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1:孙权为保实力让荆州

合集下载

东汉名将孙权一生的经历

东汉名将孙权一生的经历

东汉名将孙权一生的经历孙权是我国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著名将领,那么孙权的一生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权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吴太祖孙权生平简介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史称吴太祖。

孙权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这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

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

公元200年,也就是孙权十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领江东的生涯。

孙权一开始掌管江东之时,整个局势动荡不安,而且孙权当时才十八岁,因此在群臣面前没什么威严,但是后来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地位逐渐稳定,局势也逐渐平定、稳固。

三年后,也就是203年,孙权与曹操的矛盾开始激起,曹操扬言要吞并东吴,孙权也开始准备迎战,期间经过五年时间,孙权与刘备联军,利用黄盖诈降之计在赤壁大败曹操。

这次战役挫败了曹操的锐气,于是孙权就乘着曹操军力尚未恢复便乘胜追击,开始南征。

公元2015年,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不成,便派吕蒙进军蜀国,一举夺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但是孙刘对眼看这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刘备便请求与孙权议和,并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孙权。

割让了土地的刘备取得了暂时的安宁,并且在转变局势,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眼看着蜀国渐渐强大,孙权感受到威胁,便与曹操议和,并向曹操称臣,联合攻打刘备,意在除掉这个最近且最大的隐患。

孙权派吕蒙攻打荆州,吕蒙骁勇,攻破城池,擒杀了刘备大将关羽。

关羽被杀,刘备痛心疾首,但是大敌当前不能任性,所以一直忍着没有报仇。

然而就在战役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并代汉称魏,建立了魏国。

次年,刘备便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称帝之后的刘备,终于忍不住,不顾诸葛亮的劝谏,执意进军攻打孙权为关羽报仇,孙权派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最终打破刘备大军,而刘备也在这次战役失败之后病死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三国演义每章故事情节概括

三国演义每章故事情节概括

三国演义每章故事情节概括第一章:英雄出世刘备参拜黄巾军大会时,救下了张飞和关羽。

三人结拜为兄弟,誓共讨暴君。

刘备被献帝封为下邳亭侯。

第二章:张翼德怒鞭督邮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带领百姓逃往小沛。

张飞负责护送老百姓,一路抵挡曹军,并怒鞭督邮张峻。

刘备得知后非常感激张飞。

第三章:颜良文丑斗曹操曹操攻打小沛,刘备率军与颜良、文丑决战,双方战平。

于吉预言刘备会成为未来的君主。

刘备与官渡之战站在一起的吕布结为兄弟。

第四章:犒军大会吕布脱困刘备通过游说,得到袁术的援助,一同进攻曹操。

曹操设宴犒军,吕布趁机逃出曹营。

吕布逼迫刘备向袁术谢罪,刘备与吕布断交。

第五章:焚犹破曹袁绍联盟曹操攻打乌巢,刘备与乌巢县令焦触合力防守。

袁绍担心曹操势力增长,决定与刘备结盟。

联盟结果没有实现,袁绍吞并仅有一城的刘备。

第六章:白马义从单福刘备投奔卢植一段时间后,被曹操围住,卢植出兵救援。

单福砍断敌军悬索桥,帮助刘备成功逃脱。

刘备非常感激单福,约为兄弟。

第七章:三英战吕布吕布与袁绍两军交战,袁绍派遣赵云、关羽、张飞等人前去助战。

三英表现出色,成功击败吕布,赢得袁绍的赏识。

第八章:曹操斩杀董卓刘备与袁绍联军攻打许昌,意外遇到曹操。

曹操趁机刺杀了董卓,夺取了政权。

刘备逃到幽州,投奔了刘表。

第九章:刘备拜诸葛孔明刘备找到卧龙诸葛亮,感叹张杰之伤不愈,决心拜其为师。

几次拜访,终于打动了孔明,孔明答应为其出谋划策。

第十章:袁绍之死曹操之围刘备忠诚地效力于刘表,但刘表却因家族内斗而身亡。

刘备再度流离失所,此时袁绍去世,曹操乘机攻打并围困了官渡。

第十一章: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用挟持皇帝使刘备与袁术内讧,后来刘备发动联军反抗曹操。

