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控实验报告
水控实验

1.COD的测定方法取100ml水样稀释10倍——﹥取稀释液20m l于250ml回流锥形瓶——﹥加入1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及数粒小沸石——﹥连接回流冷凝管,从其上口加入30ml硫酸-硫酸银溶液——﹥加热回流2小时——﹥冷却后用90ml水冲洗冷凝管壁,取下锥形瓶——﹥溶液再度冷却后,加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记录溶液用量空白试验:取20ml蒸馏水按上述步骤操作计算COD含量:COD=(V0-V t)C*8*1000*10/V2.BOD的测定方法取原水样100ml和经稀释10倍的水样100ml于溶解氧瓶,分别用叠氮化钠修正法测定溶解氧的含量为P1,P3——﹥密闭后将其置暗处培养5d±4h 测定溶解氧含量为P2,P4叠氮化钠修正法测定溶解氧的方法:用吸液管插入溶解氧瓶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锰溶液,2ml碱性碘化钾-叠氮化钠溶液——﹥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数次,静置——﹥打开瓶塞,立即用吸管插入液面加入2ml硫酸——﹥颠倒混合摇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放于暗处静置5min——﹥吸取1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至淡黄色——﹥加1ml淀粉溶液,继续滴至蓝色刚好退去,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量计算BOD5=[(P1-P2)-(P3-P4)*f1]/f23总磷的测定1.分取适量混均水样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至50ml,加数粒玻璃珠,加1ml(3+7)硫酸溶液,5ml5%过硫酸钾溶液——﹥置电热板加热煮沸(控制温度使保持微沸20~30min),至最后体积为10ml止——﹥放冷,加2滴酚酞指示剂,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刚微红色,再滴加1mol/L硫酸溶液使红色退去,充分摇匀——﹥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2.校准曲线的绘制取数支50ml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磷酸盐标准使用液0,1.00,3.00,5.00,10.0,15.0ml,加水至50ml(1)显色:向比色管中加入1ml10%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后加2ml钼酸盐溶液充分混匀,放置15min(2)测量:用2cm比色皿,于700nm波长处,以零浓度为参比,测量吸光度1.样品测定分别取适量水样用水稀释至标线,按绘制校准曲线步骤进行显色和测量,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出含磷量计算P=m/V4.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水样100ml于量筒内——﹥用滤纸进行过滤(滤纸应当是已经在烘箱内烘干恒重过的)——﹥过滤后,再把滤纸放入烧杯内,在105~110度烘干箱内烘干2小时后,恒重后称量滤纸的增重,即水样中悬浮物的重量计算:C=m/V5.大肠杆菌的测定粪大肠杆菌是总大肠菌群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粪便。
水泵控制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2. 掌握水泵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 熟悉水泵控制实验的操作方法。
4. 分析水泵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
二、实验原理水泵是利用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液体从低处抽送到高处,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实验主要研究水泵的启停控制、转速控制以及液位控制。
水泵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 水泵:提供动力,将液体抽送。
2. 电机:驱动水泵旋转,实现能量转换。
3. 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控制水泵的启停、转速和液位。
4. 执行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执行具体的操作,如启动或停止电机、调节转速等。
5. 传感器:实时检测系统状态,如液位、压力、流量等。
本实验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控制器,实现对水泵的智能控制。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水泵:1台2. 电机:1台3. PLC:1台4. 执行器:1套5. 传感器:1套6. 电源:1套7. 实验台:1套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水泵、电机、PLC、执行器和传感器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到实验台上。
2. 设置PLC程序:根据实验要求,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水泵的启停、转速和液位控制。
3. 调试系统:启动PLC程序,观察水泵的运行状态,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 进行启停控制实验:设定启停条件,观察水泵的启停过程,分析启停时间、压力变化等参数。
5. 进行转速控制实验:设定转速控制策略,观察水泵在不同转速下的运行状态,分析流量、压力等参数。
6. 进行液位控制实验:设定液位控制策略,观察水泵在不同液位下的运行状态,分析流量、压力等参数。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启停控制实验结果:(1)启停时间:水泵启停时间控制在2秒以内,满足实验要求。
(2)压力变化:水泵启停过程中,压力波动较小,系统稳定。
2. 转速控制实验结果:(1)流量变化:水泵转速提高,流量也随之增加,满足实验要求。
雨水监测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和掌握雨水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
通过实验,验证系统对雨量、水位、水质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为我国城市防汛、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原理雨水监测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监控平台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采集雨量、水位、水质等数据;数据采集模块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据传输模块将数字信号传输至监控平台;监控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预警。
