趋势包括:1.技术创新和升级: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空调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厂商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效能。

2.轻量化和节能环保: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厂商将追求更轻量、更节能的产品设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要求。

3.智能化和互联网+:随着智能汽车的兴起,汽车空调系统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现智能化操作和远程控制。

4.合作共赢和市场拓展:各个厂商将加强合作,共同拓展市场,寻求共赢的合作机会。

结论综上所述,汽车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厂商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等方式提高竞争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和政策支持,促进该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微通道换热器助推空调行业节能技术进步

微通道换热器助推空调行业节能技术进步

低端全 自动和双缸 洗衣机 。资产注入完
成 后 ,一方 面丰 富小 天鹅业 务产品线 , 将涵 盖高 、 、 中 低端市场 , 满足不 同地 区、 不同层次 客户 的需 求 ,提升公 司现有洗 衣 机业务 的综合技术 实力 。另 一方 面荣 事达洗衣 设备 与小天鹅在 采购 、研 发、 物流 、营销渠道等方 面可进 行资源联合 与整合 , 高经 营效率 、实现优 势互补 。 提
年 的 3 电视 技 术 。 D
线 交付 使 用
飞利浦 中国某负责 人表示 ,飞利浦 3 D技术 已经研发多年 ,与冠捷 的收购协 议 中并不 包含 3 电视技 术 的收购 ,据 D 冠捷相关人 士透露 ,冠捷 方面对此知情 , 并 非 常肯定 飞利 浦在 3 D领域 的研发 水 平 ,称 其 “ 很成熟 ”。 据 飞利浦 内部人士介 绍 ,飞利浦将 会把 3 D技术 出售给一些 电视代工企业 ,
用 于 客 户 检 测 性 试 验 。 对 于 上 述 技 术 难 点 ,李 强 告 诉 记 者 , 美 的 目前 在 解 决 途 径 上有 一 定 的研 究 突破 。
安 徽 有望 成 中国 家 电业 第 四 极
占中 坚地 位 中 国 大 陆 首 条 6 液 晶 面 板 生 产 代
地处 中原 的安徽 省正有 望成为 中国 家 电制造业 的第 四极 ,这 是 由国家信息 中心 、合肥市政府联 合主办 的 “0 0中 21 日前 ,中 国大 陆首条拥有 自主知 识 产权 的京东方 第六代 液晶面板 生产线 在 安徽 省合肥市 批量生 产 ,并且正 式交付
03 01 . 2 2 0 1
日用 电 器 IEe r al pin e lctc i Ap l c s a
■ 行 业 快 报 ・日用 电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11-06-13 13:53:26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钟毅尹建成潘晟旻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从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其制造方式、结构和材料,重点介绍对微通道换热器发展和降低成本有重要影响的全铝微通道管材成形加工技术。

对微通道传热的特征进行述评,从微电子微机械高效传热、CO2制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家用空调能效比几个方面展现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压力降;空调;制冷
10~50mm,
3~10mm,0.6~2mm,10~600μm,这既是现代微电子机械快速发展对传热的现实需求,也是微通道具有的优良传热特性使然。

微通道技术同时触发了传统工业制冷、汽车空调、家用空调等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技术革新。

1 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历程
微通道换热器(见图1[1-2])的工程背景来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高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热问题。

1981
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两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

随着微制造技术的发展,
10~1 000μm通道所构成的微尺寸换热器。

1986年Cross和Ramshaw研制了印刷电路微尺寸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到
7MW/(m3·K);1994年Friedrich和Kang研制的微尺度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45MW/(m3·K);2001年,Jiang等提出了微热管冷却系统的概念,该微冷却系统实
际上是一个微散热系统,由电子动力泵、微冷凝器、微热管组成。

如果用微压缩冷凝系统替代微冷凝器,可实现主动冷却,支持高密度热量电子器件的高速运行[3]。

在汽车空调方面,由于传统的氟利昂系列制冷剂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已被《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

R134a作为一种过渡型替代品,由于其温室效应指数很高(约为CO2的1 300倍[4]),也被《京都议定书》所否定。

CO2在蒸发潜热、比热容、动力黏度等物理性质上具有优势[5],若采用合适的制冷循环,CO2在热力特性上可与传统制冷剂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

但是CO2制冷循环为超临界循环,压力很高[6],在空调系统中高压工作压力要到13MPa以上,设计压力要达到42.5MPa,这对压缩机和换热器的耐压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结构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前提下,微通道气体冷却器是同时满足耐压性、耐久性和系统安全性的必然选择。

目前欧盟已做好准备,将于2011年全面使用CO2工质的汽车空调系统。

在家用空调方面,当流道尺寸小于3mm时,气液两相流动与相变传热规律将不同于常规较大尺寸,通道越小,
0.5~1mm时,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大50%~100%。

将这种强化传热技术用于空调换热器,适当改变换热器结构、工艺及空气侧的强化传热措施,预计可有效增强空调换热器的传热、提高其节能水平。

与最高效的常规换热器相比,空调器的微通道换热效率可望提高
20%~30%[3]。

在这方面,全球几大散热器生产厂家如Delphi,Aluventa和Danfoss 等已经开始将微通道散热器推广应用于家用空调如多联机、户式中央空调,这将使产品拥有巨大的竞争力。