刘备受到王异的投诚帮助,成功解围,并与王异结为兄弟。

第十二章:灭吕布获徐州刘备联合曹操、袁术等人共同讨伐吕布,最终攻破徐州城。

刘备将徐州归还给曹操,自己则去了下邳。

第十三章:抄截孙策斩杀颜良孙策占据柴桑,曹操派刘备前去抄截他。

三国演义章回检测(简答题+填空题+辨析题)

三国演义章回检测(简答题+填空题+辨析题)

《三国演义》1——20回测试一、填空题1、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告状。

曹操受不了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就()。

叔父信以为真,告之。

但当()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2、刘备平定黄巾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不久,督邮前来巡查。

刘备因()而遭督邮陷害。

消息传至()耳中,气得两眼圆睁,咬碎钢牙,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条。

幸好为刘备及时制止,而后三兄弟弃官投奔刘恢。

3、()进京后宴请大臣,提出废帝想法。

荆州刺史丁原表示反对,并于次日,派()搦战,()大败而逃。

正当犯愁之际,部将李肃挺身而出,说只要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他定能叫()背叛丁原,投降()。

4、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与()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

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庄买酒。

不料曹操听闻磨刀声竟怀疑吕伯奢家人要杀自己,遂将其一家八口杀害,随后在途中又逢买酒而归的吕伯奢,为绝后患,趁其不备,挥剑杀之灭口,并声()。

5、董卓听说华雄被杀便派吕布驻守虎牢关。

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

情急之下,()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

()见不敌吕布前去助战,厮杀三十回合,仍不敌。

()见状飞马掣剑斜刺过来,三人轮流厮杀吕布,吕布难以招架,便虚晃一戟,拍马冲出包围圈,逃回虎牢关。

6、()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前往救援陶谦。

陶谦感恩欲将徐州牧之位让出,但辞谢不受。

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

/而后因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方才接受。

7、()派大将纪灵进攻刘备住地,并送粮请()助战,()修书请求解围,两难之下,便在辕门设宴和解。

令左右树戟150步辕门外,若一箭中戟小枝,两家罢兵;不中,各自安排厮杀;不从其言者,并力拒之。

吕果中,双方罢兵。

8、宛城之战中,()用贾诩之计夜袭曹营,先让人将()灌醉,再命人短戟,致使他在掩护曹操出逃之时,身无片甲。

三国孙权为什么会向曹丕投降?

三国孙权为什么会向曹丕投降?

孙权向曹丕投降,实际上是假的。他知道魏、蜀两面夹攻,东吴必然无法抵制。诸葛瑾求和不成,只好向曹丕投降。能够获得兵力支援,当然最好。
至少先安住曹丕的心,不致内外夹攻,还可以专心和刘备对抗。
曹丕嘴巴说得很动听:孙权既然来降,这时候打他,对其他想降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不如接受孙权的投降,下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后还是要打他的。果然不错,当东吴转败为胜时。曹丕假借助战的名义,三路出兵,要暗袭东吴。但是时机不对,派兵也得不到好处。东吴锐气百倍,曹丕大败而回。
在大战前夕,刺杀张飞。以为把这位威名仅次于关羽的大将除掉,便可以免于恐惧。他大概没有料到,曹操之所以终生不敢篡位。对于刘备的顾虑,应该是重大的因素。换句话说,曹魏所害怕的,其实是关、张二将。如今孙权竟然替曹魏除去这两员大,表示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交还。企求永结盟好,共灭曹丕。刘备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诸葛瑾又将袭荆州、杀关羽的责任,完全推在吕蒙身上。说什么孙权事先毫不知情,事后十分后悔。刘备仍然坚持,说“不看丞相的面子,先斩你的头”。诸葛瑾灰头土脸,返回江南。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却没有远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过是保住江东,把荆
州吞并进来。至于一统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联合在一起,孙权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但是孙权对刘联盟。并没有多大诚意。几次为了小利,都不惜加以破坏。杀了关羽以后,才知道兹事体大。刘备必然御驾亲征,大军压境。张飞原来勇猛,再加上悲愤的力量。在这一次伐吴战役,必然发挥很大的作用。孙权一向擅长用计谋,赶紧派遣间谍。
孙权无奈,派使者向曹丕投降。曹丕的意思,是既不助吴,也不助蜀。让孙、刘交战,等待两国灭一国剩一国,那时候才出兵除之。决定册封孙权为吴王,并不派兵接应。曹丕的智慧和见识,当然不及曹操。若是接受大夫刘晔的建议:当刘备进攻东吴时,起兵讨吴。孙权要向刘备求和,刘备必然不肯。内外夹攻的结果,东吴必亡。接着攻打刘备,对曹魏来说,是最好的时机。