三、实验设备1. 雨量传感器:用于测量降雨量;2. 水位传感器:用于测量水位;3. 水质传感器:用于测量pH值、溶解氧、浊度等指标;4.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5.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数字信号传输至监控平台;6. 监控平台:用于数据展示、分析和预警;7. 实验场地: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进行实验。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场地,布置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监控平台;2. 连接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确保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3. 将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传输模块连接,实现数据传输;4. 将数据传输模块与监控平台连接,确保监控平台能够实时接收数据;5. 进行实验,观察系统对雨量、水位、水质等数据的监测和预警功能;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雨量监测:实验结果显示,雨量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降雨量,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并传输至监控平台。
监控平台能够实时显示降雨量数据,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预警。
2. 水位监测:实验结果显示,水位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水位,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并传输至监控平台。
监控平台能够实时显示水位数据,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预警。
3. 水质监测:实验结果显示,水质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pH值、溶解氧、浊度等指标,数据采集模块能够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并传输至监控平台。
监控平台能够实时显示水质数据,并根据设定的阈值进行预警。
水控污染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水环境质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了水控污染这一实习课题,希望通过实习深入了解水污染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我国水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实习单位及实习内容实习单位:XX水污染治理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习内容:1. 了解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参与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现场调查、采样、分析等工作;3. 学习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4. 了解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5. 参与撰写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报告和论文。
三、实习过程1. 理论学习实习初期,我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水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
包括水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以及治理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对水污染治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现场调查与采样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了不同类型水污染的特点和治理难点。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进行水质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
3. 水污染治理设施学习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观了多个水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了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4. 政策法规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政策法规,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政策法规培训。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法律法规。
5. 撰写报告与论文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报告撰写工作。
通过撰写报告,我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1. 知识收获通过实习,我对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观察,加深我们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习,了解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增强环保意识,为将来从事环保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2年6月15日至2022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某市污水处理厂三、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某市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约20公顷,设计处理能力为每日处理20万吨生活污水。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该市重要的环保基础设施之一。
2. 实习过程(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和深度处理三个阶段。
预处理阶段主要包括格栅、沉砂池等,用于去除污水中的大块固体物质和悬浮物;主处理阶段主要包括生物处理、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其中生物处理是主要环节,包括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阶段主要包括过滤、消毒等,用于去除剩余的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
(2)污水处理设备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包括格栅、沉砂池、鼓风机、曝气池、污泥浓缩池、脱水机等。
