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

合集下载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边城》名词解释

《边城》名词解释

《边城》名词解释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
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
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小说开头以类似电影推进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缓缓的将读者带入这个故事。

其中,“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边城》的美学艺术使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边城》原著或相关文学评论。

边城作者沈从文介绍

边城作者沈从文介绍

边城作者沈从文介绍边城作者沈从文介绍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作者沈从文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边城作者沈从文介绍篇1人物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沈从文关于边城的诗句

沈从文关于边城的诗句

沈从文关于边城的诗句
沈从文在《边城》中并没有直接写诗,而是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来表现诗意。

小说中,沈从文描写了茶峒地方的风景和人情,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同时,他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展
现诗意,如“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
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虽然沈从文没有在《边城》中直接写诗,但他的描写和人物行为都充满了诗意,这使得整个小说都充满了诗意。

沈从文在《边城》中还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来展现诗意。

小说中,翠翠和二佬之间的感情是含蓄而美好的,他们没有直接表达彼此的爱意,而是通过眼神、动作和言语来传达。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们的感情更加真挚和深刻,也更加符合沈从文所追求的诗意。

此外,沈从文还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来展现诗意。

小说中,翠翠的命运是悲苦的,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佬虽然离开了茶峒,但他也没有忘记翠翠,他们的命运虽然曲折,但最终还是相交在一起。

这种命运的安排和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诗意。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诗,但他的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命运安排都充满了诗意,使得整个小说都成为了一首诗篇。

《边城》沈从文

《边城》沈从文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 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 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 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 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 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 节对溪若有人唱歌,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 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 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 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 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 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 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 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 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 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 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 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 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 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 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 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 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 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翠翠的形象: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 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懂事,善良, 伶俐。
爷爷的形象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
爱怜备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其心灵呵护倍至。在生活上对翠翠
无比关怀.翠翠寂寞时为她讲故事、唱歌。
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 提供了场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美 好的精神世界。环境美、人性美, 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为什么小说以“边城”命名?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 是个边地的小城。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 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 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 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 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 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 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 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 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 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 后人。
二、《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 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 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 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 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 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 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 为了弟弟和排遣心中苦闷,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 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 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 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一、作家介绍
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 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部 分作品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着力描绘 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 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 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 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 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七、布 置 作 业
1、阅读《边城》全文。
2、在网上阅读有关《边城》的 赏析文章。
3、以“爱与美”为话题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