三国演义中的36计的详细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中的36计的详细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中的36计的详细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之36计故事情节概要第一计瞒天过海: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实例: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这些战绩使他愈发骄傲轻敌。

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利用了这一点。

他备礼呈书给关羽,口气极为谦恭,这使得原就轻视陆逊的关羽放松了警惕,不复有江东之忧,他撤走了荆州的大半兵马去攻打樊城。

结果吕蒙乘机而入,偷袭成功,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

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实例: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要刘备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

马超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

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

第三计借刀杀人: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以盟友的损失而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实例:祢衡恃才自傲,反复贬损曹操。

曹操令祢衡去荆州做说客,劝刘表来降。

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

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

祢衡至黄祖处,酒后乱言,把其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于是黄祖杀了祢衡。

曹操借黄祖的手杀了祢衡。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实例: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第五计趁火打劫: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

实例:讨董卓联军攻占洛阳后,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

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取冀州。

三国成语故事寓意

三国成语故事寓意

三国成语故事寓意【引言】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勇、智慧和谋略的时代。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本文将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寓意和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成语故事一:曹操败走华容道】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遭遇关羽的伏兵。

虽然关羽曾受曹操恩惠,但在国家大义面前,关羽仍然果断地擒拿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困境时,要学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因私废公。

【成语故事二: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为请教诸葛亮三次上山访求,体现了刘备真诚求贤的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真诚地对待人才,善于发掘和重用人才。

【成语故事三: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为夺回荆州,答应将妹妹嫁给刘备,但最终仍未能收回荆州,反而损失了大量兵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略决策失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领导者要慎重对待每一次决策。

【成语故事四: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在荆州之战中,因过于自信和大意,导致荆州失守,自己也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兵必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敌人,要保持警惕。

【结论】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国家利益面前,我们要学会放弃私情;在选拔人才时,要真诚对待,善于发掘和重用人才;在决策时,要慎重对待,避免战略失误;在战争中,要保持警惕,以防敌军突袭。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于三国孙权的故事介绍

关于三国孙权的故事介绍

关于三国孙权的故事介绍吴太祖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孙权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权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权的故事孙权为吴国君王,有勇有谋,善用能人,故成就如此伟业。

孙权是一位极好喝酒的君王,且世人道酒后常乱事,孙权喝酒的故事有很多,不过他最特别的是酒后能听取大臣之谏,改正错误。

且说孙权初为吴王时,宴请群臣,至宴会结束前亲自向大臣们行酒。

后至虞翻时,虞翻装醉趴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位置上时发现虞翻又已经坐在位置上,便心生怒气,欲拔剑杀他。

众大臣受惊吓不敢制止,只有刘基上前制止且劝说孙权不该酒后杀害贤才之人,这样不仅破坏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威望且会丧失更多能人投靠。

孙权闻之便渐消怒气,因此免去虞翻的死罪,而在宴席后,孙权还对手下人表明今后若酒后杀人,定要制止,切勿杀害贤臣能人。

由此可以看出孙权以此为警告,能虚心听取大臣之谏。

且有一次,孙权又是因为喝酒之事惹怒将军张昭,当时孙权已是酩酊大醉,执意要用水洒向坐席上的大臣们,并且要求大家醉倒在这酒席上。

因此张昭怒而离席,孙权不明白张昭为何怒,便表明如今这只是为了取乐,何必那么较真,张昭则以纣王之事向孙权解释,当时纣王建筑酒池用来享乐荒废朝政,因此孙权愧而撤席。

孙权和大乔的故事东汉末东吴世家乔玄家业丰厚与孙坚家是世交,往来频繁,早有结亲。

据说乔玄家两个女儿,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是古代少有的美人。

不仅长得好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绝代佳丽。

后来大女儿嫁给孙策,小女儿嫁给了周瑜。

由于史书上关于江东二乔的记载很少,至于她俩的芳名也无人知晓,后人以大乔小乔来区别。

大乔的丈夫孙策是一代英杰,威震江东谋略过人。

二人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令世人羡慕。

可惜天妒红颜,孙策英年早逝,大乔青春年华就守了寡,诞下一子孙绍。

关于孙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史书记载东汉献帝五年,孙策因为打猎遇刺,大乔不分昼夜的陪在他的床榻一旁,茶饭不思,悉心照顾,但孙策仍不治身亡。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在三国时代,刘备为了对抗曹操,向东吴孙权借荆州。