(3)现场观测与数据分析在实习期间,我们对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运行进行了现场观测,并收集了相关数据,包括进水水质、处理效果、污泥产量等。
(4)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现场观测数据,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1. 加深了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方法。
2.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环保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4. 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五、实习体会1.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2.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研究和创新。
3. 实习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水箱水位控制实验报告

水箱水位控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水箱水位控制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水位控制的基本原理;2. 学习并掌握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3. 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水箱水位控制是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位信号,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度来调节进水和排水的流量,从而实现控制水箱水位的目的。
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它能根据给定的目标值和当前的反馈信号,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控制参数来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实验步骤:1. 搭建水箱水位控制实验装置,包括水箱、加水阀门、排水阀门、水位传感器和PID控制器等;2. 使用水位传感器对水箱的水位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号传输给PID 控制器;3. 设置PID控制器的参数,并设定所需的水位目标值;4. PID控制器根据当前的水位反馈信号,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进而调节阀门的开度;5. 根据控制信号的变化,调整阀门的开度,从而控制进水和排水的流量,以达到控制水箱水位的目的;6. 不断监测水箱水位的变化,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7.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包括水箱水位和时间的变化关系、阀门开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等。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下现象:1. 当PID控制器的参数设置不合理时,系统的水位控制效果不佳,水位波动较大;2. 通过合理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可以减小水位波动,使得水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3. 在某些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会较长,此时需要进一步优化PID控制器的参数;4. 可以通过改变目标水位值,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进一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水箱水位控制的基本原理和PID控制器的原理与应用。
水位控制实验报告

水位控制实验报告水位控制实验报告引言:水位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水处理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探究水位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测试其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设备与方法:本实验采用了一台水箱、一台水泵、一台水位传感器和一台控制器。
首先,将水泵连接到水箱,并将水位传感器安装在水箱内部。
然后,将控制器与水泵和水位传感器连接。
最后,通过调节控制器的参数,实现水位的控制。
实验过程:1. 设定目标水位:根据实际需求,设定目标水位值。
在实验中,我们设定目标水位为50%。
2. 测量当前水位:通过水位传感器,实时测量当前水位值,并将其传输给控制器。
3. 控制信号输出:控制器根据当前水位与目标水位的差异,计算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并输出给水泵。
4. 水泵运行:水泵接收控制信号后,开始运行,将水从水箱中抽出或注入,以调整水位。
5. 检测水位变化:在水泵运行的过程中,持续检测水位变化,并将变化值反馈给控制器。
6. 控制参数调整:根据反馈的水位变化信息,控制器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以提高水位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7. 实验结果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水位变化情况、控制信号输出、控制参数调整等数据。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水位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将水位控制在目标水位附近。
在初始阶段,由于控制器的参数未经过调整,水位的波动较大。
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控制器逐渐学习到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对控制信号进行了优化,使得水位的波动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目标水位附近。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控制器的参数调整对于水位控制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参数组合,并观察到了不同的控制效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合适的参数组合可以显著改善水位控制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探究了水位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测试了其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水位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将水位控制在目标水位附近,并且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性能。