我国阳江宝马利、江苏康泰也在紧跟全球换热器发展步伐,已开发出多种微通道家用空调散热器。

2 微通道换热器的类型、材料及加工方式
微通道换热器按外形尺寸可分为微型微通道换热器和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

2·1 微型微通道换热器
微型微通道换热器是为了满足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类结构紧凑、轻巧、高效的换热器,其结构形式有平板错流式微型换热器、烧结网式多孔微型换热器。

微型微通道换热器可选用的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镍、铜、不锈钢、陶瓷、硅、Si3N4和铝等[7]。

采用镍材料的微通道换热器,单位体积的传热性能比相应聚合体材料的换热器高5倍多,单位质量的传热性能也提高了
50%[8-9]。

采用铜材料,可将金属板材加工成小而光滑的流体通道,且可精确控制翅片尺寸和平板厚度,达到几十微米级,经钎焊形成平板错流式结构,传热系数可达45MW/(m3·K),是传统紧凑式换热器的20倍[10]。

采用硅、Si3N4等材料可制造结构更为复杂的多层结构,通过各向异性的蚀刻过程可完成加工新型换热器,使用夹层和堆砌技术可制造出各种结构和尺寸,如通道为角锥结构的换热器[11-12]。

随着微加工技术的提高,目前可以加工出流道深度范围为几微米至几百微米的高效微型换热器。

此类微加工技术包括:平板印刷术、化学刻蚀技术、光刻电铸注塑技术(LIGA)、钻石切削技术、线切割及离子束加工技术等[7]。

烧结网式多孔微型换热器采用粉末冶金方式制作。

2·2 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
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工业制冷、余热利用、汽车空调、
家用空调、热泵热水器等。

其结构形式有平行流管式散热器和三维错流式散热器。

由于外型尺寸较大(达1.2m×4m×25.4mm[13]),0.6~1mm 以下,故称为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

大尺度下微通道的加工与微尺度下微通道的加工方式显著不同,前者需要更高效的加工制造技术。

目前,形成微通道规模化的生产技术主要是受挤压技术,受压力加工技术所限,可选用的材料也极为有限,主要为铝及铝合金,它们是1100,1197(D97),3003和3102,其成分列于表1。

铝及铝合金微通道平行流管的主要生产方法列于表2。

3 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特征
3.1 热传导效率
式中:h为热传导效率;Nu为努赛尔数;k为热导率;d为通道的水力学直径[15]。

由上式可知,微通道由于其微小的水力学直径可获得较大的换热效率。

3.2 工质流动方式
常规换热器的工质流动方式为湍流
微通道换热器的工质流动方式为层流
3.3 压力降
式中:Δp为压力降;f为摩擦因子;L为流动长度;G为流量;ρ为密度[15]。

微通道换热器采用分布流动可以提供较短的流动长度L,因此,尽管d有所减小,微通道换热器工质流动的压力损失仍可达到中等水平。

微通道换热器与常规换热器热力特征间的比较如表3所示。

4 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4.1 微通道换热器在CO2制冷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空调逐渐普及并成为国产汽车的标准配件,市场空间巨大。

2001—2008年我国汽车空调压缩机产量与汽车产量增长趋势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基于环保要求,环境友好型工质CO2的应用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与R134a和R1234yf相比,CO2的低温室效应指数(GWP=1)、破坏臭氧潜能值低(ODP=0)、不可燃性、无毒以及稳定的化学性质都具明显优势。

CO2的蒸发潜热较大,单位容积制冷量相当高,故压缩机及部件尺寸较小,但CO2排热与吸热过程在跨临界状态下进行,要求以其为工质的换热器有较高的耐压能力。

欧洲制冷界经过8年的摸索后发现,在现有的换热器中,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最好的综合效率[16]。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制冷空调中心制造的使用微通道换热器的汽车空调样机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参照的R134a系统[17]。

微通道换热器在空调器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势:
①节能。

节能是当今空调器的一项重要指标。

常规换热器很难制造出高等级如Ⅰ级能效标准的产品,微通道换热器将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选择。

②成本。

与常规换热器不同,微通道换热器不依靠增加材料消耗提高换热效率,在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时将具有成本优势。

③推广潜力。

微通道换热器技术在空调制造领域还有向大型商用空调系统推广的潜力,可以极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

4.2 微通道换热器在微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微电子领域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发展,伴随晶体管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高速电子器件的热密度已达5~10MW/m2,散热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微通道换热器取代传统换热装置已成必然趋势。

因此在嵌入式技术及高性能运算依赖程度较高的航空航天、现代医疗、化学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微通道换热器将有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5·结束语
与常规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不仅体积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可满足更高的能效标准,而且具有优良的耐压性能,可以CO2为工质制冷,符合环保
要求,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大尺度微通道换热器的关键技术———微通道平行流管的生产方法在国内已渐趋成熟,使得微通道换热器的规模化使用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略
标签:换热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