孙权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但却派出了周瑜和黄盖等人前去荆州,以防止刘备不还荆州。

刘备知道东吴的意图后,便派出了诸葛亮和赵云等人前去接管荆州。

这便是著名的“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当时,刘备派出的使者在东吴面前,表现出了一派轻松自信的样子,似乎并不把东吴放在眼里。

周瑜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便决定要让刘备后悔借荆州的决定。

而诸葛亮则深知东吴的阴谋,他在接管荆州后,便立即开始了对东吴的准备。

他派人加固城池,加强守备,以防东吴的进攻。

周瑜得知刘备派出了诸葛亮来接管荆州后,便开始策划对荆州的进攻。

他派出了大军前去进攻荆州,企图将荆州夺回。

而诸葛亮也早已有所准备,他在城内设下了重重防线,让周瑜的军队无法轻易进攻。

在一连串的计谋和战术对决中,诸葛亮凭借着高超的智慧和军事才能,成功地守住了荆州,使得东吴的进攻无功而返。

而在此时,刘备也派出了赵云等人前去支援荆州。

赵云在荆州的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猛和战斗力,为荆州的守护立下了汗
马功劳。

最终,东吴无法攻克荆州,只得放弃了对荆州的进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意失荆州并不是因为刘备的大意,而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和赵云等人的英勇才使得荆州得以守住。

这也是一次成功的防御战,展现了三国时代军事谋略和个人英勇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1:孙权为保实力让荆州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1:孙权为保实力让荆州给刘备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两郡的其余部分和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四郡在江南。

公元200年,在北方站不住脚跟的刘备投奔了荆州军阀刘表,被安置在南阳郡的新野县,长期寄人篱下。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表惊死,次子刘琮投降。

刘备只得撤往南郡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在当阳长坂被曹操的骑兵追及,刘备仓皇南逃,一直退到了江夏郡的夏口(今湖北武昌),和刘表的长子刘琦合兵一处,水陆之军大约两万,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底。

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穷途末路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联合起来,以少胜多,击败曹操。

曹操一路败逃,孙刘联军穷追不舍,从江夏直追到南郡。

此时,荆州七郡的形势是:曹操仍据南阳全郡和江夏一小部,刘备占有江夏、南郡的江南部分,孙权攻占了江夏的江北剩余部分,并在南郡的江北部分同曹军展开拉锯战,江南四郡则抱观望态度。

在三国尚未出现的时候,三方先在荆州搞了个小三国。

刘备是赤壁大战最大的收益者和战后最大的暴发户。

大战过后的刘备实际上已经和曹军脱离接触,利用孙权和曹操在南郡旷日持久大战的大好时机,他率师南下,攻取了江南四郡,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经过一年的血战,孙权占领了南郡的江北部分,曹操仅领有南郡的襄阳(今湖北襄阳)一地。

这时候,在长江中下游千里战线上,曹操孙权全面对峙。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在西线的江汉平原和东线的淮南留下了两个战略兵团,其中坐镇淮南的是曹营最杰出的将领张辽。

在张辽的指挥下,孙权在淮南屡战不利,东西不能兼顾,缩短战线是孙权唯一的选择。

此时的刘备由于地盘太小,也一筹莫展,他希望能从孙权那里得到南郡的江北部分。

此时,孙权的谋士鲁肃提出了一个主意:把孙权占有的南郡让给刘备,让刘备在西线对付曹操。

这个建议立刻付诸实施,刘备进入江陵后,把行政中心设在了这里。

这是一个双赢的买卖:孙权一方得以收缩兵力,拱卫江浙的核心区域,同时也给了刘备一个人情;刘备虽然不得不再次面对曹操这个让人头疼的老对手,但却得到了南郡大部,尤其是南郡的军事要塞江陵,东可以抑制孙权的势力逆江而上,北可以最近距离地威胁中原,向西攻击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门户洞开,实在是太合算了。

难怪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吃惊得手中的笔都落在了地上。

从此,荆州七郡刘备几乎占其六五,成为当时影响中国的第三股势力。

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真相。

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2:孙权为什么向魏求和并主动要求去魏做官在屈身曹魏的十余年里,孙权并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做的闲人,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孙策去世,孙仲谋作为他的弟弟则顺理成章的继承他哥哥的位子。