水控过滤实验报告

水控过滤实验报告1. 引言水控过滤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过滤器将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质进行分离,净化水质。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过滤器对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拦截效果,并比较它们的处理效率和适用范围。
2. 实验方法2.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 实验台- 电子天平- 滤纸、滤膜等不同的过滤器材料- 水质样品2.2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种类的过滤器材料:滤纸、滤膜A和滤膜B。
2. 将每种过滤器材料贴附在圆形的玻璃片上。
3. 将水质样品倒入一个容器中。
4. 将装有过滤器材料的玻璃片放置到装有水质样品的容器上方,留出一定的空间。
5. 开始实验。
记录实验开始时间,并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过滤器上附着的悬浮颗粒物的量,并记录下来。
6. 实验结束后,将附着在过滤器上的悬浮颗粒物收集,并通过电子天平称重,得到相应的质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粒径分布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不同过滤器在不同时间点上悬浮颗粒物的质量分布图。
可以看出,在实验初期,过滤器上的悬浮颗粒物质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3.2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过滤器材料的过滤效果不同。
滤纸对大颗粒物质有较好的拦截效果,而滤膜A和滤膜B对小颗粒物质的拦截效果更好。
2.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滤器上附着的悬浮颗粒物质量逐渐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
这是因为初期过滤器上的空隙较多,随着悬浮颗粒物的拦截,空隙逐渐被填充,导致颗粒物质量增加的速度逐渐减缓。
3. 在本实验中,滤纸对大颗粒物质的拦截效果较好,而滤膜A和滤膜B对小颗粒物质的拦截效果较好。
这是因为滤纸对于大颗粒物的孔隙结构比较适合,而滤膜A和滤膜B的微孔结构更适合过滤小颗粒物。
4.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过滤器材料适用于不同的颗粒物质,滤纸适用于大颗粒物质,而滤膜A 和滤膜B适用于小颗粒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①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②了解混凝现象的影响因素和混凝剂的筛选方法;③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在废水中预先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集成具有可分离性的絮凝体,再加以分离除去的过程。
它包括使胶体悬浮物的脱稳和接着发生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
胶体都带有电荷,它们之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体的布朗运动和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因而使胶体颗粒保持分散的悬浮状态,即稳定性。
脱稳的胶粒相互凝聚。
另外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使颗粒逐渐结大,形成粗大絮凝体,即矾花。
形成矾花最佳的条件是要求PH值在等电离点或接近等电离点。
同混凝剂的反应必须有足够的碱度,对于碱度不足的废水应投加NaCO3 、NaOH或石灰。
在脱稳之后,凝聚促使矾花增大,以便使矾花随后能从水中去除。
在凝聚阶段将近结束时,投加0.2~0.1mg/L长链阴离子或非离子聚合物,通过架桥吸附作用,有助于矾花的聚集和长大。
整个混凝过程经历三个阶段:混合、絮凝、沉淀。
胶体脱稳发生在混合阶段,混合时间T为10~30s,最多不超过2min,速度梯度G为500~1000s-1,絮凝阶段生成大矾花,要保证足够的反应时间,速度梯度G为10~75s-1,沉淀阶段矾花与水分离。
(三)实验试剂、设备1、实验用水自配水2、实验药品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0.1mol/L盐酸、1mol/L氢氧化钠、石灰3、主要实验装置及设备①化学混凝实验装置采用可编程的六联电动搅拌器,其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调节按钮显示窗口电源投加管搅拌桨片混合器化学混凝实验装置示意图②仪器 PHS-2型精密酸度计、浊度仪、1000mL烧杯、量筒、移液管。
(四)实验步骤1.最佳混凝剂的筛选利用所选废水的水质特点,利用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等常规混凝剂进行初步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检测结果,筛选出适宜处理该废水的最佳混凝剂。
2.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①在6个10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用的六联电动搅拌器平台上,使搅拌叶片位于烧杯正中,注意保持各烧杯叶片中的位置相同。
②分别测定原水水样的温度、浊度和PH,并记录。
③初步确定水样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用量。
方法如下:在一烧杯中,加200mL原水,慢慢搅动烧杯中的水样,每次增加0.5mL的混凝剂投加量,直到出现矾花为止,这时的混凝剂投加量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④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方法如下:分别向6个烧杯中投加混凝剂,使它们的浓度变化接近最小混凝剂投加量的25%~200%。
⑤熟悉搅拌器的操作,按要求调整搅拌器的运行参数。
a.混合搅拌转速:100~160r/min;b.混合时间:1~3min,可取2min;c.絮凝搅拌转速:20~40 r/min;d.絮凝时间:10~30min,可取15min;⑥按混合搅拌速度启动搅拌机,当达到预定的混合时间后,自动按预定的絮凝搅拌速度,降低搅拌机转速,在达到预定的絮凝时间后,自动关闭搅拌机。
注意记录过程中各矾花出现的时间及矾花尺寸、松散程度等现象。
⑦轻轻将搅拌机从水中提出,注意不要扰动水样,静止沉淀20min,注意观察记录各烧杯中矾花沉降情况。
⑧沉淀时间到达后,分别从各烧杯中用50mL注射针筒取其上清液共100mL左右放入200mL烧杯中,测定各自的剩余浊度并记录。
根据结果确定最佳混凝剂投药量。
3.最佳PH值的确定①向5个100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0mL原水。
②分别测定原水水样的温度、浊度和PH,并记录。
③调整原水PH,使其分别呈不同的酸碱度。
用移液管分别量取不同量的酸、碱溶液加入5个烧杯中,使其PH分别为4、6、8、10、12。
④将调节好的5个1000mL烧杯置于实验用搅拌机平台上,使搅拌叶片位于烧杯正中,注意保持各烧杯中叶片的位置相同。
重复步骤2中的⑤~⑧,测定各自的最终PH,并记录。
(五)实验结果整理以上清液的浊度为纵坐标、混凝剂投加量为横坐标,绘出剩余浊度与混凝剂投加量关系曲线,并根据曲线图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2)最佳PH的确定数据记录如表1-2所示。
以上清液的浊度为纵坐标、水样PH为横坐标,绘出剩余浊度与PH值关系曲线,并根据曲线图求出最佳PH值的使用范围。
(六)注意事项①取水样时,必须把水样混合均匀,以保证各个烧杯中的水样性质一样。
取澄清水样的上清液时,应避免搅动已近沉淀的矾花,且尽量使各烧杯水样取上部同一清水层。
②注意避免某些烧杯中的水样受到热或冷的影响,各烧杯中水样温度差<0.5℃。
③注意保证各搅拌轴放在烧杯中心处,叶片在杯内的高低位置一样。
二、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实验模型(一)实验目的及要求①应熟练掌握SBR 活性污泥法工艺各工序的运行操作要点; ②熟练掌握活性污泥浓度和COD 的测定方法;③正确掌握SBR 活性污泥法作用机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④了解SBR 活性污泥工艺曝气池的内部构造和主要组成; ⑤了解有机负荷对有机物去除率及活性污泥增长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又称序批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即SBR 工艺(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
本工艺最主要的特征是集有机污染物降解与混合液沉降于一体,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相比较,工艺组成简单,无需污泥回流设备,不设二沉池,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否进行脱氮和除磷反应,易于自动控制,处理水水质好。
间歇式活性污泥曝气池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式,在有机物降解方面是时间上的推流,有机污染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的,运行工艺如图5-7所示。
间歇式活性污泥曝气池的运行操作是由①进水、②反应、③沉淀、④出水、⑤待机(闲置)五个工序组成。
这五个工序构成了一个处理污水的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每个工序的持续时间,进水、排水、曝气等动作均由自动控制箱设置的程序自动运行。
(三)实验试剂、设备模型由本体、附属设备和工作台等组成,外形尺寸:长×宽×高=860mm ×760mm ×1250mm 。
本体为一有机玻璃制作的矩形水池,长×宽×高=800mm ×400mm ×400mm ,内有曝气管、厌氧搅拌器、浮动出水堰、进水管、排水管。
1.主要装置①曝气管上有8个微孔曝气头;②厌氧搅拌器一个,电机为Z50/20-220型,配电子调速器为KZT-01型;③浮动出水堰一个,外形尺寸为70mm ×100mm ,排水管上接一个DN15电磁阀; ④进水管配转子流量计,LZB-10,6-60L/H 。
2.配套装置①配水箱一个,长×宽×高=600mm ×400mm ×400mm ; ②进水泵一个,HQS-4000型潜水泵,Q=4500L/H,H=4m ; ③空气泵一个,LP-60型,Q=60L/min ,H=0.04MPa ;④自动控制箱一个,PVC 制作,长×宽×高=870mm ×750mm ×200mm 。
内有:a.DZ47-60进水反应沉淀待机(闲置)型漏电保护器一个;b.DHC8型时间继电器4个,进水、曝气、出水、搅拌各一个;c.插座4个。
3.实验装置配套测定设备及仪器①悬浮固体测定装置及设备;②COD测定装置及设备。
4.实验水样及活性污泥①生活污水;②城市污水厂回流泵房的活性污泥。
(四)实验步骤首先必须弄清楚组成模型的所有装置和连接管路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始模型的启动和运行。
1.清水实验按进水-曝气-沉淀-排水-搅拌顺序设定4个继电器的运行时间,排水箱灌满自来水,用进水泵将水体打入本体,曝气一段时间,再停止曝气一段时间,打开排水电磁阀排一部分水,观察浮动出水堰是否灵活最后开动搅拌器慢速搅拌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可跟实验目的调整继电器使用的个数和设定时间。
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周而复始,重复循环。
2.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回流泵房的活性污泥装入本体中,体积占本体有效容积的1、3~2、3,剩余体积装入自来水,只开动曝气的空气泵曝气1~2d,然后再配水箱中配低COD浓度的实验用水,或稀释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控制每次进水量,延长曝气时间。
根据污泥沉降性能和出水水质,逐步增大进水浓度和进水水量,直到直接进入原污水。
上述阶段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使污泥适应将要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二是使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装置运行稳定的标志是:①污泥浓度基本稳定;②有机物去除率基本稳定。
3.在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完成后,SBR反应器进入负荷运行实验根据污水、出水水质和污泥性质,确定每个周期的进水量、出水量、每个工序的持续时间。
通常一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在4~8h,进水量或出水量在1/3左右,当考虑除去污水中氮、磷时,必须使用搅拌器,采用脱氮除磷的工艺参数。
有机物去除规律及污泥增长规律的实验:在投加废水后,2min、40min、100min。
180min 后取混合液样10mL进行测定,将混合液样过滤,测定其MLSS值,并测定滤后水的COD值。
(五)实验结果整理表2-1 COD测定数据记录表表2-2MLSS测定数据记录2.实验结果分析①制随时间而变化的COD及MLSS曲线。
②计算COD去除率,以MLSS计,讨论污泥负荷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由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污泥负荷增大,COD去除率逐渐增大。
③讨论污泥增长率与COD去除率的关系。
三、污泥比阻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2)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
(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泥凝剂投加量。
(二)实验原理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
求此值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合剂后)的过滤性能。
污泥比阻愈大,过滤性能愈差。
过滤时滤液体积V (mL )与推动力p (过滤时的压强降,g/cm 2),过滤面积F (cm 2),过滤时间t (s )成正比;而与过滤阻力R (cm*s 2/mL ),滤液黏度μ[g/(cm*s)]成正比。
(6-1)过滤阻力包括滤渣阻力R z 和过滤隔层阻力R g 构成。
而阻力只随滤渣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大,过滤速度则减少。
因此将式(6-1)改写成微分形式。
(6-2)由于只R g 比R z 相对说较小,为简化计算,姑且忽略不计。
(6-3)式中:α’—— 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 δ—— 滤渣厚度;C ’—— 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