原来在孙策底下做事的等人将重心转而放在了孙仲谋身上,一心一意的辅佐他。

试想,如果孙权只是一个泛泛之辈,周瑜、张昭这样的重臣能用心的辅佐他吗?这也证明了孙仲谋也是一个有才能有谋略的人。

拥有一个这样性格特点的人,能够在曹魏隐匿差不多十年,这也有说的过去的理由了。

建安二十五年,不是一个老练的军事家的孙权,成功的钻了一个大空子,这就是著名的“关羽失荆州”事件,当时,孔明先生让关羽筑兵荆州决不能失去荆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关羽军队出兵袭击曹操军。

千算万算,没有人能够算到,孙权在此时抓住这个好时机袭击荆州,最后成功的从关羽手中夺下荆州,从此荆州成功被仲谋收入麾下,三分局面由此成定局。

正当所有人都要开始准备让仲谋登基成为一方霸主的时候,仲谋一个人冷静了,并没有急急忙忙的坐上龙位,静静享受胜利给他带来的享受,直到建安三十四年,仲谋才称帝,然后才开始进行迁都和建业。

尽管,仲谋的个性不如三国里其他人物的鲜明,而且与其他人物相比之下他性格中甚至还有一丝丝的优柔寡断,他的“英雄感”也不如其他人物强烈,但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独特的性格使得孙权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孙仲谋的能屈能伸不仅表现在“关羽是荆州”这次事件中,更表现在此次事件之后。

在孙仲谋夺取荆州后,袭击了关羽,并将其“拿下”,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更让很多人没有想通一点是,历史上的一些大枭豪——曹操、刘备等人,竟然会败在他们的晚辈孙仲谋手中。

但是,在仲谋做出这一系列让世人震惊的事情后,他还做出了更让世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那就是向魏求和,主动要求去魏做官,很多人认为孙权傻啊,没有眼光啊,但其实不然,正是因为孙仲谋这种能屈能伸的性格,这才使得他最后获得成功走上帝王之位。

其实这是孙仲谋的一个谋略而已,仲谋因为成功收入了荆州,这一举动导致所有人对他虎视眈眈,他为了避免“两方开工”,所以最后才主动向魏求和,为了更长远的计谋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这也正体现了孙权的足智多谋和强大的内心。

如今世人对仲谋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个人魅力很大,能够让陆逊、周瑜等人对他忠心耿耿,其实忠心这种事,也是靠双方对彼此的一个信任,作为一个战场新人,他能够让众多大将在他手下,任他使用,这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这些大将心中正真的想法,但正是因为他们双方之间的那种信任,仲谋刚继承他哥哥的位置的时候,手下的大将哪一个不是比他有谋略有才能,没有哪一个人逊色于他,但仲谋依旧非常放心的给这些大将很多重要的任务,因为他知道这些大将都对他忠心耿耿。

仲谋也确实能够担起其兄长之位,但没有这些大将的辅助,孙仲谋或许就不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孙仲谋了。

孙仲谋年轻时,其品质中大多都是隐忍、有谋略、眼光长远的特点,但凡是都具有两面性,人也是如此。

晚年的孙仲谋已经不如他年轻时的那般,他性格逐渐变得扭曲起来,猜疑心也越来越重,甚至变得残暴不堪,与年轻时的他相差甚远。

东吴日后动荡的政局和衰败的情况也和孙权老年性格大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客观上分析来说,他确实也没有他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军事敏感度,甚至是说他没有其兄父独特的关于军事方面的才华。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10几岁就开始自己面对所有事情的少年,无论怎样这种精神气魄都是让人敬佩的。

在仲谋称帝后,他对吴国所做的的一切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不管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说,都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在位的时候,派人到江南考察,并在此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他设置了专门从事农业管理的官员,并实施屯田制,让吴国的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些都体现出仲谋优越的政治才华和优秀的治国方针。

尽管孙仲谋不如曹操、刘备等人在性格谋略等方面大方光彩,但其作为一代帝王,也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最大作用,其性格中的最大的一个特点隐忍,却也是三国里几大豪杰中最能够凸显出来的。

虽然仲谋在历史上的“戏份”不如其他另外几位多,也不如另外几位收到的关注多,但正是因为这样,孙仲谋这种独特的气质让人无法从他身上转移注意。

三国演义中孙权故事3:孙权为什么会选择与刘备联合赤壁之战孙权为什么会选择与刘备联合?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候爷,在汉朝末年仍然很值钱,刘备虽是皇叔,可在称帝前最大也只是个将军,而候爷那叫爵爷,汉朝时没几个,当年飞将军李广到死都没封上。

曹操自己都不是。

虽说汉室衰微,但所有的政令都是出自朝廷之口。

并不是皇帝没本事,朝廷就不行,朝廷仍然很强大,强大就在于,是曹操在主持工作。

有了朝廷的册封,才是正牌的,没有,就是山寨货,服你行,不服你,你就自封多大的官也不行。

而虽然朝廷是曹操在主持工作,但人家封的官,谁要敢不承认而去讨伐对方,那就是跟朝廷过不去,朝廷就可以调集大军去讨伐你。

不听调的,就是反叛,照样打你。

当年赤壁时东吴是怎么跟曹操打起来的?刘备在反了曹操以后,曹操说刘备反了朝廷,刘备不承认,刘备说我只是反对曹操的专横,并不是反对朝廷,我要代表朝廷跟老曹做斗争。

刘备投刘表,刘表是朝廷册封的荆州牧,刘表收留了刘备。

刘备小日子混的不错,这一呆就是十来年。

自己也有些力量了。

这期间曹操没闲着,将西北和东北地区都平定了。

然后要南下收拾刘备了。

正赶上刘表要玩完,结果家里出事,出现了立嫡方面的问题。

刘表的二小子刘琮被他妈和舅保着代替了长子刘琦。

这时曹操一看有机会,就以打刘备为名来收刘琮。

小说当中,把刘表说成是个二百五,老好人。

实际上,刘表是相当牛逼的。

要不刘表身板硬实的时候,曹操怎么不敢来呢?曹操只是认为,刘表并无吞并天下的野心,这是对的。

但刘表绝不是个废物。

当年刘表是只身带着朝廷的委任状来荆州地区上任的,他刚来时,这里连一个汉朝官军都没有,正是他,带着家奴和委任状,通过各种文治和武工,将当地豪强和名门以及大批的流寇收为已用,才建立了那么大的基业。

当然,他只想做个中兴之臣,并无取天下之心,这是对的。

所以,刘表身体好时,刘备在他那里过的很舒服。

现在刘表死了,二小刘琮倒没什么,但当初他妈和他舅要立刘琮时,刘备可是反对过的。

所以刘备这下呆的就很难受了。

这时曹操来打刘备,刘琮集团正好借这机会除了刘备。

小说中说,刘琮集团投降了曹操,交了顺表。

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刘琮集团仍是汉朝的官员,而曹操这次来,就是来考察干部的,你刘琮的老爸当年收留了朝廷的叛徒刘备,那时没功夫搭理你们,现在你老爸死了,荆州是大汉朝的,你刘子想接就接吗?我来看看,你怎么样,行不行,再研究继承的事吧。

一是刘琮集团早想除刘备,二来他们没有实力跟曹操代表的朝廷或是中央作对,三是正好这次讨好曹操,获得朝廷的正式认可是最不买帐,经过考核,他认为刘琮并不能胜任荆州敀这一官职,就把他给免了,但给了个别的官,让他到外地上任去了。

这下亏大了。

但刘备这回直接以新野一县之力对抗朝廷,怎么可能?打了几次,仍然不行,就退了。

以前就打过。

刘备这十几年也不是一点事没有,之前曹操来打过刘备的,刘备用计火烧了夏候敦的军队,不过后来把这事记到孔明的功劳上了,但实际上那时小孔明还太小,才十几岁,在家读书呢,没他什么事。

但这次不行了,刘备不准备再打了,直接走人哪。

但当地民众对刘备有感情。

刘备这个人挺厚道的,被人称为“大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一句千古名言就是他教导自己的子女和臣下是说的。

当初确实非常有名望。

所以刘备为了自己的名声,没有扔下群众,而是带群众一起转移。

他们准备前往夏口投奔刘琦。

因为刘琦当年为了躲避弟弟和后母的加害,自己要求来镇守夏口,远离了家门。

这为刘备也留了一手。

但是,投了刘琦,刘琦当时也没有能力跟曹操相对抗啊,怎么办?孔明同志想到了东吴。

当然,这不是他才想到的,隆中对时就想到了。

于是他去找孙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